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坚持维护基本法权威,香港方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石龙洪

①香港基本法走过的25年风雨历程揭示,坚持维护基本法权威,香港方能长期保持繁荣稳定。

②1984年,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中国提上日程。但如何回归,资本主义制度如何保持50年不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如何实现,并无具体路线图。

③经过内地与香港各界人士近5年的辛勤努力,基本法方始诞生。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形容它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正是基本法的颁布使得“一国两制”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举“落地”,成为可能。

④1990年4月4日,基本法的颁布标志着香港进入回归过渡期的后半段。从此,香港政治、社会、司法、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运作,都与基本法规定相衔接,确保了香港1997年顺利回到祖国怀抱。

⑤香港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为生动现实。此后,香港繁荣稳定的每一天,与基本法的贯彻落实密不可分,其意义和生命力不仅表现在保障香港顺利回归,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有关香港治理的制度安排,保障香港长期发展和繁荣稳定。

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允许个别地区保留资本主义,实行高度自治,是史无前例的治国理政新课题,其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化、法律化,对落实“一国两制”及保障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自诞生起就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⑦香港回归近18年的实践证明,基本法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正因有基本法的庇佑,香港得以搭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列车,克服内部发展中的困难,直面外部金融风暴等挑战,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各项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

⑧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基本法用法律方式保障“一国两制”的实践,港人遵守和捍卫基本法是应有之义,亦是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所在。而香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曲折说明,坚持按照“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办事,香港社会就能稳步发展;背离或违反“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就会走更多的弯路。

⑨当前,香港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政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键抉择。下一步何去何从,不仅关系到香港能否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亦攸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⑩作为香港法治基石,基本法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作用愈加关键。近期,北京和香港两地密集举办基本法纪念活动,要求基本法“再启蒙”的呼声高涨,在港团体组织纷纷向市民宣介基本法,充分说明香港社会意识到基本法的意义,自觉要求维护基本法的权威,摒弃违背基本法、破坏香港发展进程的行径。

⑪“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利益和香港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制度安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承载着曾经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的期待。相信香港市民会发挥好基本法的作用,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基本法,在宪法和基本法的轨道内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

⑫香港基本法已走过25年历程,回首来路,艰辛备尝,成就辉煌;展望未来,挑战巨大,前途光明。

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香港社会珍视的法治价值会得到进一步弘扬,香港能够迎艰克难,在宪法和基本法的引领下,书写“一国两制”的新篇章。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写香港基本法走过的25年风雨历程揭示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形容它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这一句话的理解。
【小题3】文章第⑩段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近期的事?
【小题4】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09 08: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
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孤臣心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系。
②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有之,杀身成仁者亦有之。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当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我们以冒襄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影响。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后,隐居在水绘园。
③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节,不可稍有差池。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之“大变”。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择。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故国既已不复存在,恢复的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他们“悲歌当哭”,以悲怆感怀的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
④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无望,他们心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因此,浓厚的隐逸情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现。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被创尤剧。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光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
⑤明清之际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包括明遗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有其必然性。游子心态在旅居江南的秦地遗民诗人孙枝蔚身上体现最为充分。作为寄居他乡的客子,孙枝蔚的诗歌创作中洋溢着浓厚的思乡之情。孙枝蔚居扬州,筑室曰“溉堂”,取《诗经•桧风》“谁能烹鱼,溉之釜鬵”,即寓居不忘故乡、常怀西归之意。清代初年,寓居江南的秦地诗人仅据溉堂《张戒庵诗集序》可知,即有张晋、李楷、张恂、雷士俊等数人。
⑥清初遗民诗人创作心态的表现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当然,他们呈现出多种多样、复杂莫名的创作心态,绝非上述四种心态所能囊括。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易代之时,清初遗民诗人大体拥有四种心态,作者更看重悼念故国心系大明的孤臣心态。
B.清初诗人在鼎革之际大多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其气节与杀身成仁者同。
C.新朝稳定,复明无望,背负国仇家恨的遗民士人心有不甘,无奈之余,多是消退壮心,立誓隐居。
D.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这是因为他们怀有不仕新朝、时念故国的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初遗民诗人的四种心态,结尾又作了进一步说明——绝非只有四种心态。
B.文章主体部分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的,从四个角度对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加以阐释,条理较为清晰。
C.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徐夜家庭惨遭横祸一例,旨在论证入关后的清军对许多世家大族杀戮的残暴性。
D.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游子心态产生的原因、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入主中原的大清不是因为“外族”的身份,明末士人们可能对“新朝”的反感与仇恨要弱化得多。
B.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人的表现大不相同。有的腆颜事敌、投降变节,有的杀身成仁,气节凛然。
C.顾炎武、王夫之等诗人出现在不同心态的名单中,可见同一诗人可以同时杂糅多种复杂的遗民心态。
D.清军入侵,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使广大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是清初遗民诗人游子心态的重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傻弟

胡炜

循着傻弟爽朗的笑声,他穿过一条狭长幽暗的林荫道,来到小区外那片宽阔浓密的草地上。仲秋的阳光清澈明亮,刚刚离开浓荫的他,感觉眼睛被晃花了。

揉揉眼睛,他看清楚了,动作笨拙的傻弟正在草坪上追着一个花皮球疯跑。父亲坐在草地边上,满头银发,不怒而威,目光只专注地追随着傻弟转动。已经成年的傻弟,看起来就像个单纯懵懂的孩童。父亲看到傻弟的样子,竟然也像个孩子,露出一脸单纯的笑。

他走过去,坐到父亲身边。父亲侧过脸,微微点头,算是招呼,之后,又将目光转到正将皮球高高抛起的傻弟身上。

秋天温暖的阳光没有改变他阴郁的脸色。他眉头紧锁,心事重重。

“爸,这次,你无论如何,都必须出面帮帮我。”他掏出烟来,深吸一口,说道。话音低沉而浑浊。

“帮你什么?”父亲脸也不回。

“姓杨的那家伙,不知道连上哪根线,把已经铁板钉钉的事情给搅乱了。”

“你是说单位里的事?”父亲问,语气显得轻描淡写。

“是啊,三个副职,老马年纪大了,就我跟姓杨的一直在等扶正的机会。好不容易,正职升级。本来,我任正职的事,就要水到渠成。没想到,姓杨的竟耍了诡计,让事情变复杂了。”他将烟头重重地摁在草地上,一脸深仇大恨,仿佛,他手里死死掐住的,不是烟蒂,而是那个姓杨的家伙。

“听说,上面有位管人事的领导,是姓杨的家一位远房亲戚。小时候,得过姓杨母亲的照管,如今知恩图报,下了力气帮姓杨的。他的话,下面的人不能不听。”他也不管父亲是不是在听,只顾着一个劲往下说。

“爸,你也知道,我跟姓杨的一直明争暗斗。都死掐对方不放。他晓得,一旦我扶正,他不会有好日子过。我也知道,万一他当了正职,我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现在只有你亲自出面帮忙,才能扭转现在的局面了。”

父亲灿烂的笑容又一次僵住了。父亲侧过脸来,看看一脸阴郁的他,又回头,看看天真傻笑着的傻弟,不禁幽幽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意味深长。

“你以前的老上级刘伯,虽然退居二线了,但在上面说话的份量还很重。我打听过了,只要刘伯肯出面,认认真真地给管人事的说句话,那姓杨的亲戚就只能算小菜一碟了。”

父亲侧过脸来,瞧瞧一脸阴云的他。又赶紧扭过脸去,看看如阳光般单纯快乐的傻弟,摇了摇头,之后,说了句不着边际的话,“唉,你要是能像弟弟一样,傻一些该多好呀。”

父亲的话,像火一样,深深烧痛了他。

他满脸诧异地看着父亲,不太相信这样的话竟会出自父亲口中。从小,他一直都是父亲的骄傲。每次,父亲带着傻弟,看着他在学校接受各种奖励和表彰。长大后,每当他做了什么得意的事情,父亲总会看看他,又遗憾万分地看看在一旁傻笑的弟弟,说,“唉,要是傻弟能有哥哥你一半的聪明就好了。”

父亲是不是有些老糊涂了?他看看父亲,又看看草地上,像个孩子般无忧无虑疯玩的傻弟,蓦地,他觉得,头顶那湛蓝无云的天空,也变得虚幻起来了。

“爸,时间不多了,无论怎样,你都得帮我这个忙。晚了,姓杨的拿到任命书,我在他手下,只有被他活活压死的份了。”他说的是真心话。一想到平时两人之间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紧张气氛,他有了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父亲又叹了口气,慢慢站起身来。

盯着一脸阴郁的他看了看,父亲说,别再来烦我了,那种勾心斗角的事情,早在退休前,我就已经厌烦透了。这些年,我更不想再去参与那种事。一想起来,就觉得烦心难受。你就放我一马,自己去处理自己那些鬼事吧。我要陪弟弟玩儿去了!

说完,父亲沐浴着灿烂的秋阳,朝着傻弟大步走去。

他的脸色更加阴沉,阴沉得像暴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父亲不愿出面,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了。自己当不了正职,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姓杨的家伙也当不了。

他愤愤地转身,又踏回了那条狭长幽暗的林荫道。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觉得“已经成年的俊弟,看起来就像个单纯懵懂的孩童”,表现了他对傻弟的鄙视、不屑。
B.父亲不愿出面帮助儿子的真实原因是担心自己已退休,人走茶凉;即便找到退居二线的老上级也无济于事,反倒失了面子。
C.作者从日常生活截取片段,通过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社会中人情冷漠,小人物孤苦无依的悲惨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小说中,作者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而是把主观倾向寓含于艺术描写之中,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中多次提到秋天的阳光,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他”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8分)
雅与俗莫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
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
【小题1】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6分)



【小题2】第⑧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


同类题4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迹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不管是在,还是在,或是在,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于中国本土B.优于西方长笛
C.曾经没有膜孔D.音色清脆亮丽
【小题3】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清冷的江水边 ②名楼揽胜处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 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暮鼓
冷清秋
(1)方老爷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处。
(2)他在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姓唐,逢年过节什么的方老爷子总要拎点东西去看望。其实,也不是单逢年过节,隔三差五的方老爷子常去。
(3)去了,无非也就是熟人见面时常说的那几句老话。说完,就没话了,俩老头都靠在那个旧沙发上晒太阳。有时,方老爷子去了,亲戚正在忙着。方老爷子就自己靠在沙发上,看天,看云,看飞过的鸟,树上落下的叶子。或者干脆弹弹衣襟上的灰,站起来踩跺鞋上的尘。
(4)对了,忘告诉你了。方老爷子这门亲戚可不是个吃闲饭的。虽说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不但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在生意不忙时,撸起袖子,虎虎生风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爷子的却是他会吼那种叫人听了连肠子都打颤的秦腔。
(5)当初,方老爷子就是被这一嗓子给拽了去,再也挪不开脚步。
(6)原本那天被儿子载去听戏,经过鼓楼附近时,遥遥传来一嗓子,如老汉哭坟般凄凉婉转,方老爷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来时,方老爷子说,掉头!掉头!赶紧的!人和人之间向来讲一个缘,也讲究一个巧。那天,这机缘巧合就撞在了一起。方老爷子那天坐在理发棚的破沙发上看人家边忙活边唱曲。
(7)掌灯时分才想起走。人站起来,却又扭回头,一脸羞色地说我喊你声老哥吧。说完就真的叫了一声老哥哥。紧接着,老陕话羞羞答答就出来了,其实额叫你老哥你也不亏啊,眼看你是要长额几岁的嘛。多了额这个老弟,虽说帮不上甚忙,但是逢晴天黄昏过来谝谝还是可以滴。看对方并不多言语,方老爷子就挥挥手说,不管你认不认,这门亲戚额今儿算是认了。今儿算是摸个门,以后咱常来往哈。
(8)第二次来的早上,方老爷子一踏进来,将手提袋朝破沙发上一扔,说,看看额给你带啥了。亲戚瞥一眼却不悦。慢腾腾地说,弄这叫啥嘛,来就来吧,礼节还怪大。话虽这么说,后来端起桌上那个紫砂壶还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壶。
(9)亲戚忙时,方老爷子就和来理发的那帮工人们唠叨,也不管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反正只看一支支递过去的烟被对方接了,就拉开了话匣子。方老爷子常常感叹,说,难得我这把老骨头老了老了,还能有这福气。免费理发不说,还能听到乡音听到戏哩。再来,看亲戚在数零碎钞票,方老爷子就打趣,老哥你干脆费费事,收下额这个徒弟如何?
(10)有时,方老爷子干脆半下午过来,来时揣上自己常喝的烧酒,路上在熟食店包上几样卤味。俩人能从下午直喝到月挂树梢。有时,亲戚也搓着手挽留,说要不……就歇这儿吧?方老爷子却说,你再来个信天游,我踩着你的曲曲儿走。
(11)就这样,一次次的,听着来,听着去。方老爷子以为可以一辈子。
(12)可有一天他赶着来时,工棚不见了,简易的理发橱也不见了。仰起头,才发现高楼已经建成了,正在清理周边环境。方老爷子急的见人就拽,很费劲地描述,却没一个人晓得。
(13)抬头看看那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方老爷子突然很想爬上鼓楼去看看。这想法一出来他就真的站在了鼓楼上。
(14)爬上去,方老爷子发现世界被分为了两层。街道上喧闹嘈杂,人潮汹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仰头,天沉沉的落得很低。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准确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里的“突然”一词描写了方老爷子的心理,表达他对于“有了去处”的惊讶与意外。
B.小说开头说方老爷子在南京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
C.小说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主人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标题“暮鼓”,又暗示了小说主题。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第(11)段划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方老爷子认亲是源于“秦腔”,也痴迷于“秦腔”。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秦腔”含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