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鸟巢
黄学友
在金生居住的这座城市里,不用说找到一只鸟巢,就连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都很难看到。可金生却找到了一只鸟巢,还是在自己家的阳台上。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天是周六,金生一大早起床后,要到阳台上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刚踏上阳台,一只鸟就从某个角落“扑棱”一声飞向天空,在天空划了一道美丽的孤线后消失了。金生就在阳台上找那只鸟留下的蛛丝马迹。最后,他在阳台一角的一个瓷罐里找到了一只鸟巢。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
他已经忘记了那只瓷罐是什么时候放到阳台角落里的。那是他的母亲来城里看他时,从乡下带来的,说是让他放在厨房里当盐缸用。可他觉得这只瓷罐太古老,又粗糙,与现时流行的用具格格不入,就随手把它放在了阳台的角落里,想不到它竟成了鸟儿的栖身之地。
金生再仔细去看瓷罐里的鸟巢,那巢穴编制的很牢也很密。它的外一层是用一些干枯的枝棒织成,里面铺满了松软的杂草。他抬起头望一眼这高楼林立的城市,心里想:“那只鸟是从什么地方衔来的这么多枯枝棒和杂草呢?”
金生还在鸟巢里发现了三颗鸟蛋,鸟蛋的壳上布满了美丽的花纹。他刚要用手去拿,却又马上停了下来。因为小时候他听人说过,遇见鸟窝如果动里面的鸟蛋,那鸟就永远不再回来了。他没有去动那些好看的鸟蛋,他希望那飞走了的鸟儿再回来,仍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尽快让那三颗鸟蛋孵出美丽的小鸟。
阳台上的鸟巢成了他的牵挂。他除了百般呵护外,还每天在阳台上撒一把小米,喂鸟儿。鸟儿不仅回到了鸟穴,住在了阳台上,还渐渐地与金生产生了感情,见到金生不再害怕,不再飞走。金生不断地走近鸟巢,仔细观察那三颗美丽的鸟蛋,盼他早一天孵化。终于有一天,那三颗鸟蛋变成了三只黄嘴鸟丫。小鸟刚刚睁开两只圆圆的小眼时,在巢穴里躁动不安地“喳喳”叫,像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金生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自然想到了把这一景色摄入镜头,于是就跑回房间取来了照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瓷罐。这时大鸟嘴里也衔着一只小虫飞了回来,站在了瓷罐沿上,三只小鸟抬着头“喳喳”叫着抢要虫食。金生快速按下了快门,把这一精彩的时刻留在了相机里。
没多长时间,金生拍的照片获得了野生动物保护一等奖。
金生的照片获奖后,有不少人幕名来他家观看阳台上的鸟巢。这天来了一名参观者,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戴一副深度眼镜,脸上布满了沧桑。金生把他领到阳台上的鸟巢前时,他似乎对里面的小鸟并不感兴趣,而是用两只深邃的眼晴好奇地紧紧盯着瓷罐。他问:“这只瓷罐是从什么地方弄来的?”金生回答:“是我娘从乡下带来的。”那人刚要用手动那瓷罐,被金生阻拦了。于是那人就俯下身去仔细观看,甚至还边观看边环绕鸟巢转了几圈,然后站直了身说:“好东西,好东西啊丨”金生不知他说的“好东西”是指小鸟?鸟巢?还是瓷罐?只是一脸茫然地站在那里。那人思忖片刻说:“你的这只瓷罐我买了。”金生先是一怔,然后摇了摇头。那人就打着手码说:“我出八万元。”金生又摇了摇头。那人咬咬牙说:“十万元怎么样,你该同意了吧?”金生还是摇了摇头,那人很惋惜地叹了一口气走了。那人走后,金生才知道那人是个古董商。他已看准装着鸟巢的瓷罐是一件稀有的古董。
后来又有人出高价来买金生阳台上那只瓷罐,依然都被金生拒绝了。金生不是嫌买家出的价格低,是为了那只鸟巢。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句话后四段属于补充的内容,交代了金生发现鸟巢的时间、地点和过程,也表现鸟巢出现的突然和不可思议。
B.从发现鸟巢到拒绝出售瓷罐,金生心理经历了变化过程:发现时的“兴奋”、细看时的‘‘疑问”、呵护时的“牵挂”、拒绝出售时的“珍惜”。
C.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特点,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角度描绘了金生在发现鸟巢到守护鸟巢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物形象渐趋饱满。
D.金生对古董商所说的“好东西”感到茫然,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古董商重视的是瓷罐的经济价值,金生关注的是保护鸟巢的生态价值。
【小题2】作者不避其繁地描绘古董商试图购买瓷罐、与金生商讨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瓷罐”这个物象的选择体现作者的匠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3 02:0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去的苦枣树

①最后一次见到家乡门口的那棵苦枣树,是去年的八月份。那天回家处理父亲后事,刚到村口,就见村里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拉着板锯,大汗淋淋地切割只剩下一个木墩的苦枣树。一会儿工夫,被雨水腐蚀得发绵的苦枣树根拔了出来,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亲吻着养育它一生的泥土……

 ;父亲也老了,老去的是曾经风华正茂的躯体。

③父亲说,苦枣树很老,他小的时候就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那时是最旺盛的时期,像娃娃一天一个模样似的在长。到我们小时候,苦枣树长得要三个成年人才抱得住,足足有二十米高,遮阳面积有七八十平方米。苦枣树正好长在家门口的十字路中间,南来北往的人经过时,都会在它怀里小憩一会儿,退却一身的疲惫和燥热,继续上路。

④我们记事时的苦枣树已是晚年了,树皮斑驳陆离,表面那层枯裂。但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仍然焕发顽强的生命力。在吐苞献蕾的季节,苦枣树不甘拜下风,沐浴亮丽的春霞增枝拔节,枝头没有绿叶的空白。

⑤春夏,苦枣树是鸟儿的天堂,也是我们的乐园。麻雀在树枝上,向着刚露小脸的太阳,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们几个小孩就爬下滑下,吊在树枝上翻跟头,躲在树叶里做迷藏,象猴子似的,从这根树枝翻腾到另一树枝。或许是因为有一次从树上掉下来,摔伤了我手臂,或许是因为苦枣树的开花,散落满地的苦苦花蕊,熏得人发晕,每次我们玩得尽兴时,父亲不知不觉就突然出现树底下,拿着竹鞭子,催赶我们下来。看着父亲手里长长的鞭子,听到父亲的怒斥声,我们不敢下来,钻到密密的树叶里,使劲往树顶上爬。父亲也曾几次想爬上树,捉我们下来,可他毕竟上了年纪,腿脚没有我们灵活,蹬了几脚就滑了下来,喘着气,在树底下好言劝我们下来。我也是每次忘记了父亲的美丽谎言,乖乖地一忽悠地溜到了地下,父亲趁机一把抓住我,抽几鞭我小屁股,告诫我要记得栽跟头的教训。

⑥秋冬,苦枣树是过冬鸟的避风港,也是我们嬉戏的打闹场。苦枣树是一种季节性非常明显的树。带着少许燥热的秋风刚起,树叶似乎忽如秋风一夜黄。那时我和几个顽皮的小孩坐树杈间,审视树底下,一见有行人过来,就比赛似的猛摇树枝,如秋风扫落叶,飘洒一地黄叶,落满行人肩头。父亲也同时收到了不少关于要好好教育我的投诉。串串的苦枣,没有绿叶的衬托,有点发黄了。我们随地取材,折一支树杈,一边套上一根象皮筋,系上一小块帆布,就做好了一把弹鸟的皮射雕,捋下一串串的苦枣,作为射击子弹。对准树枝上还没来得及封顶的鸟巢,几个小孩枪林弹雨般扫射一番,惊得小鸟可怒又无奈,叽叽叫地盘旋在我们的头顶,等待机会重新修建过冬的家园。苦枣树如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了,有些怕冷。当凛冽的寒风刮起时,时常是一层层的树皮剥落。父亲每年冬天,都会弄些黄泥浆,裹糊着冻得张裂的树杆,尽量保持苦枣树不失去水份。小时不理解父亲的那片苦心,偷偷用树枝扒开泥巴,撕毁枯死的树皮,放在小提炉里作取暖的柴火来烧。父亲心痛的同时,也会狠狠的教训我一顿,罚我在寒冷的冬天,去水沟里捞些泥浆补好。

⑦小学毕业后,告别了家乡,也告别了苦枣树,一直在异乡求学、工作。每次回家乡,都会去看看苦枣树,亲抚被岁月浸蚀得剥落的老树皮,聆听树梢上的教诲。前年,听说父亲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苦枣树被雷电击中了主干,就一直没有康复过来。那两年父亲也一直拖病在身,与苦枣树相扶相守,两位病魔缠身的老人,苦苦撑了两年,终于无能吐出一枝绿芽,消失在他们眷恋的土地上

⑧如今,苦枣树老去了,没有带走一捧它眷恋的泥土;如今,父亲老去了,没有带走一片他烧制的瓦片。在人与自然轨迹上,他们划下了一个完美的生命轮回。生者犹可追,死者长已矣。拾起行馕,尘封苦枣树的那段童年生活,收起苦枣树下的父亲教诲,我继续上路求索。

【小题1】依据上下文及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在第②段空缺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两位病魔缠身的老人,苦苦撑了两年,终于没能吐出一枝绿芽,消失在他们眷恋的土地上。
【小题3】文章结尾,作者要“收起苦枣树下的父亲教诲”。联系全文,概括“父亲教诲”的内容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
天 眼
梅寒
“怎么说呢……你说这事儿弄的……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他小学生一样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勾着头,左手搓右手,右手搓左手,吭哧了半天还是没扯到正题。时近深秋,屋里气温很低了,他黝黑的额头上却沁出一层亮晶晶的汗。
他可真能磨蹭,一句话憋了十几分钟还没憋出来。
“您别急,慢慢儿想清楚再说。”我起身又给他的纸杯里续了点儿热水,“喝口热水润一下。”
我对眼前这个男人的耐心,大约源自他的外貌──他那老实巴交的样子让我想起远在乡下的父亲。那满头灰白而蓬乱的头发,额间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尤其是他那双手,那算是一双人的手吗?粗大的关节,如老树皮一样粗糙的手背,布满着老蚯蚓一样的青筋,指甲磨秃了,却能清晰地看见指甲缝填满污垢──那是一双经历了多少风雨磨难的手呵。
“嗯嗯,谢谢您,王警察……我说……我是来认罪的……”他抿了口水,僵硬的舌头在双唇外努力转了一圈,终于拐上了漫长的回忆之路:
“那还是十年之前,我在咱们镇上做水果批发生意……嗯,那时候,您估计还没来,咱派出所还没盖起这三层楼来,那时候还是个四合院……那天晚上,快收摊儿的时候忽然下起了一阵大雨,我和老婆提前就收摊儿了。那个包就是在我们收摊儿时发现的,一个黑皮包,鼓鼓囊囊的。当时因为急着收摊儿,也没想着打开看看,就把它带回家了。带回家……带回家……咳咳……”讲到这儿,他流畅的语速又变得迟缓阻滞起来。
“别急,您慢慢儿说。”我又站起来给他续了点儿热水。他抿一口,接着讲下去:“带回家后,我和老婆就把那包打开了。一打开,我们两个都吓傻了啊,整整齐齐五大捆啊——五万块。当时,我们在小镇上做一年的水果批发生意也赚不到那么些钱……”
男人的头再次低下去。他变戏法似的从肥大的粗布劳动服里拿出一个黑色的皮包来。“就这只皮包,跟了我们十年了……可我们一分钱也没敢花……”
从男人断断续续的讲述里,我总算弄明白了他的来意:十年之前,他无意中在自己的水果摊位儿上捡到一笔五万块钱的巨款,一时起私念,将那五万块钱据为己有,却又不敢动那包里的一分钱。十年,他把那包藏了十年,最终还是来找我们,让我们帮助寻找那笔巨款的失主。
怎么说呢?看到那个包时我的心情极复杂,我怎么也不会把私吞别人五万巨款这样的事情与眼前这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男人联系在一起。那个黑色皮包的出现,让他先前在我心中树立起的父亲形象轰然倒塌。
“哦,那需要做个笔录。”我开抽屉,找纸找笔。
“可算是交出来了,这块石头在俺心里压了十年了……十年啊……”男人猝不及防的哭声再次把我的思绪搅乱了。我从没有看到一个男人哭得如此伤心畅快。他把一双关节粗大的手插进灰白的乱发里头,肩膀一耸一耸,就从沙发上滑下来,实实地蹲在了地板上。“人欠啥债也不能欠良心债啊,这五万块钱跟火炭儿一样天天烧心……俺天天夜里睡觉,就觉得头顶上有双眼在盯着俺……”
男人继续往下讲,竟然再一次扭转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那个倒下去的男人,又一点儿一点儿从旧日的光阴里立起来。他说:“拿了这五万块钱之后,我们也不敢再在这镇上待了,就把家门一锁,到外面打工去了……这十年,我跟老婆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做过,给人洗盘子洗碗,去养殖场给人养猪……前年,我老婆病了,胃癌,可她死活不让我动那笔钱,她让我早晚都要找到这钱的主人……可惜……她看不到这一天了……”
讲到现在,男人似乎才真正放松下来。窗外,夜色已经漫上来。他手里的纸杯里,水早已凉透。他脸上的泪也干了。执笔而待的我,却没在面前的纸上落下一个字。现在,喉咙干涩心潮起伏的是我。
“我回去了。谢谢您,王警察,希望您能尽快帮忙找到钱的主人。”卸掉心上的巨石,男人与来时似换了一个人。他脊背挺直,声音清晰洪亮。他大大方方伸出那双粗黑的大手来跟我握手道别,握得我骨头都发麻。
他走到门口时,又转身停住,回头淡淡地跟我说:“王警察,有个细节我没跟您说,原本不想说的,想想还是说了吧。那天我跟老婆发现包里有五万块钱,也没想着私吞的。我们想了一晚上,想起来那天下午曾有两个老板模样儿的人曾在我们摊儿上买过水果……可是第二天上午,俺想去还钱时,那两个老板说他们包里装的是八万块钱……八万块,俺拿什么还?”
男人没再往下说,转身融进了黑沉沉的夜幕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通过对男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紧张不安的心理,也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他可真能磨蹭,一句话憋了十几分钟还没憋出来”,这句话既写出了男人“认罪”的艰难,也表达了“我”对男人超乎寻常的忍耐。
C.“我”既是一个听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将 “我”作为听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在“我”纯客观的叙述中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
D.“大大方方伸出那双粗黑的大手来跟我握手道别”,形象地表现了男人从深重的负罪感中走出后的轻松,也暗示寻回失落的诚实品格后,男人重新赢得了尊严。
【小题2】请结合男人“认罪”的经过及具体表现,分析男人的性格特征。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男人走到门口又回头说起当初的一个细节。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E. 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许渊冲:岁月困不住的人生
王晶晶
得到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那年,许渊冲虚龄90岁。
很多人都觉得,这怕是老先生此生最高的荣耀了,结果2014年8月2日,93岁的许渊冲又荣获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给中国文化界狠狠地争了一口气。
时下有个热门的词叫“无龄感生活”,说的就是许渊冲这样的人。90多岁的老人,骨瘦如柴却声如洪钟,听力不好但思路清晰,记忆力更是好得让年轻人都要羡慕。家里书桌上,放着正在翻译中的莎士比亚作品集。“我已经翻完4本了,两个月译一本,目标是译完莎翁全集”。老先生的150多部译作里,有一大半都是退休后才出版的。
这样的人生,岁月根本就困不住。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许先生在西南联大是同届。在他眼里,相见第一面,这个叫做许渊冲的同学就“冲劲十足”。1957年,同学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许渊冲觉得自己不能落后,在外语领域也要搞出名堂。到1958年,他已有4本译著。
看到他的一些事迹,你会觉得他真是个自负的“狂人”。
他印过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他评点过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他敢说“我的翻译超越了***诗词原文”。其实许渊冲并不狂,他只是像一个战士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绝不妥协。“到现在还有人不赞成我的观点。我不认为自己狂,因为我说的都是事实。我坚信自己是对的。”
2004年和2008年,许渊冲提出了“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他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处找到源头,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锺书的“化境”,形成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许渊冲说,在西方,翻译是科学。“科学解决不了文学问题。文学要美。要有全局观点,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而要把文章里面的内容翻出来,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为了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许渊冲教授选择了其中他所喜欢并能译成韵文的作品,书中许先生的译笔优美,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其代表作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许渊冲教授对原作的理解精深独到,将原作的妙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之又熟谙中英诗律,细刻精雕,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广大外国读者的好评。
翻译对许渊冲来说,也是让他身心愉快的不老灵药。“我啊,天天和古人打交道。我现在翻莎士比亚,我就跟莎士比亚打交道。我亦古亦今,我的现代就是古代,古代就是我的现代,我足不出门,来往的都是古代名人,这是超越时空的交流。所以我是非常愉快的。不翻译,我每天做什么呢?”
有人问:“为什么要重新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呢?”他说:“100个人注解,就有100个不同的解释。我有我的新意见啊,我现在边译边参考两个版本,一个朱生豪的,一个卞之琳的。他们翻得好的地方,我保留。不好的,我改掉。”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年龄不是问题。对许渊冲来说,最好的年华是现在。“因为我活得越久,学得越多,看得越多,越有经验。灵感是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逝去的。”
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恰如老先生的人生。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95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是个“异数”——时间好像忘了把他变成老人。傍晚,北大畅春园,他总要独自骑着自行车,遛上个把小时。骑车是他退而求其次的健身项目,游泳才是最爱。两年前,游泳馆的工作人员看他都九十多了,再也不敢放行。(文汇报《许渊冲:译道独行侠》)
②谈到即将出版的27册的《许渊冲全集》,许先生说:“集子就是把几十年工作的精华都集中起来。我的翻译也有很一般的,也有糟粕的。精华也是受前人的启发。精华留给后来者,我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环,把美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这是我的中国梦。”(田泳《翻译大家许渊冲:曾被指为提倡乱译的千古罪人》)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许渊冲是亚洲首位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翻译家,这一荣誉是对他翻译事业的最高褒奖。
B.许渊冲很想在外语领域做出可观的成绩,与同届校友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关,他不甘落于人后。
C.为构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许渊冲查找源头,多方借鉴,从而形成一套深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D.许渊冲的作品能深受外国读者的好评,因为他拥有一整套完整的翻译理论,能以韵文形式再现中文原作的意境。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许渊冲看似狂傲,实则是对翻译事业的自信和坚守,他相信自己是对的,坚守着自己对翻译的理解,绝不妥协。
B.在许渊冲看来,只有用今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行为,才能在超越时空的交流中获得非常愉快的心理感受。
C.为了能成功再现原作的妙处,许渊冲即使参考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著,也能够不拘泥于他们的翻译,表达自己的理解。
D.选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生动表现了许渊冲自信狂妄、才华横溢、老当益壮、精益求精等多个特点,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的一生。
E. 文章多次直接引用传主原话及其他名家的评价与介绍,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让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生动丰富。
【小题3】“岁月困不住”许渊冲的人生,在原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