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形象与西方现代文化逻辑
当代西方艺术与视觉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具有一种强烈的互文关系,它们既创造了西方大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又表现了西方大众期待并感受到的中国形象。既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观察和了解,也是他们自身欲望的投射。比如埃洛作品的图像非常广泛,他把时尚杂志上的模特面孔和照相机镜头、轿车的零件结合在一起,或将美国喜剧和中国、俄罗斯、古巴的宣传画,还有欧洲经典绘画的大师作品、科学杂志、商业广告放在一起,造成了视觉上的冲突、时间与空间的兼并。中国文化背景,此刻成为构建抽象艺术文脉中的文化他者,成为西方抽象艺术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和自我书写的镜像。西方抽象艺术在东方文化背景中,确认了自身。
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的表述,它不一定是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也不是关于当代中国的客观知识,其自身就构成或创造着意义,这些意义可能与中国有关,是对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或是对中西关系的焦虑或期望;也可能与中国无关,基本上是西方艺术和视觉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以埃洛的拼贴为例,他所撷取的图像虽然来自于中国,其潜在动机及其拼贴的意象结构,却是西方的文化程式。
探讨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要点,不在于这些形象的真实或失实的问题,而是要探究在西方当代艺术中中国形象的塑造者的文化认同及其所属的社会文化对中国的看法与态度。他们在什么知识领域或世界观念秩序中塑造中国形象?他们与中国构成了哪种和什么样的想象的文化关系?他们如何在中国形象中确认自身的文化身份?中国形象的塑造,虽然包含着不同塑造者的想象和欲望投射,但又不是与社会现实无关的纯粹想象,社会基础内在地影响着形象塑造者的视角,左右着对待他者的态度和评介。
作为一种知识或想象体系,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生成和传播,首先与观看者和塑造者的身份和先见有关,比如埃洛对中国图像的运用。其次,也与西方当代社会的基础相关,包括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化实力。最后,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生成和传播,也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关。总之,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是一种参与了西方当代文化实践的话语力量。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是一个内涵深广的研究课题。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形象与当代西方艺术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一种强烈的互文关系,既创造了西方大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又表现了西方大众期待,并感受到的中国形象。
B.既反映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认识、观察和了解,也是西方艺术自身欲望的投射。
C.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的表述,它一定不是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也不是关于当代中国的客观知识。
D.中国形象成为了西方艺术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和自我书写的镜像。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的传播因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含着不同塑造者的想象和欲望投射,塑造者在中国形象中确认自身的文化身份,所以他们纯粹靠想象塑造中国形象,与其他无关。
B.因为观看者和塑造者所拥有的经验世界、知识体系等,决定着他在观看和塑造中国形象时的所持有立场、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所以与他们的身份和先见有关。
C.社会基础内在地影响着形象塑造者的视角,左右着对待他者的态度和评介,所以与西方当代社会的基础相关。
D.与西方当代社会的基础,包括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化实力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关。
【小题3】下列关于西方艺术塑造者选择中国形象遵循的原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艺术塑造者选用的中国形象与西方文化有强烈冲突或对照关系。
B.西方艺术塑造者选用的中国形象含有西方艺术和视觉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
C.西方艺术塑造者选用的中国形象能反映东西方艺术家的文化认同。
D.西方艺术塑造者选用的中国形象能反映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01:2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灯
侯发山
凌晨两点,守灯正睡得迷迷糊糊,被妈叫醒了。
海那边,万家灯火,海这边,黑魆魆一片。守灯随妈进灯塔里巡视了一遍,没发现异常,便开始保养机器。眼下是夏天,白天这里接近50摄氏度,只能把活儿撵到晚上。一台台设备锃亮光洁,一尘不染,无疑,这是妈天天擦拭的结果。
守灯五岁之前没离开过这个岛,对这个足球场一样大的岛再熟悉不过了,没有土,没有草,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想种点儿蔬菜都难,日头太毒,从外面运来的土过不了几天就被烤得焦干。台风一来,这些土很快就会被刮散,被海水冲走。上学后,守灯每到假期返岛时,不忘背上一大包泥土,好让妈踩一踩,接点地气……
给养船半月来一次,送些蔬菜和淡水。周围除了鸟叫、风吼和浪涛,寂静得没一丝生气。
清理完灯笼,妈又用牛皮软布擦拭灯器。守灯说:“妈,我来吧。”妈不让,说:“擦这个是要紧的活儿,也是个细活儿,用力要适当,要有耐心,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损伤。”
看妈认真的样子,守灯心疼地说:“妈,您这辈子就没想过走出这荒岛?”
妈叹道:“说不想是瞎话,但灯塔离不了人,若是夜里灯灭了,就会出大事。”
守灯知道,这个小岛周围有多处险滩、暗礁,夜间过往船舶,都需灯塔指引。
“守灯,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吧?”妈轻声问道。
守灯明白,妈的潜台词是:你毕业后有何打算?妈还不到 50岁,头发已经花白相间了,脸色黑红黑红的,额头上的皱纹一道道,像是刻出来的。守灯鼻子一酸,说:“妈,我想把您带到城里去,让您安享晚年。”
妈固执地说:“我不走,我要在这里陪你爸。”
守灯的爷爷民国时期就在这里看护灯塔了,后来父亲接了爷爷的班。十多年前父亲被台风卷走后,妈就接管了守护灯塔的任务。妈说,虽说没找到父亲的尸骨,但父亲的魂在岛上,在灯塔里。
“为啥给你取名守灯,守灯守灯,就是要确保灯不出问题,让来往的船只安全地经过。” 妈大声说道,似乎生气了。
妈终于把话挑明了。妈曾不止一次地对守灯说过,他的命是渔民给的,生他时难产,当时台风突来,大雨倾盆,是渔民叫来了医生,母子才平安。
“你不回来,妈就一个人守!”妈的声音哽咽了。
随着守灯的成长,小岛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灯塔变了,塔身由矮小到高大,灯塔能源从乙炔到干电池,再到太阳能。装上新设备后,妈看不懂设备上的英文标识和操作说明,原理也搞不明白。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就自学英语和航标专业教材,每天写工作日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她已摸索出了一套初步诊断和治疗灯塔小毛病的方法。
守灯决定向妈摊牌,不能让母亲胡乱猜疑了。他揽过妈瘦小的肩膀,说:“妈,我在学校跟导师进行了智能化航标系统设计的课题研究,实现遥测遥控功能不再是梦想。过不了多久,这里的两百座灯塔,不,全国的五千余座灯塔,采用自动化系统,就不用人看守了。”
“真的?”妈又惊又喜,眼里蒙了一层雾。
守灯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妈您放心,塔上的灯不会灭,我心里的灯更不会灭!”
“你这孩子,咋不早说?”妈轻轻捶打了守灯一下。她眼里的雾散了,泪出来了。
这时,一艘船从灯塔旁边缓缓经过,拉响了汽笛,嘹亮,悠扬。守灯心里暖暖的,满满的。他知道,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
( 选自《2015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凌晨两点,妈妈叫醒儿子,母子一起进灯塔巡视,但妈妈又不允许儿子擦拭灯器,可见儿子是一个粗心大意、业务不精之人。
B.在外求学的儿子每次回岛时,都要带泥土回岛给妈妈踩一踩,可见儿子很体贴母亲,但他对母亲不愿离开海岛的想法不是很理解。
C.文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守灯人工作环境的艰苦,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儿子提出带妈进城和科技化守灯的情节作了铺垫。
D.儿子大学毕业后想带妈进城安享晚年,但妈妈不愿离开,这是母子两代人因知识差异而产生的误会,也是小说情节突起波澜的原因。
E. 小说情节简单,语言朴素,主旨深刻,为了刻画妈妈的形象,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环境衬托以及插叙等多种手法及方式。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以“守灯”为题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妈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写到“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鬼手

杨海林

鬼手是个瞎子,叫商槐。

商槐读书未成大器,眼看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家里人这才慌了神,想让他好学一门手艺糊口。商槐说手艺倒是现成的,可惜我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恐怕是难以实现了。

商槐读过很多关于古器物鉴赏方面的书籍,自信凭一双慧眼,谋份差事应是小菜一碟。家人为他找了一个古玩店,叫怡雅轩,很小,只有一间门脸。家人的意思是让他先练练,是不是真有本事三五个月就看出来了。商槐袖着手在门外看了看,缩着脖子不肯进,嫌寒碜。怡雅轩的老板本来碍于他父亲的面子,有照顾他的意思,没料到商槐不识抬举,就说,先生如有真才实学,何不到聚珍斋见见大世面?

商槐拱拱手说,麻烦先生引荐一下。

怡雅轩的老板想看他的笑话,果真带他去了。到了聚珍斋门口,商槐伸头一望,道:好画呀!

聚珍斋老板李淳风正和怡雅斋老板寒暄,见商槐是个生脸儿,便回头看看墙上的立轴说,我也知道这是幅好画,可惜没有题款呀!

古玩界的规矩,没有题款,便很难知道作者是谁,卖不出好价钱的。

商槐说此画粗笔浓墨,略施杂彩,应是五代时徐熙的“落墨花”笔法。这种笔法,后世模仿者颇多,然而无一人能形神俱足。此画风格清逸,野趣横生,应是徐熙真迹无疑。

恰雅斋的老板说,这些话我们都会讲,关键是如何找到证据。

商槐便不言语,又看了一会儿,才指着一处污渍说,这下面隐藏有徐熙的印钤。

哦?李淳风伸过头去细细辨别,果真发现那处污渍下面有一点赭红,却不能断定是否真的是印钤。

这好办,用火烧。

烧?

对,唯有火才能焚去污渍。商槐从怀中掏出一个大腹长颈的瓶子,倒出一点红色粉末摊在纸上反复揉搓,直到完全渗入污渍之中,才拍拍手说,烧吧,烧坏了,我赔。

李淳风战战兢兢地划了根火柴,就有一点靛蓝的火苗蹿出,像纸上长出的一朵花。过了一会儿,污渍褪尽,果真露出一块印钤,竟是“臣徐熙印”。

商槐在聚珍斋做了二十年掌柜师傅,1923年,他替李淳风收了一件彝器,断定是周代礼器,后来被天津玩家以十倍的价钱买走。

李淳风请商槐喝酒,酒至半酣,商槐忽然说,李兄啊,我看走眼了呀,那件彝器,其实是个赝品。

李淳风一愣。

商槐说铜器入土千年,它的颜色应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午时翠润欲滴,子时稍淡。我早就知道的。

李淳风问,那你为何收下了?

商槐说那个人是革命党,我想帮帮他。

李淳风安慰道:纵然是赝品,不是也卖了个好价钱吗?先生不必自责了。

商槐说我和你不同呀,你是生意人,只要能挣钱,眼中并没有真假,我就不同了,我是把它当一门学问啊。商槐刺瞎了一双眼睛。

从此商槐闭门不出,偶尔有人请他鉴别古董,商槐便以手扪之。商槐说这样好,能与造物之人神交,鉴别这一行,眼睛是最没用的东西。经他这双手鉴定过的东西,竟从未出过差错。因此,有人送给他一个“鬼手”的雅号。

这一年年底,清江浦来了两个日本人,带了一只瓷瓶请商槐鉴别,釉水棕眼,沙底铁足。商槐抚摩再三,叹息道:画是真的,瓶是伪造的。

日本人不相信。

商槐说瓶上的这幅画是倪云林的山水小品不假,但不是直接绘在瓶胎上的,而是先烧制了假瓶,再在瓶身贴上画,涂上药液,使画中颜料渗透到瓶体,再涂釉烧制而成。商槐随手从床下摸出一尽瓷瓶说,这种货色,我家里还有,你们看,是不是一模一样?

日本人弄不清真假,奸笑着说既然都是假的,留着便没有意义了,挥手,将两个瓶子全都打碎了。

日本人走后,商槐对将他们带来的李淳风说两个瓶子都是国宝,我是不忍心落入外人之手,才这么说的呀!

李淳风说你好糊涂呀,纵然落入敌手,我们还能夺回来,在成了碎瓷片,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整整一个月,商槐闭门不出。

年根岁末,李淳风去拜访商槐,却发现商槐已溘然而逝。

身边,摆着两只古瓶没有一丝裂痕。

再看,竞是被日本人毁坏的那两只。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某古玩店老板和掌柜师傅交往的故事。
B.古玩店李老板是一个惟利是图的古董商,而掌柜商师傅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文化人。
C.“清江浦来了两个日本人”是小说的叙事背景,它巧妙地将个人行为和抗战连接起来。
D.小说两次写商槐闭门不出,一次是眼瞎之后,一次为补瓶期间,两次商槐都心有愧疚。
【小题2】为什么说在“鉴别这一行,眼睛是最没用的东西”?
【小题3】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商槐这个传奇人物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道的屠夫形象。
B.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的心情。
C.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小题2】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我们的文化需要培育科学精神

①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儒释道合力构成,领跑者无疑是儒家文化。因而我们的人文精神,便被打上了儒家道德文章的烙印。笃信“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国人眼中,科学乃器者、术者、艺者。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道的阐释者——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常态是坐而论道。道者,人道、天道也。前者人伦之道,后者自然之道。尤以人伦之道最为强势。“铁肩担道义”,所担者,人伦之道,而非真理。这种文化心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

②我们的文化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却罕有科学精神。虽然中国有四大发明,有浑天仪、圆周率等,但这些都是科学发明,不等于科学精神。默顿认为,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都会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有可能为科学精神的充分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民主制度与科学精神有最高度的吻合,因而是科学精神的最佳拍档。而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难以在制度上保障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同步发展。

③20世纪被称作科学世纪,“这不仅因为二十世纪有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就,而且因为科学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渗入人类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然而,什么是科学精神,人们却始终争论不休。

④默顿给出科学精神的四个特点:第一,科学精神具有普遍主义。普遍主义的直接表达方式是真理。也就是说,科学是真理。真理与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无关。真理是赤裸的。科学探索就是追求真理。第二,科学精神具有“公有性”。意指科学不是个人的财产,而是与社会性的、尤其与科学共同体密切相关。即便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说、定律,也不是个人财产。牛顿名言清楚地表达了科学的这一性质:“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第三,科学具有无私利性。所谓无私利性,“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行动无关”。它是“求知的热情、无尽的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的产物。准确地说,科学不是利益的产物,而是出于求知和好奇,是为知识而知识。这同样是单纯地追求真理的结果。第四,科学具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借助专业知识、逻辑和经验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质疑。这种精神就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精神。“我只求专门研究真理,所以我想,我的做法应当完全相反,凡有疑窦的意见,统统认作绝对的虚假,加以排除,看看心中是否还剩下什么不可怀疑的东西”。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是一种方法,是为寻找真理服务的。通过普遍怀疑,一旦发现确凿无疑的东西,便是发现了真理。科学的本性是求知,求知即是寻求真理。科学精神最精要的内涵是追求真理。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归结起来就是:科学就是寻求真理。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为求知而求真理。真理与身份、种族、等级等无关。

⑤梁启超在谈及科学与东西方文化时,批评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认为,国人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以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那部分,这部分原是学问的粗迹,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其次,将科学看得太呆太窄。莫不要说厌恶科学的人,“就是相对尊重科学的人,还是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

⑥我们的文化传统,原本缺乏科学精神。进入20世纪,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找奥科学精神赖以滋生和发展的“最佳拍档”。我们确实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走向科学。但是,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我们是被现代化、被科学化。我们接受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却没有来得及在我们的文化中,适时接受乃至培育出科学精神。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科学在近现代社会明显的物质效用,因而它“一直享有巨大的威望。人们期待它解决一切问题,深入理解全部存在,帮助满足任何一种需求。当科学成为我们时代的标志之时,恰恰是它不再以科学形态出现的时候”。贪欲使人背离了科学,而将其中的技术运用到极限。现代人只占有技术,甚至是技术的物质结果,却不享有任何科学。尽管我们自诩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但是,人类与科学精神的距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遥远。科学“精神本身被技术过程吞噬了”,造成科学服从技术,技术服从人的物欲的结果。在举国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时候,在我们的文化中培育科学精神,是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摘自《民主与科学》)杂志2012年第一期,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这种文化心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取得了诸多的科技成就,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中拥有了科学精神。
B.20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主要因为有诸多伟大发现和科学成就。
C.牛顿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共同体相关,因为不属于他的私有财产。
D.梁启超认为“相对尊重科学的人”其实大多数并不懂得科学本身的价值。
【小题4】根据文意,简析我们的文化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衍生玩偶,或者是由设计师独立造型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并没有标注款式,买到哪一款、会不会买到同款都是随机的。一般盲盒都会成系列售卖,每个系列有12个左右的款式,每个盲盒内装一款,款式之间的动作、表情、服装都有细微变动,以便提升产品复购率。盲盒的单价不算高,一般在39一69元之间。盲盒的系列多,新品不断;且每个系列中有“隐藏款”和“限量版”,很多时候,你即使一次性买了一大箱,也不一定能买到心仪款。

很多电商纷纷借鉴盲盒的营销逻辑,比如服装电商在用户完成个人偏好信息调查问卷后,通过算法、搭配师意见给出5套服饰组合寄给用户,而用户在打开前,不会知道里面有什么。不少手游也模仿这种营销策略,设置一系列游戏道具卡供玩家随机抽取。

——(摘编自《盲盒经济》,“新浪财经”2019年9月16日)

材料二:

“萌”“酷”“小而美”“有趣”是当下年轻消费者消费的关键词,盲盒中的玩偶类型不同,但大多满足这些特点。基于动漫、影视的玩偶,多保存有原角色的服装、造型、动作等特点,吸引的大多是抱有情怀的粉丝;而设计师设计的玩偶,则以新颖造型吸引年轻人。在这基础上,盲盒“你不拆开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式”的包装方式也增添了许多卖点。此外,商家也设计了一些情感体验消费预期,诸如用户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期待、满足、惊喜、失落等情感,以便俘获消费者,产生娱乐化效果。这些情感还可以“传染”,在微博、视频网站搜索盲盒,会发现不少拆盲盒的视频,播放量可观。消费者们会好奇别人到底“开”到了什么。盲盒因此俨然成了社交产品,盲盒爱好者们会组建交流群,彼此分享买到了什么盲盒,拆到了什么造型的玩偶,或互相交换、交易彼此拆盲盒获得的玩偶。

世界上销量最高的盲盒产品一日本的Sonny  Angel,其形象是一个不同造型的大眼小天使。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已经发行了600个不同造型的Sonny  Angel。

——(摘编自毛晓敏《年轻人到底能从盲盒中得到什么?》2019年7月23日)

材料三:

包括上游的设计、中游的零售、下游的二手交易和玩偶改装,盲盒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产业链,且市场空间巨大。那些受影视动漫文化熏陶的年轻人,有相对较强的购买力,能够撑起这庞大的盲盒经济。

盲盒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会刺激重复购买,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如果从纯市场的角度看,买卖双方自由交易,并无不妥。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留意。首先,盲盒成瘾说到底也是源于赌徒心理,相对彩票行业,它是个信息高度不透明、极不对称的行业。售卖盲盒的商家,是否放大了“中奖”概率,变相诱导购买?那些经典、限量款的真实“中奖”率会不会低于宣传,留下消费陷阱?另一方面,盲盒经济带火了二手交易,一些拆出来的经典、限量款玩偶,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价格暴涨,溢价甚至达到三四十倍。这种火爆的行情,到底是真实供需关系的结果,还是有商家投机炒作的因素,对盲盒玩家来说会很难判断。不久前,炒鞋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它和盲盒经济相似的地方在于,价格不断飙升的鞋子和玩偶,都是基于收藏的文化潮流。那么炒鞋所存在的一些乱象,比如中间商刻意购买囤货、人为制造稀缺性误导消费者,同样可能在盲盒的二手交易市场上演。

——(摘编自《比炒鞋还疯狂,“盲盒”炒作别盲目》,《人民日报》2019年9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盲盒”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盲盒所装玩偶通常衍生于动漫、影视作品形象,较大程度保留原形象特点;也可以由设计师独立设计,设计上追求精美和新颗。
B.盲盒外包装不标注样式,单价一般在几十元,常以系列的形式出售,推陈出新快,使得消费者购买到的每一个盲盒都是不同的。
C.盲盒源于日本的Sonny  Angel,这个大眼小天使自2005年以来,已发行了600个不同造型,它是世界上销量最高的盲盒产品。
D.盲盒已发展细分出多个产业,形成了一条从设计、零售到二手交易的完整产业链,规模庞大,并全面改变了电商、游戏等领域的销售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拆盲盒的战果、于爱好者交流群中彼此分享、交换、交易,这说明商品性质的盲盒己具备了社交产品的特性。
B.盲盒销售中信息高度不透明、买卖双方信息极不对称,所以相比于彩票行业,它存在着很大的消费欺诈的可能,盲盒经济有待规范。
C.受影视动漫文化影响的年轻消费群体的购买力,直接刺激了盲盒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二手交易市场的火爆,也引发了更多投机者的加入。
D.无论是炒盲盒还是炒鞋,固然有市场供需的影响,但实际上更可能是倒卖者或商家的炒作手段,盲盒玩家存在着落入消费陷阱的危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盲盒销售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