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当把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装备到现实中的各种物体上,所有资料都可以形成数据并上传至网络时,一切真实的物体就可以被赋予“智能”,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就可以实现“沟通”和“对话”,物联网也就随之形成。物联网是维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物联网技术早就已经“潜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了。比如,现在我们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证以及部分学校发放的校园一卡通等,内置射频识别芯片,芯片存储居民或学生基本信息,在读写器上一扫,即可显示持卡人基本信息。再如,不少高速公路都设有了ETC系统,这些收费站口无人工收费,而是在车辆内部安装识别芯片,只要车辆通过,计费系统即能自动完成收费,这样不仅增加通行效率,也节约了管理成本。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物联网发展进入黄金期》2017年1月20日)
材料二: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简称《物联网分册》)指出,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我国机器到机器连接数突破1亿,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占全球总量31%。《物联网分册》提出,“十三五”末期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当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大力发展物联网平台服务,例如,阿里智能已有10多个生活品类达到智能化,成为全球储量最大的智能硬件平台:百度天工专注工业物联网,在工业能源、物流等行业领域形成了一批解决方案;腾讯物联云平台已吸引5000个合作伙伴加入平台实验,推动消费领域和工业领域智能产品的研发。除了互联网企业,大量传统行业巨头以并购的重组等方式。在资本市场布局物联网产业。物联网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集中度低、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场景碎片化等特点,且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创新发展空间极大,这些特点促进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摘编自《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国际竞争态势分析》2017年7月2日)
材料三:
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物联网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射频识别、传感芯片等物联网基础感知技术受制于人,核心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不深入,科研与应用严重割裂,技术和产品严重滞后国外发展步伐。二是传统安全防护技术难以跟上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发展步伐。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通用传输协议和通用操作系統的出现,为物联网病毒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市场上做互联网安全的厂商很多,但做物联网安全的公司却不多,由于和传统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有很大差别,大部分物联网公司都只擅长做物联网应用,但是对物联网安全几乎都没有涉及。三是缺乏物联网接入产品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和等级认证制度。物联网产品的安全性关系到了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个人隐私,然而,目前大多数领域的物联网应用产品都是厂商生产后直接就应用,未经过任何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安全评测、风险评估或等级认证,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存在较大隐患。
(摘编自《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当问题,该如何采取应对措施》2018年7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装备上信息传感设备后。现实中物体的各种资料就可以形成数据并上传至网络,就可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交流,物联网也就形成了。
B.我国物联网技术早就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了,比如,我们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证高速公路上的ETC系统等,这些物联网技术和产品领先于国外。
C.在我国,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为物联网病毒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物联网安全问题还几乎没有公司涉及,我国物联网的安全亟待加强。
D.我国缺乏物联网接人产品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和等级认证制度,大多数物联网应用产品在稳定性、安全性方面未经过任何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把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正在高速增长,受互联网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B.当前,物联网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集中度低、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场景碎片化等特点,各类技术产品和应用服务尚不成熟,创新创业容易切人。
C.(物联网分册》指出,我国机器到机器连接数突破1亿,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但物联网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技术和产品滞后国外发展。
D.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是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互联网企业和大量传统行业巨头纷纷进入物联网产业,物联网产业的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1 04:4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台

孙禹文

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她皲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牵引着、撞击着……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动,血液会迅速涌上头。

她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纯真姑娘,同许许多多青年人一样,她平时特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新近从北唱到南、被新闻界炒得正热的清纯派歌星李琼。她那甜甜的噪音、浅浅的微笑、晶莹剔透的眼睛,足以让她陶醉。

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片。

她自己不会相信,那天,著名红歌星李琼会拉着她的手,同她出现在同一个正在直播的晚会现场。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拥有一张出自《青年报》名记者之手、留下她与最崇拜的人合影的照片。

她努力不想这事,好让自己平静一点。可那印象太强烈了,事情虽已过去两个多月,一切就像在咋天、在眼前。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盘盒带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

她觉得人与人相识、相处、相交、相知都是缘分,不在于地理位置的远近、结识时间的长短以及社会地位的悬殊…一边想,一边骑,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

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那件事,她一直觉得挺平常、挺普通。你想想,一个流氓对一个晚归的女中学生施暴,她遇到了,她能就这么坦然地骑着车回家睡觉?她只是觉得这个坏蛋不应该欺负女学生,她记不清是她抓住那个坏蛋,还是那个坏蛋抓住她,直到那家伙拔出匕首,狠很地插了她三下,她也没有搞清楚。她也记不清当时有没有呼喊,她只感到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抱住了一样东西。罪犯逃了,直到警察来了,她还抱着那只鞋。后来到医院看她的公安局领导告诉地,正是根据这只鞋,他们很快就抓到了那个家伙:正是这只鞋,把那个比她大两岁的青年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绕过绿岛,她的心情掠过一丝不安。就是这么件普通的事,她和她的家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住院期间,市长亲自去看望她,后来,她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再后来,她被有关领导通知,参加省“五一”劳动节联欢晚会。

那天,当晚会快要结束时,只见一位身材修长,身着白色连衣裙的演员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这时她显得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汁沁满手掌。她还没有完全从兴奋中醒悟,女歌星已泪流满面;她在动情地向人们讲述关于她的故事。只见她快步走向她,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噙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观众席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下面,我要为我们的英雄演唱一首新近创作的《卫士赞歌》。”随着她声情并茂的演唱,观众的情绪和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演唱结束后,李琼牵着她的手回到原来的位置,与她挨肩坐在了一起,她俩就这么肩并肩地靠看,开心地交谈着。像机的镜头不时替向她俩,那个机敏的《青年报》记者,不失时机地揿动了快门……

一别两个多月,想必她一直都好吧。她一面骑,一面为李琼祝福。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音像公司。巨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看“红歌星李琼最新金带首发式”,地忙乱地架好自行车,只见营业大厅内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无数种嘈杂声好像在重复一句话“给我签一个”。怎么,还有签名,莫非她在这儿?她不顾一切地往里钻,一会又被人潮挤回来,她只好踮起脚尖。她筒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熟悉的面孔正出现在无数只晃动的手当中。是地,站在小舞台上的果真是李琼!她用足力气,拼命往里挤,好不容易挤到了她的跟前。她激动地一把抓住她的手,大喊:“哎,李琼,你好吗?!”她“嗯”了一下,极熟练地从身后拿起一金带子,亲切地问她;“签哪儿?”她以为李琼没有在意,便向前挪了半步,用力地抓住她的手臂,调皮地冲她喊:“哎,你看我是谁?”看着李琼迷惑不解的样子,她着急地说:“哎,李琼,我是肖小茹!”李琼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地端详她。她也极认真地看着李琼。她真想大声说,李姐,你还是那么漂亮。双方对视了一会。李琼好看的眉毛轻轻皱了一下:“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边说边优雅地摇着头。她愣住了,李琼会认不出她?两个月前的那个晚会,难道她忘了?两人靠得那么近,谈了那么多贴心话,她会没印象?

热情的歌迷仍在往前涌。她被挤到一边,木然地站着。那边,李琼仍然带着浅浅的微笑,站在台上满怀热情地为人们签着什么。

她一人彳于在街头,她为那台晚会、那个舞台害羞。

(写于1997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她”的连日来难以平静的心情切入,独具匠心,成功引出后面“她”和歌星李琼的一段故事。
B.“音像公司”“红飞鸽”“盒带”“歇星”“歌迷”等词语,既带有典型的时代气思,也有现实指向意义。
C.小说记叙时使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肖小茹和李琼在一次劳动节的联欢晚会上相识相知的详细过程。
D.肖小茹真正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小说结尾的地方,她真正看清“李琼”们的嘴脸,从内心里知道什么是美。
【小题2】请以李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小说中“舞台”这个典型场景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良

漫空里都是黄色的粉尘。极目处,四野八荒,惟有黄色,尽是黄色。轩辕柏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深抠进黄土,扎向地心,伸向天际,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

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舞着弯刀、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去,走过去,直到……

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

天可真低。他想,一抬手准能碰到老天爷的脑门儿。

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

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落寞,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落寞、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一千年。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

南方,绿油油、软绵绵、滑腻腻的南方。没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没有弥漫天际的黄沙烟尘,没有冰,没有雪,没有能冻断狗尾巴的酷寒,有丽山秀水,丝竹管弦,有妖冶的蛾眉,婀娜的柳腰,有令人销魂的熏风、细雨……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啊,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厚的奥秘的高原,每一只彩陶罐、每一柄青铜剑都会讲一个先民的故事给你听的高原,沉默了。陪伴它的,是一钩千年不沉的孤月。

唉,南方,南方。

他忽然想到了西方。当黄皮肤的汉子们由于贫血而变得面色苍白时,麦哲伦高傲的船队刚刚在这颗星球上画完一圈弧线。野心勃勃的哥伦布,正携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横渡大西洋,惊喜地打量着近在咫尺的新大陆。真是一群好汉子。有了他们,西方才后来居上。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

他看到斯文赫定、斯坦因、华尔纳们,正把成捆的经卷盗出敦煌,正把昭陵的宝马凿下石壁,而恭立一旁的黄种汉子,手里只有一杆能把自己打倒在地的烟枪!

他想喊。

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

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真想把那些整天价只会怨天尤人的小白脸们都带到这里来,染他一身一脸的国色—黄帝、黄河、黄土高原的本色。让他们亲近一下泥土的纯朴和漠风的豪气。

他想,要使这片贫瘠的、失血过多的土地复苏过来,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热的黄河一般湍急的血流。需要比麦哲伦和哥伦布们还勇健的如守护始皇陵的武士俑那样的壮汉。

他想,将来有了这些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1984、12、22.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他”站在山梁上的遐思迩想,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勾连在一起,增强了文章的纵深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和深厚文化的热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B.“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作者将褒、贬之词同时用来描写这种感觉,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沧桑感,这种感觉既骄傲又伤感。因为我们曾经有过充实、密集而又雄大的历史,又有虚空、疏朗而又渺小的历史。
C.文中“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这一描写,具有双层含义,实写高原的荒凉景象,虚写“他”内心的寂寞心情,形象地表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明无人问津的悲哀。
D.作者讽刺当代城市青年“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充满对怨天尤人的小白脸的鄙视,因为他们不具备武士应有的强壮和血性。
【小题2】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理解说说标题“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哪几层意思。
【小题3】本文对比手法比较突出,有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结合全文予以说明,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事实上,人一旦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这样专注地.系统地.全力以赴地学习的机会也就随之失去了。等到工作临头,你发现罗曼·罗兰没有读过,高尔基没有读过,《离骚》没有读过,《故事新编》没有读过,但丁和普希金也没有读过。那时工作逼着你发言,你只好手忙脚乱地临时乱翻。那是应急,不是学习。匆忙中谁能把《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口吞了下来?即使吞了下来,你又能发表出什么意见呢?离开了大学,可以说,你基本上失去了大学学习的条件,那时想起那一串长长的书单,你真是悔之莫及了。

所以,你们到北大来,我第一要劝你们的,是做书呆子。只有先做书呆子,然后才能做聪明人。一开始就想做聪明人,什么都没有,而要装天才,做神童,那才是真正的呆子。聪明绝顶,目空一切,这是北大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我们要杜绝这种小聪明,争取将来的大智慧。

首先要重视本国语言的学习。现代汉语要掌握好,写文章要用语法,不要写错别字,文字要漂亮。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古代汉语,中文系学生不能直接阅读古文,是耻辱。不要读白话《史记》或《论语》今译之类的书,不是那些书不好,而是中文系学生应掌握好古汉语,直接和庄子和李白用他们当年的语言对话。还有,也许已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范围了,但是我还要讲,那就是中文系学生应当学毛笔字,还要识别繁体字。以上所说,对别人可能是苛求,而对中文系学生而言,则是必要的和起码的。

不仅本国语言要学好,外国语也要学好。那种认为中文系学生不必学好外语的观念,是一种短见,是很浅薄的。现在国门开放,不是闭关锁国的时代了,中国要了解世界,世界也要了解中国,要靠语言这座桥梁。

——《富有的是精神》

【小题1】请结合第一段说说“应急”与“学习”的区别。
【小题2】说说你对“一开始就想做聪明人,什么都没有,而要装天才,做神童,那才是真正的呆子”的理解。
【小题3】要想达到“直接和庄子和李白用他们当年的语言对话”的境界,需要怎样历练?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每一份想家都骨瘦如柴

罗强

①京昆高速太原到阳曲之间,松庄收费站的路口,黑虎坐在地上,大口喘气。车来车往,黑虎在犹豫,它不知道,接下来,该是向左,还是向右?
②一辆宝马飞驰而至,车窗半开,女主人抱着一只吉娃娃,在惊讶好奇的眼神中,黑虎落寞的神态,刹那就让人的心疼得紧。
③不知道该往哪一边,黑虎没有任何参考,它站起来,抖了抖精神,拖着疲惫羸弱的身躯,朝着左边的路踱步而前……
④从清晨,到下午,黑虎一直在走,月亮出来了,黑虎还在走。
⑤没有休息,不敢停歇,心中装着家,世界再远,也不是天涯,朝着回家的路,黑虎努力向前。
⑥可是,两天后,它却发觉走错了方向,又累又困的黑虎快要崩溃,却没有犹豫,又掉头往回走,又是两天过去了,它回到了松庄收费站的路口。
⑦黑虎是一只流浪狗,7年前的春天,不到一岁的它流浪到太原市小店区师范街社区路泽苑小区门口,饿得摇摇晃晃,保卫室李队长和同事喂饱了它,从此,它就成了小区里吃百家饭的居民。
⑥谁家外出吃个饭,都会带回肉、骨头给它。黑虎特别通人性,从不扑上去抢东西吃。院里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喜欢黑虎,老人们出去散步,黑虎就送到路口。孩子们追它、拽它、骑它,它从不恼,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⑨它可爱,它忠诚,外面的生人进了院子,黑虎总是一步不离紧跟着,直到小区的居民来接了人,黑虎才会转身离去,不管是保安,还是居民,都十分喜欢黑虎。
⑩但黑虎只是一只狗。
⑪一年前,刚生完小狗的黑虎跟小狗仔玩,外面一位生人进院时,黑虎扑上去就咬,幸亏咬得轻,值班室的人集资赔了对方500元钱。
⑫担心黑虎再咬人,值班室李队长把黑虎送到晋阳湖,两天后,黑虎就回来了。李队长又开车把黑虎送到了清徐,5天后,狗窝还没拆,黑虎又回来了。
⑬今年5月中旬,护仔的黑虎咬伤了院里的一位老人,老人一家没有说什么,提醒值班室保安要看紧它。
⑭李队长和保安们都挺过意不去的,再通人性的狗也有兽性的一面,如果万一扑倒谁人家骨折了,用得上万元,谁负得起?更何况,黑虎的身长约1米,本就属于城市禁养范围。
⑮这是黑虎第三次被遗弃。
黑虎是被李队长和同事老申送走的,路上一个多小时,它听话地趴在越野车后备厢,没有叫唤,也没有朝车窗外看。
⑰李队长两人从长风东街上高速,经阳曲,向东,出了盂县南高速口后,又向前开出老远,越野车停了下来。
⑱陪黑虎待了一会儿,李队长和老申上了车,一脚油门,越野车就飞速地逃。瞄了一眼倒车镜,黑虎在车后狂追,老申流着泪,不敢回头……
⑲尽管被骂,被打,被遗弃,可是黑虎还是要回家。
⑳一百多公里,黑虎倔强地行走,二十多天过去,车的声音和气味早就淡了,一开始或许还可能帮它辨路,到后来,只能凭它的方向感。
㉑从太原到盂县的高速路是太阳高速,属于京昆高速的一段。在太原到阳曲一段的分岔口较多,如松庄站、杨家峪站、丈子头站、阳曲站等八九个收费站。过了阳曲,至县南高速出口,一路就没有岔口了。其中,回程中最难走的是阳曲收费站附近一段“互通”,这个“互通”是太阳线、大运线的交汇处,经常有司机在这儿走错路口。黑虎能过高速互通,太不容易。
㉒高速公路上,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黑虎找一回食物,必须下高速,沿线有乡镇村子,至少得跑到两公里以外。
㉓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帮它找到回家的路,强烈的思念已超越一条狗的本能。
㉔七月的一天下午,一只脏兮兮的大黑狗从外面进来,兴奋地在地上打滚儿,尾巴摇来晃去…
㉕是黑虎!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声音里充满兴奋和不可思议。对面居住的居民老王,听到动静后高兴地剁肉,装上它最爱吃的生鸡蛋。不一会儿,看黑虎的居民越聚越多,带来的牛奶就堆了二十来袋,还有鸡蛋、鸡骨头。黑虎走的时候胖胖的,回来时瘦了一圈儿,身上的毛都裹着泥,支棱着。
㉖不过在那天下午,它不动也不吃,就在保卫室门外卧着,两三天后才开始进食。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那是累着了,是真累。
㉗二十五天,一百多公里,黑虎经风吹雨打,烈日炎炎,不知道绕了多少弯路,只因内心深处对家的挚爱,回到了家。有人说这是电影电视里才能看到的传奇,有人说它是现实版的《灵犬菜西》,也有人说它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㉘回来的这一个月里,黑虎看家护院、陪着孩子玩。原来什么样还什么样,惟独对3次送它走的李队长,不再像以前主动过去撒欢儿亲近,也不进值班室里。李队长命令黑虎过来,黑虎往前走一步,离着一米远的距离就站住不动了。
㉙故事也许并未结束。
㉚身为保安队长的李队长,清楚地知道清查流浪狗的行动正在进行,而且,黑虎在这一带太有名了。黑虎会被抓走吗?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他能怎么办呢?黑虎会急叫着拼命挣扎,还是不再叫唤,也不挣扎,趴着不动呢?
㉛其实有一种思念,叫黑虎。城市很大,交通发达,我们却找不到了家,不愿意被遗弃,却又无法再回去,沉陷于迷茫之中的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黑虎,身体日渐发福,无法忘记过去的内心凝固了伤,只有思念,愈发骨瘦如柴。
【小题1】小说开头部分采用倒叙的手法,请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2】第①段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小题3】阅读第⑯段、第㉘段画线句,分析黑虎的心理状态。
【小题4】评析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沙枣

梁衡

沙枣是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特有的树种,研究黄河沙地和周边的生态不能不研究沙枣。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千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级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

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束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束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早,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裁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离沙地稍远一点的一个村子里采访。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沙枣,就像成都平原上一丛竹林一户人家。过去我以为沙枣总是临沙傍碱而居,其叶总是小而灰,色调总是暗而旧。但在这里,沙束依水而长,一片葱绿,最大的一片叶子居然有一指之长,是我过去看到的三倍之大。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沙枣,原来也是很秀气的。它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上能下,能文能式,能防沙,能抗暴,也能依水梳妆,绕檐护荫,接天蔽日,迎风送香。多美的沙枣!

那年冬季,我移居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束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文章有删减)

【小题1】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沙枣的特征。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
【小题3】文中加点的两处文字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由。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