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者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进行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以及十二因缘等等,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主要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我们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节选自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一般的观点,我们家中的电视、冰箱等电器也可以算作是广义的文化。
B.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受到儒家影响最深的是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
C.无常、无我、苦、八正道、四圣谛等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都属于知的方面。
D.佛教中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文化中的三纲六纪等等是完全对立的东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对中国文化进行分类,再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手法对观点进行论证。
B.文章举早期佛典中强调“孝”为例,论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不可抗御。
C.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包括知与行两方面,并就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展开详细论证。
D.文章引用了中外学者的观点,论证中国深义文化是纲纪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立定脚跟,只是因为佛教适应了现实情况做出了某一些伪装。
B.歌德认为中国人在行为情感等方面和他们完全一样,只是中国人更合乎道德而已。
C.冯友兰认为基督教文化就是“天学”,佛教文化是“鬼学”,中国文化是“人学”。
D.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3 05:5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安羊杂碎汤
李佩红
①从这里搬到那里,人老了,食物不老。
  ②羊杂碎汤仍然是老味道。老安羊杂碎汤在焉耆卖了几十年。
  ③从前,焉耆没有羊杂碎汤,这种小吃是100多年前回族人从口里带来的。假如时间向后倒退100多年,你能看到荒凉的河西走廊,一群一群从陕西、山西、河州、湟水落荒而逃的回族人,他们心里面揣着对故土的思恋和忧伤,扶老携幼、神色仓皇、衣衫褴褛,凄凉而又孤独,走在被无数人踩踏出来的砾石路上。向着西方,顶着风沙,一直走,一直走,进新疆、过迪化、翻二沟、抵和硕……似乎前方的路永远没有尽头。迫不得已背井离乡的人是连根拔起的小草,他们得在饿死、累死、病死之前,找到一处安身立命之地。他们中的人谁也没有料定,此生会被焉耆这片古老而渺远的土地收留、供养。
  ④从口里逃难来的回族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物品和工具,还有智慧、文化、宗教、习惯和饮食,其中羊杂碎汤是他们的特色饮食之一。时过境迁,羊杂碎汤被焉耆回族人赋予了新的味道。说起来,羊杂碎汤的做法并不难,只不过是把羊的头、蹄、肚等杂碎收拾干净,放进水里炖熟,再调入葱、姜、蒜、红辣椒等佐料。
  ⑤老安做羊杂碎汤比别人舍得下功夫。他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先熬骨头汤,再把生姜、草果、八角、香叶、大葱、辣子等互不相干的调料添进去,再放入杂碎慢火炖四五个小时,等中午一两点时间到了,香味完全拱进杂碎里,一道美味的羊杂碎汤便可出锅了。时间短了,杂碎硬,口感差;时间久了,杂碎太绵,没嚼劲。一锅味道足够的杂碎汤,和老安的心情、调味的品质、杂碎的鲜嫩、水的好坏,甚至菜板的干净与否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食物之间讲的也是个因缘,它们原本生长在彼此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经火与水的调和与磨练,最终相和相融相互完美,成就一锅美味。
  ⑥“这支由勇敢的商业家和航海家组成的民族,在东方古国的人海里挣扎,以防沉没。他们用惟一的一条船保证自己的种族在历史中向前航行,这条船就是:伊斯兰教。”(散文家周涛语)。当然,连接这条船的还有共同的饮食文化,只要有回族人居住的地方,肯定有羊杂碎汤、粉汤、油香、泡泡油糕。别小看这一点,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一把开启神秘大门的钥匙,一条连接回族族群的纽带。在中国没有哪一个民族如回族这般分散,星罗棋布。但是,无论时间和空间相隔多远,他们都顽强地保持着吃相同食物的习惯,初见,只一碗羊杂碎汤,立刻会确认彼此的身份、拉近彼此的距离,近彼此的心。
  ⑦在新疆生活久了的汉族人,出门在外都喜欢选择回族餐厅就餐。回族人出名地爱整洁,对一切事物信奉至清至真。老安认为,饮和食是件严肃的事情,严肃到与心有关。老安在做羊杂碎汤时心很清真,清即清洁、真即货真价实,不欺不瞒。老安说,制做食物和唱歌、跳舞一样,你用不用心,观众能感觉到,食物的优劣,舌尖也一触便知,欺骗别人,轮回到最后,即欺骗了自己。至于卖一锅汤赚多少钱,似乎与他无关。老安很享受制汤的慢时光,他感谢上苍给予的馈赠。老安想到他活到古稀年纪,身体仍然健康硬朗,心里倍感欣慰。老伴慈温,儿孙满堂,生活安适,这不就是百年来向往的日子。老安想要时光慢下来,再慢下来。他在重复而细碎的时光里,把一锅一锅羊杂碎汤细火慢炖,使香气收敛,绵绵散出,不至于消失得太快。一个人的喜悦与幸福融进汤里,这就不再是单纯的羊杂汤了,而是老安一生的修炼、一世的禅悟。
  ⑧味道好的话,哪个角角巷巷里都有人来吃呢;味道不好嘛,你把人抬上来人都不吃。你说对不对?老安的回族新疆话味道和他的羊杂碎汤一样纯正,他把说字说成佛,把巷子的说成航子。老安头戴一顶回族白帽,脸膛红黑,像个农民。老安告诉我,他从前就是农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来到县城卖羊杂碎汤,一开始做得不行,慢慢地摸索着做,生意才越来越好。现在,他的羊杂碎汤一天至少卖出去一两锅,距离焉耆300多公里的乌鲁木齐、昌吉的,还有库尔勒的许多人周末专门开车来吃他做的羊杂碎汤。自己吃了不够,还买了带回去。一个农民凭自己几十年努力,把普通的羊杂碎汤做成焉耆县的一道招牌,算得上是一种荣光。
⑨焉耆,有老安这样的回族人,犹如他做的羊杂碎汤,色香味俱全了。
(选自《 人民周刊 》2016年第20期)
【小题1】赏析第三段中的划线句子。
【小题2】作者在第六段写到“伊斯兰教”,有何用意?
【小题3】联系全文,请概括老安羊杂碎汤“在焉耆卖了几十年”经久不衰的原因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焉耆,有老安这样的回族人,犹如他做的羊杂碎汤,色香味俱全了”,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历史的流沙
雷抒雁
①北京三环路畔有一家书店,叫“知不足”。好名字!是要人去买书,读书,然后知不足。古人的话大体是对的,不读书时,侃侃而论,似乎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知,一翻开书,惊出一头汗,原来尚有那么多事不知;甚至先前以为已知的,却是半知,或谬知。
②这是熟理,不说。以写作人的目光看,翻翻前人的书,忽然能生出些恐惧来。在我们的前边有多少呕心沥血,三更灯火五更鸡,自以为写下了惊天动地的诗文的人,竟被历史的流沙埋得这等严实。如今说出他们的名字,极少有人知道,说出他们的著述,读过的人万里难得寻一。
③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名家和史学家,他撰写的二百二十卷的《石匮书》,是纪传体明史。后又完成了记叙明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的《石匮书后集》,共六十三卷,附录一卷。张岱自信这些书可以传世,应以金为匮,藏之石室,那种自负,应不逊于今人。
④历史的尘沙,让人不敢回头,多少创造,多少建筑,都沉沉地埋进了黄沙。那古楼兰的繁华强盛,让唐帝国如芒刺在背,边塞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唱的是决心,也是艰难,是牺牲。可是如今,我们只能从那漫漫黄沙下坍塌的土丘推认当时的建筑,从未朽的枯骨分辨远去的古人。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诗文以及由此引起的鸡争狗斗,得来的荣华富贵,享受的声誉名望,一概地归了沙尘。常说历史无情,大概就在于此,它埋葬了多少爱恨情仇。
⑤先前的文人也有过风流,也有过宗派,也有过吹捧和打压,更有过相互围剿与厮杀。可是,一旦时过境迁,一切都风流云散,花落水逝。历史的无情还在于历史的霸道,不论输家赢家,尽覆黄沙之下。
⑥文人多狂士,一旦成名,难免“仰天大笑出门去”,要“一览众山小”。自己写的片言只字,都敝帚自珍,不肯让人雌黄。古人概括为“文人相轻”,可知此毛病由来已久。加之过于自珍自恋,便有俗语说:“别人的婆娘,自己的文章。”宁肯让美丽给别人的妻子,不可输美文于自己的文章。看看那些为了获得某种奖誉的寻机奔走,获取虚名后的趾高气扬,便可洞见其心态之一二。
⑦时代如人,要前进,自然背不动许多陈旧的包袱。那些先前看来还光光亮亮的劳什子,现在只好扔到一旁让尘封沙掩。
⑧前边说过的那位张岱先生,是经历了由盛转衰、由红变暗全过程的一个典型。
⑨这个纨绔子弟,说起先前的自己,充满了夸耀和感叹,他说他“好精舍,好美婢……好古董,好花鸟……”。看看,真是人间的一切繁华和欲望都集中在他身上。可是,历史弄人,明灭清立,先前的繁华尽被风吹雨打去,张岱一下子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这就让他回首往事,不能不恍如隔世了。
⑩历史的流沙,把他的自负、狂傲、才华、富贵、虚名、心血,统统掩埋。
⑪当然,历史并不虚无。当我站在秭归,站在屈原高傲孤愤的塑像前边;当我站在李白墓前,站在那方千古巍然屹立的墓碑前,我就想到,其实,许多大的文人和大的思想家,他们是高耸的山峰,是根深叶茂的大树,历史的风吹过,他们不会动摇。沙尘只会匍匐在他们的脚下,无法遮蔽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存在反倒丰富和深厚着历史。我想说的是诗人也罢,文人也罢,来了,如春花开绽;去了,如黄叶飘落。留下的只是果实,即你安身立命的作品。这果子能否在许多年以后重新萌芽,则在于它的生命含量。你现在的奔忙,其实对它能否恒久无助。
⑫前些年,有人将自孔子至今的文化名人,汇总了200名,其中新中国建立前是150名。算一算,从孔子至今将近3000年,大约15到20年出一个名人。一个世纪也就四五个人。但当今却占了50名,许多小弟弟、小妹妹也孔子一般入了名籍。我想新中国的文学成就即便很大,与历史比,未免过于乐观了些。
⑬冬天到了,寒风又起,窗外呼呼啦啦吹起些黄叶。塑料袋也好风凭借力,飞上了枯树枝头,远远看去,竟像是花簇一般灿然。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⑪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面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小题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听 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 ,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 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 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一段为什么说“雨,大概是古典的”?
【小题2】请解释“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这话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3】“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
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众议长德拉格内亚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恢复活力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国是欧洲的理想合作伙伴,而中东欧作为中国进入欧洲的门户,可以在“16+1合作”框架下发挥应有作用。

匈牙利执政党青民盟代表霍利克认为,世界经济政治重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已成事实。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经济体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者。通过推进“一带一路”这个宏伟计划,加强务实合作,“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为我们做出贡献”。

(节选自记者李忠发、陈进《新华社布加勒斯特2017年7月15日电》)

材料三:

(摘自2017年3月中商情报网《“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

材料四: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等六大维度37个子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64个沿线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中国证券网2017年1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平发展、共同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理念,中国也因此与很多个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B.中国机遇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前提,中国的“成功故事”和发展理念深受与会各国的钦佩与赞赏。
C.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1.7%,份额相比2015年降低了0.4个百分点。
D.《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对2016年和2017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变化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几则材料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视。
B.材料一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以及列图表等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C.中国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具有深刻的影响,德拉格内亚及霍利克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都是非常支持的。
D.四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E.《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