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全民阅读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 的重视和发展,全民阅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7年4月3日,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 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 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

五年来,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社区绘本馆,以及各类书香车站、书香公园、书香酒店、书香银行、书吧、书院遍布城乡,实现了图书随处可得。为了推动农村阅读,国家开展了农家 书屋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投入一百五十多亿元,在全国建成六十多万个农家书屋,推动十亿册图书进农 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为了推动实体书店建设,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多地开展实体书店 扶持工作,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

五年来,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App、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大屏终端,各类数字阅读设备成为人们的 新宠;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有声阅读、在线讲故事、视频直播、网络讲书,层出不穷的新型阅读,以知识付费、体验经济新模式,俘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心。

(徐升国《全民阅读迎来春天》,《光明日报》,2017年9月25日)

材料二:

材料三:

“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 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当前,我们提倡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 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几年前,西班牙政府曾经赠送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其作者塞万提斯对 读者说:“就是最忙的人,读这种小说也是正当的消遣,因为弓弦不能老绷紧了不放,人是个软弱的东西,没有一点适当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

(摘自陈佳冉《解放我们的阅读心态》《光明日报》,2017年4月23日)

材料四:

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 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 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 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阅读只能 算零散阅读。

(摘自史一棋《深度阅读应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2017年9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 2012 年开始,我国更加重视全民阅读,把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在近五年来得到长足 的发展和提高。
B.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阅读活动和全社会浓厚的阅读氛围等都说明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只能举办各 类阅读活动。
C.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实现了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并进行了整体的布局,体现出国 家的重视。
D.国家投入一百五十多亿元建设农家书屋,有十亿册图书进入农村等说明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全 民阅读的物质条件。
(2)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读书时间比上年增加了 0.51 分钟,但在报纸、期刊等的阅读时长上均有不 同程度下降。
B.2016 年与上年相比,我国成年国民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电子阅读器阅读 时长减少。
C.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总和比上年有所提升,这说明我国成年国民对阅读的看重及对 获取信息的重视。
D.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间比上网、图书报刊阅读的时间有所增加,说明青年一代已成 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的主力军。
(3)你认为如何开展全民阅读才能收获更多?请结合材料三、四说说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8 09:5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的雨

①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②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③我建议你去苏堤。

④雨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树梢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⑤呈现在你眼前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⑥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⑦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⑧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⑨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⑩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2)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小题1】写出高中课本中苏轼的两篇文章的篇名________ 、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⑤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第(11)段写一代名将岳飞,用意是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倘若苏东坡的仕途不遇坎坷,他就无法写出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
B.文章第⑥段至第⑩段采用了顺叙的方式,记录了苏轼任职杭州期间的主要经历。
C.第⑥段引苏轼的“千古绝唱”,突出了苏堤春晓的非凡价值。
D.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的距离,使叙述与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E.苏堤相较于白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因此雨中游西湖,作者建议人们去苏堤。
F.文章运用引用、想象、对比等手法,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这样一个心忧黎民、用智慧与生命造福于民的人物形象。
【小题5】本文的标题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3月,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引发全球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人们惊奇地发现,人工智能已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其学习能力和智能化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人工智能诞生至今已有60多年,正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推动下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如今,在社会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深刻改变产业形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将改变世界。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官网,2017年7月)

材料二: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了战略性部署,确立了“三步走”目标,力争到203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意味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这是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

(摘编自《新技术正改变未来》2019年3月)

材料三:

图1 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分布(单位:家)

图2 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TOP20城市(单位:家)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未来》2018年10月)

材料四:

近些年陆续上映的《机器人总动员》《星球大战》《终结者》《变形金刚》《黑客帝国》《复仇者联盟》《人工智能》等科幻大片,其打造的场景极富未来感,点燃了观众的想象力和科幻激情,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发展的未来并为之热血沸腾,但技术异化与机器人反叛也令我们对人类命运充满了担忧与恐慌。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互动为标志,引领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崭露锋芒。人工智能带来的指数级增长的、数字的和重组的力量,会比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推动力都要强大。

中国的人工智能创业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关怀人类共享共赢的整体命运。世界的未来掌握在青年人手中,青年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如果说人工智能的过去和现在不仅改变了青年,而且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密切相关;那么,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作出正确预判,则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我们对人工智能与青年发展的认识与研究。

(摘编自《人工智能:人类命运的天使抑或魔鬼》2019年1月)

【小题1】下列不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项是
A.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
B.科幻大片打造出富有未来感的场景。
C.车辆实现多样化行驶环境下的自动驾驶。
D.银行自动柜员机识别客户身份提供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连续三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预示着人工智能在我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广泛应用。
B.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分布图显示,部分国家之间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差别悬殊,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众多。
C.从材料三图二数据来看,北京是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代表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D.中国的人工智能创业基本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且发展迅猛,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小题3】假如你是兴华中学人工智能社团的社长,请根据上述材料,代表社团向市长写一篇关于促进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书。要求:只写正文部分;写明建议理由;提三条建议;18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期以来,无论民间的济贫活动还是政府减贫干预,大都承载特定价值诉求或意识形态。20世纪以来,西方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与转型,既是各国政治经济演变进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还是福利思想史的现实形态。随着“政策科学”研究的兴起,贫困研究与减贫干预转向科学化的模式,并带来反贫困特定维度上的效率与进步。然而技术化的贫困干预始终无法回避政治权力的制约,贫困治理的最优解依然只存在于理想情景,因而,有必要打破意识形态与科学研究的藩篱,尝试在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之间建构互动空间,突破实证研究“经验——理论”科学环的束缚,探索将政策及政策实践融入研究流程的路径。

2012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贫困的发生情境、反贫困行动的背景以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扶贫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的前提与边界,这不仅是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也是扶贫领域包括中国脱贫攻坚学术研究反思与革新的良好契机。2018年中国提出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关联,从“短板”的角度审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探索。

脱贫攻坚的实践在不断取得减贫成效的同时,也为反贫困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基于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以及深入实践,中国学术界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延伸和拓展了扶贫思想,主要体现在贫困识别与瞄准技术方面、反贫困与贫困治理议题以及反贫困理念等方面。已有的研究不仅充分解释了何以“瞄不准”,何以偏离目标,同样也为政策瞄准提供了诸多用以改进的机制和对策建议。针对政策执行情境的约束,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驻村帮扶”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治理机制的缺陷。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进入了新的历史高度,其关键在于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了脱贫攻坚实践,影响了贫困发生和反贫困实践的诸多结构性要素,从而为相关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和经验,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并形成了诸多可借鉴的模式。具体而言,集中体现在: 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层面。此外,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不仅需要好的经验和素材,同样需要好的讲述与呈现,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中国话语与反贫困的全球议题之间实现创造性的转换,从基于特殊经验的理论话语迈向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命题。

(摘编自黄承伟、袁泉《论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化贫困干预的治理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治权力的影响。
B.中国提出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既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审视,又是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C.脱贫攻坚这一实践过程,不仅可以带来看得见的成效,还可以提供理论创新契机。
D.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能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关键在于发挥了政治制度上的优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给出研究思路的方式,以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B.文章针对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脱贫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的相互影响为前提,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
D.文章论证脱贫攻坚理论,是从一般到个别并要求理论最后上升到一般的顺序展开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福利体制的形成与转型,也是其政治经济、主流意识形态和福利思想的演变过程。
B.要进行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革新,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变化。
C.解决脱贫治理机制的问题,依靠的是政策改进和学术界开展的系列扶贫思想的研究。
D.如果要讲好中国脱贫的案例,不但要突破实证研究,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诗歌意境所体现的时空感也更为复杂。如李群玉的《秣陵怀古》:“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散风。龙虎势衰佳气歇,凤凰名在故台空。市朝迁变秋芜绿,坟冢高低落照红。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昔日的豪华繁盛与今日的荒冷凄迷,在各个意象中得以叠映,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D.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D.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B.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秤匠师
李世营
冷寂了多天的孙记制秤作坊终于忙碌起来。
老匠师默默地用手钻在浸泡打磨好的秤杆上打着星花,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然后又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阳光下,秤上星花里的一个个铜丝,就成了一个个闪亮的秤星,眩射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
“爹,这单生意一下可以挣万把块呢,有多少年没这样的好生意了!”约秤的小秤匠看起来很兴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老匠师仍然不作声,默默地铆着他的星花。
“忙过这单活,我想到外面看看。”小秤匠接着又说。
老匠师猜得懂小秤匠的心思: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儿子早想去镇外的世界闯一闯。
老匠师依然虔诚地铆着他的星花。秤杆上的星花一旦铆差一丝一毫,整杆秤就废了,尤其是那颗定盘星,犹如杆秤的心,是杆秤的魂
小秤匠抬起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狡黠地看看老秤匠,也默不作声,双手依旧熟练地用“叨子”测盘星、标星花。
老匠师是镇上有名的“孙记”制秤作坊的大掌柜。据传孙氏先祖曾遇一不法粮商,欲在秤头上 玩伎俩,制作黑心的“吃客秤”谋取暴利。但孙氏先祖不为重金所惑,不被威逼所惧,甚至不惜自残双手来维护作坊的信誉。孙记制秤坊由此盛极一时,享誉周边数百里。
小镇上的商贸交流,从不用电子秤,一直沿用传统的杆秤。小镇的商户尤爱用“孙记”杆秤来做买卖,是因为孙家从不做昧良心的“吃客秤”。小镇临山依水,以种植采集山药为业,药材生意特火,火了几辈人了,老一辈们归结为一个“诚”字,以诚待商,以诚会商,以诚经商。外地客商乐意到小镇购置药材,是因为小镇的人做生意厚道,从不缺斤少两,欺诈宾客。周边的乡亲们和来往的客商信得过的,还是小镇有名的“孙记”杆秤。
不久前老街扩建,外地来的王老板,看准了小镇的商贸市场规则和人脉,更看上了“孙记”杆秤的信誉。他要在镇上建一个药材和山果批发市场,就找到了老匠师的儿子,私下商谈好久,按其提供的规格,出高于10倍的价钱订制了50杆大秤、50杆中秤、50杆小秤。
作坊内,父子二人之间仍是沉默,寂静的空气里流动的,只有打钻、铆星花和打磨的声音。
突然,沉默的老秤匠皱起了眉头,拿过一个秤杆,用“叨子”测测定盘星,然后又拿一个,接着又拿一个…… 老
老匠师在秤杆的定盘星上,发现了儿子鼓捣的“猫腻”。
老匠师的眼神瞬时变得异样地呆滞而浑浊,脸黑得吓人。他陡然站起身,用两双粗大的手,抡起身边的铁砧子,狠狠地砸了下去……
夜里,听着儿子隔壁炕上嘤嘤的哭声,炕头上的老匠师,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起身,取过好久没抽过的旱烟袋,坐在炕头,吧嗒吧嗒猛抽几口。
他看看窗外,夜空星星点点:世界这么大,明天是该让儿子出去闯一闯了!
他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巴磕巴烟嘴,起身出门。
第二天,老匠师送儿子出镇。临行,他拿出一把精致的准星秤送给儿子,告诉儿子:不管世界有多大,你能够走多远,这杆秤,都要随身带着。人有良心,秤有准星,做人,什么时候都要秤平斗满。
头天夜里,老匠师用上等的楠木连夜赶制了这杆精致的准星秤,杆秤上的两个醒目的金字:“孙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眩目,直眩得儿子的双眼泪盈盈的。
那天夜里,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匠师劈断的一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
(原载2016年2月25日《中老年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在曲折含蓄的故事情节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多角度地塑造了小镇里的秤匠师父子形象,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B.小说运用到叙的写法叙写了孙记杆秤世家的历史渊源、面临的新的社会现状,这些内容都加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文中画线句表面上是在说老匠师对“星花”,尤其是定盘星的看重,实际上,巧妙暗示了为人处事要恪守诚信原则、要坚守本心的主题思想。
D.小匠师见“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 便想“去镇外的世界闯一闯”, 接到制秤生意后,与王老板串通,在杆秤上做了“猫腻”, 可见他是一个重利忘义的人。
E.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夜里老匠师取出旱烟,“猛抽几口”,“ 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打磕打烟嘴。”等细节,表现出了他打定主意要让儿子出去闯一闯的果决。
【小题2】老匠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邢文中多次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写到老匠师送儿子出镇,故事情节已经完整,作者却增加了最后两段,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