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联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期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父亲专制保守的决定,让萧红过早被剥夺了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因而承受了人生的险恶命运,最终决定离家出走。
B.萧红在创作初期虽受到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她的作品闪耀着人本主义色彩的光辉,并不太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与束缚。
C.萧红笔下描绘出的农村,充满了压迫、苦难与挣扎,鲜少出现宁静、恬淡、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画面。
D.“五四”后的新文学传统,让萧红的天分在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中得到施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魅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萧红的写作对象“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是指那些受到家庭社会歧视、侮辱和迫害的贫苦女性。
B.萧红在创作时能将小说散文化,主要原因是她的作品中常常需要表现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
C.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作家缺少穷人的视角,而萧红是唯一的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创作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她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小题3】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6 07:3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进入“新穷人”时代

汪晖

①按照户籍统计,现在有 2.4 亿从农村移民城市的打工者,伴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这一打工群体正在从拥有一点农村土地的半无产阶级化的工人群体向无产阶级化的工人群体过渡。这一新工人群体是经典意义上的穷人,同他们一道诞生的是那些曾在社会主义时期占据着特殊地位但如今衰落了的工人阶级,他们从具有某种主体地位的城市阶层迅速滑落至失业者,成为城市贫民。较之 20 世纪的工人阶级,新工人群体的人数与规模要庞大得多,但这一群体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却几乎没有自己的位置,以至于他们究竟是一个阶级还是阶层至今仍然是学者们争论的问题。

②而今,一种不同于上述经典意义上的穷人的“新穷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例如廉思在发表的著作中描写的青知“蚁族”:他们大学毕业,聚居于城市边缘或中心,拥有一定的工作和收入,却在消费社会的碾压下辗转反侧。用陈国战的话说,“‘新穷人’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于高档写字楼,外表光鲜亮丽,对自己的白领身份有很高的期待和想象”;但“在工作的枯燥程度上和收入水平上,他们都已与蓝领工人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与物质上的消费不足相伴随的,是所谓“精神贫困”、价值观的缺失等等。如果说经典意义上的穷人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过程的产物,那么“新穷人”则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伴生物,但他们同

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从工业经济向金融资本、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产物。我们可以预期的是:这两者之间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重叠地带。

③如果仅仅从消费的角度看待“新穷人”就有可能忽视了这个群体的政治能量。与欧洲和美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诞生的“新穷人”有所不同,中国的“新穷人”萌芽于社会主义体制向后社会主义体制的转变过程之中。但与欧洲和美国的状况相似,这一群体是新兴媒体的积极参与者,显示出较新工人群体强烈得多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动员能力。过去,我们不难在阿拉伯的反抗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的运动和莫斯科的街头示威游行中看到“新穷人”的身影,如今,中国的“新穷人”也异常活跃,从微博和各种网络传媒直至纸面媒体,其话题遍及各个社会领域。但中国“新穷人”的身份似乎更不确定,“新穷人”身上的政治潜力也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领域:他们是不满的源泉,却又未能展开全新的政治想象;他们在消费不足中幻灭,却又不断地在生产着与消费社会相互匹配的行动逻辑。

④对于新工人群体而言,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遗产,他们与乡村的联系仍然维系着。就“新穷人”群体而言,他们是市场扩张中拥有一定教育背景的、怀抱上升梦想的、消费不足的群体,他们对个人权利及其相关变革十分关注,与这个正在生成中的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价值观没有根本性的冲突。恰恰是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分隔现象日趋严重,在新工人群体与“新穷人”之间难以产生真正的社会团结和政治互动,从而也无从通过团结或互动产生新的政治。不过一切才刚刚开始,离真正的戏剧还有一段距离,各种新因素迅猛涌现,规模空前,它们预兆着一个正在降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新工人、“新穷人”将是历史变动的重要力量。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新穷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心怀期待和上升梦想,与蓝领没有实质性差别的白领阶层。
B.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伴生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转变发展时期的产物。
C.消费能力有限,也未能展开全新的政治想象,但不能否认其在政治上存在潜力。
D.对社会有不满,但与正在生成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价值观没有根本性的冲突。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工人群体虽然已经失去了土地,但他们仍然与乡村维系着联系,是经典意义上的穷人,并且与“新穷人”存在一定的重叠地带。
B.城市里的穷人包括新工人群体、从具有主体地位的城市阶层滑落至失业者并成为城市贫民的衰落的工人阶级和“新穷人”。
C.中国的“新穷人”和欧洲、美国的“新穷人”诞生背景不同,但都不难在反抗活动或者示威游行中找到他们的身影。
D.新工人群体和“新穷人”虽然都是穷人,但他们之间将难以产生社会团结和政治互动,也无从通过团结或互动产生新的政治。
【小题3】与新工人群体相比,“新穷人”存在着不同。请列举出三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时代,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和功利化的问题,人们心理上的和谐与健康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有的甚至处于空虚状态。为此,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就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关于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总是要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成为不少志士仁人共同的生活信条。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我们所说的有理想,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又包括生活理想。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它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事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主要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分工和个人条件等状况,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的选择,以及事业目标及其追求。生活理想主要是指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等等。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今天所说的有理想,就是既要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又要有正确的事业理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
就进取精神来说,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不是一时的冲动,而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长期的一贯的生活方式。朱熹说:“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特别是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更应该经受磨难和考验。自强自勉、积极向上,切不可自暴自弃、半途而废。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上,那些伟大的创造和成就,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伴随着挫折和磨难,那些为人们所敬仰的创业者和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一些不甘现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具备刚健自强、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除上述关于理想志向和进取精神的内容外,关于天人关系问题,即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禽之别以及人最为天下贵等问题的思想观点;关于人生哲学的理论根基与基本问题,即理欲关系问题;关于生与死的关系问题,即人生哲学的终极追问与人生价值的追求、超越问题等等,历代儒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些看法和见解对于我们今天深刻思考和深入理解人生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选自杜振吉《开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2017年05月10日《光明日报》 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时代,所有国家的社会生活都面临着同样问题:人们的心理不够和谐,健康。
B.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坚信人要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当然,它们的内容与今天不同。
C.进取精神不仅是一种内在品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了它,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D.儒家的人生哲学内涵丰富,对于种种人生问题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值得借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当今时代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在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意义时,文章着重阐述了理想志向和进取精神两个方面。
C.文章中论述理想志向和进取精神时,前者详细而后者简略,可见前者更加重要。
D.文章结尾一段,还补充论述了其他几个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论证更完整全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哲学至今仍有助于人们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
B.理想可分为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三个层而,且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C.天人关系、理欲关系、生死关系等人生问题,同样需要当代人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D.深人挖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就能找到医治当代人们心理和精神病症的良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人对于文学这个名称的观念,具体地说起来,仿佛就以为这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总称而已,在这些项目以外仿佛就没有了文学的疆域。在古代,中国的孔门四教,以文为第一。而这个“文”字是统摄六艺而言的。说这个时代的纯文学会比古代更丰富,我很怀疑。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又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矣。”原来是为了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些都可知现代之所谓纯文学,在古代只是知识阶级的共同必修科而已。纯文学作品在古代,也并不像现代一样地只是被当作民众的读物而已。甚至司马相如枚乘之流的纯文学家,他们的赋也多少要有点讽喻作用。古希腊亦如此,戏剧是用于宗教典礼的,诗人大多数皆做墓铭和格言,其作用皆不离乎政教。而现在,我们的文学家所能写的只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上焉者兼有四长,便为全才,下焉者仅得一技,亦复沾沾自喜,其他一切人文科学全不知道,文学家仅仅是个架空的文学家。至多能制造几本印刷物出来,在三年五载之中,为有闲阶级之书斋清玩,或为无产阶级发泄牢骚之具而已。
(选自施蛰存《北山四窗》,有删改)
【小题1】依照材料,概括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在的“纯文学”有哪些不同。
【小题2】请解释文中“架空的文学家”的含义。
【小题3】请分析文中古代文学对现在文学家们有哪些启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的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需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近,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若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惩罚,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须羡慕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因为乡里人最终还是要走进城市的,城市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乡村的,所以乡里人和城里人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该羡慕谁。
D.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的。城市人不时地回归乡村以便回头再入城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C.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入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很难创造出有根的文化。
B.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作为城市人,须思考如何调整科技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C.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D.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命状态。因此,这个时候,城市人必须返回乡村去发展事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掌上开花
黄咏梅
喂这只流浪猫已经一年多。小区里有不少流浪猫,它是第一只朝我叫的。它的左边嘴角缺了一块,从脸颊处凹陷下去。乍一看,让人觉得丑。除了这个缺陷外,它还是属于那类好看的猫,尤其是眼睛,圆溜溜水汪汪,眼神里流露着与人相认相识的含义。
每天黄昏,我会到那块石头上去找它。它的牙齿吃不下硬食,我持续地买一种湿软的猫粮给它,它对我熟悉了起来。只要我一接近那块石头,就能看到它喵喵地迎向我。第一次相遇,它就用脑袋蹭我的裤脚,一路跟着我绕过小花园、游泳池。对于猫这种敏感多疑的动物来说,这种缘分实在太少见。即使它是一只又老又残缺的猫,我都会对它很牵挂。
一个大雨的冬夜,我撑着伞去找它,学着它喵喵叫,想着它躲在一个干爽安全的地方,心里既欣慰又有一点失望。正要回去,听到几声嘶哑的喵喵声,看到它冲进雨里,小跑过来。我把它抱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抱它。流浪猫很脏的观念让我从不用手碰它,但在那一刻,我所有隔离防范的想法都消失了。我在凉亭长椅上喂它吃了一包湿粮,跟它坐了很久。它喉咙里发出了均匀的咕噜声,这是一种放松、愉悦的信号。它慢慢挨近我,试探性地用“手”搭上我的膝盖。我用手去抚摸它的脑袋、下巴、残缺的半边脸颊。它的咕噜声越来越大了。最终,整个身体爬上了我的膝盖,蜷缩在我的怀里。逐渐,我的怀里也暖和起来了。从那以后,我每次都在椅子上喂它,抚摸它。这些,成了我和它的默契。
一天中午,我又去找它。看到几个女人在聊天,那只老猫也在。一个阿姨一点点地将手中鱼骨架上的肉掰下来扔到地上给它捡。“这只老猫最会讨吃了,没得吃,还懂得跑到楼上,蹲在人家门口叫个不停。” “哦,这老家伙还很有一套咧。”一个女人用脚推了推它。好像她们在讲的不是一只猫而是一个流浪汉。
我忽然想起了那个流浪汉的脸。那一天我走到街角处,只听到哐啷一响,回头一看,那个匍匐在地的男人,正睁大眼睛惊悚地看着我,一只铁碗滚动着,几枚钢镚儿四处逃窜。我一下蒙了,本能地跑了起来,他在背后发出一阵哇呜哇呜的哭声,像一个孩子……二十年来很多次,我会想起这件事,除了自责,我更多地想,如果是现在,我会弯下腰,将那几枚钢镚儿捡起来放回去,并且将碗不偏不倚地摆回到他的面前。
得知那流浪猫吃百家饭,我内心的牵挂少了许多,刮风下雨等这些原因,都会让我心安理得地不去找它。
一个黄昏,不觉又走到了那块石头附近,听到草丛一阵窸窸窣窣,它钻了出来。我两手空空,竟然对它生出了愧意。对于一只讨吃的流浪猫,除了吃,我还能为它提供些什么?它一定认出了我,一边叫着,一边将我朝凉亭方向引,直到我在椅子上坐下来,它才停止叫唤,不断地用脑袋蹭我的胳膊,我的手指刚一抬起来,它的鼻子就凑了上来,将那歪斜的脸颊从我指尖划过去,并且很快发出了愉悦的咕噜声。我们找回了那种久违了的默契,我用手一遍一遍地抚摸它的下巴、额头和脸颊,它高兴地在椅子上翻滚,亮出了米色的肚皮。它把两只“手掌”张得开开的,放心地摁在我的膝盖上。我记得一篇文章将这个姿势称为“掌上开花”,猫咪做这个动作,表示它很放心也很开心。
我想,我大概忘记了,除了提供一些生存的必需,我还可以给予一些抚慰,或者说情感,而这些东西,无论是对人还是动物,同样也是需求的一种。如同这个世界永远需要鲜花,我们总是喜欢那一幕幕掌上开花的时刻。
(选自201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猫因为受过伤样子丑陋,牙齿不好吃不下硬东西,这一切使“我”对它非常牵挂,表明“我”是一个善良且有同情心的人。
B.“它慢慢挨近我,试探性地用‘手’搭上我的膝盖”“咕噜声越来越大”,运用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出流浪猫想与“我”亲近时的胆怯和被“我”接受后的愉悦。
C.文章写“我”和一只又老又残的流浪猫之间的故事,全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D.文章篇末点题,“掌上开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应拒绝冷漠、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主题。
【小题2】文章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情感,请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在写猫的文章中插入一段对流浪汉的回忆?请谈一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