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偷来一片冬日阳光
罗 艳
苏菲的脸渐渐融入了起居室冬日的灰暗中。她在丈夫乔为他们结婚40周年纪念所买的扶手椅上打盹儿。屋子里温暖而宁静,窗外静静地飘着雪。
一点一刻,邮差转个角来到艾伦大街上。他今天来晚了,并非因为这雪天,而是因为今天是情人节,邮件比往常多很多。
一辆花店货车驶入艾伦大街。透过玻璃窗,苏菲眼盯着货车。货车行驶缓慢,停下两次,又开始行驶了。接着,司机在隔壁梅森太太家门前停了下来。谁会给梅森太太送花呢?苏菲默想着,是她在威斯康星州的女儿还是她弟弟?不,她弟弟病得很严重,应该是她女儿吧,她女儿真孝顺啊。
鲜花令苏菲想起了乔。好一会儿,痛苦的回忆填满了苏菲的脑海。明天是15日,乔去世已经8个月了。
送花人敲起梅森太太家的前门,他手拿一只长长的白绿色相间的盒子和一个签字板。似乎没人应门。当然了,今天是星期五,梅森太太每个星期五下午都会去教堂。送花人四周看了看,接着往苏菲家走来。
苏菲忙从椅上起身,站到窗帘边。送花人敲起了门。苏菲用颤抖的双手捋了捋头发。敲第三下后,她来到前厅。
“谁啊?”她说着,从打开的门缝里打量着门外。“下午好,夫人。”送花人大声说,“您可以帮您的邻居签收一下吗?”
“好的。”苏菲答道,将门完全打开。“您希望我将这个放在哪儿?”送花人跨入室内时,很有礼貌地问道。
“请放在厨房吧,放餐桌上。”在苏菲眼里,这人太高大了,她都看不清他绿色的帽子和大胡子之间的那张脸。还好,他马上就离开了。他一走,她又锁上了门。
这盒子足有厨房餐桌那么长。苏菲凑近盒子,弯腰看了看盒子上的字“娜塔莉花店,一应俱全”。玫瑰馥郁的芳香淹没了苏菲。她闭上眼睛,舒缓呼吸,想象着黄色的玫瑰。乔就老选黄玫瑰。“送给我的阳光。”他会一边说,一边呈上超大的花束。他会爽朗地大声笑,亲吻她的额头,然后牵起她的手,对她唱道:“你是我的阳光。”
梅森太太敲苏菲的前门时,正值下午五点整。苏菲仍在餐桌旁,鲜花盒打开着,她将玫瑰放在腿上,轻轻摇着,抚摸着娇嫩的黄色花瓣。梅森太太又敲了敲门,但苏菲没听见。不久,邻居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苏菲起身,把花放在餐桌上,两颊羞红。她拖过一张梯子,站上去,从厨房最上面的角柜里取出一只白色瓷花瓶。她用水杯给花瓶灌上水,轻轻地将玫瑰和枝叶插入瓶中,将花瓶搬到起居室。
走到起居室中间时,苏菲笑了。她轻轻一转身,开始倾斜着身子,慢慢转起小圈来。她轻轻地、优雅地绕着起居室转着,转到厨房里,转到大厅里,又转回来。她跳啊跳啊,跳到双膝酸软才罢。然后,她倒进摇椅里,睡着了。
下午六点一刻,苏菲被响声惊醒了。这次是有人在敲后门,是梅森太太。
“你好,苏菲。”梅森太太招呼道,“你好吗?我刚才敲过门。你没来开门,我有点担心。是不是在睡觉?”她一边说个不停,一边将靴子上的雪蹭到门口脚垫上,走进来。“我真讨厌下雪,你呢?广播说这雪到午夜要下到6英寸呢。不过你知道。广播不可信的。还记得去年冬季,他们预报说要下4英寸吗?结果下了21英寸呢。21英寸啊,他们还说今年冬天会很暖和。哈,我可觉得这天很冷。你知道不,我上个月的油费都达到263美元了?就我这个小房子。”
苏菲漫不经心地听着。她忽然记起玫瑰花,脸因为羞愧涨了个通红。空空的鲜花盒子就在她身后的餐桌上。她该跟梅森太太怎么解释呢?
“我都不知道还能付得起多久的账单了。如果艾尔弗雷德——上帝保佑他——能像你们家乔瑟夫那样勤俭就好了。乔瑟夫,噢,上帝啊。我差点忘了玫瑰花。”
苏菲的两颊烧得通红。她结结巴巴地想道歉,让到一边让梅森太太看到空盒子。
“噢,太好了。”梅森太太不等苏菲开口,“你把玫瑰花插起来了。你应该看到卡片了吧。希望你看到乔瑟夫的笔迹不要太吃惊。乔瑟夫要我在他去世后的第一年给你送玫瑰花,正是他让我这么做的。他不想打扰你。‘玫瑰信托’,我想他是这么称呼这个安排的吧。他去年四月份就跟花店安排好了。你们家乔瑟夫,多么好的一个人啊……”
苏菲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她拾起之前未曾看到的那个白色小信封,心怦怦地跳。信封一直躺在鲜花盒子边。她用颤抖的双手取出卡片。
“送给我的阳光。”卡片上写道,“我全心地爱着你。想起我时一定要快乐。爱你的,乔。”
《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23期
【小题1】小说并未正面描写苏菲的丈夫乔瑟夫,但这一人物形象却非常鲜明,请简要概括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2】将别人的花插在自家的花瓶里,情不自禁地在起居室里跳舞,这些看似不合常情的细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3 09:4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唐入宋,中国的长安、开封等地,市民与军队聚集,形成规模相当大的都市。都市的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育,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诱发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娱乐业的山现。在唐宋时期的各大都市,出现了勾栏瓦舍——汇聚多种表演形式的大型娱乐场所,表演艺术由此成为足以谋生的行业,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更形成巨大的经营压力,促使艺人们不断提升表演艺术水平。

在唐宋年间的勾栏瓦舍里,说书、讲史成为备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在那里还出现了傀儡戏和皮影戏。勾栏瓦舍的说书讲史以及傀儡皮影等表演,追求的是有着更多细节的故亊,如何敷衍情节使之包含更多细节,尽可能细致地描摹情节发展的经过,成为表演能否成功的关键。古代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显然都不是文人们的个人创作,而更像是唐宋年间的勾栏瓦舍里说书讲史的艺人们在表演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话本。因为艺人需要细节更丰富的陈述,使那些在史书或传说里只有寥寥几行文字记录的故亊,可供整日甚至连续多日讲述,以满足城市里有大把闲暇时间的看客们的需求。他们的叙述使历史故亊的脉络渐渐变得越来越曲折复杂、跌宕起伏,越来越具有大型戏剧作品所需的规模。

都市是催生大型商业化戏剧的重要背景,但是戏剧的出现与成熟,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机缘。唐朝是佛教思想传播的隆盛时代,为向俗众讲经,僧侣们把经文和其中的动人故事编成通俗文字加以演唱,先用散文说白叙述事件的经过,然后用韵文歌唱加以铺陈渲染。由此出现了一种夹唱夹叙的特殊文体。这类文体常用某某“变”称其故事,故名为“变文”。变文这类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体随佛教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新的极受欢迎的娱乐方式。

无论中国颇具规模的长篇讲唱文学是否源于变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们从文体上看,与剧本已经非常接近。而更接近的,显然是与变文有关的诸宫调。

诸宫调是叙事体的说唱调,以一种特殊的文体,即应用了韵文与散文这两种休制组织而成的文体,来叙述一件故事。存世所有诸宫调的本子,都具有唱白相间、用以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文体上的明显特征。隋唐时期出现了同一宫调内不同曲牌的乐曲连缀形成的较大规模的音乐作品,名为套曲,或组套。音乐长于抒情,无论是长调还是小令,均可用于表现不同的情感,但叙事显然是其短处。且不说单支的曲子,即便是套曲,对于叙述完整复杂的故事而言,仍然显得格而不够,又因为用音乐的方式演唱曲折复杂的故事,需要运用具有变化的音乐手段,因此,将不同宫调的多个套曲组合在一起,形成“诸宫调”,就成为一种更具表现力也更受欢迎的新的表演形式。诸宫调形成的过程中,唐宋大曲、唐宋词里常见的曲调,以及民间的俗曲等等,都得到利用。有如此丰富的音乐元素加入其中,诸宫调的精彩是可以期待的。

(摘编自《中国的戏剧源流之变文与诸宫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规模化大都市的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育,勾栏瓦舍这种大型娱乐场所随之出现。
B.唐宋年间的勾栏瓦舍里,细致描摹更多故事细节的说书讲史和傀儡皮影更易表演成功。
C.都市是催生大型商业化戏剧的重要背景,而佛教开始传人中国,又为其出现、成熟提供了特殊机缘。
D.从唱白相间的文体特征来看,无论是长篇讲唱文学、变文还是诸宫调,都与剧本非常接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主要介绍勾栏瓦舍产生的背景和影响,引出下文几种备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B.文章末段着重阐述了诸宫调的文体特征,主要是为了说明在文体上诸宫调与剧本更加接近。
C.文章介绍说书讲史时侧重内容的曲折复杂,介绍变文与诸宫调时侧重文体的讲唱结合。
D.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人们只有不断提升表演艺术水平,才能既不影响个人的生计,又不影响勾栏瓦舍的经营和发展。
B.因为史书或传说里的故事只有寥寥几行文字记录,所以它们不能成为说书讲史的艺人们表演的蓝本。
C.变文后来成为极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这与僧侣们借其传播佛教思想这一初衷是相悖的。
D.如果没有对唐宋曲词里的常见曲调和民间俗曲的吸收利用,诸宫调就难以成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湖听雨

戴馨

①冬日的跫音已近,天地间便以绵绵雨丝作为它唯一的点缀和旋律。清晨伴着房檐上淌下的雨滴打在雨篷上的嘀嗒声醒来,站在窗前,袭来的是一股清寒的气息,带着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远方的朋友打电话来,问及天气,我总是说:“这儿在下小雨。”

②处在西南,湿度很高,除了夏天伴着狂风巨雷闪电,短时间地有过酣畅淋漓的暴雨外,其余的日子几乎就是这样阴雨绵绵。从苍白的天空看去,雨若有若无,只有在深色楼房或浓郁树荫的背景衬托下,才可发现如牛毛般的细丝歪歪斜斜、飘飘洒洒从天而降,地面却全被濡湿。而远山云蒸雾罩,恍如一幅淡泊的水墨图。

③看够了这清婉细雨的日夜缠绵,嗅完了爽爽新新散发草木和泥土的味道,便来听听这雨声吧。易安居士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听得了一份悲凄与苍凉;远方的游子在“夜船吹笛雨潇潇”的景象中,孤寂的心灵寻得了一丝慰藉;旅人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眼眠”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悠闲意境中的温暖。这些,于我均无缘领会。至今却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片宁静的荷塘边听雨的情形。

④那是在成都新都区的桂湖。桂湖是明朝文化名人杨慎和女诗人黄峨的私家园林,因夏秋荷桂飘香而得名。虽叫桂湖,园中一半却是荷塘。正值盛夏,桂花未放,荷花正开得好,有淡淡的粉色,也有如玉般的白色,在亭亭如盖的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愈加高洁孤傲,出尘不染。沿着湖周漫步,近近赏玩,闻得一阵阵淡淡的荷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俯视这座古老的园林,只见荷塘掩映在碧树间,亭台楼榭姿态不一,美不胜收。完了舍不得就此离去,便坐在一座八角亭里,静静地对着那片荷塘遐想。

⑤相传桂湖是杨慎的老家所在,也是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他二十四岁中状元,三十岁与黄峨新婚后,在桂湖度过了两年幸福恩爱的时光。可不久获罪于圣上,谪守偏远的云南,直至七十二岁病死在滇南的雨季。在云南的日子里,他为那里的文化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著作颇丰。除了短暂的几次偷偷跑回桂湖外,他在异乡度过了漫长的三十五年,而黄峨也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整整等待了几十年。从一首她写给杨慎的《寄夫》诗中不难看出她这一片思君的深情:“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幕,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⑥一场蓄积已久的大雨就在此时倾泻而下。初入耳如鼓声重擂,奏响了这场盛夏音乐会的前奏。再听如急湍的瀑布,密集如撒在玉盘上的乱珠。渐渐才听得打在荷叶上的啪啪的脆响,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天色暗下来,天地间挂满无数宽大的珠帘,迷蒙一片。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雨敲在每片厚实的荷叶上,众多妙手共同配合,演奏着一首完美的协奏曲。风声来了,雨声亦迅即由远及近,哗然一片,轻轻重重又轻轻,竖琴琴弦拨拉中,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然后,这敲击乐在慢慢变轻,变细,风不经意在每个角落卷起,远远近近敲过去,柔美的旋律,浅吟低唱,又奏成了一曲小夜曲,韵律清晰可闻。

⑦闭上眼睛,视觉上仍残留着荷塘的清幽,读书楼中那些书稿的幻影,与这雨的敲击声共同谱就了一曲意境更为悠远的乐章。点点滴滴,似梦似真。这单调的乐声里,自有一种亲切和婉转,它舒展了每一寸脉搏、每一根神经,谐和着人的心灵节拍,一波一波地漾开去。

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仿佛这雨已从千古一直奏到如今,不曾停歇过,奏响的是浮浮沉沉历史的沧桑,聚聚散散尘世的悲欢,这不休不止的人间的绝唱。

⑨这清清凉凉的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首句,作者对上文所见之“雨”景、所闻之“味”简要概括,再自然引出有关“听雨”的古代名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文中对桂湖荷塘夏景的描写,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由视觉而嗅觉,从现实到历史,将其美景摹写得十分细腻生动。
C.作者一方面细腻地摹绘荷塘的清幽之状,一方面着意描写听雨时的灵动之景,二者有序铺展,意境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D.文末,作者巧引杨慎《临江仙》词中名句,抒发了在桂湖“听雨”的现实感慨,有力地回扣了“听雨”的题旨。
【小题2】文章题为“桂湖听雨”,但作者在第④⑤段中引入杨慎的故事有何用意?
【小题3】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在描写“桂湖听雨”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任选两种作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理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断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诗形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断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在传播上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在精神上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中国诗歌的“常”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D.中国诗歌一直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论证“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文章论证了新诗创作必须先守正,传承“常”即“诗歌精神”“审美精神”,然后才能创新,才能追求“变”。
C.作者用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科勒”作为论据,论证新诗也应在创作上加强形式感和音乐感。
D.全文论证先肯定新诗的“变”是根本,再从精神,形式以及传播三个角度论证“变”中应该遵循“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变”就是“常”,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B.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就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 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 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 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语出北宋学者程颢。在儒家传统中,“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仁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和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更注重有机整体的宇宙观。比如《周易》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是宇宙创生的两种基本力量;而乾天坤地,正是宇宙间阴阳之最大者,它们具有“生生”之大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其逻辑正基于此。所以北宋张载才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指人间百姓都是我同胞,世间万物皆与我为同类。《礼记》也讲,圣人“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这种将天地人贯通为一体的宇宙观,为中国文化所独有。
那么,什么是仁呢?仁在儒家哲学中既是“全德”,又是“元德”。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答以“爱人”,这讲的是作为“全德”的仁,它是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人的一切美好品德在内的。而《文言传》释“乾元”曰:“元者,善之长也”朱熹进而说:“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这里讲的就是作为“元德”的仁,它像春天一样有着生发之功能,可以说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善性、善情。比如程颢喜欢讲“观万物皆有春意”,还讲“观鸡雏,此可观仁”等,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程颢认为,一个人如能体会到万物盎然之生意就是仁,那他自然就“浑然与物同体”矣,“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存久自明,安待穷索”,自会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后来王阳明讲“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与此一脉相承。
具体要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说,“仁之方”无他,只是从自己的身边做起,推己及人就是。从反面来看,程颢曾举“手足痿痹”之症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也就是说,那些麻木不仁者已经相当于病人了。
由此也可看到,承认“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博施济众”将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一个“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自然会以百姓的喜乐为喜乐,以百姓的疾苦为疾苦。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将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情怀,必将在此进程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选自孙福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是儒家传统中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意为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体,是仁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B.“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这些话的逻辑来自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C.“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种宇宙观,为中国文化所独有,中国古代的人较西方人而言更注重有机整体的宇宙观。
D.“仁”是“全德”,也是“元德”。其中,“全德”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一切美好品德,“元德”可以说是一种善性、善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宋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这个观点正体现了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息息相通的联系。
B.“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观鸡雏,此可观仁”等观点,都是从“元德”的角度出发,阐发了其具有生发功能。
C.那些“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必然会心系百姓,他们自然会把百姓的喜乐疾苦放在心上。
D.“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因此,那些麻木不仁的人都是患了疾病的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要想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只要从自己的身边做起,推己及人就是。若能“博施济众”,简直就是圣人了。
B.王阳明讲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这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
C.“观万物皆有春意”,程颢认为,一个人只有能体会到万物盎然之生意就是仁,那他才能达到物我同体的境界。
D.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情怀,必将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焕发出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