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镇的修辞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1896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茅盾”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左翼文人的苦闷、犹豫和矛盾——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他在1949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定性,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犹豫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而正是这种“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一家老杂货店,现改成专营字画古玩的商铺,在观前街茅盾故居对面。当然,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却按《林家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乌镇上否?他说,都去了国外。因茅盾小说,一个普通店铺有望永远保持其格局而不被拆迁,显现出了修辞的力量。

木心,本名孙牧心,1927年生于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师从于刘海粟、林风眠学习油画。1971年蒙冤入狱,三根手指被折断,仍坚持写作,在纸上画出白键黑键“弹钢琴”,后获释。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以作画、讲学谋生,后尝试写作,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十多部,像文坛突然出现的一个新人,语言充满汉语言的诗意、别致,例如:“公园石栏上伏着两个男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笛。”“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秋天吹来的。”——这风,也都是从乌镇吹来的吧?晚年,木心乘风还乡,2011年辞世。

木心家的“孙家花园”,是乌镇最美的私宅。花园应该有鲜花和如花的女人。当时乌镇码头上搬运的麻袋,都印着一个“孙”字。仆人打扫房间,把花瓶抱出抱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会遭到主人责备:“怎么把明代的花瓶搬出来了——去,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同。”一个富贵华丽之家,1949年后相继改造成为农具厂、铁器社、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高过围墙的废园。九十年代,木心声名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陈丹青指导下,于孙家花园原址重建“晚晴小筑”。2006年,木心回乌镇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念馆”,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手杖等遗物。依然是修辞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木心不是游客,大概不会喜欢乌镇的面目一新。在剧变中的故乡,一个人,反而会加重异乡感吧。孙家花园转化而成晚晴小筑,木心如落叶转化成树根处的泥土,大约会想:乌镇还在乌镇吗?我还是我吗?“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这样说,充满对“从前”的留恋和对“现在”的谅解。从前的玉勒雕鞍、锦帽貂裘,现在的霜天断雁、淡茶清酒。

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态度,对乌镇,对青春。

(选自2017年第3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从对两个乌镇之子的简介入手,淡化作者的旅游踪迹,突出乌镇的地域文化,进而表达了作者浓郁的乡愁。
B.文章第二段概要地叙述了茅盾的巨大文学成就,并用衬托手法表现了他襟怀坦荡、严于解剖自己的高尚品质。
C.“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等手法,讥讽老板的滑稽。
D.文章之所以写“孙家花园”几度更名,意在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乌镇的影响以及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
【小题2】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指什么?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含义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意加以理解。
【小题3】“对乌镇”作者持“留恋和谅解”的态度。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2 06:4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小题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小题2】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
(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直立着一只邮筒。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巷10号
夏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楞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也未设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
B.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写户主老太太没有搬走,体现了老太太对宅子的眷恋。
C.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小题2】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艺术,造极于两宋。”从法、理、意、趣等诸多方面考量宋画都可称道。宋画上承唐代法度,在唐法基础上将意态和情趣融入,下启元明清三代,堪称统摄整合型艺术,宋画的魅力最为持久。
宋代绘画多元和全面,这个原因常被忽视。我以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常以相互支持生发为肇始,遂生连锁反应,最后臻于大成。宋画是时间累积的结果,在隋唐五代时期已经打下雄厚基础,有宋三百多年,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人物、山水、花鸟各科都新派迭出,题材扩大,彼此吸收、渗透,艺术触角的伸展与变异成就了美术史的重要转折,从此众水分流,各得其所,由此使宋代画院树立的“院体画”和苏轼等创立的“文人画”,成为后世经典。
宋人以理为贵,落实在操作层面上,翰林图画院的设立功不可没。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除此外,更重要的是文人的参与,常在精密不苟的法理中灌注趣味与精神。宋画的精微典雅独步百代,精微者必有细节,而细节决非节外生枝,是完全与整体和谐并流畅地表达的,是很多后学者因精微而变得支离或滞塞所望尘莫及的。……朱熹提出以“涵泳”为核心把握“象外之象”的方法,说得具体透彻。在朱子那里,有一段精论:“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睹,故因是物以求之。”大致意思是:既然理无形而物有形,就应在有形的物上作格物的踏实功夫,要在有形之物中求无形之理。格物,乃是由积累到贯通再到推类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一个具体——普遍——具体的过程。这种下学而上达,由分殊而达理一的格物方法,使心与理一,心与物融。学识在“穷理以进知”的格物中,在内外双修的多种参照互补中完成。这种由内而外再内的认识过程,实在是宋代画家们的葵花宝典,它随风潜入夜,润泽万物于法理和意韵之中。宋画之魂,就由这格物功夫练出,并由此而禁得住看,禁得住品。
宋画的另一特点,是借助魏晋之“气韵”、唐代之“意境”和宋代之“气象”的集大成者,三者统一。“气象”堪称宋代美学精神的绝妙注解,其“中和”、“浑成”之品性——以理学思潮和哲学精神为根底,以宏阔的形而上的主体精神自然地影响着画家,由此勾勒出清晰的创作脉络。
理想之外,技法不容忽视。宋画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精粹而纯熟的技术为实现立意提供了切实保证。宋画的主流艺术样式是工笔画,其勾染的微妙对应于宋人格物致知的追求,水墨虽非主流,却已有后声夺人的潜质,其重神韵的意识亦对工笔画有所影响,两者互补成为新的推动力,无论花鸟、人物或山水,各类绘画都因此而显现出工而有韵、放而不粗的特色。总的来说,宋画之魂,在画家的全面修养,在格物致知的功夫,在严谨法理中自然流露的文人气息,在画面内在形式的和谐,所有这些凝聚出宋画之静气,静则清、则大、则庄重深远、则清新朴厚。
(选自2012年1月30日《文艺报》韩朝《宋画之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中国艺术在两宋时达到顶峰。宋画承前启后,艺术魅力持久。
B.宋代绘画多元和全面,在法、理、意、趣等诸多方面,均达到了新高度。
C.宋代画院树立的“院体画”和苏轼等创立的“文人画”,成为宋代的经典。
D.隋唐五代时期绘画艺术的不断积累,为宋画发展和提高打下了雄厚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画因文人的参与而常在精密不苟的法理中灌注趣味与精神,其细节是完全与整体和谐并流畅表达的。
B.宋画博采众长,融合了魏晋的“气韵”、唐代的“意境”和宋代的“气象”,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
C.宋画艺术百花齐放,各家画派彼此吸收、渗透,艺术触角的伸展与变异成就了美术史的重要转折。
D.宋代理学思潮和哲学思想、宏阔的形而上的主体精神影响着画家,也制约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家的全面修养、格物致知功夫、严谨法理中流露的文人气息和画面内在形式的和谐,这些就是宋代绘画的灵魂。
B.朱熹提出的以“涵泳”为核心把握“象外之象”的方法,是指由物象的外在形态入手,在有形之物中求无形之理。
C.格物,是由积累到贯通再到推类的认知过程,这是宋代画家们的画功秘籍,宋画之魂由格物功夫练出,禁得住看,禁得住品。
D.宋画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工笔画与水墨画两者互补而成为新的推动力,各类绘画也因此显现出工而有韵、放而不粗的特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五味调和

吴靖

①中国食文化之道,突出反映于“五味调和”。《素问·五脏生成论》有言:“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周礼·天官·食医》亦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可见古人以味在人体中起的作用作为“和”的先决条件。两段话反映了饮食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调和是为了寻求味的适中,实现综合的味感,即融五味于一肴,达到菜肴整体风味的最佳效果。

②传统的酸、甜、苦、辛、咸五味是五种单一的味感,其中甜是甘的同义词,即不带任何刺激的正味,又是减少刺激的佐味,而酸、辛、苦、咸如不调和,进入口中会给人强烈的刺激性,所以要“和五味以调口”,达到味之和谐感,以符合人的生理要求。在世界各国中,中华烹饪所用的调味品是最多的,从盐、醋、酱、糖、辣椒到酒、糟、胡椒、花椒乃至中草药等,凡数百种之多。然而,倘若只用某种单一的味料,或调制不适度,或不进行节制,就难以形成美味;只有将众多味料“合”在一起,才能使朵颐快感上升为品尝美感。可以说:“和”是中华食之道、味之美的根本标志。

③在技术层面,烹饪要使五味“和”,即从差异到平衡,必须“善均五味”,掌握“调”的本领。中国调味技艺堪称世界之最,但无论哪一种准则都离不开“调”的技艺。这里的“调”不限于盐、醋、酱、糖之类味料的调,是利用主料、辅料、味料的配合及各种烹饪的手段来美化菜肴的味道。正因如此,中式调味技艺很难进行如西方科学所要求的定量分析,而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一切以味的谐调为尺度。

④在中式烹饪中,调味主要是去除食物本身的恶味,激发食物固有的美味以及创制食物原本没有的新味,技法有涤除、压盖、化解、烘托、改进、融合等。以煮肉羹为例,常在其中加入醋和盐,醋不仅代表酸,还可以消杀肉类中含有的臊、膻、腥等不食气味;盐亦不仅仅代表咸,还可以“提味”,即能把肉类中含有的呈鲜物质突显出来。然而,这两种效应又必须让腥、膻、臊或鲜的物质与致酸、致咸的物质发生“化合”作用,这种作用的条件则是让它们溶于水中,用火加热促其反应,显然这种“和”是一种化学生成。

⑤至于创造食物原本没有的新味,更是中华烹饪文化的本质。中式烹饪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够将众多的主料、辅料和调味品,通过不同烹调方法和步骤,精妙地融于一锅,使其相互浸润、渗透和融合,互补于菜肴之中,使之变革为一种与下锅时的各种物料都不一样的全新美味。必须指出的是,这各种物料的“和”,决不同于“杂”,而是“集多味一品而取其和”,是要求调和多味中,产生一种全新而美妙的艺术境界。

⑥一个“和”字,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味之飞跃,让中国人吃出了美味,也吃出了健康,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常有天命。”

(选自《书屋》2019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问·五脏生成论》所述,植根于传统五行学说,说明饮食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
B.单有味料并不能成就美味佳肴,还需要主料、辅料及各种烹调手段。
C.五味的融合离不开调和,所以中式烹饪的调和技艺非常重要。
D.作者将中式调味技艺和西方烹饪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式技艺无法做到西方科学要求的定量分析,而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手法,使论述既有理论依据,又生动形象。
B.中式烹饪中数量众多的调味品是产生舌尖上的美味的必要条件。
C.作者以煮肉羹为例,说明了调味对激发食物固有的美味及创制食物新味的重要作用。
D.中式烹饪技法众多,烹制过程十分讲究,常常能产生全新而美妙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中国饮食文化中“和”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陶大镛:勤力端方写人生
北京安贞医院一间四壁洁白的病房里,陶大镛先生静静地躺在床上。清癯的面容,在睡梦中仍是凝神思考的模样。
儿子陶晓永来了。老人醒来,用目光发出无声的指令。于是,陶晓永俯在父亲耳边,讲起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新演变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老人凝神听着,浑浊的眼里渐渐有了神采。
这就是他充电的方式。于他而言,人生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片刻不能虚度。
(一)
1918年3月,陶大镛出生于上海,父亲是商务印书馆的排字工人。他家境贫困,又生逢战乱,但幸有机会接触书本,终于通过刻苦自学于1936年考取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194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陶大镛因战乱流落广东,结识了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王亚南。被王亚南破格提拔为讲师。1945年,27岁的他即升任教授,人称“老教授里的少壮派”。1946年,陶大镛赴英国研修,迷上了马克思和《资本论》。两年多时间,撰写了《战后资本主义》等著作,为即将解放的新中国选择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而他最主要的学术贡献——世界经济研究,也在这一时期悄然滥觞。
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版的《世界经济讲话》《世界经济与独占资本主义》,是我国最早的世界经济专著,直接促成了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与理念,一直影响至今。
(二)
1957年,席卷而来的“反右”风潮使许多知识分子蒙受苦难。39岁的陶大镛被扣上了“右派”帽子。他被撤消职务、监督改造、受尽磨难,一蹉跎就是20余年。
然而,陶大镛以超乎想象的坚韧挺了过来。他在“牛棚”里偷偷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他的耳畔似乎回响着马克思推崇的句子——“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坚强来自内心的信念,他曾多次对我们讲,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不会因为人生际遇而动摇,因为这是他披沙拣金寻得的真理。”陶大镛的弟子、北师大赵春明教授说。
(三)
1957年,陶大镛在一次会议上发出呼吁:“早春寒意消,园丁快育苗”,而这句话正是他半生倾情教育事业的写照。
1954年,北师大成立不久的政治教育系,急需一个学贯中西而又富有声望的学术带头人,留洋归来的陶大镛自然成了不二人选。1979年,北师大组建政治经济学系、哲学系和马列主义研究所。陶大镛接受了任务,建起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第一个经济系,这对于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建设的完善意义深远。
对博士生严把质量关,决不批量化生产,这是陶大镛育人的一大特点。严格的学术训练,使他培养的每位博士生都成了学术中坚。
(四)
在夫人牛平青眼中,陶大镛是一个为事业完全忘我的人,勤奋是他最大的特点。
“在伦敦的时候,他经常去大英图书馆,一块三明治一壶水就是午餐。在马克思常坐的那排书架前,他似乎能够汲取到特别丰富的养分。”牛平青回忆。
“正人君子陶大镛”,这是学界对陶先生的一致评价。“你可以不同意陶先生的观点,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人格。他始终如一,从无虚伪。”李翀感慨。
端方、刚正、敢于直言,牛平青说,先生始终摆脱不了有些天真的“书生意气”,而这种真性情更滋养了他内心的善良。就在住院不久后的一天,先生谈及中国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竟至老泪纵横。 
病床上的陶大镛,依然有心愿未竟。在病魔摧垮身体之前,他正在构思几件事情:写一部《大时代小故事》,浓缩经风历雨的人生智慧;创办《太平洋导报》,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需求……他的心,因为这些愿望而始终热烈。
相关链接
①牛平青:“文革”时,我们被赶到12楼的一间小房子里,我们俩在风雨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夫妻间的理解和信任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最重要的力量。
②记得有一次,我去看望先生,他躺在病床上跟我谈了一个多小时,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农村发展、教师工资、弱势群体、世界经济学科建设等,而对自己的病情和痛苦却只字不提,尽管当时他说话要借助人工喉,很费力,说不了几句话就要停下来歇一会儿。我知道,这是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质,对自己的事情可以置之度外,但对国家、民族、民众的命运和前途却常系于心。
(赖德胜《怀念陶大镛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陶大镛出身贫寒,勤奋好学,通过自学考上大学,这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研究的顺畅奠定了基础,但也与伯乐王亚楠的慧眼识英才密不可分。
B.陶大镛在英国留学期间专攻世界经济研究,撰写了《战后资本主义》等著作,为新中国选择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并促成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建立。
C.“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在蒙难的20年里,陶大镛常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以非凡的毅力偷偷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
D.陶大镛教学生涯主要是在北师大,他领衔创建了政治教育系,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建起了全国第一个经济系,从而完善了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建设体系。
E. 陶大镛即使在晚年重病期间,也从没有停下对国家、民族、百姓以及对学术的关心,而置自己的病情和痛苦于度外,这就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境界。
【小题2】这篇人物通讯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陶大镛的主要成就有哪些?请简要归纳。
【小题4】成就人生需要怎样的条件?请结合这篇通讯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