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力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表演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风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晴不好,很少出门。—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
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风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端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落座,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风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
“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5 04:5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刘永坦,1936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站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摘编自《刘永坦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2019年1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早在1991年,经过十年科研,刘永坦在“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荻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随后的十余年里,从实验场转战到实际应用场,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更为艰辛的磨炼。由于国际上没有完备的理论,很多技术难点亟待填补,再加上各个场城环境差异巨大,新体制雷达的“落地之旅”格外艰难。“解决不了抗干扰问题,雷达就没有生命。”刘永坦说,各种各样的广播电台、短波电台、渔船,发出强大的电磁千扰是最大的难题。他带领团队进行上千次调整,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这项完全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于2015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依靠传统雷达,我国海城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有了新体制雷达,则实现了全覆盖。”刘永坦告诉记者,给祖国的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国防才能更安全。

(摘编自《刘永坦:“从0到1”,他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2019年1月8日新华网)

材料三:

新体制超视距雷达,实际就是国际顶尖的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看清数千公里乃至数万公里内的目标,目标精度可达0.12米左右,而且是实时二维或三维成像,非常直观。普通雷达目标只是一个光标,目标的型号信息很难判断,逆合成孔径雷达相当于看数千公里外的照片,一目了然。

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理论突破,然后在七十年代开始实验装备。刘永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跟上研究,由于美国一直保密,中国要突破非常困难。但刘永坦在八十年代就取得了理论突破。经历10余年的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打破了国外技术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ISAR技术的国家。

(摘编自《中国新体制雷达打破垄断可对数千公里目标实时成像》,2019年1月9日新浪军事)

材料四:

中国已在远距离海上攻击方面投入巨资,部署大量反舰弹道导弹、岸基重型反舰巡航导弹以及轰炸机。相应的,保障这些重型武器能在远距离发现和跟踪目标则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建设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是保障侦测远离中国海岸目标的重中之重。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可为美国舰队在第一、第二岛链范围内的行动制造很多的因难。未来,中国航母战斗群还将提高在远海上的作战能力,而超视距雷达技术也可使其更快发现敌方在远距离发射的巡航导弹和派出的空中力量。

(摘编自《俄专家解读中国超视距雷达成就》,2019年1月16日参考消息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刘永坦主持研制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使得国内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也引起了外国专家关注。
B.刘永坦的新体制雷达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并于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C.在新体制雷达的实用化过程中,刘永坦团队自主创新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并于2015年凭借抗干扰研究成果再次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D.刘永坦研制的新体制超视距雷达探测距离远达数千公里乃至数万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让我国实现了对所有海域的监控和预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雷达视距短,覆盖范围小,而且对目标信息的识别度低,难以适应现代军事的需要,因此新体制雷达成为美中等国努力发展的尖端科技。
B.中国在新体制雷达研制方面起步晚,而且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垄断与封锁,不管在理论还是技术上都没有地方可以借鉴,可谓举步维艰。
C.刘永坦及其团队卧薪尝胆二十余年,前十年致力于理论研究及实验,后十余年致力于解决各种应用难题,终于让我国拥有了ISAR技术。
D.新体制雷达不仅为我国远距离海上攻击武器远距离发现和跟踪目标提供了保障,而且能够让将来的航母战斗群提升远海作战的能力,意义重大。
【小题3】刘永坦院士研制的新体制雷达在哪些方面引人注目?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以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 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要交纳船税,要支付牵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B.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难以顺利完成的原因。
C.揽纳户从税户、解户那里兜揽时对他们额外勒索,从监察御史邓真“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的言论中,可知他们的贪得无厌。
D.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文章在最后一段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钱粮物料征办地到京城,从揽纳户到仓场官吏员役,揽纳活动地域广阔,参与人数众多,运作形态多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B.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
C.揽纳户极大地增加了解纳户的负担,“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连明神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明确指出这是揽纳最大的恶果。
D.揽纳户在兜揽代纳过程中,或揽而不纳、以次充好,或多收少缴,手段不断翻新,其最终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教育部旅游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马勇说:“要加快我国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领跑美丽中国建设,应该从破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展开,首先是实施生态旅游规划示范工程。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不仅要全面对接全城旅游规划,还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进行对接,并率先在全国打造一批优秀的全城生态旅游示范市(县),示范城镇和示范乡(村),向全国推广,这样不仅能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全城快速发展,还能推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摘编自卢慧《生态旅游: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7年12月4日《南方报》)
材料二:
建设美丽中国,我们需要关注的数据如下:

(资料于2012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环保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说,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5.7亿千瓦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800多万辆,11万多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近2亿农村人口受益;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都下降30%以上。
(摘编自李干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2017年12月5日《经济日报》)
材料四:
五十五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岛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范例。塞罕坝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苦战精神,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提供了一个中国读本,谱写了一部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史诗。
(摘编自《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史诗》,2017年9月20日人民网)
材料五: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很大的探索性,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的确权和管理体制整合难度较大;有的改革落实需要修订相应法律法规;市场作用发挥得不够,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等。我们将按照十九大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改革落地,尽快补上制度短板和漏洞,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党的十九大举行第六场记者招待会:介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情况》)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一反映我国资源人均占有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
B.图一反映我国人均煤炭资源、人均水资源分别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
C.图二反映我国的燃料燃烧CO2排放量仅仅低于美国,而高于俄罗斯、日本等其他国家。
D.图二反映主要国家燃料燃烧CO2排放量,从俄罗斯到法国的八个国家呈现递减的状况。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中马勇就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领跑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包括要实施生态旅游规划示范工程等的建议。
B.材料二就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作了比较,报道了主要国家燃料燃烧CO2排放情况,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值得关注的数据。
C.材料三中,李干杰指出了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正是这一些变化倍添了国人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
D.材料四报道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五十五年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一部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史诗。
E. 五则材料均涉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内容,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指导、借鉴或启迪意义。
【小题5】【小题6】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面临哪些困难和桃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多数消费者还比较狭隘地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纯电动汽车。那么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的汽车,汽油、柴油和天然气、乙醇等均属于传统燃料。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统称为新能源汽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行业所称的HEV,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因为传统燃料仍是其动力唯一。

近日,汽车行业一家知名咨询机构,发起了一项名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看法” 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58%的消费者看好插电混动汽车;而正如火如荼的纯电动汽车,其发展趋势竟然不如还处在萌芽期的燃料电池汽车。其实,不管看好哪种动力系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高是毋庸置疑的。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仅为1万辆,时隔6年后的2018年,成功突破120万辆,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当然,其快速发展不仅是需求所致,还受到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其中,政策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撇开补贴政策不谈,地方政府对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尤为明显。近日,昆明发布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昆明新增网约车必须是纯电动汽车,否则不予发放营运证。有这样规定的省市比比皆是,即使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是如此。

(摘编自《畅所欲言: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谁将主导汽车的未来?》,易车网2019年2月20日)

材料二:

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等646项国家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的技术标准。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涉及道路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将在促进纯电动汽车节能技术应用、动电动汽车降低能耗、电力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该标准规定,座椅三排以下且最高车速大于或等于120公里/小时的电动汽车车型,整车整备质量在750公斤及以下时,能量消耗率限值应在13.1千瓦时/100公里。

(摘编自《我国发布全球首个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技术标准》,人民网2019年2月20日)


材料四:

德国财政部长奥拉夫·舒尔茨表示,计划延长对电动公务用车的税收优惠,旨在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奥拉夫·舒尔茨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称:“德国汽车销售中,近半数都是公司公务用车。因此决定,到2021年不仅不会结束对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的税收优惠,而且可能延长到整个10年。”他认为此举有助于提高空气质量,实现气候目标。

但他也表示,插电式混动汽车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会进一步收紧,只有在纯电动模式下,续航里程比现款有所提高的混动车才有资格获得税收优惠。

不过,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政府的补贴计划提高了电动汽车销量,但去年电动汽车仅占新车注册率的1%。德国政府承认,到2020年100万辆电动汽车保有量的目标或无法完成。

(摘编自《德国拟延长电动汽车税收优惠提振新能源车需求》),英国路透社2019年2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能源汽车的“新”表现在其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而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HEV)仍采用传统燃料作为唯一动力,因此不属于新能源汽车。
B.由调研结果可知,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认为插电混动汽车的发展趋势要好于纯电动汽车,而且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C.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等国家标准,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D.德国拟延长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的税收优惠,但后者只有在纯电动模式下,且续航里程比现款有所提高的才有资格获得税收优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一方面源自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受到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而地方政策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助力较大。
B.相关部门发布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的技术标准,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C.从材料三可以看出,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加,且实际增长率连年提升,这有力证明了材料一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事实。
D.中国和德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有政策上的倾向与扶持,其中对纯电动汽车的扶持力度更大,而对插电式混动汽车的优惠政策不尽相同。
【小题3】请结合以上几则材料,简要概括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黛眉是座山

王剑冰

太行山始终以峻拔奇伟、厚重壮观著称。为何黄河三峡尽头,现出这么一座峻中出秀的山?或还是因了那个名字?说白了,那名字太女性。来了才知道,还真有一个叫黛眉的女子,一个丰姿绰约的女子,曾经是汤王妃,她聪慧贤淑,助君成功,后遇冷落,执意出走并隐化此山。我相信,王宫里不缺美人,黛眉的离去也许于商汤王无损,但多少年后,一个时代连同那个王都不复存在,她的名字却同山一起留下。我们不必查证传说的真伪,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的欣赏和追寻。

山若有了灵气,是挡也挡不住的。在通往黛眉山的山道和水路上,各种念想与追寻不绝于途。

进去了才知道,这山是何等奇崛险峻,百态千姿。好容易攀上一座高崖,又会面临一道深谷。如此峭立,如此幽深,又如此盘旋,进来就不知如何出去。峡谷中穿行,顾了脚下顾不了头上。又是一道峭崖下的空旷峡谷,正是人们想象中的万丈深渊。只有鸟在这深渊里恰恰地叫,叫声掉落渊底又反弹上来。追着鸟看的时候,就追上了天穹半弯明月。大亮的白天,怎么会有月亮?可它真真地挂在山顶。从擦耳峡挤出来,觉得它是黛眉的发梳。好容易绕进一处平坦之地,竟然感觉是到了山的怀抱,那是多么大的一片草地,各种野花点缀其中。那阵势,完全是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来了的人们,扑进草中,再也不想出来。

所以,一味地认为黛眉山展现的是奇险嵯峨、深峡断谷就错了,她的气质,还在于她的苍葱与翠秀。一个倔女的不羁她有,一个秀女的优雅她也有,她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在此尽情腾挪,尽情舒展。由此,黛眉也真的让人有一种亲近感。

然而,黛眉还会说,只有山仍不构成佳景。你再看山前,竟是一条河,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在这里拐了个弯,这一弯就是270度,因小浪底工程,这里变成了浩渺的一汪碧水。站立山巅,遥望出没于云间的太行王屋,俯瞰滔滔涌流的黄河之水,觉得黛眉所占位置实在是好,她与之共同组合成了不可复制的山水胜景。

这么好的地方,不来都要遗憾。杜甫有首《新安吏》,当年他路过新安,心绪正乱,显然错过了黛眉山,若是面对这满山佳韵,一水幽梦,不定会诵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样的感怀。李白呢?过来洛阳多少回,也与黛眉擦肩而过,否则也会有“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的激动。我相信墨子来过,墨子看山又读水,由此形成他壮阔的思想和胸怀。

太阳不断地为黛眉补妆添彩,忙碌了一天,这时要归去了。黄昏时看黛眉,就看见了那俊丽的虚虚实实、起伏有致的眉峰。这眉峰,正有一汪秀眼来配,此刻那秀眼更显得微波脉脉,澄澈清明。

渐渐地,一切都覆在了静寂之中。站在黛眉山上,天地广阔,星星尤其多,尤其亮,好像举一张网就可以网一兜回去。流星在比照黛眉画眉,左一道,右一下,长长的秀眉在天空闪过。这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轻微的,尖锐的,单调的,双重的,在山的四周此起彼伏。而你又会感到另一种声息,那是黛眉的声息吗?此时,她一定是睡了,真的,已经看不见水的亮眼,好看的眉,也只留给月亮守着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由汤王妃的故事写黛眉山名字的由来,给文章增添了神秘气息。
B.作者设想杜甫、李白、墨子与黛眉山的渊源,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厚重感。
C.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踪描写景物,表现了黛眉山阴柔、秀美的特点。
D.“说白了,那名字太女性”暗示作者的疑惑,通过观赏游玩,作者解开了疑惑。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为什么写到山前的母亲河?
【小题3】作者在描写黛眉山时,使用了“黛眉山”“黛眉”两种称谓,其中各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