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芭蕾之葩

李金安

清晨,她轻轻推开窗户,地中海的景色仍是那样迷人,听到一串润湿的莺啼,她感到恍若长江边飘柔的柳絮拂面,那里曾有母亲熟悉的呼唤。

她回到了故国。芭蕾舞学校考场,她在观看考生的即兴舞蹈表演……今天在进行面试。一个考生刚刚离去,她对旁边的同事悄悄地说:“但愿下一个考生不会使我失望。”

又进来一位考生,身着素色圆领抽带短袖套衫,亭亭玉立在面前真像春天山野间一株杏树。她看看手中考生登记表:“姓名,金春杏。”考生微微鞠躬:“18号,金春杏。”她仍是柔和的声调:“……你热爱芭蕾艺术,你对芭蕾艺术肯定有相当的感受,在芭蕾艺术史上你对哪位演员评价较高?”

“我非常崇敬俄国的巴芙罗娃。”

“为什么?”

“她把本属于贵族和帝王的艺术,带给了美洲城镇和乡村的普通观众。”

她嘴角微微现出笑意:“咱们这个芭蕾舞学校平时训练是很艰苦的,纪律是很严格的,如果在上课、训练时间因私事外出,那是会被除名的。比如有一天你正在紧张的训练,有人告诉你,从火车站打来一个电话,你母亲从农村来看你,刚下火车,让你去火车站接她,你去不去?”

与其他考生回答相反:“我当然去。”

“那你会被淘汰的。”

“我接受。”

“为什么?”

“因为我认为,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仍然有体现我生存价值的方式。”

乔茜:“很好!”

五天后,芭蕾舞学校通知金春杏被录取了。

在旭日、花丛中叠映出来的舞蹈训练室,学员们在做倒三角、鹤立式造型……训练结束时,乔茜掏出手帕在金春杏额头上擦了一下汗:“明天就要正式排练《向往》舞剧(女儿拯救母亲逃离水灾越过雪山奔向太阳村的故事)了。你是主角,你一定要准确理解剧中的精神境界、寓意。”金春杏双眼闪烁着泪花。

……疏密有致的树木点缀的雪山上,一群白天鹅振翅起舞、回旋、飞翔……乔茜唤回领头的白天鹅:“要使‘凌空越’饱满、充盈,心魂里必须首先怀着崇高的向往。……就像音乐韵律是舞蹈精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就像任何美德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一样。”

一年后,乔茜在患严重眼疾期间,没有停止她的《芭蕾艺术史》的写作,以至双目失明了。

屋外,洁白洁白的雪在飘洒着。金春杏握着乔茜的手:“妈妈,让我的眼睛与您的生命融为一体吧,从现在起,您就是我的第二个母亲。妈妈,告诉我,您的《芭蕾艺术史》还有多少没有完成?”

她激动地拥抱着金春杏,泪水纵横:“只剩下最后一部分‘以交响乐芭蕾为主的现代芭蕾’的尾声了。”

春花流水与秋果银雪变换中,她向金春杏叙述着什么,金春杏翻阅着资料,敲击着电脑键盘……

一群天鹅不断变换队形。舞台上悬挂的巨型画板上映出鲜红大字:“庆祝芭蕾舞剧《向往》成功演出一周年”……在白天鹅的倩影中绽开的冰山上的雪莲花终于停留在饱满的大和弦上……暴风雨般的掌声,金春杏领头多次谢幕。

乔茜被人搀扶着走上舞台,激动地向金春杏献上一束鲜花:“前几天,有一位西方绅士,以优越的条件招聘你去欧洲一个最负盛名的芭蕾舞剧团,还要把你培养为世界级的芭蕾皇后,被你用一句话拒绝了,那是一句什么话?”

“妈妈,您知道了?其实,那是您说过的一句话:挚爱母亲或是背叛母亲,是测试一个人人性优劣的试金石。”

《芭蕾艺术史》终于潇洒、飘逸地画上了句号。

天有不测风云,乔茜又患绝症,她口述几句话,让春杏编印在《芭蕾艺术史》的扉页上:“谨将此书献给我一生最挚爱的女儿金春杏。”

乔茜在白天鹅叠变的光色中溘然辞世。正式出版问世的《芭蕾艺术史》扉页上,只出现了这么两句怀念作者的诗:“她用热血培育了一朵朵芭蕾之葩,她并没有离开我们,她不过是化作一只白天鹅永恒地在天地间展翅翱翔。”

《向往》正在演出,皑皑冰山骤然绽开朵朵洁白美丽的雪莲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讲述金春杏成功演出《向往》,与乔茜结为母女的故事,金春杏的成长与乔茜的命运融为一体,相互映衬。
B.小说善于刻画人物,以春天山野间的杏树为喻写金春杏的美,给人想象空间,同时善于在情节展开中表现金春杏的美。
C.金春杏被录取的原因不仅仅是她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她冒着被淘汰的危险接来从农村进城的母亲的果决与勇气。
D.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平铺直叙,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场景描写感人,人物形象散发出人情美、人性美的魅力。
【小题2】小说的景物描写有实有虚,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两处景物描写。
(1)屋外,洁白洁白的雪在飘洒。
(2)皑皑冰山骤然绽开朵朵洁白美丽的雪莲花……
【小题3】小说开头“那里曾有母亲熟悉的呼唤”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5 10:11: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了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院子里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蕾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蕾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蕾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文章语言华丽,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又张扬。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

同类题2

(三)阅读经典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诗经》的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歌唱的。但随着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的出现,原来的歌辞往往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譬如《诗经》到了汉代,汉乐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数还在传唱。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古乐府诗,也都只用于诵读。

汉魏六朝主要的音乐系统为“清商乐”,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系统——燕乐。它是由西域流入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和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而产生的。“燕乐”至唐代大盛,其歌辞起初叫做“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在唐代,不少文人诗歌(尤其是七绝)被伶伎直接用来配合音乐歌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就是杜甫的七绝《赠花卿》。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就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和声等,这样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与此同时,也有人一开始就按照曲拍的要求来写作歌辞。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似尚无严格规定。一般把这种曲子词视为词的原始形态。词形态完全稳定以后,是一种具有严密的格律形式、句式参差不齐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以词牌命名的词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规定了一首词的文字格律: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断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到后来,词和音乐脱钩,词成为书面文学,词牌就只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了。

词能成为宋代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当然不可能仅仅取决于其音乐特征和句式上的变化,更取决于它在抒情表现上的某些特征。诗的发展历史很长,功能也复杂,词则具有更为单纯的抒情性。而且,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很少像诗那样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它关注的主要是男女欢爱、相思别离、风花雪月之类。这些更具有个人性的、与日常生活更贴近的情感内容,在词中获得充分的表现。诗的语言通常追求精练,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所以很难在细节上展开。而词的表达更为浅显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因而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像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参差错落的节奏本来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古人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把词称为“诗余”。“余”者,余绪之谓也,诗中说不尽的、不便说的,就拿到词中来说。在古人一般的观念中,词较为轻巧、浅俗,格调不如诗高雅,有点小看它。但正因为如此,词的写作更少拘束,更为自由。而对于喜好和擅长写作词的诗人来说,则未必有轻视的意识。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燕乐”是从西域流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胡乐和以清商乐为主的汉族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盛行于唐代。一般来说,配合燕乐而写的歌辞可视为词的雏形。
B.中国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本是配乐歌唱的,如《诗经》、汉魏六朝乐府诗等。但到了后世,许多诗歌就只用于诵读,如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某些乐府诗。
C.唐代文人创作的七绝,是当时燕乐歌辞的之一,但为了与曲拍相合,配乐歌唱时需要做破句、重叠、和声等处理。这是因为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与曲调格式不相合的。
D.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音乐旋律本来是由参差错落的节奏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余”的含义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人认为词的格调一般要低于诗一等;另一方面,词的产生,其实是广义的诗歌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对诗不足之处的扩展和补充。
B.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因为诗在语言上多追求精练,且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很难在细节上展开。
C.相比较于诗而言,词的发展历史较短,功能较单纯,但其轻巧浅俗反倒使词的写作比诗更加自由,在内容和表达上,受到的限制更少。
D.词的形态完全稳定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起先它规定了词的分片、断句、用字,表明了词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后来就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2014年1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
B.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士、逸民因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其远离官场的隐居行为被不断得到强调。
B.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是原始儒家的理想,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孔颜之乐”,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
C.原始儒家理想中士人积极入仕体现出的对国家体系的依附性,其核心内容是兼善天下。
D.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由“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异化为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
B.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的“孔颜之乐”,又含一直系挂心头的万民之忧,主要是为兼济天下。
C.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开始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舞——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宗白华

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地,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这个使命是够伟大的!

那么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构思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

因为这意境是艺术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像一照相机的摄影。所以艺术家要能拿特创的“秩序的网幕”来把住那真理的闪光。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构思。

然而,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论画语)。“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司空图《诗品》语),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 

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所以唐代大书家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说:“庶因猛厉以通幽冥!”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上说:

唐开元中,将军裴旻居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縗服,若常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

诗人杜甫形容诗的最高境界说:“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前句是写沉冥中的探索,透进造化的精微的机缄,后句是指着大气盘旋的创造,具象而成飞舞。深沉的静照是飞动的活力的源泉。反过来说,也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德国诗人侯德林(Hoerdelin)有两句诗含义极深:

谁沉冥到

那无边无际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

他这话使我们突然省悟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特点。中国哲学就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地,他们的使命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能“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B.意境是艺术的独创,是从艺术家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像一照相机的摄影那样进行描绘。
C.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构思,是因为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
D.舞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意境是艺术的独创时,使用了比喻论证。
B.文章举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来证明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构思。
C.文章从艺术家的使命、意境的创造、意境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
D.文章引用侯德林的诗来论证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关系。
【小题3】德国诗人侯德林的诗中“深”和“生”有何含义?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菜。1821年,雪莱在《为诗辩护》中写到,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咯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②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是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③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也会将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④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由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来安放作者的灵魂。

(选自《读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