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姚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他自称“其庸”,却是当代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文章都是新时期红学发展标志性的成果。不仅如此,在红学研究、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等诸多方面他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如今,先生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留给世人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这位自称“稻香世家”的读书人似乎就是为学术、艺术而生的。他童年饱受苦难,几度失学,10岁开始下地务农。抗战爆发后,家中经济窘迫到极点,经常靠好心邻居送南瓜维持生计。不过他利用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看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凭着“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的顽强意志,终于成为一代学术、艺术大家。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叶君远说:“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印证。读《史记》,他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他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76岁再登高原,历尽艰辛,用十年时间,十余次地对玄奘西行路线全面考证,填补了史学与佛学界的空白,为中国佛教文化史做出巨大贡献。
冯其庸方正不阿,至情至性。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他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对于学界后辈,他则关怀备至。著名作家二月河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他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冯先生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种种努力,为国学及文化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冯其庸先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在振兴国学教育座谈会上说:“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拳拳之心,令人感佩不已。
冯其庸曾以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的一生。“他还是国学的知音、后辈的知音、学术的知音。”叶君远说。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县前洲镇。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张骜《大师入梦·今日辞别红学家冯其庸》)
②2012年10月,冯其庸荣获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吴玉章终身成就奖。当时,他曾说,“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宋宇晟《文化学者冯其庸去世》)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其庸关于“牧童耕夫”“野马微尘”的自况,自称“其庸”,自说渺小,与其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及诸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形成对比。
B.冯其庸出身农家,童年家境贫寒,几度失学,抗战爆发后,甚至要靠邻居接济度日,他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学习,通过不懈努力,终成一代学术、艺术大家。
C.冯其庸注重实地考察和书本相印证,对于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他从不盲从,不迷信,克服困难,多次实地考察,弄清真相,为中国史学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D.冯其庸对权势不阿从,对青年人关怀备至,关心民族文化发展,关心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的研究,为国学及文化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其庸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不仅如此,他在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等多种学术、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B.冯其庸自称“稻香世家”,自况“昔日之牧童耕夫”,表现出谦虚的人生态度,又表现出对以往饱受苦难甚至窘迫到极点的生活的不堪回首
C.冯其庸对国学教育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对学术全心投入,在其学生心目里,他是国学的知音、后辈的知音、学术的知音
D.本文以冯其庸的自我评价、斐然成就及他逝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开篇,主体部分介绍了他的成长、学术、人品、贡献等情况,结尾卒章显志。
E. 本文内容安排眉目清楚,要言不烦,介绍了传主在文化和学术诸多方面的贡献,表现其至情至性的书生意气、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小题3】冯其庸在文化和学术上取得斐然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9 02:4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烧豆腐的秋娘

麦家

秋娘是建水邻县石屏人。五十多年前,秋娘母亲病故,父亲用箩筐背着她进了当地狮子山林区,时年才六岁。秋娘15岁那年夏天,她没有了父亲,伐木工人,替秋娘找了一份烧饭的差事做。秋娘就这样活了下来。22岁那年,一个姓林的伐木工人娶了她,秋娘孤苦的日子终于走出头。秋娘为他生下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用使不完的力气替秋娘撑起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家。

苦难已使秋娘变得很容易满足,自从有了家,有了丈夫和孩子,她再也没有不满足过。可老天爷不长眼,秋娘的小儿子还没学会走路,丈夫却被一次突发的山体滑坡狠狠地埋没在大山里,秋娘连他的尸首都没瞅见一眼。

秋娘的命苦哦!

以后,秋娘又开始过上孤苦的日子,靠着山上的树、蘑菇、野菜、禽兽,和伐木工人的恩赐,拉扯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女。就这样,秋娘的苦日子总算又一天天熬过来。

九年前的一天,林场老场长拿着一张红头纸给秋娘瞧,说他们都得下山,以后就没伐木的事了。不出一个月,山上所有伐木工人都像候鸟一样纷纷飞走了。

一下子清闲下来,不知道日子怎么过,闲得心慌,便找事做。最后找的事就是摆摊卖烧豆腐。秋娘说,这是她的老本行,当年在山上给伐木工人烧饭,烧豆腐是天天要做的。

烧豆腐的器具是一只火盆,上面摆一张用细钢筋扎制的炕,炕下面是无烟的炭火。烧烤豆腐之前,要先在钢筋上抹上菜油,这样豆腐不会粘在钢筋上。豆腐烧烤时要随时翻动,以防烤焦。在豆腐被炭火烤得滋滋地冒发热气时,豆腐变成了精灵,颜色由灰白变为嫩黄,形状由四方膨胀成微圆,显得结实、饱满。更诱人的是,嗞嗞冒发的热气在空气中迅速转换成一股黄豆在爆炒中成熟的沉香,热烈,浓郁,扑鼻而来,驱之不散。

我第一次闻到秋娘烧豆腐的异香,想去尝尝口福时,发现她摊子边围满了人。我不愿等,继续往前走。走了半个小时回来,人并没有少,只好又走。又走了半小时回来,只剩下两个人,以为很快可以轮到我,结果还是等了半个小时:因为其中一人不但带了一只胃,还带了一只面粉袋,收走了四大炕的货。

就是这人,脸红扑扑的,定是刚吃足了酒,谈锋甚健。他是一家饭店的厨师,秋娘的烧豆腐是他们饭店天天要上的一道菜。得知我是外地人,他扯着嗓门,不无炫耀地告诉我,秋娘的烧豆腐是本地一绝。

把他一面粉袋的家伙倒出来,不会有一个焦或有一个生的,个个圆成一个形,焙成一个色。如果你吃的时候不计数,一面粉袋家伙全吃完了,吃到吐,嘴里还是香的,馋的,还想吃。她的烧豆腐每一个都熟到家了,没一个半生不熟的。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半生不熟,就会提前馊腐,然后像一粒老鼠屎,一烂二,二烂三,最后把“一锅粥”都整烂掉。

他分明被酒精乱了分寸,临走前有失体面地把我揽到怀里,对着我耳朵做出悄悄说的样子大声说:“你知道秋娘的烧豆腐为什么好吃吗?因为她在用卤水熬制豆腐时加了罂粟壳。”

秋娘听了,扬起火钳,威胁他,骂道:“你哄鬼啊!我天天做两大锅豆腐,哪里去找这么多罂粟壳。”

他笑道:“人家都是这么说的。”

秋娘骂:“放屁!我从来没听人说过,就听你说。”

他借着酒胆,照旧有恃无恐:“你得承认,我没说错。”

秋娘气得又扬起火钳:“你还敢放屁,看我打烂你的臭嘴!”

说着立起身,冲上来,真的要打他,吓得他狼狈而逃,消失在黑暗的街头。秋娘举着火钳,对着黑暗,像个泼妇一样大声嚷了句脏话,回头对我说,“他喝醉酒了,你别信他。”

我不信,可我想知道,你的烧豆腐为什么成了本地一绝,是不是有什么祖传的工艺?秋娘淡淡地说,“有什么?没什么,就是做得多了。我从15岁开始做这东西,天天做,今年60岁了,烧掉的木炭堆起来比这县城还要大。”

很奇怪,秋娘的头发黑得不见一丝白,在昏暗的路灯下显得更黑,像乌鸦的翅膀那么黑,中间分开,用发夹牢牢贴在头皮上,斜斜地下垂,齐肩,刚好盖住耳朵,有点怪异的时髦。

我想一定是因为工作需要,别让炽热的炭火燎了乱发,也不让灰火落入耳朵。

(本文有删减)

【小题1】试分析“厨师”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3】结合对秋娘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文章的主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以前所未有的艺术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它繁荣昌盛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尽管唐代社会本身也有走下坡路的时候,有如杜甫所讲的“万方多难”的时代,但由于这种时代是紧接在盛世之后的,盛唐的精神文化影响仍然极为深刻,人们的胸襟气质还是跟其他时代不同,还有幻想,甚至觉得盛世还会再来。这时候,生活在人们的感受里即使是惨淡的,也还能够有力地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人们为之激动、为之歌唱,而一般不致对它麻木不仁。因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和精神美显得更加元气淋漓。

唐代那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但处在经济高涨中的唐人生活,在诗中一般地并不表现为平静、小康和满足。即使是日常的和平环境中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也往往显得浪漫而舒展,人们的精神、情思,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人们觉得在自然身上发现了美,也就等于在自己生活中发现了美。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那些形态的美受到了破坏,美在生活中的比重,无疑是下降了。这时现实生活还有没有美,文学艺术还能不能反映出生活美呢?唐诗令人信服地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关,而且可以用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表现出来,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以杜甫为首的一批诗人在缺少亮色乃至乱离苦难的生活面前,就是这样地作了反映。不过,他们这时所表现的生活美已不再是“美的生活”,而是生活中某些美的成分、素质或品格,通过作家的审美处理,所给予人的美的感受。安史之乱中,人们承受着牺牲,用血肉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尽管这场斗争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杜甫等诗人怀着对人民崇敬的心情,从斗争中发掘了悲壮的美。

文艺作品需要有一种审美力量,常要有理想光彩的照耀。它不应只解剖生活和人性的异化,还应同时表现出一种回归力,这才是美的力量的更充分的表现。杜甫在《北征》中既痛心疾首地揭示了乾坤疮痍,又欣慰地写下了山中幽美的自然景象和与家人团聚的场面,也是表现了对于恢复人间正常生活的向往。从这些优秀作品里,我们有理由引出这样的信念:艺术应再现生活美和人的精神美,应有一种扬弃异化、指向健康生活的回归力。生活美和精神美的发现,只能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唐代那样一个社会,在封建时代固然得天独厚,使唐诗有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表现,但唐代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对我们也有启发。由于他们特别倾心于生活,热情地加以追逐,他们的生活内容也就丰富而充实。这有力地成全了唐诗,使之与书卷气几乎绝缘。唐人不是靠把学问演绎成诗,也不是以思考代替生活,他们亲自置身于生活浪潮之中。对于时代潮流的涨落、生活的冷暖,有着直接的切肤的感受,从而表现了对于实际生活的最热心的关注和从中迸发出来的真正歌哭。

(选自《唐诗风貌》,有删改)

【小题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诗既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也是唐代繁荣昌盛时期生活美的真实反映。
B.盛唐时期的诗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因为他们总是带着一种诗意去看生活。
C.唐诗的生活美和精神美元气淋漓,是因为人们即使感受到生活惨淡,但仍为生活激动、歌唱,不麻木不仁。
D.唐诗往往并不表现为平静、小康和满足,显得浪漫而开展,此时诗人正处在经济的高涨中。
【小题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  JLH论题,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增强论述力度。
B.第三段运用杜甫等人的例证,论证了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诗人们用激动人心的艺术来表现悲壮的美。
C.杜甫的《北征》有力地论证了文学作品应该解剖生活和人性的异化,也应该同时表现出一种回归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论述从盛唐到安史之乱,唐诗反映的生活美从元气淋漓到悲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安史之乱后,杜甫等诗人所表现  iLH来的生活美是生活中某些美的成分、素质和品质给予人的美的感受。
B.生活美与精神美的发现必须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应该具有一种扬弃异化、指向健康生活的回归力。
C.诗人在安史之乱后仍能用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美,说明社会动荡有利于提炼生活中的美。
D.唐代诗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丰富而充实,一是唐代社会的发达,一是他们对生活倾心并热情地加以追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已成为了一个神话,无论在书法行家那里,或者非专业人士那里,“兰亭”俨然成为了一座不可触摸更不可撼动的图腾立柱。和其他艺术所不同的是,书法的历史是一个逆行的历史。当一系列经典范式被建立起来以后,后人始终在对于这些经典进行不断趋近化的效仿中建立起各自的历史谱系。这个描述很像是哲学家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里所描述的景象,时间的天使背向未来被狂风越吹越远。“兰亭”如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不可接近的艺术理想,却离尘世越来越遥远。尽管书法史上的图腾柱大大小小各擅胜场,但“兰亭”毫无疑问已成为了一切图腾柱中央最宏伟夺目的那一座。

这种艺术史上的偶像化对我们并无好处。一方面我们看到现代文化的琐碎和平庸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同时也看到那些经典的图腾变得越来越坚不可摧,而人类的生命和创造力却在这些文明碎片的挤压之下变得举步维艰。关于“兰亭”的起源已几乎湮没无闻,和王羲之的其他真迹一样,大多已被历史的烈焰摧毁殆尽。要是我们通过那些残留的余烬来观照“兰亭”的出生证明,会发现实际上连这座图腾本身都是极为可疑的。

东晋这个朝代和以往不同,他们拥有非常强大的“厚今薄古”的风气。我们说汉魏风骨,实际上也强调其古意盎然,拥有一种经典化的理想美学。但是东晋时代除了个别人之外,主要的文化风气在于对经典美学的逆反。我们可以说,在当时的哲学风气下,那种来自于汉代儒学的历史观被清谈式的玄学化的历史观所取代,同时在国家权力松弛的现实政治之下,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放到了今世,期待在当下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经典艺术体式。

“兰亭”最初的经典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书法的传统尺度一度是汉魏时代的张芝和钟繇,然而到了王羲之出世之后,他将古拙的写作形态一改为妍丽之风,很快获得了人们的赞誉。一种新的美学格局的出现总是会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但这种评价也常常带有争议。因此若干年后,当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出世之后,很快就在书法领域取代了其父亲的位置,成为了大众所青睐的新对象。这样看来,王羲之的第一次经典化尝试并不是很成功,尽管他确实得到了认可并纳入了经典的谱系,但是离后来“书圣”的地位,其实还很遥远。

问题就出在几个皇帝身上。当时代过了一百多年,走进梁武帝的年代后,“崇古薄今”的风气再度袭来了。这是一个知名的崇古帝王,他试图重新建立一系列关于书法的古代丰碑,重新激发起文化里对于经典的向往。问题随之而来,那些更为古老的书家作品,传世已然稀罕,他往前推算所足以找到的最为合适的书家范式,正是王羲之。在这样一种皇权和艺术经典权的共同策应之下,王羲之被推上了其生前难以想象的宝座。尽管后来梁元帝在战乱里焚毁了大量真迹,但这些在现实中的焚毁也恰恰让这些经典在精神史里变得更加牢固。直到后世皇家不断以王羲之作为珍藏,“兰亭”的“第一行书”和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也就这样逐渐流传下来了。

这是一个简要的偶像建立史。我们知道,一座艺术图腾的树立并不是简单而孤立的事件,而要依靠无数波涛的合力才能够逐渐建成。问题是,这场复杂的历史事件在后来被简化成了一桩纯粹的艺术美学问题,仿佛“兰亭”生来就是为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而来的,这当然是我们在认知上的重大谬误。事实上,何止是“兰亭”,在任何领域建立起偶像丰碑,总会伴随着认知简单化的危险。要是对图腾的崇拜还混杂了一些其他的权力崇拜在里面,那局面就更加糟糕了。

(节选自《长江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原文来看,“兰亭”成为“第一行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和政治环境的宽严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东晋时代整个文化风气“厚今薄古”,政治环境业较宽松,这有利于建立独属东晋的经典艺术体式。
C.“兰亭”走上神坛,固然有艺术上推陈出新的因素,但是也和时代审美风气以及政治需求等有关。
D.作者开头承认“兰亭”是一座伟大图腾立柱,后文又进行了质疑和否定,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通过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的描述来论证后人会通过模仿经典来建立各自历史谱系。
B.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艺术史上的偶像化对我们并无好处,能够辩证地看待经典对人类的影响。
C.本文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涉及“厚今薄古”和“崇古薄今”两种时代风气,作者并未对此作出评价。
D.作者在论证中渗透着基本的理念:不能简单而孤立地看待问题,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兰亭”事件细致入微的分析,最终得出只要建立图腾就会导致认知简单化的结论。
B.作者对于政治权力对艺术品的评价和影响心存警惕,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不应该受到其他领域的干涉。
C.平庸和琐碎在现代文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使得人类的创造力无法从经典文化的影响下取得突围。
D.王羲之的书法在生前就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他被儿子超越并不能说明他的书法造诣略逊一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以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的文学讲稿《小说课》为底本的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2017年12月28日在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同步上线。毕飞宇将阅读《红楼梦》《水浒传》《杀手》《包法利夫人》等13部中外文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该音频节目一共75期,价值129元,这也使其成为音频知识付费的最新话题。

近来,各种音频知识付费的产品不断涌现,似乎成了互联网产业的新爆点。但相 应的,各种批评也不绝于耳,很多人认为,传播的只是二手知识,甚至不算是知识。但也有人认为,这可能会成为知识传播的新途径,如毕飞宇,他便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用眼睛“看”来攫取知识已到极限,“该到了耳朵唱主角的时代了”。

材料二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现阶段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罗辑思维、蜻蜒FM等平台均已布局音频知识付费领域,同时还包括米果文化等在内的内容创作商,持续瞄准音频领域推出相关产品。米果文化于去年6月推出的付费音频节目《好好说话》,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超过16万的付费用户,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蜻蜓FM总裁钟文明曾公开表示,通过从相关维度测算,“2020年音频知识付费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000亿元,并将出现单个音频付费节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案例。”

材料三

听书当然有它独特的益处,但听书不能代替读书。有人读书的时候喜欢做批注,每有所得,就写在旁边,听书显然没有这个功能。读书的时候,喜欢哪一段,可以反复咀嚼、品味,有感触了,可以停下来慢慢思考;听书虽然也能做到,但显然比较麻烦,翻来覆去地倒退、快进,也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从情感上看,读书的时候人更加理性更容易反思。而声音更感性,听书的时候更多是情绪的体验,同时也更容易被朗读者的情绪所感染和带动,甚至被讲解者的情绪所裹挟。这两种方式很难说哪一种更好,但听书终究代替不了阅读,听觉的感受也代替不了视觉的感受。

材料四

互联网时代,电子屏幕吸引了人们绝大多数的注意力,眼睛早已经不堪负累,相对来说,听书就比较好,不耽误做别的事情,既能陪伴人度过枯燥乏味的时光,又能给人愉悦的感受。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碌,时间被割裂成一个个碎片,让每个人都拿出大块的时间去阅读,确实不太现实,听书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很多人承认,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提升自我的学习模式。

在高校、研究机构中,其实有很多非常有才华、有思想的老师,但一直以来缺乏很好的传播渠道。作为一种知识经济,听书模式的流行,让他们可以通过讲课来传播自己的知识、思想,一堂课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听,那些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也更有用武之地了。

【小题1】下列关于音频知识付费产品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音频知识付费产品,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的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B.对于音频知识付费产品,各种批评不绝于耳,有人认为其传播的只是二手知识,甚至不算是知识。
C.各种音频知识付费的产品不断涌现,成为知识传播的新途径,“该到了耳朵唱主角的时代了”。
D.各种平台均已布局音频知识付费领域,持续瞄准音频领域推出相关产品均证明了音频知识付费蕴含的市场价值与潜在空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着重介绍了毕飞宇推出付费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以及这类现象引发的争论。
B.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分析角度完全不同,材料一关注于个体事件,材料二则侧重于音频知识付费领域现在的发展状况和将来的趋势。
C.材料三与材料四对于听书看法完全不同,材料三认为阅读比听书更好,而材料四却认为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D.阅读时人更理性更容易主动思考,而听书的时候更感性,更侧重于情绪的体验,易被朗读者或讲解者的情绪所感染和带动,甚至裹挟。
E.在互联网时代,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让很多非常有才华、有思想的老师找到了用武之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听书这一形式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