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多地在布局5G建设上亮出时间表和发展目标。本月13日,北京也正式启动了首批5G站点。5G建设已进入大提速阶段。

5G有多厉害?相信公众普遍知晓的是:一部1G大小的高清电影,只需1秒就可完成下载。的确,这正是5C颠覆当下生活的三大应用场景之一,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也就是网络速度更快。

除了网速快,5G技术还一直被视为开启自动驾驶时代以及构成物联网的互联设备的必要条件。这一点,也体现在5G颠覆当下生活的另外两个应用场景中,即低功耗广覆盖场景和低时延高可靠场景。

对于物联网这一名词,公众并不陌生,主打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近年来一直占据热门。然而受限于传感器等终端的功耗,以及无线网络的覆盖能力,真正的广域物联网仍处于萌芽状态。5G的低功耗广覆盖,将为需要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提供新的强大支撑。在低耗能方面,5G可使终端更加省电,例如在未来的智能建筑中,传感器可埋在混凝土里面,使用寿命长达10年。

在网络使用中,时常会体会到网络时延。5G网络的时延将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我们上网不再会喊“卡”,5G的网络时延基本让你我觉察不到。不仅上网不再“卡”,低时延高可靠场景也将进一步打开人们有关远程医疗手术、远程驾驶、自动驾驶和工业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想象。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8月15日)

材料二:

我国通信技术经历了2G时代跟随、3G时代参与到4G时代同步的发展过程,在5G时代,业界普遍认为,我国已成功跻身第一梯队,并在5G承载标准制定、5G产业链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内的运营商,以及华为、中兴在内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已在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大量技术储备,特别是在网络构建、通信设备等关键技术领域,拥有明显优势。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5G商用高度重视,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中国均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开展5G网络商用部署,2020年正式商用。随着5G国际标准公布,全球5G产业竞争将日趋激烈。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2日)

材料三:

(数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材料四: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5G将带来什么?

苗圩(工信部部长):5G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入到各行各业,加快生产活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激发出如智能网联汽车、远程医疗手术等各类创新应用,改变我们的社会。

记者:工信部将如何推动5G发展?

苗圩(工信部部长):5G将成为社会数字经济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我们不仅要建好5G,更重要的是要用好5G。一是加快促进5G终端成熟。二是加快网络建设进程。三是加快培育5G融合应用,进一步推动5G与工业、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领域的协同创新。

(摘编自新华社2019年1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计到2030年,5G设备制造收入将增长至约21000亿元,信息服务收入将增长至约27000亿元,5G将直接提供约800万个就业机会。
B.预计到2020年,5G将直接提供约50万个就业机会,这主要来自于相关设备制造商创造的就业机会。而随着5G的广泛应用,企业也可能削减部分岗位。
C.预计在5G商用初期,网络设备投资带来的制造商收入将成为5G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在中后期,与5G相关的信息服务收入将增长显著,成为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
D.预计从2020年至2030年,5G总产出结构中信息服务收入和设备制造收入的占比将越来越高,而这些部门对就业的间接拉动能力较弱,是间接就业机会增长日趋放缓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技术被认为是构成物联网的互联设备的必要条件,它的低功耗广覆盖,将为需要万物互联的无线网络提供新的强大支撑,可能会扭转广域物联网仍处于萌芽状态的发展局面。
B.随着5G国际标准公布,全球5G产业竞争将日趋激烈。业界普遍认为,在经历了2G时代跟随、3G时代参与、4G时代同步的发展过程之后,在5G时代,我国已成功跻身第一梯队,走在了世界前列。
C.5G具有诸多优势,可与农业、交通、教育等各领域融合应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均计划开展5G网络商用部署,5G建设已进入大提速阶段,相信5G很快就会取代4G。
D.可以想象,5G技术将解决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在5G时代,生产生活将更加智能化,用户将拥有更优质的体验。这不仅意味着通信行业的变化,更意味着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分别概括5G特点以及5G商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2:5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方

芦芙荭

冬日的中午,奶奶和孙子躺在房山的花躺椅上晒太阳。

天气好暖和。太阳就像那狗的舌头,一点一点地从他们的身上舔过,舔得他们身上的毛孔都一个个舒展开来。

远处的山一座连一座,也极舒服地蹲在那儿晒太阳。

奶奶真的老了,和孙子正说着话呢,眼睛就眯上了,随即,发出了轻轻的呼噜声。

孙子觉得很无趣。以前爸妈在家时,院子里可热闹了。吃饭时,只要在场院里摆上桌子,那鸡呀狗的,都欢叫着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时候,那做生意的就把车停在场院中,村子里的男男女女,买货不买货,都会围着那蹦蹦车叽叽噎噎地说个不停。可现在,那份热闹一去不返了。爸爸妈妈去了远方,门前的树上连只鸟都不落了。孙子将手里握着的土坷垃掷向树时,听到的只是“叭”的一声响。

孙子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跑到场院边对着一棵树撤了一泡尿,再用脚将一粒石子踢飞出去,那粒石子就像一只鸟一样在空中飞了好远好远,突然就中了弹一样,一头栽在前面一座楼房的房顶上。孙子不害怕——就是那石子砸中了那楼房的玻璃,也没什么可怕的,他知道,那也是一座空楼房——房子的主人也像他的爸妈一样,出远门了。

孙子孤寂地坐在躺椅上,眼睛迷惘地向远处的那座山看去,很无助的样子。突然,孙子的眼睛亮了一下,仿佛黑夜里飞起的一星火。他连忙摇醒了奶奶。“奶奶,你看那山上是啥?”孙子其实还很小,对啥事都有些好奇

奶奶睁开昏花的眼睛,脑袋还有些迷糊。太阳有点耀眼,她就手搭凉篷向孙子指的方向看去。

奶奶说,那是寨子,从前住土匪的;后来土匪走了,村子的男人就去那里躲抓壮了……

孙子有些急了,说,不是,不是。那我知道,你都给我说一百遍了。我说的是那儿,你看,是那儿。奶奶再次抬起昏花的老眼,这次,她顺着孙子指的远方看了好久。

噢,你问的是那东西。那是炼铁炉。1958年,全村的人都集中在那里大炼钢铁,吃共产主义饭呢。

不是不是,这你也说过了。奶奶,我说的是那东西。

奶奶这次看得很认真。山里的许多事,是给孙子讲过的。但讲过也就忘了,再有机会,她总会又讲,过去的事她记得太清楚了,眼前的事,她反倒有些记不住了。再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山那边去了,寂寞了总得说点什么吧。

奶奶看了一会儿,忽然间恍然大悟。

对了,对了。你问的是那东西?我以前怎么就没和你讲呢?那是碑。那年修从山里到山外的公路时,半拉子山崩了,死了好多人……这次,奶奶讲得很投入,她讲着讲着,老花的眼里意然有了泪。

孙子有些不耐烦了,可当他看见奶奶眼里的泪时,口气软了许多。

奶奶,你怎么又哭了?每次你一讲到那碑,那公路,你就哭。

其实,在到奶的心里,她恨着那条路呢。那条路夺去了她丈夫的命,又是那条路,让她的儿子和媳妇背井离乡去了山那边,丢下年迈的她和年幼的小孙子。有时她想,人要那么多的钱做什么?一家人在一块儿多好哇!可儿子和媳妇不那么想。他们和村里的那些年轻人一道,年初出去,年尾才回来。

孙子有些不依不饶。奶奶,我是问那个地方的那个东西。

奶奶用手抹了抹泪,只好又抬起头向远方看去。奶奶根本就看不清那远处的东西,地老眼昏花的,常常把眼前的树当做人呢。她之所以能把远处每一座山上的东西说得清清楚楚,是因为那每一件事她都经历过。她是凭着记忆向孙子述说呢。

奶奶看了好久好久,当然什么也没看清,终于有些泄气了。孙子呢,他一直以为他看见的是从山那边走来的人呢,看了许久,才明白,那不是。他也有些泄气了。

奶奶的呼噜声再次响起时,孙子也睡着了。

太阳很暖和,一串口水正从孙子的嘴角淌下来,有一瞬间,太阳光刚好照射在上面,竟然是那么晶莹透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奶奶和孙子晒太阳起笔,以阳光下口水从孙子的嘴角淌下作结,看似充满温情,实则表现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孤寂。
B.“孙子有些急了”“孙子有些不耐烦了”“孙子有些不依不饶”等,这些情态的描写,引出一段又一段故事的讲述,颇具匠心。
C.奶奶有些泄气了,是因为看了好久好久,也无法看清远处的东西;孙子也有些泄气了,是因为想看到从山那边来人的希望破灭了。
D.小说选取乡村生活情景,用家常闲话表现人物的真实心理,反映当下乡村生活的悲苦忧愁,蕴含了作者严肃的思考、深切的担忧。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远方”在小说中的含义。
【小题3】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关。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有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文字不能完全传达出情感的道理。
B.作者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虽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无言之美,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乡村景物未能表现。
C.《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借景抒情,将作者的一种凄凉惜别的心绪用简练的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D.《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不需苛求把情意全表达出的道理。
B.文章在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等具体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C.文章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中心话题,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虽要以言达意,但创作者不必追求用文字全部表情达意,而欣赏者自己的印象和美感,也许还要深刻。
B.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C.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将更有感染力。
D.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的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②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中。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诗经》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而且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其实南朝人也如此。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④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大关键。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东晋淝水之战大败符坚,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战略时间。北方中原文化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

⑤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发源于洛阳而以侨民为代表,是被带到江南的文化,也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愠祖籍河南,是谢家的第三代侨民,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另一方面又是在地的、生根的、非排异的;前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后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

⑥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玩味文采、文章等新的创意;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即对于中原故土或隐或显的深深怀想。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时代新潮,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而大汉情结则是乡关之思、家国之痛,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一方面崇尚新潮文化,一方面不忘本土故乡,正是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因而,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却必然具有文化的政治性,具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摘编自胡晓明《“江南”再发现略论中国历史与文学中的“江南认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意象是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历代相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也涉及家国之爱。
B.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在汉朝时达到顶峰,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登上政治舞台,逐步有了江南意识。
C.江南意识的产生伴随着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南方认同北方政治文化的过程。
D.中原认同和江南认同同属地域认同,产生时间有先后,它们都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但更强调政治认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内涵、产生、特征等角度对江南认同进行了精辟独到的分析,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B.文章先指出江南认同的底蕴是家国之爱,随后按时间顺序明确了这种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
C.作者举谢道韫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实。
D.文章先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介绍中原意识,故而后文分析江南意识兼有文化、政治特性便其来有自,合情合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多以恢复中原为志,说明他们崇尚的是北方中原文化,江南还少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B.面对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为江南争取了战略时间,推动了江南意识的产生。
C.中原文化悠久而深厚,深受江南心灵的崇拜,它在影响南方文化过程中使得江南文化免除了排他性。
D.流亡江南的士人身上,江南文化认同和大汉情结并行不悖,两者同存一体,这是他们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