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自清先生
冯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 北京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先生质朴的品质。
B.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的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C.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光明方面发展。
D.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小题2】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小题3】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 120 周年,请结合本文和你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勾画出朱自清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不少于50 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8 02:3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小题1】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小题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小题5】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电影成为很好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输出通道。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同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管是在市场还是电影工作方面,抑或是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全方位打开文化输出通道,在和周边国家的对外交流过程中,电影交流成为重要的文化外交手段之一,这给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和发展土壤。
(摘编自2016年6月21日北京青年报《一带一路助中国电影“走出去”》)
材料二:
中国电影在几十年来“走出去”的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未与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步。主要原因有:
  首先,中国很多主流商业电影在其主题的表达方式上缺乏国际普遍性,并且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所以难以进一步向国外推广。曾经在亚洲地区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即是此类问题的典型例证。其次,本土电影专业人才匮乏,特别缺少能够充分了解国际电影合作与制作的人才。再次,中国电影质量仍待提高,高品质的电影数量较少,有智慧的原创作品匮乏。故事讲得不够好、技术和艺术水平不够高、制作不够精良,仍是国产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推广还暴露出诸多技术性问题,中国电影的海外自主商业渠道还很滞后,国际商业运营能力不强。推广模式不成熟,推广渠道单一、陈旧和推广的专业化水平低,也成为制约中国电影被国际广泛知晓的瓶颈。
(摘编自柏榕榕《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困境与机遇》)
材料三: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非洲
美洲
宗教片
3.13
3.17
3.38
3.19
2.47
音乐片
3.24
3.17
3.52
2.98
2.67
恐怖片
3.49
3.46
3.78
3.18
2.97
儿童/家庭片
3.55
3.32
3.6
3.37
3.01
功夫片
4.16
3.85
3.72
4.17
3.73
纪录片
3.19
3.29
3.49
3.5
3.66
剧情片
3.22
3.4
3.95
3.28
3.54
动作片
4.22
3.88
3.98
4.07
3.88
动画片
3.29
3.38
3.69
3.18
3.06
 
表一 不同大洲观众对不同类型中国电影的偏好度调查

表二  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度调查
(摘自《2014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
材料四: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26天,票房突破十亿大关;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评分8.8分、烂番茄(美国著名影评网站)收获96%的新鲜度,也足见欧美观众对它的认可。印度电影能够在我国、在欧美扬名立万,原因首先在于印度电影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关怀。这种责任和关怀来自于对历史的审视、对英雄的渴望、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其次还在于其并没有因为坚持民族特色而拒绝外来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的优质资源,而是坚持发扬本民族特有的歌舞文化和吸收外来精英文化双管齐下,并始终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保持良性互动,力求在宝莱坞商业片之外,以“印度+民族+本土”的文化战略扩张自己的版图,在载歌载舞中不断前进并征服全世界。
(摘编自201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0版《印度电影靠啥征服我们》)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交代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及其在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方面的积极意义。
B.材料二从电影主题、电影人才、电影质量和电影的推广发行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尚不大的原因。
C.材料三用图表的形式揭示了全球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其中的中国元素的偏好度情况,直观简洁。
D.材料四提供了一个成功“走出去”的电影案例,中国电影若能学习印度电影的成功经验,也必将征服世界观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表明中国电影在电影市场、电影工作及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这说明中国电影成功“走出去”指日可待。
B.在亚洲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没能成功走向西方电影市场,主要原因是它们作为商业电影在主题的表达上缺乏国际普遍性。
C.表一表明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功夫片”偏好度较高,印证了材料二“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的说法。
D.表二各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有显著差异,非洲、美洲观众最偏好“风土人情”,欧洲、大洋洲观众则最偏好“中国哲学”。
E. 材料三的调查数据有启示意义,研究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中国元素的偏好度,将使中国电影在走向国际市场时更有针对性。
【小题3】中国电影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画是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必须最集中、最典型地具备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诸多要素。中国画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鲜明性、独特性,能阅读出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中国画从形式到理论都自成体系,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从而区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
②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画这一民族绘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画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以意象、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廉、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承了数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③我们民族的传统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装饰纹样、物体造型等。传统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戏曲、建筑、园林……甚至中国汉字都具有意象、兴象理念的艺术特征。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民族的象征与精神,龙与传统吉祥物凤凰、麒麟等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是传统文化艺术延续贯穿始终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创作观。
④中国画是注重主观意识的绘画形式,画家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通过形象、意象、兴象而达到寄物移情言志的目的。绝似物象的绘画、绝不似物象的绘画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唯有有感而发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兴象作品才为上乘之作。如果中国画偏离了以情感为基础的意象、兴象理念的表述,中国画就失去了生命。齐白石精辟地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由于中国画是强调主观意识的绘画,山水画需要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需要思想情感与山水灵性的结合,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画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审视大自然,山水非眼中之山水,山水就是“我”;画不是单纯摹写自然,画即是“我”。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内美性格,作品就是画家自我精神的真实写照,画家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美学理想。
⑤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体系,以意象、兴象理念为基础,笔法线条为基本造型手法。主观意识超越于自然物象,笔墨表现力高于自然物象的形态结构,神在形似之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应物象形”的造型审美法则。“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动静相依”“刚柔相济”是中国画“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主要表现方式。以中国画的有法之法演变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创作自由境界,形成自我绘画风格。“以形写神”突出气韵,讲究“气韵生动”。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用笔墨形式,寄情于物、借物言志,将自我精神与客观世界融合统一,达到“澄怀味象”“以形媚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通过中国画这一一艺术形式而达到人生修为的立本之源。“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画的社会教育功能。
(节选自陈云《弘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画的民族传统的一项是(   )
A.“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B.“澄怀味象”“以形媚道”
C.“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D.“坚强者莫能守,而柔弱者长存焉”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有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就是因为它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
B.中国传统绘画能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巅,是因其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形成了以意象、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
C.中国画是重主观意识的绘画形式,画家借笔墨抒发胸中逸气,画作倾注作者思想和精神,以形象、意象、兴象来寄物移情言志。
D.中国画不但是可让画家通过这一艺术形式来达到增进个人的人生修为的源泉,同时也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如龙与凤凰、麒麟等传统吉样物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
B.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中国画如果脱离这种理念的表述,就将失去其艺术生命力。
C.齐白石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主观意识、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
D.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了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还赋予了它内美的性格,画家的自我精神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写照。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者之梦

①在全球沉醉于不能持续(起码不能全球持续)的美国梦之际,中国要找一套与它“不同”而又“不争”的理想才能够避开西方的猜疑和敌视,为自己创造发展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我相信,相对于唯一真的“________”、相对于个人的“__________”、相对于性恶的“__________”可以是中国梦的特征。

②唯一真的文化基因使西方人把自由与平等视为必然的矛盾,不能共存。但是人类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往往纵横交错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这些人生和人间的现实,不可能一刀切地解决,只可以不断地平衡。中国传统的“中庸”有较大的包容性,对同异、矛盾的处理有较大的空间。中庸的不偏不倚不是西方式的妥协,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的适度与和谐。打个比方,西方人是用一只眼睛看世界,瞄准射靶,不闭着一只眼睛不成,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目标、枪准和眼睛连成直线,才能打中。对准目标、积极追求是西方典型。___________。在唯一真文化的西方坚持人人自由之际,中庸之道教我们建立和维持自由与平等的平衡关系。在西方坚持法治之际,中庸之道叫我们建立和维持法治与人治的平衡关系。妥协是利益博弈下的取舍,中庸是原则指引下的平衡,关键就在于遵循什么原则,而大我与性善就是很好的原则。

③在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大气候下,个人自由的膨胀把人人平等挤出去。西方有识之士也明白这是个不可持续的局面。他们极想找到一套可以平衡个人与人人的文明范式。中国的大我理念是中国的特色。在逻辑层面上,大我与小我是同时独立与统一于“我”,是对等而不是对立。大我是我,小我也是我,各有自身的价值,也有相应的义务。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对等。

④其实,小我、大我都是人的天性。但小我性显,无须鼓励;大我性隐,需要鼓励和栽培。大我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生存空间很小,但他们的小我世界又是不可持续。中国应该发扬大我,特别是理性的大我,也就是聚焦于发掘人类共享的经验和共有的期望。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更多的认识、更大的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理性的大我底下,人人会更认识我,包容我;我会更认识人人,包容人人。大我与小我相得益彰:小我(个人)的利益会因为得到大我的认许而取得更大的保障,大我(人人)的利益会因为得到小我的支持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⑤西方文明对人性比较悲观。两千多年的原罪心态加上英式自由主义起源时的惨痛历史,驱使他们依赖法制去约束堕落的人性。中国的孔孟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乱世,理应也是对人性没有信心,但孔孟的伟大就是在人性有善有恶的认识底下提倡仁政,以道德去教化人,因此有性善、民贵之说。

⑥人类行为有多种制裁方式。最高是道德制裁,是种自制,不是人人可达;最低是法律制裁,是种强制,是无可奈何。中国传统倾向社会制裁,是种互制,几千年来维持着地方上的安宁。广大而复杂的中国社会单靠法律是不会太平的,只会制造酷吏或刁民。健全的基层组织才是关键,无论是乡绅父老或居民委员会,在血缘或共同利益的凝聚下,平衡法治与人治,发挥互律和共勉,才有真正的国泰民安。西方文明聚焦于抑恶,中华文明不忘扬善。西方强调法制,中国强调教化。两者不可或缺。

⑦西方是智者的文化,重真;中国是仁者的文化,重善。相对于西方,中庸能使我们不走极端,在原则指引下保持平衡。什么原则?大我原则要我们保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平衡,既保障了个人也丰富了整体;性善原则要我们保持法治与人治的平衡,经互律和共勉去达到国泰民安。在中庸调节下,大我与性善聚焦于适度的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平。中国可以成为强大的国家——国富兵强,威慑四邻;也可以成为伟大的国家——海纳百川,惠泽八方。中华民族的中庸性格、中华文化的大我与性善内涵使我们能够创出与西方不同但又不争的新局面。因此,中国梦是仁者之梦。

【小题1】文章第一段的三处空格应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述西方的“唯一真”与中国的“中庸”的区别。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二段的空缺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建立关系、维持平衡是中国典型。
②但是闭着一只眼就很难穿针引线,必需双眼同时用
③一只眼睛看得比较清楚,两只眼睛看得比较全面,但要又清又全才算掌握真相。
④因为两只眼睛才有两个视角,才能看到纵深,才能看出线与针孔的关系,才可,以把线穿上。
A.④③②①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而一项是(  )
A.西方文化特征之一是真文化;中国文化特征之一是善文化。
B.西方文明聚焦于抑恶,中华文明不忘扬善但也惩恶。
C.西方社会强调法治,中国社会则强调人治与法治的平衡。
D.西方文明对人性比较悲观,中华文明对人性比较乐观。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阐述“美国梦不能持续”(起码不能全球持续)的原因。
【小题6】根据上文,“仁者之梦”之“仁”体现在哪些方面?除此之外,你认为“仁”之含义还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小题1】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小题3】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就刘和珍事件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