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枪挑紫金冠
⑴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⑵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⑶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⑷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⑸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⑹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⑺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⑻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⑼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⑽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⑾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⑿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⒀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⒁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⒂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墨登场:指化妆登台演戏。
B.不可理喻:指不通情理。
C.如火如荼:形容情感热烈。
D.如坐针毡:形容愤怒难以遏制。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小题3】第四段中问:“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如此讲究戒律”的原因。
【小题4】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
(1)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2)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6】作者借“挑紫金冠”的“枪”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事物”与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
B.《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认为需“听将令”,为了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而特意添加的。
C.《边城》中的傩送曾面临“碾坊”与“渡船”的选择;前者意味着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代表了自己想要的爱情。
D.《雷雨》中侍萍和周朴园三十年后重逢,侍萍提起旧衬衫上绣的“梅花”,这个刺绣使周朴园认出了侍萍的身份,也体现了侍萍曾为周朴园真心付出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8 12:1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小题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文章分别论证了它们存在的现实基础。
B.文章论证《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的现实基础,为下文论证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传述自己的“心迹”的观点提供了论据。
C.第②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D.第④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的兴衰,论证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中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风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般,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氯氮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子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材料二:

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略写“财拨”)及购书专项经费(略写“书金”)统计表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2.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日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笑、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苏轼在《又答王书》中就侄女婿王“词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昌“玻璃房”式阅读空间既是智慧图书馆也是便民服务站,许多市民开始迈进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书香城市或已悄然走来。
B.2010年至2013年间,江西省重视公共图书馆的资金建设,各级图书馆拨款金额均有提高,总拨款额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县级馆、市级馆、省级馆。
C.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学习型社会氛围的营造,积极倡导全民阅读,讲求“多读书,读好书”,努力通过多种主题阅读活动来逐渐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心。
D.在苏轼看来,读书求学无捷径可走,要专心所读,不要死扣个别字句,要学会着重领会书中蕴深刻的含义,学会独立思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本书阅读能够较好地训练学生精读与速读能力,以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或许是有利处的,叶圣陶先生这样认为。
B.无论是河南许昌智慧玻璃房”的营造,还是江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都传达出政府社会、个人等诸方对书香城市、书香社会、书香中国的实践追求。
C.许昌的智慧阅读空间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从图书馆的书到手边书和案头书,普通市民的阅读能力势必增强,精神生活也将更加丰富。
D.基层公共图书设施建设与“书香社会建设关系紧密,要形成全民阅读好风尚不仅需要加大硬件投入,更应从孩子抓起,正所谓“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
【小题3】你认为,要建设“书香中国应当作出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视角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卖牛
就在几月前,水波还把种地致富、当村干部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现在,他觉得呆在山里没什么前途。似乎人们的生命都是天给的,人的命怎么可以掌握在天的手中呢。他年轻的心是奔腾着的,他要挣脱,他想离开。
水波做起了“读书梦”。爹说如果他实在想回学校读书,就把家里的耕牛卖了去。水波真的赶牛去卖。
那个初秋,一大早,水波就把大花牛从家里赶走了。
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的一片。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伸了几个尖尖出来。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橡子比桐籽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挂在树上红了,黄了的都有,让人馋得流口水。
水波走在石嘴上的柿树下,他拉了一下牛绳,牛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水波也跟着牛看去。他又用手拍了下牛背。牛抖了抖身,尾巴翘起来,刷了下他拍过的地方。
牛突然对着稻田长哞了一声,样子似乎在跟它的老朋友打招呼。它欢快地走着,又回头看着田野,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不从这条路经过。
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牛站着不动了。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
“走!”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
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头仰着。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几棍子。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水波一愣,蹲下来,他有些有些懊恼。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走。
走出梅花塘。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水波和牛都沉默着。
快到秀水街时,水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
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屠宰市场。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血迹染的,飘着腥味。是猪血、狗血、羊血,还是牛血,很难分清楚。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
谈定了,一千二百块。够学费了。
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水波不看它。
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牛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水波犹豫起来。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水波蒙着头,想了半个小时,觉得不能卖,就决定不卖了。水波拍拍牛头,说,回家啦。
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从屠刀下重生了一次,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一声长哞,禁不住引来了路人的目光。
出了秀水街,牛又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
天还没黑,水波就赶着牛回到了梅花塘。
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
水波站在树下。念不成书了,他觉得还可以出去打工,他终于对命运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信命,他的一颗渴望驰骋的心是什么也拴不住的。他向往广阔的天地。什么能够阻止他对山外生活的想象?没有。
(选自朱雪长篇小说《梅花塘》)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划线处句子选取田野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初秋时节景物的特点。
B.从“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睛”到“用牛脸摩擦着他的胳膊”,可以看出牛对水波情感态度的变化:从惊怒到温和进而哀求。
C.牛在屠宰场将要被牵走时,“水波紧紧握着牛绳不放”,这表现出水波对牛在情感道义上的依依不舍、不离不弃。
D.“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着牛的身子”,这句带有浓浓暖意的景物描写,着力烘托出牛在刀下重生后的欢快。
E. “梅花塘”和“秀水街”在小说中寓意颇丰,前者象征乡村生活的自然本真,后者象征物质文明对乡土生活的浸染。
【小题2】试分析水波的人物形象。(6分)
【小题3】小说中三次写到牛的“长哞”,原因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水波卖牛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继2017年以来,西安、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为吸引招揽人才,纷纷出台具体举措,开出住房、户口和朴贴等优惠条件,其力度之大,红利之多,甚为罕見。这轮城市。枪人。政策对城市未来发展充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有分新人士指出,此轮推出人才引进策略,也有地方政府是出于刺激消费、投资需求。如果引进人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恐怕并不能真正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进来留不住也大有可能。
城市引进人才后能否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对人才的态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的人文生态环境。城市产业发展不充分,基础弱,水平低,结构单一,人才引来无用式之地,最终也只能是得才即丢才。
事实上,从本轮各城市引人政策来看,主要区别仍在优惠幅度,而非发展前景的细致区分。对于人才来说,主要看重的仍是个人发展前途。这也提醒各地,人才引来之后的工作一点也不比引人政策本身要轻松,能否学画好城市的发展路径,走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让人才对前景有清晰预期,其实并没有背离已有的城市发展经验。做好这个基本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引进人才的初衷。
(摘编自《光明日报》)
料二

注:四青人才指青年十人计划人造者、国家优青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材
料三
在多数媒体欢呼人才春天已来的同时,舆论场中也出现了一部分质疑的声音。这些声音站在清洁工和普通打工者的立场上,认为各地以学历为门槛的落户、住房优惠政策,某种程度上是对城市其他低学历群体的“歧视”。
而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又恰恰与这些人口相关,所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城市低学历群体的就业、落户等相关工作。
“如果我们仅仅把人才定位于学历技术,而忽视了城市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往往会导致引进的人和岗位的脱节,反而不会给城市带来活力。”李铁对本报记者说。随着越来越多高学历人口的进入,也会需要更多的从事両单劳动的人口提供互补性服务,这是城市发展的规律。以近期大城市中广受诟病的幼儿教育为例,李铁解释了我国城市服务业发展速度很快但质量不高的原因。“原因就在于参与服务的人口,没有通过市民化享受到公平的公共服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芳海外版)
材料四
城市之间的人才抢夺战是否会“昙花一现”?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人才大战还会更持久。年轻人可以带来创新和消费。通过引入外来优秀人才孟庆伟认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和资本,可以为经济帯来新的活水。
除了需要建立完整的人才链条,引才范围的扩大还与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相关。专家指出,从更深层次角度看,各城市人才大战的出现,与长期的人口生育政策有关。在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大形势下,一座城市的人o结构可能决定了这座城市未来的兴袁,因为这意味着人口结构更年轻的城市会拥有更大比例的生产者。
在盂庆伟看来,站在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看,现在抢到了年轻人,就是为城市未来十几年持续发展提供竞争力。
有观点认为,人才竞争也可能导致全方位的。孔雀东南飞。,造成中西部、中小城市人才流失,加刷人才不平衡局面。但盂庆伟认为,对于人才流动的走势问题大可不必担心。如果中西部、中小城市在注重育才造血,着力在打造特色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搭建用才平台,创建优美的生态:人文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那么人才自然会集聚,也能留下来。
(摘编自《经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各城市为招揽人才都只是从优惠幅度方面招引人才,而非着眼于人才的发展前景。
B.图表显示除北京、上海外,杭州、南京、武汉等对中国的青年拔尖人才吸引力也较大。
C.城市发展需要考虑城市低学历群体的就业、落户等工作,以此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D.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以及长期的人口生育政策都与人才大战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西安、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为吸引招揽人才,出台多项优惠条件,这些城市"抢人。政策对城市未来发展能起到很大作用。
B.抢到了年轻人,就为城市未来十几年持续发展提供竞争力。这意味着拥有更大比例的生产者。
C.城市引进人才后能否留住人才,取决于城市对人才的态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的人文生态环境。
D.城市发展的规律是既要有越来越多高学历人口的进入,也需要更多的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口提供互补性服务。
E. 因沿海大城市经济发达,人才竞争会导致全方位的。孔雀东南飞。,造成中西部、中小城市人才流失,加剧人才不平衡局面。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请概括各城市应该怎样引进和留住人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是因为中国古人的砖石建筑的水准低。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而西方比较重视建筑的文化载体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B.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C.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由于中国的古建筑以现世为重,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所以形成了中国百姓追求现世幸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