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姚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他自称“其庸”,却是当代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文章都是新时期红学发展标志性的成果。不仅如此,在红学研究、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等诸多方面他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如今,先生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留给世人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这位自称“稻香世家”的读书人似乎就是为学术、艺术而生的。他童年饱受苦难,几度失学,10岁开始下地务农。抗战爆发后,家中经济窘迫到极点,经常靠好心邻居送南瓜维持生计。不过他利用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看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凭着“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的顽强意志,终于成为一代学术、艺术大家。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叶君远说:“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印证。读《史记》,他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他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76岁再登高原,历尽艰辛,用十年时间,十余次地对玄奘西行路线全面考证,填补了史学与佛学界的空白,为中国佛教文化史做出巨大贡献。
冯其庸方正不阿,至情至性。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他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对于学界后辈,他则关怀备至。著名作家二月河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他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冯先生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种种努力,为国学及文化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冯其庸先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在振兴国学教育座谈会上说:“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拳拳之心,令人感佩不已。
冯其庸曾以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的一生。“他还是国学的知音、后辈的知音、学术的知音。”叶君远说。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县前洲镇。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张骜《大师入梦·今日辞别红学家冯其庸》)
②2012年10月,冯其庸荣获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吴玉章终身成就奖。当时,他曾说,“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宋宇晟《文化学者冯其庸去世》)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其庸关于“牧童耕夫”“野马微尘”的自况,自称“其庸”,自说渺小,与其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及诸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形成对比。
B.冯其庸出身农家,童年家境贫寒,几度失学,抗战爆发后,甚至要靠邻居接济度日,他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学习,通过不懈努力,终成一代学术、艺术大家。
C.冯其庸注重实地考察和书本相印证,对于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他从不盲从,不迷信,克服困难,多次实地考察,弄清真相,为中国史学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D.冯其庸对权势不阿从,对青年人关怀备至,关心民族文化发展,关心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的研究,为国学及文化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其庸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不仅如此,他在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等多种学术、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B.冯其庸自称“稻香世家”,自况“昔日之牧童耕夫”,表现出谦虚的人生态度,又表现出对以往饱受苦难甚至窘迫到极点的生活的不堪回首
C.冯其庸对国学教育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对学术全心投入,在其学生心目里,他是国学的知音、后辈的知音、学术的知音
D.本文以冯其庸的自我评价、斐然成就及他逝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开篇,主体部分介绍了他的成长、学术、人品、贡献等情况,结尾卒章显志。
E. 本文内容安排眉目清楚,要言不烦,介绍了传主在文化和学术诸多方面的贡献,表现其至情至性的书生意气、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小题3】冯其庸在文化和学术上取得斐然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9 02:4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千百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孕育了众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享誉国内外的老字号。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老字号1万多家,分布在餐饮、零售、医药等众多行业。

老字号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新时期开展诚信兴商的核心内涵和宝贵财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转换的影响,我国老字号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部分老字号企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管理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对老字号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在继承和发展老字号传统特色技艺和文化方面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老字号的发展。

(摘编自《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

材料二: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有1128家,发展良好的如片仔癀、稻香村等仅占20%~30%,受困于缺资金、缺人才和缺品牌三大问题,多数企业经营情况欠佳。以云南省为例,该省的老字号企业共计89家,但只有38家实现持续3年盈利。

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这个“新”不仅体现在对传统产品的改造上,而且还体现在发展理念的转型、销售方式的变化中。要创新理念、开阔视野,打破固有格局,多角度地提升老字号品牌的市场活力;要创新产品形态和营销模式,善于用互联网思维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内涵,在知名度、忠诚度方面赢回顾客群体,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

(摘编自《老字号价值在老 出路在新》)

材料三

“中华老字号”的招牌和“非遗”文化赋予老品牌新的增长点,但其传承百年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还在于久经考验的制作技艺,正如同仁堂古训所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中华老字号传承百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诚信严谨,追求卓越品质。品牌新星上榜百强有其专长,在稳健中开拓进取,用人才,重服务,讲诚信,担责任。不管是老字号还是百强企业,透过各家官方网站上关于企业文化的相关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创新、诚信、卓越”的共同价值观是中国品牌永不消退的底色。

中华老字号核心价值观关键词TOP10 中国百强品牌核心价值观关键词TOP10

(摘编自《从“老字号”到“百强企业”,看中国品牌本色》)

材料四: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消费者对本地的老字号品牌比较熟悉,但对其他城市的老字号品牌的认知度偏低。而对于国外老品牌,消费者的认知度普遍较高。中华老字号品牌与国外老品牌相比的不足,大多由于传播、推广、销售上缺乏延展性与国际化发展策略,使得中华老字号品牌不断老化,国外老品牌中约有90%已通过品牌延伸来重塑品牌形象,恢复和提升了品牌活力。

消费者对中华老字号的印象仍停留在老字号的“传统”上,未能直观地感受老字号的发展与创新。据统计,最能直接吸引消费者的途径是通过创新来重塑视觉形象以实现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崛起。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改造和创新可以系统而又规范化地重塑品牌视觉形象,结合多元化传播推广模式,全面塑造、提升品牌形象。

(摘编自《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形象重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目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企业自身规模缩小,持续盈利的企业则更少。
B.中华老字号能传承百年,既有坚守的因素,也有创新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精湛的制作技艺。
C.由材料三可知,无论是老字号还是百强企业,它们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诚信、卓越。
D.消费者对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形象的认知往往停留于直观的感受,因此,老字号品牌的产品包装显得至关重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中华老字号企业如何才能做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载体,它们以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手段,记录和表现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底蕴,充盈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可以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文艺创作要发挥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加需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石来攀登文艺 “高峰” 纵观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系列问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个根源。
因历史虚无主义而否定历史,就会创作出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或英雄人物的作品。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就会创作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这是由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缺少坚守和深刻认知,造成价值混乱和精神缺失。
当下,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对文化发展缺乏主动承担的责任意识,就会造成利益至上。
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文艺创作领域表现突出。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的变革经历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创新实践。到了近代,中国引入西方现代诗,形式和内容都脱离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轨道.诗歌的力量渐渐式微。解决这一状况的方法是“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而这种创新,既要吸收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也要接纳现代西方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冲突和张力的阐释,来找到自己的中国方法、本体立场、东方身份。概而言之,要再创诗歌的“高峰”,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才会避免因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 而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
近代中国曾经借西方文艺理论和创作思潮来推进中国文艺创作的转型,这种影响今天依然存在。 过度倚重西方,导致中国传统文艺价值在当代的失语。增加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足够的自信,避免崇洋媚外,是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文艺“高峰”都具有理论自觉和自信,作品往往折射出理性的光辉.自觉或不自觉地扛起独特的民族美学旗帜,践行、发展甚至自创一套美学理论,成就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摘编自章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筑就“高峰”的基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其表现的内容是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其外在表现手段是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
B.当代文艺作品一定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底蕴,具有当今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又是当今时代的文化精神的高度浓缩。
C.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抱着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而否定历史,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
D.不把自己当成文化的传承者,缺乏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责任意识,是部分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的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概念入手,围绕着文艺作品阐述其内涵、特征、作用,并引出下文。
B.文章论证当下文艺创作系列问题根源时,先摆出一种现象.再揭示其中原因。
C.文章中间的论证部分采用逐层论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论证。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并对文章主旨有提升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之所以能成文艺“高峰”,关键在于它能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并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
B.“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并不是要排斥我国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而是要融合中西诗歌文化,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立场与身份。
C.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既是缺失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缺失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D.当代文艺作品缺失了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是由于当代文化界崇洋媚外,从而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冲击,失去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的坚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到冰川
马温
这条冰川以数字命名,越过去就是异邦,所以它也是国境线。
在冰川的上空,此刻有一只鹰。
去冰川的路超级坏,车子吱吱呀呀爬到山顶时,我们看到了那只鹰。鹰也看着我们,眼神旷远而寒冷。追击野兔时,鹰就是这种眼神。它没有歧视我们,但也不准备给予我们优待。我们不适应这种眼神,空无一物又是尖锐无比。我们的怯意让鹰很受用,它散开双翅,呼一声就飞向山谷。
山顶上只有我们,我们坐在越野车里,越野车看似霸道,胡子拉碴像强盗,其实外壳都是塑料。这就是我们的内涵。“不好玩!”鹰的内心一定会这样想。鹰飞进了山谷,山谷里内容多,好玩。
牦牛安静地嚼着草,嚼着嚼着,就将自己变成一尊雕塑。灰鼠从一个洞口窜进另一个洞口,草皮的下面建有它们的秘密通道。黄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突然间,毫无预兆,其中一只会撒开四蹄,跳跃着,从路的一边跑到另一边。
临近边境了,还是能看到放牧点。几个牧人,加上几十几百的牦牛绵羊,让那些微小的放牧点有了村庄的喧闹。清晨,圈门一打开,牛羊就如潮水淌进了草甸子。太阳落山是它们归圈的时候。牧人还懒懒坐在石头上吸烟,牛羊已经沿着公路慢慢回家。羊喜欢聚在一起,一团一团地,像白云,有时几头黑牦牛挤进羊的队伍,云就不白了。车子停下来让牛羊先行,牛羊却将车子围起来,好奇地嗅着鼻子。
一座碎石山成为阻挡我们视线的最后一道障碍。爬上去才能看到冰川。那就爬吧。山并不高,可是这儿的海拔高,五千多米,我们手持登山杖,爬几步就大喘气。
鹰在头顶盘旋,鹰没有高反,不会大喘气,鹰俯瞰着它的王国。牛羊吃草,牧人躺在干沟里睡觉,黄羊踢着前蹄扭头四顾,草甸子裂成碎片,露出满腹的砾石,还有昨夜残雪、动物残骸……日子天天如此,安详而艰难,艰难而安详。鹰所看到的,是不是有点单调、有点沉闷?不过,鹰因为飞得高,在我们还拄着登山杖努力爬山时,它已提前看到了冰川。
那条冰川是这片荒寒地带的亮色。
接着是我们。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刹那是安静的。冰川那么美丽,它也没有大喊大叫,它就是安静地矗立在那儿,我们作为旅行者,凭什么大喊大叫?美的东西都不会喧哗,绝美的东西更是沉默如金。当一种美排山倒海、让人窒息地压迫过来,我们除了闭上眼睛感受,还能做什么?
可是,我们终于还是忍不住喊叫起来:竟然有一对新人正在冰川拍婚纱照。我们将赞美送给了他们。婚纱照都是花好月圆,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可他们执意要找一个非凡背景,他们要请冰川见证他们生命的结合。这就要吃苦。女生穿着大红婚纱,鞋上套着防滑冰爪,在男友的搀扶下,一步步向上走。在这儿,向前的路要他们一起走完,可以相帮,不能替代。我们钦佩这对来自深圳的新人,他们千里迢迢奔向冰川,好像回到家乡聆听一场教诲。
当婚纱在晶莹的冰坡上铺展,真的像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在盛放,还有相机、外拍灯、反光板,航拍飞行器嗡嗡地响着,化妆师为新娘补妆,这些确实分散了我们对冰川的注意。可是我们不认为这是损失,我们把这次邂逅当作一则回家的寓言。
“回到冰川”,我这样说,是否用词准确呢?我们常常说回到家乡,“回到”就是重返、投奔,好像落叶归根,从此再不分离。可是,冰川不是我的家,我为什么非要把今天的抵达定义为“回到冰川”呢?
冰川到了。在九月的阳光下,它正在融化。不用担心,它不会消失,寒冬正在到来,就是今天,凌晨,这儿又下了一场雪。那时,我们的越野车还未出发,而拍婚纱的那对新人,相拥着走出野营帐篷,站在漫天大雪中,已经摆好拍摄姿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回到冰川”,揭示了本文所叙述的内容,不仅仅是一次现实的寻访冰川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与精神的回归之旅。
B.文章描写山谷中牦牛、灰鼠、黄羊等的活动,笔触细致,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气的图景,照应了上文“山谷里内容多”。
C.文章用很大篇幅叙写去冰川路上的情形,对后文写冰川的大美起了铺垫的作用,也蕴含了很多人生道理,给人启迪。
D.文章写“我们”看到冰川的感受,将它的博大与人的渺小对比,既表达了赞美之情,也含有对自我的批评,文字朴素而真诚。
【小题2】文章几次写到鹰,突出了鹰对人的观察和人对鹰的心理的猜想,有什么用意?请简析。
【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在后半部分写一对新人在冰川前拍婚纱照?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