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散文,按要求完成各题。
在远方
鲍尔吉·原野
即使再刚强的人,也常会在音乐面前产生脚软的感觉,想停下来歇歇,蓦然忆起与现时不相干的旧事。这些旧事过去从未想过,例如童年衣衫一枚白莲花样式的纽扣,今天才想到,它原来像一朵白莲。某次雨晴,下午的阳光喷射而出把电影院染得一壁金黄,后来,每至此地都希望它仍然金黄。放学路上,有一只甲虫在女生的衣领上爬,想取下来又怕她叫喊。储藏室的门框上沿有一只不知放了多长时间的粉笔,取下,在水泥地上大写特写“独立寒秋……”。音乐是一枚永不锈蚀的钥匙,打开了原以为早已封闭的门。
音乐在远方。
每一种乐器会与人心深处的某种节律相谐。换句话说,音乐永远不会与你陌生。它不像外语或化学那样,对介入者提出一种条件。小提琴是无边的丝绸,温润到灵魂的边缘。法国号是满面红光的绅士,但在莫扎特那里却成了忧伤沉思的散步者。我们尽可以把大提琴看成是身背行囊、在漆黑的夜里远行的男人,把竖琴看成是带有爱琴海芬芳气息的希腊女人。而巴赫的C大调第一前奏曲里面的竖琴却是一队肃穆的僧侣。每种乐器与人之间都有天生的亲缘性。我第一次听到日本的尺八,越南的十七弦琴和印度的悉它时,并无隔膜之感。它们的音乐与它们的山川草木丝丝入扣,使人眼前如有一排东瀛或南亚居民的脸,很亲切。夏威夷有一种形似吉它的小型弦乐器“尤里克克”,材质是类似红木的寇阿相思树木,音色跳荡浪漫。“尤里克克”在夏威夷语里意为“活蹦乱跳的跳蚤”。这种柔美的“跳蚤”领我们来到椰树遮月的岸边,倾听草裙与鲜花的太平洋的心音。
音乐,在远方。
人们没有办法对抗时间的顺序性。必须忍受时间的规则,一分一秒、一月一年地度过岁月,不能回避与跨越。这是人们感到生活沉闷的理由之一。音乐令人惊喜地给予我们另样的时间。在一个沉闷的下午,可以经历不同色彩的时间,它告诉听者不同的晨昏与不同的心境。1942年夏季,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的枪林弹雨里写下《第七交响曲》。8月9日,市广播乐团仅有的15名演奏员汇集到指挥依利亚斯堡的身边。这个团其他的人,不是饿死,就是在掩体里面作战。当这些瘦得可怕的音乐家开始演奏《第七交响曲》的时候,他们的脸色红润了。全世界通过转播听到了乐声。人们在其中听到了什么?美国诗人桑德堡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写给肖斯塔科维奇的祝贺信中说:
“上星期日下午,在美国有千百万的人聆听了你为流血的俄罗斯所谱写的音乐……
俄罗斯以外的世界屏息注视着进行的一切。
你的音乐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不会被征服的……”
由管弦构筑的纪念碑,巍峨入云,使我们记住了那些必须记住的一切。
音乐,在远方!
(选自《掌心化雪》,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法国号是满面红光的绅士,但在莫扎特那里却成了忧伤沉思的散步者”是因为它与莫扎特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相谐。
B.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夸张和比拟的手法,既写出了“尤里克克”音色跳荡浪漫,又写出了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
C.在作者看来人们感到生活沉闷是缺少音乐,因为音乐能给时间抹上不同的色彩,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境。
D.音乐具有神奇的力量,它使十五位瘦得可怕的音乐家在演奏《第七交响曲》时脸色红润,精神焕发。
E. 从美国诗人桑德堡给肖斯塔科维奇的祝贺信中,我们读出了音乐有跨越空间,打破民族界限的作用。
【小题2】请概括第一段中作者所回忆的旧事的特点并说明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3】怎样理解“由管弦构筑的纪念碑,巍峨入云,使我们记住了那些必须记住的一切”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4】“音乐在远方”的文字在文中出现三次,请比较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01:5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9月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B.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C.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D.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一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同时也表明,如果没有这个记载,那么就不可能产生现在的中秋节。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代的诗篇中,其中有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C.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D.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

杨延文

①几十年来,我一直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坚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坚守艺术的价值乃创造。

②生活是美好的。画家要重视从生活中寻找艺术感觉。现在许多画家图省事,以拍照代替写生,但人的眼睛的视域和观看方式,是相机所无法替代的;画家在现场对艺术感受的捕捉,更是后期根据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所无法弥补的,须知无论摄影技术多发达,拍照片都无法代替写生。现在人们对“个性”特别看重,都想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为了这些,有些画家甚至连生活都不要了,这是不对的。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也只有融入生活,具有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语言,符合时代要求,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感染力,给人以启迪。

③画画的人还要重视理性思考。我个性要强,在艺术上更不屑拾人牙慧。我一向认为,艺术本来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除不需要的,立别人干不来的,那中间就有你了。尊师吴冠中先生熟谙西方绘画精神,又深会中国绘画意境,他一生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创造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我又从董寿平、李可染、亚明、许麟庐等中国画大家那里受到启发,努力在中国画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与已有艺术风格保持距离,尝试突破前人的格局。

④书画家还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因为只有具有艺术才能并能够珍视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历史证明,一个翰墨家,不磅礴睥睨,没有凌厉百代的雄心,岂能在艺坛立足?就像著名书画家林散之所说,书画家必须“争千秋”!

⑤珍视艺术才能,就是珍视艺术标准和艺术创造力。画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谓“嘴一份,手一份”。“嘴一份”是要能说出有足够影响力的话语;“手一份”是手头必须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只给后人留下作品还不够,还要留下思想。历史上的艺术经典,其主要特征便是能够给人以启示,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创造力和前瞻性。所以我认为,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因此,我也一直在不断突破自我,反对重复别人、重复自己,时时尝试创新。因为任何一种传统的技巧或表现方法,都无法承载今天这么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对艺术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按照时代精神出新,艺术才能完成应有的使命。

⑥如今,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但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却在误导群众:一些画家有“山寨王”思想,自己擅长什么就说什么好;一些画家成了“礼品加工厂”,市场需要什么创作什么;一些展览一味求大;一些作品一味求大;再加上批评家失语,以及艺术品市场炒作等问题,艺术的普及工作,常常非但不能提高群众的审美,反而影响人的艺术判断力,令艺术标准似乎更加模糊……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时间是判断艺术的最好标尺。

⑦要有所创造,艺术家还需要一些质疑精神。上世纪80年代,我曾对传统山水的“三远法”提出质疑,认为这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而言是一种桎梏。随着地球村越来越小,中国人的视觉审美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画家应该有意识地从已有的经验中跳出来,进一步拓展中国画的发展空间。我崇尚活学活用。借助古人留给我们的思路非常重要,但不能被其束缚,要有所创造,必须从中挣脱出来。在这方面,我总结出一句话:延续是必须的,创造是根本的。要善于吸收,更要善于进取,即便是个人艺术面貌已经形成,也要不断探索艺术创造的深化。

⑧新时代呼唤全新的艺术作品。当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中,我们应该呼唤,艺术创作回归艺术的本源,艺术家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返璞归真。艺术与整个时代大道同行。我相信,这个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这个珍珠,是新的作品,也即明天的经典。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创造更多艺术精品。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8日1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艺的源泉是生活,呼吁艺术创作回归生活,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
B.作者在艺术上不拾人牙慧,认为要有理性思考,对于前人的风格要有破有立,突破前人的格局,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
C.作者对著名书画家林散之“争千秋”的理解是,书画家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具有凌厉百代的雄心,这样才能在艺坛立足。
D.当代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书画家要根据市场需要创作自己擅长的作品,从而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引出观点: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
B.作者列举有些画家以拍照代替写生,追求所谓的个性的错误做法,旨在证明生活是美好的,艺术家要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C.作者列举艺术从业者误导群众的诸多做法,从反面证明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
D.作者认为山水的“三远法”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是一种桎梏,是为了证明艺术家的创造性要有质疑精神。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中画线句“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哑巴
王中华
哑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震雷。据说他出生那日,好好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那天儿降生,娘却离世,而爹正好五十岁。
震雷2岁大时,还不会说话。爹把朝鲜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战友,也是他唯一的朋友张医师找来。张医师让孩子张嘴,看后说:“一切正常。”当爹的心才落下。
哑巴读书了。每天放学,辫子女孩手举小红旗,身后是一长溜的小人儿,像跟着一群欢快的小鸭子。而哑巴总是排在最后,因为同学欺他不会说话。
爹病了,张医生来看望。他俩在里屋坐了半天。临走时,他对哑巴说:“叔后天要随医疗队去非洲援外,明天是星期六,记住,你一定要带爹去医院看病,否则他可能终身瘫痪。”
清晨,哑巴挽着爹的手,爹步履维艰,突然整个人就斜倒在树丛里了。爹嘴歪了,不能说话,身子沉得像一块铁。有女士走来,哑巴跟在后面,喉咙却发不出音。他重新回到爹身旁,接着又掉头跑向路口……
“咕──”是出租车的刹车声。司机见男孩不说话,踩油门,又走了。望着远去的车影,男孩的身子在颤抖。
“咕──”又一辆车停住了。司机看了一眼男孩,刚要踩油门,这时,孩子整个脸涨得像柿子一样红,然后嘴里挤出“爸爸”两字。
“你说什么?”司机觉得有些怪。孩子又无话了。他无奈地摇摇头,正要离去时,孩子再次满脸通红,说:“他病了。”
“你爹患的是急性脑中风,幸亏送医院早!”张医生赶到医院,跟哑巴说。然后,他就下一步治疗向医生、护士,甚至连送饭的阿姨一一做了交代。他还为哑巴请了三个月的停学假,因为他明天就要出国去了。
第二天早晨,哑巴早早地坐在爹的床头。送饭阿姨来了。“早饭有馒头、稀饭、面条……想吃啥?”阿姨心急地问。哑巴屏住呼吸望着爹微动无声的嘴唇,好久才涨红着脸说:“稀饭。”
第三天,说话仍是满脸通红。
第七天,送饭阿姨笑嘻嘻说:“你儿这个传话筒,这周能说好几个词了。”爹的脸瞬间浮现出幸福的喜悦,然后舔了舔嘴唇,似乎能说话了。
“不过啊,”阿姨继续说,“其实有的哑巴是说话太少,你儿如果像现在这样,坚持十年,肯定说话顶呱呱。”他脸色突然凝重起来,眼前浮现出朝鲜战场乌云滚滚的往事:一位原先能说能笑的孩童,因看见爹妈被燃烧弹烧死后,就不再说话,以后真成了哑巴儿。
哑巴话虽不多,但哑巴说话的传闻远远胜过他说过的话。
那一年,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听说哑巴会说话了?”
以后是:“听说哑巴会说很多的话。”
再后来成了:“哑巴越来越会说话了。”
高中毕业那年,哑巴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进行的演讲,让全校师生喝彩不止。
这一天,一位军人模样的汉子朝哑巴家走去,他是援外九年的张医生。当他紧紧握住对方手时,哑巴爹也激动地站起来。稍后,张医生问:“老哥,这些年可好?听说哑巴儿能说话了?”
对方一阵沉默,接着还是沉默。
“老哥!”张医生重新站起来。“请说话啊!”他祈求道。
对方张了张嘴,然后屏气,脸渐渐变红,接着喉咙里发出一阵含糊短促的“呵……呵……”声,像是喉咙含着两记滚动的闷雷,光有嗡嗡的滚动,却始终没有雷爆声。
“老哥!”张医生颤颤地叫了一声。
对方又痛苦地像刚才一样试了一遍,然后苦涩地摇头笑了一笑。
“老哥啊,”这位在朝鲜战场上曾一天掩埋14位战友都不落泪的汉子哭了,“我们不是曾经商量好,等哑巴会说话,我们就不再演戏,你马上就过正常人的生活吗……老哥啊,你怎么自己反成哑巴了呢……是我害了你啊……这让我怎么跟死去的嫂子交代呀……”
此时,哑巴儿立在院门口,他怀抱奖状证书,望着父辈的两个背影,天没下雨,但他的泪水如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 年15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张医师让孩子张嘴,给孩子检查完后说:“一切正常。”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是为了安慰哑巴的老爹。
B.张医师来看望生病的老爹,“他俩在里屋坐了半天”,与下文的“爹的脸瞬间浮现出幸福的喜悦,然后舔了舔嘴唇,似乎能说话了。”这两处细节都表明老爹是在装病。
C.张医师“就下一步治疗向医生、护士,甚至连送饭的阿姨一一做了交代”,并为哑巴请了三个月的停学假,由此可见张医师是个心思细密,考虑周全的人。
D.小说的结局写老爹为了让哑巴学会说话,自己反倒成了哑巴,这样的情节安排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张医师这个人物在行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老爹为了孩子能够说话装了九年哑巴,你认可老爹的做法吗?请结合文本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们对网络红人的褒贬不一,但不容小觑的是,这个群体日益增长的数量,以及其所催生的“网红经济”。过去的2016年,被不少人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网红元年”,“网红”效应渗透社交、电商、直播、游戏等移动互联网的各个细分领城,撬动经济规模据预测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下同)。新近在沪举行的“2017超级红人节盛典”上,知名大数据研究机构艾瑞发布的《2017网红生态白皮书》显示,微至今年5月,网红在微博的粉丝总量达到4.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0.6%,直接給了“网红经济”的发展助力。

相伴而生的是,“网红产业”的专业化,大量专门支持和服务网红发展的机构开始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网红成名依靠的不仅是运气,而且有背后经济公司的专业运作。

(选自郑莹莹《“草根筑梦”的中国网红》,2017年6月18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摘自“易观”文化公司研究数据)

材料三:

“网红”(网络红人)产生存在基本原因。泛娱乐正在成为社会中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人们走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某种特质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被网民不断地放大,网民的审美、审丑、刺激、娱乐、臆想、偷窥、起哄、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成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红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根据搜狐发布的100名网红排行榜可以看出,美女仍是网红的“形象担当”,占比高达36%;以漫画家、作家领衔的网红占比21%,创作型网红开始崭露头角:领域的专家、学者占比14%,由此可见,创新型的内容生产依然比较受效迎、行业领域高手网红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由于全民直播时代的到来,视频主播网红呈大幅度攀升的趋势。网红形象在网红经济的推动下不断扩大范围,渗透诸多行业,如企业家网红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助力品牌营销与传播也开始出现。

(选自沈霄、王国华等著《我国网红现象的发展历程、特征分析与治理对策》)

材料四:

有专家表示,网红经济这四个字应该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固有名词,国外是没有的,但是在中国会有。但是它未来会演变,会朝有内容的、高素质的网红方向去演变。

针对网红经济未来的发展出路和问题,创东方投资创始人肖永龙对记者表示,网红经济是点对点之间的直接互动,不同于传统的互联网电商,目前很多网红经济依靠个人力量在驱动,但由于个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一种模式的转换,没有相应的资本、团队的配合,久而久之,会造成审关疲劳。虽然网红经济在消费模式上有所创新,规模也在日渐扩大,但其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倾向问题,第二个是模式转换,如果最终形成不了一个平台或品牌,也不会延续太长时间。

(选自皮成名《网红经济需要模式转换》,2017年6月19日《信息时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艾瑞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网红在微博的粉丝总量人数庞大,比去年全年增长了约五分之一。
B.越来越多的中国网红成名依靠的不只是运气,还有背后经济公司的专业运作,这是由于大量专门支持和服务网红发展的机构开始成长起来。
C.根据材料二图表中年度、经济数据、变现方式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易观”文化公司对中国2016~2018网红规模作出的基本预测情况。
D.中国网红产业规模变现方式主要来自IP品牌化.此外还有影视演艺、电竞代言及签约、广告、直播、电商等。
E.“网红经济”这一固有名词虽然国外没有,但是中国会长期独自享有,并且会朝着有内容、高素质的网红方向去演变。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红、网红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日,在大山里听溪水吟唱

张秀超

早上起得晚了,简单收拾一下,出城回老家。

老家在康熙、乾隆皇帝当年打猎的塞外皇家狩猎场的大山下,那山太高,当地人叫它坝,老家在紧贴着坝的地方,人们称坝根子,村名叫桦木沟。

这个地方林茂草丰,四季都有好风光。尤其是深秋时节,浓霜染过的林海,好看得不得了——松树是绿的,老蔡树是紫的,杏树是红的,山梨树是金黄的……层林尽染,任你什么样的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那样唯美曼妙的壮美,海内外的摄影家这个时节总是蜂拥而来,到这里捕捉美的画面。

每年这个季节,我总要回老家待上几天。

到家,放下行囊,带上相机,赶忙上山。

10月的塞外深山里,播种过莜麦、荞麦、土豆的土地,大多都已收获了,只有一些棒子地还没有收割。那小树一样的棒子棵,有的挂着白了皮的黄棒子,有的棒子掰了,只有秧子长在地里。过了一条叫白水的小河,我贴着一块棒子地边的茅草小路往山上走。

“你站一下。”

顺着声音,我看见一个身影,拨拉着棒子秧,从地里走了出来。

这是个瘦高的身影,黑裤、黑袄,驼背,面色黑红,皱纹如犁过的土地一样细密松软。是村里的二爷,80多岁了,是村里最老的人了。

他在我们村里,是少有的看到过解放前光景的老人。他小时候给大户人家放过猪,后来赶大车,还做过多年的队长,当车把式那年月,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他赶着四套马车,去海边拉咸盐,好多年,一村子人吃的盐都是他拉回来的。他是村里走过远路、见过大世面的人。

这时,他出了地,坐在地边的一块青石头上,指着对面的一块白石头,让我也坐下。他掏出个白布烟口袋,装了一袋烟,他的烟口袋和烟袋杆子是拴在一起的。当他把烟袋叼在嘴上的时候,那烟口袋就如一个耍单杠的远动员,在烟袋杆子上跳荡。一口蓝烟,飘在他苍白的头顶了,他说话了:

“咱国家有个写字的,得了那个啥奖了,是偌背耳?”

“是诺贝尔奖。”

“那人是山东的?”

“对,是山东高密的。”

“是咱老家那儿的。你知道不,咱们这一村人,都是从山东逃荒过来的,那时候这儿开围垦荒,这地都是那时候一镐头一镐头刨出来的。”

“那人,你熟不?”

“不熟,只是读过他的书。”

“他写高粱,咱这里可没有高粱,尽种莜麦、荞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从老辈子就种荞麦。”

顿了一会,他又说道:“他写高粱酒,还写那些老人们的事儿,都是听人说的吧?”

我有些吃惊:“这你也知道?”我晓得他是不识字的。

“从电视上看的。”他说。

“他写的,那不就是老人讲的故事吗?”二爷吐了一口烟问我。

“不是故事,那是小说。”我告诉他。

“那这些年,你也写这个?”二爷的眼睛看着我问。

“对,写小说。有时候也写别的。”

“他写高粱,你知道咱这里过去是啥吗?那比高粱还有气势!”

你知道不,300多年前,这里是原始大森林,一棵松树,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身边的这条河,现在细得像一眼泉水了,那个时候,坐皮筏子打细鳞鱼。后来树就砍光了,四面八方的人,就在这开荒种地。那也有好景致,你知道吗,这里漫山遍岭是荞麦,荞麦你看过吗,那白花一开,一二十里,就像大海上翻卷的波浪……”他的手朝眼前的山梁,画了个很大的弧形。

“这里打过仗,也来过土匪,这黑土里,埋着一代代的人,哪个人都有故事。埋了就带进土里了。等知道他们事儿的人也死了,那些个事儿可就都死了。”

“那个人,他现在还在山东?”

“不,他在北京。”

“那我看电视说,他老家还有房院,他指定是常在老家待着。我看你回来,把你家那老房院收拾收拾,回来住住,比在城里强。”

“你不是想听过去的故事吗?我给你说说,多了去了!晚上,到你家去吧。”说罢,老人拿起镰刀,又进棒子地了。

我的心,似风吹动着一树的叶子,哗哗地舞动着。

二爷一直看不起写字的。

而在今年的这个深秋,在中国,有个叫莫言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没想到,这个消息竟然在遥远的塞外,在一个叫桦木沟的深山里,让一个80岁的收棒子的老头,我的二爷,对文学这个行当产生了兴趣。对从事这个行当的我,也有了一份迟到的看重。

这个事情,在我的心头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一位作家,荣获了一个国际的文学奖,从而让一个老人看到了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我想,这就是这个奖对作家、对文学的意义吧。

这个秋日,在天高云淡中,观如画的山景,闻鸟鸣幽谷,听溪水潺潺,我的心从来没有这样的欢畅,我也从来没有听到,山涧溪水的歌吟是这样的清脆悦耳……

【小题1】概括二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A.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你知道不”“你知道吗”“你看过吗”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A.
【小题3】赏析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
A.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二爷对“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