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黛眉是座山

王剑冰

太行山始终以峻拔奇伟、厚重壮观著称。为何黄河三峡尽头,现出这么一座峻中出秀的山?或还是因了那个名字?说白了,那名字太女性。来了才知道,还真有一个叫黛眉的女子,一个丰姿绰约的女子,曾经是汤王妃,她聪慧贤淑,助君成功,后遇冷落,执意出走并隐化此山。我相信,王宫里不缺美人,黛眉的离去也许于商汤王无损,但多少年后,一个时代连同那个王都不复存在,她的名字却同山一起留下。我们不必查证传说的真伪,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的欣赏和追寻。

山若有了灵气,是挡也挡不住的。在通往黛眉山的山道和水路上,各种念想与追寻不绝于途。

进去了才知道,这山是何等奇崛险峻,百态千姿。好容易攀上一座高崖,又会面临一道深谷。如此峭立,如此幽深,又如此盘旋,进来就不知如何出去。峡谷中穿行,顾了脚下顾不了头上。又是一道峭崖下的空旷峡谷,正是人们想象中的万丈深渊。只有鸟在这深渊里恰恰地叫,叫声掉落渊底又反弹上来。追着鸟看的时候,就追上了天穹半弯明月。大亮的白天,怎么会有月亮?可它真真地挂在山顶。从擦耳峡挤出来,觉得它是黛眉的发梳。好容易绕进一处平坦之地,竟然感觉是到了山的怀抱,那是多么大的一片草地,各种野花点缀其中。那阵势,完全是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来了的人们,扑进草中,再也不想出来。

所以,一味地认为黛眉山展现的是奇险嵯峨、深峡断谷就错了,她的气质,还在于她的苍葱与翠秀。一个倔女的不羁她有,一个秀女的优雅她也有,她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在此尽情腾挪,尽情舒展。由此,黛眉也真的让人有一种亲近感。

然而,黛眉还会说,只有山仍不构成佳景。你再看山前,竟是一条河,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在这里拐了个弯,这一弯就是270度,因小浪底工程,这里变成了浩渺的一汪碧水。站立山巅,遥望出没于云间的太行王屋,俯瞰滔滔涌流的黄河之水,觉得黛眉所占位置实在是好,她与之共同组合成了不可复制的山水胜景。

这么好的地方,不来都要遗憾。杜甫有首《新安吏》,当年他路过新安,心绪正乱,显然错过了黛眉山,若是面对这满山佳韵,一水幽梦,不定会诵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样的感怀。李白呢?过来洛阳多少回,也与黛眉擦肩而过,否则也会有“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的激动。我相信墨子来过,墨子看山又读水,由此形成他壮阔的思想和胸怀。

太阳不断地为黛眉补妆添彩,忙碌了一天,这时要归去了。黄昏时看黛眉,就看见了那俊丽的虚虚实实、起伏有致的眉峰。这眉峰,正有一汪秀眼来配,此刻那秀眼更显得微波脉脉,澄澈清明。

渐渐地,一切都覆在了静寂之中。站在黛眉山上,天地广阔,星星尤其多,尤其亮,好像举一张网就可以网一兜回去。流星在比照黛眉画眉,左一道,右一下,长长的秀眉在天空闪过。这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轻微的,尖锐的,单调的,双重的,在山的四周此起彼伏。而你又会感到另一种声息,那是黛眉的声息吗?此时,她一定是睡了,真的,已经看不见水的亮眼,好看的眉,也只留给月亮守着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由汤王妃的故事写黛眉山名字的由来,给文章增添了神秘气息。
B.作者设想杜甫、李白、墨子与黛眉山的渊源,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厚重感。
C.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踪描写景物,表现了黛眉山阴柔、秀美的特点。
D.“说白了,那名字太女性”暗示作者的疑惑,通过观赏游玩,作者解开了疑惑。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为什么写到山前的母亲河?
【小题3】作者在描写黛眉山时,使用了“黛眉山”“黛眉”两种称谓,其中各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0 06: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C.“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人为加剧了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
D.人工智能作为从属于人类的工具,它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B.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C.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科学家的观点,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问题。
D.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我们能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必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B.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理性看待人机关系,我们会发现人机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
C.如果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人工智能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它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自己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源自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现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取材于钟声、李舫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现代科幻小说作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指出:“几乎从所有科幻小说的简单定义中,都可以读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现实主义推测,它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如果说基于时间的历史,所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那么,对于未来的科学幻想,则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勇气和希望。刘慈欣的文学著作《流浪地球》为同名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原著超凡的文本创意及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的人文精神,也为影片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蕴含冒险与灾难元素的科幻电影,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太空飞船”,带它逃离即将毁灭的太阳系,这一故事创意本身就在视点与想象层面,超越了一般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人类文明终结论”的创作范式。同时,以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创造力,以及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影片最核心的拯救视点。携带地球寻找新的家园,本身反映的就是植根于中国民族精神信仰的土地情结与家园情怀,是对好菜坞科幻电影最具影响的“文化与政治主题”“人类文明终结论”的超越。

正如美国文学研究家詹姆逊所言,“文化其实是讲故事”。叙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文化在发生作用。因此,如何叙事反映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呼唤英雄。英雄与拯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已然构成一种“绑定”的关系。当“拯救”成为一种话语,甚至是一种文化权力之时,如何“拯救”,以及为何而“拯救”,就在精神指向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感召力量。《流浪地球》的“中国式科幻”拯救策略,所表达的不是英雄对故土、家园的抛弃,更不是“人类文明终结论”的悲观主义情绪,而是希望与自我牺牲精神。.它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拯救视点,亲情构成了人物戏剧性行动的内驱力,智慧和勇气在戏剧性进程中互为转化。科学的智慧赋予勇气以理性和意志,而勇气则借助科学的智慧彰显出极具创造性的力量。这其中,面对木星所释放出的灾难性强大引力,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融为一体,超越了西方二元论中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化不利为有利,化灾难性引力为拯救地球命运的反作用力,显然是构成拯救行动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当代科幻电影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那么其中既包括了一定的科技实力,更包括蕴含着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文化软实力。它需要利用语言的社会化功能,有效地建构一个故事世界,更需要塑造饱满的人物,呈现出个体人物的厚重感及其人性的光辉。因为,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直接反映在对叙事命题的意图表达与解释层面。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取材于孙承健等人的文章)

【小题1】下列成语用来形容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有赖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异军突起B.厚积薄发C.与众不同D.翻天覆地
【小题2】下列词语在文中不是比喻文学艺术创作基础的一项是
A.土壤B.沃土C.广阔的天地D.时代的春风
【小题3】下列对“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
B.中国太空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
C.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后来居上。
D.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日益繁荣。
【小题4】下列对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智慧”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人类的想象力拓展到宇宙空间。
B.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全人类、宇宙契合。
C.传达了“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
D.中国独特的理念突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套路。
【小题5】下列对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叙事特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类文明终结论”为创作范式。
B.以超级英雄拯救人类文明为拯救策略。
C.以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为文化内涵。
D.以塑造饱满的人物彰显人类的乐观与希望。
【小题6】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阐述了中国科幻作品的特点,且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写____,材料二侧重写,____。
【小题7】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后,假如你观看科幻影片,请解说你将从哪些角度进行观赏。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上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洛阳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在悠久历史中形成。“邯郸”这个地名,延续两三千年,不是依旧与人们同在吗?
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
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
(取材于李辉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珍爱乡愁,寻找乡愁、将地名融在了乡愁中、永远都不会忘记。
B.历史悠久的地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和文学经典中。
C.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尊。
D.地方政府更改地名不需要面对过去,能体现中文之美、有内涵即可。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中有关常识的理解,不确的一项是
A.“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出自王维的《汉江临泛》,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为“王孟”。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多集于《杜工部集》。
C.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与杜牧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均提及的“衡阳”有归雁峰,传说鸿雁秋季南飞至此停留。
D.“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件身”出自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国古代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小题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名与乡愁B.地名,改还是不改?
C.地名文化D.地名,我们回家的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还需要深入地解读并提炼出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制。长期以来,无论是中西文化还是中西文学研究,学界一直盛行两种理论路径:一种是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借鉴或吸纳西方现代文化与文学的有益资源;另一种是主张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和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有益养分,而就在这两种理论路径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第三条融合路径。

所谓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它必须建立在中西文学乃至文化的立体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因为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中西视域融合,才能借助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力量,有效地整合其价值资源,以此激活或者重构中国文学传统,达成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或转化性创造。这一转化机制甚为复杂,这里仅从文体层面粗略言之。

迄今为止,中国文体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艺术实绩。尤其是在小说创作领域,新时期以来,致力于转化性创造中国当代小说新文体的作家难以数计。比如,汪曾祺小说对唐人传奇文体和桐城派古文作法的创造性转化受到普遍激赏,他所引领的当代中国新笔记体小说热潮至今未曾消歇,但只是看到汪氏小说传承中国古代文体资源则未免皮相,实际上西方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对汪曾祺的艺术启示同样不可或缺,还有韩少功小说对魏晋志人志怪小说文体的创造性转化同样好评如潮,其作品的文体资源不仅仅来自西方词典体和随笔体的启发,而且直接脱胎于《世说新语》的文化关键词集束体小说。至于莫言、贾平凹、王安忆、刘震云、苏童等人的小说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国明清话本小说的文体资源,即使是新世纪小说界的后起之秀,同样也不难发现他们在吸纳西方现代派小说技法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体资源所进行的转化性创造。

当代中国作家不再像新时期初那样热衷于直接制造外国文体的中国版本,不再满足于被西方中心赐予“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卡夫卡”之类的所谓桂冠,而是想真正地做回自己,为中国文体与中国文学正名,但这并非说他们回归本土以抗拒西方,而是说他们把西方文体资源“拿来”后必定要加以整合与重构,让西方文体资源与中国文体资源在平等的“创造性对抗”与“创造性对话”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于是我们看到,新时期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开始打破“纯文学”与“新文学”概念,开始大规模地致力于中西古今文体互渗式的跨文体写作,试图重建中国的“大文学”或“杂文学”文体传统。

(摘编自李遇春《重申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之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深层机制虽甚为复杂,但有助于探索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
B.中西文化在立体交流中难免出现碰撞,这对于激活或者重构中国文学传统而言很重要。
C.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成绩斐然,许多作家勇于实践,实现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新形态。
D.新时期作家打破纯文学、新文学的概念,重绝了“大文学”或“杂文学”的文体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阐述其他两种理论路径,再提出本文观点,运用对比分析,有破有立。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内容,在具体阐明第三条路径的同时,又引出后一段的内容。
C.第三段列举多个作家文学创作的实例,用事实论证第三条融合路径的客观存在。
D.第四段分析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实际,进一步论证了第三条路径的存在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界盛行的两种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理论是对立的,所以亟需寻找第三条复兴路径。
B.寻找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新路径,必须要跳出长期以来的那种对立理论路径的窠臼。
C.汪曾祺、韩少功、莫言的小说成功,启示当代作家只有挖掘古代文体资源才能成功。
D.中国文学传统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必须把西方文体资源融入到中国文体资源中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海外购物,买的是啥?
我国居民消费特别是高端消费流向海外,是近年消费市场的一个显著新特点。我国游客海外消费不仅连续几年位居全球第一,跨境电商、海外代购等消费增速同样引人注目。
买质量:生活用品“扫”个遍
海外购物,这个曾经“高大上”的事,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近年来,面膜、牙膏等日用品也成为中国游客瞄准的对象。在一些国家主要供当地人消费的连锁超市,常常会看到中国游客扫货的情景。
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葛非说,“除了价格便宜,安全性也是选择海外购物的重要原因”。
“海外购物热是国内消费品行业发展的一面‘镜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荆林波认为,客观地讲,国内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服务离国际先进水平确实有一定差距。近年来,中国制造加快升级,但优质消费品供给仍落后于居民消费需求,供需两端不适应、不匹配。
买新鲜:个性商品抢断货
调查显示,我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化妆品市场。但由于境外价格水平、商品类型等方面的优势,化妆品总是中国游客出国购物的重点。总体而言,我国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但就产品的创新能力、换代速度看,在化妆品、家居、医护等许多细分行业,供给能力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
“中国不缺乏消费需求,而是缺乏拴住消费者的功力。”荆林波说,国内企业应该及时关注消费潮流、消费需求的变化,加快产品创新、升级换代,使产品更加人性化、功效更加多元化,从而更加适应千姿百态的百姓生活。
买品牌:文化内涵被看好
北京某银行职员王洋认为,中国游客在欧美市场购买“大品牌”商品,不仅是因为价格相对便宜,更看重这些品牌背后的文化底蕴,“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国内企业无法相比的”。她坦言,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价格,国内专柜没法跟国外相比,“这也是游客出国盯着一线品牌‘狂扫’的原因”。
“海外消费热,消费者买的是商品质量,也是品牌文化。”荆林波认为,市场需求决定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追求更有品位格调的生活。
(摘自2016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记者杜海涛)
材料二:
我国境外消费连续三年居全球第一
近年来,我国的境外消费增长趋势明显。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平均每年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4 年境外消费规模高达1648亿美元,占全球境外消费市场份额的10%以上,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2015 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8%。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达6.5万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随着跨境电商、海外代购等新型贸易方式的发展,“旅游购物”正由一次性消费向长期性代购转变,且群体效仿、消费粘性明显。许多中国游客在通过旅游接触过海外商品后,再通过互联网代购、导游代购、朋友代购等途径,逐步将“境外购物”转变为长期行为。
(摘自《人民日报》,尚文整理)
材料三:
海外代购渐受青睐专家提醒注意权衡海淘利弊
中广网北京消息 随着国内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提升,不少人开始青睐直接通过海外网站的网购成为海淘族。大家为什么要到海外网站购物?这里有很麻烦的一套程序,包括海关政策、跨国运输、折扣点位、款式等。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包华、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胡钢进行点评。
包华:外很多产品,尤其是奢侈品,价格跟中国大陆地区销售价格差异比较大。其次,有一些产品国外在销售,国内没有的。
胡钢:所谓海淘就是国际代购。有网友在海淘过程中遇到比如黑网站、信用卡盗刷、产品损坏以及退换货困难等问题。
包华:海淘族要客观分析自己的利弊,才能做明确抉择。
胡钢:网站有实际的运营主体,可能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你要知道他是谁;要维权找不到人,就很可怕。
胡钢:我研究过海外网购特别是打折网站的用户群,比如美国比较有名的用户群,销售对象主要就是美国本土和欧洲的某些国家。他们说,我在境内有消费保障,通过代购的美国消费者买,然后再转送给你,或加收一点服务费。美国运营商提供的消费者保护制度不能延及到中国境内消费者,代购网站也不可能提供额外保障,这种情况下风险就比较大。
(摘自中国广播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近年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就是高端消费流向海外,海外消费连续几年位居全球第一。
B.海外代购的弊端是遇到黑网站、信用卡盗刷、产品损坏。
C.境外消费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旅游购物,跨境电商,海外代购,导游代购,朋友代购。
D.消费者看重欧美市场“大品牌”商品的文化底蕴、文化积淀,是国内企业无法相比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海外购物已经走进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中国游客在一些国家主要供当地人消费的连锁超市,专门对面膜、牙膏等日用品进行扫货。
B.中国国内企业应紧密关注消费潮流变化,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加快产品创新、升级换代,适应当前千变万化的百姓消费市场。
C.国内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服务离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国外很多产品价廉物美,有细分的市场、丰富的商品和强大的创新力。
D.外国运营商提供的消费者保护制度不能延及到中国境内消费者,代购网站也不能提供额外保障,这种情况下风险就比较大。
【小题3】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认真审视海外消费热背后传递的市场信息,简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