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来自中国民航官网的消息称,新版民航招飞体检规范日前已正式实施。这一规范的调整给了更多人报考民航飞行员的机会,也有利于航空公司选拔优秀飞行员。
记者了解到,此次新版民航行业标准《民用航空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规范》调整视力要求,主要是考虑到青少年近视率过高。据悉,目前中学生近视率超过80%,而全中国近视人群比例达47%。另外,民航班线的增加也刺激了飞行人才的需求。
(摘编自《近视率太高,民航招飞“降格以求”》)
材料二:
近期,有媒体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
其中,中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为10%。而根据北京大学在2015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若无有效的干预,到2020年,中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患病人口将达7亿,高度近视人数将有4000万~5150万。
(摘编白中国新闻网《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
材料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付晶提醒说:“需要强调的是,户外运动等保护性因素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尽量避免用眼过度,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一方面学校应增加运动时间,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让孩子知道近视的严重危害。
(摘编自人民网《“小眼镜”隐忧何以破除?》)
材料四:
2016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岁以上人群中,每3个人就有1个人是近视。
“学习压力是一方面,但信息时代,大部分视疲劳患者的病因和看多了电脑、手机有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王延东指出,看电子产品时,由于阅读距离较近,眼肌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可加重近视。喜欢晚上关灯看手机视频、打电子游戏的人,不仅近视度数加深,由于瞳孔处于放大状态,从长远来看,可增加白内障、青光眼等眼底病变的风险。
“青少年尤其不要熬夜打游戏。我们接诊过病例,病人熬夜打游戏,第二天眼睛瞎了。”王延东指出,网络游戏常用密集强烈的蓝光来制造“攻击”效果,而强光、蓝光可造成眼底损伤。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指出,近视的发生与危害都是不可逆的。高度近视容易产生各类眼底病变,造成严重的永久性的视功能损害,可并发各种致盲性眼病,比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变性、近视性黄斑变性、青光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近视的可遗传性和家族聚集性会影响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
(摘编自《中国高中生超八成近视户外活动有助预防近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我国新版民航招飞体检规范放宽了视力要求,原因是民航飞行员需求增加和青少年视力状况变化。
B.由材料二可知,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榜首,而且未来几年近视患病人数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C.材料三的图表显示,该市属小学2017年视力健康问题新发率超过30%,而且高年级女生新发率远远高于男生。
D.结合材料三可知,该校学生视力健康问题呈现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重的态势,反映了学生学习压力逐步加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如果能科学、健康用眼,避免过度用眼,会降低我们近视的概率。
B.中国近视患者数量庞大,而且大部分是青少年学生,主要因为学校对健康用眼的宣传教育不够重视。
C.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付晶认为,增加户外运动时间对视力健康的保护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办法。
D.网络游戏中“攻击”的效果常常是用密集强烈的蓝光制造出来的,这类游戏对视力的影响不容小觑。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近视带来的危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4 11:20: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黄金原野

刘慈欣

从“黄金原野”号向外看,第二个太阳出现了,是“猎户座”飞船减速时发动机的核火焰。

麦克欢呼起来。“19年了,”麦克看着屏幕上的爱丽丝说,“你还是那么年轻。”

米勒的“生命远景”公司研制出一种叫“冬神”的药物,可使服用者进入三个月到一年的冬眠,连续服用,冬眠期无限延长。米勒本来想把它用于太空航行。但是,自上世纪中叶的登月以后,载人太空航行几乎停滞。米勒决定自己创造一个能使“冬神”派上用场的时代。5年后,“生命远景”公司研制出“以太”号火箭,但耗尽财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无法继续提供技术支持。米勒最后完成的“黄金原野”号飞船只能载一个人,而且只能绕月飞行。

不久,米勒在车祸中遇难。但就在米勒去世的当天,“以太”号火箭突然发射升空, “黄金原野”号飞船中的宇航员是米勒20岁的女儿爱丽丝。

但是由于仓促发射,“黄金原野”号没能够按计划在月球轨道与“以太”号火箭分离,而是以大于第三宇宙速度的速度向太阳系外飞去。如果没有救援,飞船将飞离太阳系。

以目前人类航天的技术能力,短时间内不可能对飞行器进行救援。但幸运的是,“黄金原野”号上携带着“冬神”药物,可以使爱丽丝冬眠20年。

“黄金原野”号的通信系统连入了互联网,每个人都能通过虚拟现实的连接进入飞船同爱丽丝一起。爱丽丝苏醒的日子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每到这一天,所有的人都期待着她从沉睡中睁开美丽的双眼,从太空中给世界一个微笑。

2043年12月31日,时代广场,爱丽丝出现在大屏幕上,她微笑着挥手,祝地球新年快乐。接着美国总统哈里森宣布启动“阿波罗Ⅱ”计划,建造高速太空飞船,对“黄金原野”号实施救援。

2044年10月27日是爱丽丝的苏醒日。“我做了一个梦。”爱丽丝轻声说,“我梦见自己回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球,高楼被绿色藤蔓包裹着,安静得可怕。在一个长满杂草的广场,我看到了一大片太阳能电池板。我顺着电缆进入了一个深深的地下室,看到了一台超级电脑,指示灯亮着,显示屏落满灰尘,我用手指触了一下,显示屏显示一行字:小心!内存里生活着100亿人!我看到地板上有一只老鼠,正在啃那条连接电脑和地面上太阳能电池板的电缆!我想扑过去赶走它,但挪不动步,发不出声……”

2045年12月15日,“黄金原野”号漂流第736天,距地球12亿公里。这一天,航天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和NASA举行了一系列听证会后得出结论:依靠人类现有的火箭发动机技术,已经不可能实施有效救援,继续进行“阿波罗Ⅱ”计划是无意义的。失望引发的激愤像野火一般蔓延开来,最后哈里森辞职。艾伦继任总统后向全世界宣布:“重启‘猎户座’计划。”

2062年3月5日,在“黄金原野”号飞船发射后的第19年,“猎户座”飞船成功启航。在核聚变发动机强劲的加速下,飞船以相当于“黄金原野”号80倍的速度航行,仅用3个月就走完了爱丽丝19年的航程。

就要开始对接时,“猎户座”接收到爱丽丝的录音。“2043年12月15日5点至现在的时段里,‘黄金原野’号发出的所有信息均为智能模拟。‘生命远景’并没有研发出冬眠药物,‘黄金原野’号向外太空的漂移是按计划进行的,这项计划只有我和父亲知道。本来他打算自己乘‘黄金原野’号飞向外太空,但出了车祸……‘黄金原野’号上的生命维持资源只能够让一个乘员存活15天左右,所以我录下了这段声音。谢谢你们,谢谢所有的人。

“有一个传说:在一个大饥荒的年代,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告诉几个孩子一个秘密——村子后面的荒地里埋着大量的黄金。老人死后,他的孩子们就在那片荒地上疯狂地挖掘,最后发现黄金并不存在,但他们的挖掘把那片荒地开垦为良田,正是这片田地使孩子们在饥荒中生存下来。

“请让我和‘黄金原野’号一直航行下去吧,这是一个好的归宿。”

城市出奇地安静。一个孩子低声问:“她会飞到那些星星中间吗?”“亲爱的,她已经在星星中间了。”孩子的母亲说。“那里很远吧?”“会越来越近的。”

麦克和周围的人们安静地等待着黎明,等待着重新开始的、更加广阔的生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黄金原野”号飞船的视角描写人类为了挽救爱丽丝的生命而研制出的“猎户座”号高速飞船驶来的情景,起到了引发悬疑的作用。
B.爱丽丝所做之梦意在提醒人类:学科技术是把双刃剑,人类科学技术越发达,在安全方面就越脆弱,所以越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全问题。
C.小说中几个年月日数字的出现,将故事发生的十九年时间简化为几个时间节点,既有利于作者的叙述,也使读者阅读起来感觉有条理。
D.小说结尾的“会越来越近的”“等待着黎明”“等待着重新开始的、更加广阔的生活”等语句表意含蓄,意味深长,暗示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小题2】小说是怎样塑造米勒父女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中爱丽丝讲述的传说,探究飞船被命名为“黄金原野”号的初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盆兰花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晴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晌,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 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李致宁送给自己的画,老安怎么看也看不出好在哪里,后来感觉自己被李致宁骗了时,咬牙切齿地将画撕了个粉碎。
B.老安送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告诉老安兰花很贵,惋惜老安兰花没有卖到好价钱。
C.第二年春天,一位城里人也被老安的兰花吸引,提出购买。老安张口要五千块,城里人大吃一惊,骂老安脑子有病。
D.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先扬后抑,情节跌宕起伏。以老安所说兰花及画家画作价格时情绪的前后变化,讽刺了他的咎由自取。
【小题2】文中对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老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货币形态:从古典向现代的理性转变

货币的使用始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贝壳、宝石、沙金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被作为货币使用过。早期的这种货币形式被称为实物货币或原始货币。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即自然性,也有是说,它们都是纯粹的自然物,没有任何人工施加于其自然属性之上的性质。

纯粹的自然物如何成为货币?韦伯式的经济社会学认为:从纯粹自然物到货币是一个长期的观念演变过程。货币是一种工具,它的产生始于人类的理性对社会交换媒介的反思与构建,其最初形态是人类理性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结果。这是一种意识层面而非物质层面的加工,即自然物本来的物理属性并没有改变,而是被人类理性赋予了货币的功能。当自然物作为货币被使用的时候,它原本作为自然物的意义就被“去自然化”而成为人类理性的加工品。这种“去自然化”操作,使得抽象的商品价值具体化为共同的衡量标准,成为人类社会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作为货币使用的自然物在绝大多数社会里逐渐被金属取代。人类理性在实践中发现原始实物货币存在易损耗、不易携带、质量不均匀、易被仿造、难以控制数量等问题,同时意识到金属具有价值比较稳定、易于分割保存、便于携带的特征,特别适合于作货币。马克思对此评价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是货币。”

金属货币本身还经历了从称量货币到铸币的演变。最初的金属货币是原生的块条形状,并以重量为单位,每次交易都要鉴定成色,计称重量,然后按交易额大小将金属进行分割。鉴定、称量、分割金属极为不易,甚至会因成色不一而引起诉讼,于商品交易极为不便。一些富商巨贾凭借其信誉在金属条块上加盖印戳标明成色和重量,形成最初的铸币,即私人铸币。

当商品交换突破区域市场的范围,贵金属的重量和成色就必须有更具权威的证明,于是国家开始管理货币,并凭借其政治权力铸造货币。经国家证明、具有规定重量和成色、铸成一定形状的国家铸币就出现了。不过此时,国家或其他政治权威进行铸币并不意味着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是以信用为担保,人们接受和使用铸币的原因依旧是因为金银等所具有的天然内在价值。

贵金属作为货币在人类经济历史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古典世界范围内最终形成了以金银两种贵金属为主要价值尺度以及流通、储藏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式。

金属货币的最早替代物出现在我国北宋的成都,即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因而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纸币对于金属货币具有两个质变:一是彻底摆脱了自然属性,完全“去自然化”而以人造物的形式出现;二是本身不再具有价值,而与贵金属相挂钩或者以发行者的信用为各种职能依据。第一个质变是非常显著的,能够明显观察到;第二个质变则体现为观念上的长期演进过程。

纸币对金属货币在内容上的“去自然化”比形式上的“去自然化”更深彻,也更重要,因为这涉及人类货币观念的转变,是抽象的价值符号逐渐取代具体的贵重自然实物的过程,也意味着货币的价值基础由天然稳定的实际价值向可计算的货币数量(即货币的供给量)与对货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转换。

(摘编自《中国周刊》《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宝石、稀有贝壳等可以被当作货币来实现物物交换,是因为交换双方都需要这种不易大量获取的物品。
B.当人类从意识层面赋予某种自然物以货币的功能并将之投入使用时,它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成为人类理性的加工品。
C.在货币使用中,人们意识到原始实物货币存在诸多缺点,因此很快用价值比较稳定、易于分割保存、便于携带的金属取代了作为货币使用的自然物。
D.国家铸币的出现和流通是商品交换突破区域市场范围的必然结果。人们接受和使用铸币是因为金银等具有天然的内在价值和信用担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详细阐述了货币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也折射了人类货币观念的演进。
B.文章用“以羊易斧”的例子,阐明了在物物交换的时代,羊和石头都被当作了原始货币。
C.文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金属货币相较于原始实物货币的进步,相较于纸币的不足。
D.文章引用相关经济社会学的权威看法,既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又丰富了读者的认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关于货币与金银的评价,论证了货币与金银的辩证关系:金银具备货币的职能,但货币并非仅仅以金银的形式呈现。
B.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是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与金属货币不同的是,它本身不再具有价值,而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
C.作为“去自然化”的人造物,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但与贵金属相挂钩,还要以发行者的信用为各种职能依据。它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与形式上的“去自然化”相比,纸币对金属货币在内容上的“去自然化”更深彻而重要,这与人类的货币观念的转变有关,也意味着货币的价值基础发生了转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来、125平方米、118平方来、113平方术、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市。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

材料二: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机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社科网2019年3月19日)

材料三: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

材料四: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面积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轨道交通出出行比例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

私家车出行比例

上下班高峰交通状况

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首尔、东京相比,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明显偏高,但是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
B.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公共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D.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
C.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
D.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小题3】“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姓氏的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感天而生”就是知母而不知父的意思。如传说中的商族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周族祖先后稷,是其母姜塬踩了天帝的脚印感孕而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等。“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万居住和生活,每一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最初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了保留原有的区别外,其功能又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卫鞅”;后来他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这就是史书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这表明在进入封建的大一统社会以后,姓与氏已经没有区别了。姓氏代表血缘传承关系的一种符号,中国人姓氏代表的是父传子的血统关系。中国人,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自西周春秋以来,中国人的亲属是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古代的国家观念,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实际上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在这种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中,中国人十分重视“姓”,有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很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现象,在全国形成了无数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中国人姓氏几乎都是以父传子的垂直方式世代相传的,女子婚后也不改姓,仅仅附上夫姓,表明已婚了。所以,中国人姓氏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父系社会的全过程,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过程中和国家统一上,曾经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姓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姓氏的历史悠久,一般认为产生于按母系血缘分成的若干氏族的母系氏族社会。
B.感天而生的神话故事说的是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现状,由此带来的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
C.姓氏虽然常被联系在一起使用,但并非产生于同一时期,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
D.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表明在进入封建的大一统社会以后,姓与氏的区别已经消失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夏、商、周三代,氏成了贵族地位的标志,只有男子才有氏,且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B.夏、商、周三代,女子在出嫁时在孟、仲、叔、季等排行前加上姓来标明血统,防止“同姓成婚”。
C.古代的国家观念与家族观念相联系,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体现为一家一姓的天下。
D.中国人姓氏是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有“女”字偏旁,代表了他的母系血统,可以用于区分其他血统。
B.周代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以世代通婚,因为秦姓为赢,成语“秦晋之好”也成了婚姻的代名词。
C.徽州地区十分重视“姓”,往往同姓而居,也讲究修谱联宗,这是因为受到父系家族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的影响。
D.子承父姓,是中国人姓氏世代相传的基本形式,女子为了表明已婚,往往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夫家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