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成思危的三次人生转折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因为他发现了许多社会弊端,他希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D.成思危一生自强不息,主要体现在他“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在女儿12岁生日时他把父亲给他写过的“自强不息”又写给女儿。E.文章围绕成思危的一生,选取他人生中的三次重要选择,赞扬了他崇高的人格精神,主题鲜明突出,所选的事例也非常典型。【小题3】成思危“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05:0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以载道,艺以修身。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文艺从来都不是仅供消遣娱乐的小事,而是关乎移风易俗、修齐治平的大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担负时代重任,回应时代需求,以德艺双馨为价值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广受观众喜爱、留下长久印记的精品佳作,他们中很多人因其艺术创造和良好口碑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喜爱。但一段时间以来,少数演艺人员无视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浮躁攀比、热衷于炒作丑闻甚至身涉违法犯罪行为,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若任由这些失德失信、违规违法行为大行其道,将会使演艺界有道德滑坡之风险,也将危害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

光环越大,责任越重。作为面向大众、影响广泛的特殊行业,演艺人员应有志于彰显主流价值,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能量标杆。***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这实际上为包括演艺人员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如何处理好“德与艺”“义与利”上指明方向,提供遵循。要始终把道义与责任放在首位,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堂堂正正的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那些有严重失德失信行为的演艺人员,需要接受行业组织制定的、与其言行严重程度相应的、有足够约束力的处罚;违反法律的,要接受法律的裁决,不能让有法律和道德污点的艺人从其失德失信、违法违规的错误行为中出名获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2018年5月7日,党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要强化体育、演艺、网络等领域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遵纪守法、崇德向善的典范。

文化是制度之本、道德之源。“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中华文明历经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康续发展的精神力量所在,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丰厚滋养。在演艺界深入学***的观点。D.文章针对当前部分艺人失德失信这一现实,论证了加强演艺界道德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大文艺工作者,只要做到有才有德,就能够成为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B.一些艺人失德失信、违规违纪,导致当今演艺界道德滑坡,危害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C.2018年,党中央发文强调要强化演员等的社会责任,十分重视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
D.演艺人员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质,文艺工作就会良性健康有序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单仁平:中国该如何让让公知高兴
新年之际,正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之时,互联网上也出现一些“新年献词”之类的帖子。它们有个人写的,也有“百名公知”的“新年寄语”总汇。它们表达了一些不满,或者用隐晦的春秋笔法,或者直接使用激烈的语言。它们的传播总体上不是很广,产生的影响有限。
无论公知们的“新年寄语”是否传播了开来,他们有不满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大体想说什么也不难猜到。中国社会上有部分公知持不同意见,怀有一些情绪,是社会多元化的标准表现之一。
时下公知享有的舆论空间与前两年相比有所缩小,他们很不高兴,自然有牢骚要发。然而前些年他们的主张可以尽情广播,对舆论产生巨大影响,但他们同样没有满意过。回想他们当时的“愤慨”,似乎一点不比今天少。
大部分公知都在中国社会里拥有正常职业,有些属教学科研领域的精英人士。如何赢得公知群体对国家路线的认同和支持,这是中国的一个长期难题。
如果能够将这个问题化解,再好不过了。不过即使化解不了,恐怕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有一种可能是,一个国家永远会有一些公知不高兴,让他们高兴起来在政治上就是不可为的。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国家路线的对错,与公知们给予什么评价关系很小。在有些时候,甚至与“民意”支持程度的高低也不是绝对对应关系。一个时代必须有所作为,取得国力增长和民生进步实实在在的成就,它的实绩比舆论场当时的氛围更重要,更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在思想上非常动荡。但那个时期恰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路线不断调整并形成最终轮廓的关键时期。那些年中国社会里弥漫了各种抱怨,然而回头看,国家路线在那个时期的坚持是何等重要!
一些人主张,知识分子的使命就应是批判。如果这个逻辑是有道理的,那么政府对待批评的态度中就必须有不惧批判、顶着批判工作的一面。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任何理论和任何国家的经验都不能成为标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我们永远不能忘。
由于有了互联网,表达意见变得极其容易,而且总体看,批评的成本和代价下降,似乎是个趋势。西方社会形成了批评很多、批评也很不值钱的社会治理结构。中国则是另外一种情况,批评受到了管理,但是批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非常高。
中国究竟该如何管理各种意见,把意见表达放开到什么程度,至今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范式。中国可以说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在我国体制下的建设性密码,而且探索得相当努力。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明白,这样的探索过程注定充满争议,甚至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
和谐是中国这种超大社会的生命线,然而人们对和谐的理解却常常出现分歧。如果说很难给和谐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则是它最后的硬指标。当然了,它一定还有很多其他指标,而且我们衷心希望中国和谐的指标能尽可能占全。
(选自《环球时报·单仁平》2017.1.3.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作者“公知”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公知们或用隐晦的春秋笔法,或直接使用激烈的语言,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但它们的传播不是很广,产生的影响也很有限。
B.中国中社会正处于社会多元化时期,这就使得有部分公知持不同意见,怀有一些情绪,这是社会多元化的标准表现之一。
C.大部分公知都在中国社会里拥有正常职业,有些甚至还属于教学科研领域的精英人士,如何贏得他们对国家路线的认同和支持是一个长期难题。
D.前些年公知们的主张可以尽情广播,对與论产生巨大影响,相比之下,他们的牢骚更多,不满意程度更多,是因为他们享有的與论空间有所缩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永远会有一些公知不高兴,让他们高兴起来在政治上就是不可为的,这个问题是水远化解不了的。
B.国家路线的对错与否,与公知们给予什么评价几乎没有多大关系,其至与“民意”支持程度的高低也不是绝对对应关系.
C.一个时代必须有所作为,取得国力增长和民生进步实实在在的成就,这些比公知们的舆论要更能经得起推敲。
D.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管理公知们的各种與论和意见,把意见表达放开到什么程度,但至今还没有多大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在思想上非常动荡时期,国家路线的坚持最终战胜了各种抱怨。
B.知识分子的使命是批判,因此,政府对待批评的态度中就必须有不惧批判、顶着批判工作的一面。
C.中西方的社会治理结构极为不同,西方社会批评很多却很不值钱,而在中国,批评受到了管理,但是批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非常高。
D.人们对和谐的理解常常出现分歧。很难给和谐下一个最终的定义,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则应是最后的硬指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牵挂你,的人是我   李家法
剧团要解散了,韦导演对老萨说,跟我去广东吧,那边开薪两千块,不低了。老萨说,那黄毛呢?韦导演说,嗨,你这人啊,就累死在一条狗身上。老萨说,那你自己去吧。
老萨为剧团吹了二十多年萨克斯,现在却面临失业。树倒猢狲散,剧团的角儿都自谋出路去了,念老萨演奏萨克斯确实出色,那些漂萍落定的角儿都有意拉他一把,但因为黄毛,他全都回绝了人家的好意。
黄毛是老萨两年前从大街的垃圾斗里捡回的一条本地狗,老萨把它抱回时,它索索地发抖,站都站不稳。是老萨买回香肠和牛奶把它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此后,黄毛就跟定了老萨,老萨不娶不育,就把黄毛当亲儿子一般看。特别那夜,老萨发急痧,痛得叉了气,黄毛守在他床前呜呜地咽鸣,后来实在不行了,大门闩死,黄毛硬是用爪刨开窗户跳出去找人来救老萨。看到黄毛一双血肉模糊的前爪,老萨便发誓此后和黄毛不离不弃。
老萨失业后的日子枯燥无聊。
冬去春来,街上穿裙子的人多了,县城的舞厅就红火了,有人介绍老萨到舞厅去吹曲,每晚有五十元钱外块。老萨带狗去,经理不让,只好把狗放在家里。但是半夜散场时,黄毛又出现在舞厅门口,它是来接老萨下班的,却把一群女舞迷吓得花容失色。舞厅顾客锐减,经理便婉请老萨另谋高就。
到了十月,又有熟人介绍老萨去一住宅小区看门,说那小区住的都是当官的,有钱有势,给这些人看门,不掉价。老萨欣然应允。老萨当守门人兢兢业业,加上有黄毛帮手,那小区门看得严严实实。经常还是有些生面人提着大包小袋来找某某局长,某某主任。黄毛从不扑人,但狗视眈眈下,那些登门送礼的人吓心怯了。不久,一个当官模样的人来到门卫室对老萨说:老同志,这狗眼好凶哩。以后上班不能带狗来了——领导,丢它家里没人照顾它。——那就宰了它。
老萨只好回家仍然吃低保。这天,他上菜市里转了一圈,肉价又提了,他咬牙买了一节猪筒骨,熬一碗汤,骨头带筋留给黄毛,老萨喝汤,就着一碟黄瓜皮、一碟子豆芽菜喝二两米烧。黄毛这畜牲通灵性,见老萨连续几天喝酒都不见半点荤腥,它竟连骨头也不肯吃了。老萨没理它,吃完晚饭,收拾碗碟,独自取下萨克斯,默默地吹起来。曲声悠悠怨怨,黄毛只好把骨头叼到一边,流着狗泪慢慢地嚼了起来,完后就匐在老萨脚旁。老萨吹缠绵的门德尔松E小调,吹凄美的海顿小夜曲,黄毛听得昏昏痴痴,伸出狗舌随着曲子的节奏晃当着。待到夜深,老萨说,睡觉去吧,黄毛才眷恋不舍地走回它的狗窝。
这天晚饭后,老萨带黄毛遛到城郊结合的一个公路转盘处,那里人少清静,老萨坐在路旁想心事,黄毛不像往日似的到处撒欢,它蹲在他身边不时用舌头舐他的手,用前爪轻抚他的脚背,老萨就觉得黄毛今天异常。一会儿,一辆银灰色小轿车从远方飞驰而来,黄毛突然跑向公路,迎着小轿车飞跃而上……黄毛——,老萨狂喊着冲上去。黄毛嘴巴和鼻子都流血,眼睛却还睁着,仿佛在说,我先走了,你好生保重。老萨脸亲贴着狗头,老泪纵横。
轿车女主人主动赔了一千元钱给老萨,老萨为黄毛买了一块墓地,立个义犬字碑,刚好花完一千元,算是厚葬。
(选自《广西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抓住老萨的职业、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特征来展开凝练朴素的白描,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B.老萨舞厅吹曲却因黄毛而被辞退,到官员小区当守门人又因黄毛而失业,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也表明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冷漠。
C.小说的语言生动传神,如“狗视眈眈”巧妙仿用“虎视眈眈”,使小说风趣幽默又耐人寻味;“那就宰了它”则暗示黄毛挡了某领导的财路。
D.剧团解散、舞厅、官员小区等暗示了社会环境,小说把人物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引发读者对社会变革时期人性的思考。
【小题2】小说赋予狗以人的情感,把狗描写得富于传奇色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

同类题4

(三)阅读经典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诗经》的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歌唱的。但随着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的出现,原来的歌辞往往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譬如《诗经》到了汉代,汉乐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数还在传唱。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古乐府诗,也都只用于诵读。

汉魏六朝主要的音乐系统为“清商乐”,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系统——燕乐。它是由西域流入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和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而产生的。“燕乐”至唐代大盛,其歌辞起初叫做“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在唐代,不少文人诗歌(尤其是七绝)被伶伎直接用来配合音乐歌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就是杜甫的七绝《赠花卿》。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就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和声等,这样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与此同时,也有人一开始就按照曲拍的要求来写作歌辞。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似尚无严格规定。一般把这种曲子词视为词的原始形态。词形态完全稳定以后,是一种具有严密的格律形式、句式参差不齐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以词牌命名的词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规定了一首词的文字格律: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断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到后来,词和音乐脱钩,词成为书面文学,词牌就只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了。

词能成为宋代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当然不可能仅仅取决于其音乐特征和句式上的变化,更取决于它在抒情表现上的某些特征。诗的发展历史很长,功能也复杂,词则具有更为单纯的抒情性。而且,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很少像诗那样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它关注的主要是男女欢爱、相思别离、风花雪月之类。这些更具有个人性的、与日常生活更贴近的情感内容,在词中获得充分的表现。诗的语言通常追求精练,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所以很难在细节上展开。而词的表达更为浅显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因而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像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参差错落的节奏本来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古人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把词称为“诗余”。“余”者,余绪之谓也,诗中说不尽的、不便说的,就拿到词中来说。在古人一般的观念中,词较为轻巧、浅俗,格调不如诗高雅,有点小看它。但正因为如此,词的写作更少拘束,更为自由。而对于喜好和擅长写作词的诗人来说,则未必有轻视的意识。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燕乐”是从西域流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胡乐和以清商乐为主的汉族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盛行于唐代。一般来说,配合燕乐而写的歌辞可视为词的雏形。
B.中国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本是配乐歌唱的,如《诗经》、汉魏六朝乐府诗等。但到了后世,许多诗歌就只用于诵读,如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某些乐府诗。
C.唐代文人创作的七绝,是当时燕乐歌辞的之一,但为了与曲拍相合,配乐歌唱时需要做破句、重叠、和声等处理。这是因为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与曲调格式不相合的。
D.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音乐旋律本来是由参差错落的节奏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余”的含义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人认为词的格调一般要低于诗一等;另一方面,词的产生,其实是广义的诗歌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对诗不足之处的扩展和补充。
B.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因为诗在语言上多追求精练,且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很难在细节上展开。
C.相比较于诗而言,词的发展历史较短,功能较单纯,但其轻巧浅俗反倒使词的写作比诗更加自由,在内容和表达上,受到的限制更少。
D.词的形态完全稳定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起先它规定了词的分片、断句、用字,表明了词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后来就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笑  嫂
陈国炯
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捡宝似的笑个没完。因此,没见过笑嫂发愁时是个什么模样。
因为笑嫂爱笑,大家当面笑嫂笑嫂地叫,背后笑嫂怎么笑嫂怎么地夸,好像笑嫂的姓名就叫笑嫂。
笑嫂是我的师傅。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铝轮厂搞宣传,负责人事的小老头陪我到车间,对车间主任说,这小伙子到你车间实习一个月,你给他安排一下。车间主任长着八字胡子,看似匪气十足。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后,说,一个学生娃,哪能干活。反正一个月后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帮笑嫂做点事吧。车间主任唠唠叨叨的一番话中,我知道有个笑嫂,也有些受辱的感觉。车间主任唠叨完,亲自陪我去厂东边一个堆废料的塑料棚下,扯开嗓门喊,笑嫂,我给你送来一个徒弟,给你打个下手。车间主任的一咋呼,我不但认识了笑嫂,还成了笑嫂的徒弟。
我很顺从地叫了笑嫂一声师傅,笑嫂听了高兴得咯咯地像母鸡下蛋般笑。笑完了就说,你还真听小胡子的瞎话,什么师傅徒弟。笑嫂停了一下对我说,大家都叫我笑嫂,你也叫我笑嫂吧,我可不敢做你大学生的师傅呢。说完又咯咯地笑,把个笑嫂的雅号笑得名副其实。
笑嫂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女人的那种臃肿,而是清清秀秀,穿戴得也整整洁洁,十分素雅。笑嫂的活不笨重,也不怎么脏,她每天整理着送来的废过滤网,那些过滤网是用来过滤铅水的,用过后铝水沾在过滤网上结成了块。因为过滤网是铁的,沾在上面的是铝,铁几百元一吨,铝上万元一吨。把废铁网当铝卖,人家不要;把铝当铁卖,公司不干。因此,笑嫂把沾在上面的铝块铝屑撬下来,分开卖,谁也不亏。
笑嫂做事很认真,一块块像翻找金子一般,有时我一不留神漏撬了几块,她会猫着腰,捡回来重新撬。这样一来,我也不好意思马虎了,做得一丝不苟。笑嫂还挺关心人,我进公司时是夏天,南方的夏天贼热,加上在似露天一样的塑料棚下,汗似下雨般流,一把把捋也捋不完。笑嫂见了心疼地说,大学生,你去找个地方凉快一下,这点活我做起来很轻松的。我当然不同意,笑嫂就说,还要我陪你啊。说完就咯咯地笑着,连推带搡赶我走。
笑嫂从来不到餐厅吃饭,她每次从餐厅里买来米饭,不打菜,菜从家里带来,等吃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就打开饭盒,坐在塑料棚下吃起来。那些走过来走过去的人都会与笑嫂打个招呼,笑嫂吃饭了?今天啥菜?还会有啥菜,这个星期吃咸鸭蛋呗。笑嫂咯咯咯地笑着回答,笑嫂的菜每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蛋等等。
那天,我没去吃中饭,笑嫂吃完饭去了洗手间,我想笑嫂经常帮我洗饭盆,我也帮笑嫂洗一次。打开盛菜的铝盒子,里面的咸鸭蛋丝毫没动,完完整整地躺在盒内。当初没在意,后来想想有点问题,以后几天我特意偷看了笑嫂的菜盒,我终于明白,笑嫂一个咸鸭蛋要吃一个星期。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一位同事,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闹了个大红脸。从此我不再看笑嫂的菜盒,也不再提及同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的事。
那次大地震后,公司开展捐款救援,笑嫂捐二百元,工会主席说,笑嫂你要不少捐一点?笑嫂微微一笑说,多的拿不出,捐二百没问题。工会主席不再说什么了。
实习期满,我到宣传部搞宣传工作。那天工会去慰问贫困职工家庭,领导让我去拍照片,并写一篇通讯稿。走了几户后,一行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叩开一扇墨绿色的斑驳的门。门一打开,一张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我有些诧异地叫道,笑嫂?笑嫂仍在笑,把大家让进屋,屋里灯光暗淡,客厅也逼仄,几个人进去后有些拥挤。这时我才知道,笑嫂的丈夫几年前被车撞得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公公早年已故,婆婆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需照料,一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家里十分拮据。笑嫂照顾两个病人,负担一个学生,又要上班,还从社会上揽来了刺绣,挣几个外快,以补家用。可想而知,笑嫂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对笑嫂更是敬重了,有事没事总爱往笑嫂的工作场地跑。笑嫂依旧咯咯咯地笑,好像与那个沉重的家没有一点牵绊似的。
那次我与笑嫂聊得很开心,我忽然说,笑嫂你的心态真好。笑嫂知道我想说什么,顿了顿道,家里有这么多病人,谁会不烦,如果我成天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还活不活?
笑嫂叹口气说,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小题1】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前两段是说“笑嫂”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时交代出她和同事的关系、她乐观的精神以及她对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
B.笑嫂自己身处困境,却仍然为地震灾区捐200元,这与她每个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蛋”的心理是一致的,表现笑嫂既热心又要面子。
C.“我”关注笑嫂的咸鸭蛋吃一个星期的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关心笑嫂, 同事却因此 “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感到很委屈。
D.“我”开始叫笑嫂师父是“顺从”地叫,并不是真心。但后来却对笑嫂“甚是敬重”,总往她工作场地跑,是因为受到了她精神的感染。
E. 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笑嫂家的困难,而是先写她的“笑”,这样做可以让小说曲折有致,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小题2】小说中的“笑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笑嫂”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