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外卖带来的大量一次性餐具污染引起舆论关注。9月1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原告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分别诉被告北京小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三起环境污染责任纠纷的公益诉讼案件。被诉的三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百度外卖”“饿了么”“美团外卖”的主体公司。

日前,重庆绿联会以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由将三家公司告上法庭,绿联会认为:外卖订餐平台上存在经营模式缺陷,未向用户提供是否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选项,致使用户在直接点餐的情况下系统会默认为其配送一次性餐具,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极大的生态破坏。据了解,这在国内尚属第一起,外卖平台因环境污染问题被起诉。

根据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互联网外卖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家外卖平台全国日订单量约在2000万单左右。按照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59个足球场,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但此前三家平台对于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均为默认,对于塑料包装也稍有收费,不符合此前颁布的“限塑令”的要求。张守纯表示,原告方主要的诉求是通过起诉推动外卖企业、消费者乃至政策制定者尽快遏制这一问题的蔓延。

根据起诉书,重庆绿联会要求三家企业公开道歉,同时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负担,要承担一定的治理责任或者承担相应的费用。

不过有环保人士认为,外卖造成的环境负担中,最主要的负担其实还在于餐盒。记者走访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发现销售火爆的外卖餐盒多为PP材质,也就是通常所见到的白色半透明塑料餐盒,环保可降解的玉米淀粉餐盒却少人问津。

虽然PP材质餐盒原则上可以清洗重复利用,但实际使用过程中,用过的餐盒大多被直接丢弃。随生活垃圾填埋是大多数城市目前唯一可行的处理方式。然而西安市某相关负责人介绍,PP餐盒的填埋降解需要超过30年时间,带来的环境压力巨大,还需要各相关方尽快有所作为,加快外卖餐具的技术创新与使用升级。

(摘编自央广网《因外卖垃圾污染严重,美团、百度外卖、饿了么被诉》)

材料二:

由于送餐迅速、种类丰富、支付方便,很多在华外国人评价称,除了“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外,中国的外卖也该归于“新四大发明”之中。

外卖业务的爆发造成了餐盒的过量使用。有环保组织研究分析了100个外卖订单后发现,平均每单外卖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或杯。这意味着,目前中国互联网订餐平台上,每天使用的塑料餐盒超过6000万个。

事实上,不只是餐盒,外卖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塑料外包等,都属于塑料垃圾。普通塑料餐盒和餐具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塑料袋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均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

对很多餐饮企业来说,使用塑料餐盒也是无奈之举。有业内人士称,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一些。虽然目前也有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但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并不适合中餐,容易渗水渗油,使米饭粘连,难以被消费者接受。此外,餐盒成本也是餐饮企业的考量因素,有餐饮企业负责人称,外卖包装约占整个成本的2%。

其实,目前外卖使用的塑料餐盒并非“一无是处”。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塑料餐盒都印有可回收物标识,可以通过垃圾回收的流程,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消费者用完餐后,直接就把餐盒扔掉了。即使餐盒里有剩菜剩饭,也大多一“盖”了之。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给外卖垃圾回收带来不少麻烦。

(摘编自《人民日报》《餐盒堆成山塑料回收难外卖垃圾咋处理?》)

材料三:

近日,消费者通过美团外卖平台在北京“叫板比萨”店订餐,收到的披萨包装与以往有很大不同。除了外包装印有颇具设计感的图案外,该披萨盒在材质上完全避免了塑料的使用。这是美团外卖青山计划联合德百包装实验室,“叫板比萨”为提升外卖包装环保性,共同设计开发的一款新型零塑披萨盒,现已进行试点使用,收集消费者反馈。

美团外卖青山计划包装升级项目负责人周焱介绍,新型零塑披萨盒最大的特点就是减量减塑,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浪费,这也是青山计划研发该包装的初心。经测算,与此前叫板比萨使用的外卖包装盒相比,该款披萨盒能够减少约50%纸张的使用;在减塑方面,零塑披萨盒更是名副其实,将用于支撑披萨盒的传统塑料支架替换成纸质支架,杜绝了塑料的使用。

在聚焦环境保护的同时,零塑披萨盒在餐饮行业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上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着手进行披萨包装环保升级之前,为让包装环保又实用,切实贴合商家及消费者的使用需求,青山计划项目组曾对平台百余商家进行调研。调研显示,食品安全、包装质量(保温、透气、防撒漏等)以及环保属性是商家最为关心的几个方面。为此,美团外卖青山计划与专长纸制品包装设计与研发、引领市场创新的德百包装实验室进行合作,在保证披萨盒材质卫生、安全的基础上,还加入和一次性破坏安全扣设计,这相当于给披萨盒加了一个食品安全封签。德百包装隶属于德盟集团,是一家澳大利亚独资企业,擅长纸制品包装的设计与开发。同时,德百包装还致力于可持续生产实践,对供应商的原材料及可持续生产实践进行严格把关,积极推行物料的再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的产生,这与美团外卖青山计划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十分契合。

据了解,首批投入使用的零塑披萨盒已在叫板比萨各个门店进行试点,广泛收集消费者的使用反馈。美团外卖周焱介绍道,为了保温或防止食物撒漏,不少商家都会在外卖包装上下功夫,可能会引起过度包装。青山计划希望联合商家、包装制造商共同探索在保证包装安全及质量的同时,又兼顾环保性,减少资源浪费。披萨盒仅仅是包装环保升级项目的开始,未来,美团外卖希望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将环保包装的研发与试点拓展到日料、轻食、下午茶等更多品类,一起探索外卖包装在减量、减塑上的更多可能。

(摘编自北国网《探索外卖包装环保升级 美团外卖青山计划推出零塑披萨盒》)

面对日益突出的餐盒污染问题,请你根据材料内容给消费者提出三条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28: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唯一的食物。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摘选自《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和形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能辨认物体,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B.母亲就是婴儿的温暖、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的阶段,刚出生的婴儿就能识别母亲。
C.母爱是祝福及和平,是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赢得的一种爱,因而母爱是无条件的,是空虚的。
D.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仍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不会意识到他人的要求与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
【小题2】本文第二段阐述了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哪些能力发展?试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大学的发展
今天,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评论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如何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做高速铁路。
尽管国人对中国大学有许多尖刻的批评,尽管外国许多学者看不惯中国大学缺乏西方倡导的“学术自由”,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却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百废待兴。当时,只有不到30万名幸运儿,进入不到一千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例如,我就读的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那年只招收180多名学生。这个学院后来改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几年前改为海南大学,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同时,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2年,全国每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入学人数超过900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717万人,是30年前的近30倍,是英国大学毕业生的16倍。
许多人说读大学很贵,但是我所了解的是学生的学费多年不变。公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大约是5000到6000人民币,是英国9000英镑的7%还不到。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包括自交学费、生活费和国家补贴,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GDP,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学生成本,是英国本土的二分之一,是国内重点大学成本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这主要是得利于中国大学老师的低薪和苦干。
当然,读大学以后就业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外国大学生就业也很不容易,包括英国。
如何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经济增长环境,也包括家长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当然,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包括削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中国大学的崛起,用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的原校长,现为上海中英学院院长,高原教授的话来说,“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原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宋永华教授说,“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他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宋永华还说,“不仅是九所,中国其它大学也是雄心勃勃的。”
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投入。如果把科研经费用好,中国科技的进步,就可以快速冲刺此界的先进水平。
从中国搞高铁建设以来,已经建成近1万公里的高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了欧洲大陆所有高速铁路的总里程。
上海最新的铁路站,犹如大型的飞机场,是目前全亚洲最大的铁路站。外国人初见,被惊的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外面的建筑,让人感觉就像西方从没有见过的巨大教堂,从这里发往北京、南京等城市的列车,奔跑的速度高达每小时320公里。
中国大学的第一团队是清华、北大,加上哈工大、中科大、复旦、南大、浙大、上交和西交。这九所大学叫做2+7,或者是C9。第二团队就是除了C9以外的其它30所985大学,包括南开、中山、重大、川大、武大等大学。第三梯队,就是除了985以外的其它211大学。
中国大学即将去行政化,希望今后的管理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中国不是没有好的人才,而是没有好的体制。有现在强大的科研投入,有用之不尽的广阔人才库,加上日益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那是迟早的事情,而不是能不能的事情。中国人需要自信,因为自信,加上苦干和巧干,才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虽然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
B.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英国大学生就业同样不容易。
C.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做高速铁路,这是对中国大学发展过快的批评。
D.30多年前海南大学是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小题2】(小题2)下面不属于“英国《高教报》评中国大学为高铁”的原因的一项(3分)()
A.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所提高。
B.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同时,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C.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他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流的大学。不仅是九所,中国其它大学也是雄心勃勃的。
D.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投入。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项(3分)()
A.中国大学学生成本低,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GDP,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B.中国大学正在朝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C.政府削弱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D.高原教授认为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书法是“本乎天地之心”的艺术,它是一个意象世界。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中国戏曲艺术是诗、舞、乐与舞台表现的有机结合,它不像西方演剧观那样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是以舞台形象创造的美、所达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为中心,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解读的“美”即: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比如,刘长卿的著名诗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从诗的表层和字面意义上看,它写的是一个傍晚,一间茅屋被苍茫的远山包围,这时,守门的狗叫了,一个人踏着风雪归来。但这首诗所唤起的东西显然远不止这些。这就是意象之美的魅力所在,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意象创造的意义正在于此。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忘记了这一点。他们注重的是物质功利的东西,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只追求属于艺术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还流行这样的时尚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艺术审美完全当作产业对待。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误解。因为它无视艺术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也忘记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使人们超越表层的、物质的、感性的美,进入到理性、精神的层面,让人的心灵受到感动,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所以,在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精神,寻求意象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范畴看,中国古代的书法、戏曲、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本质上与文学艺术一样,都是意象创造的艺术。
B.西方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将美看成是内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客观对象,是主客体的统一。
C.中国意象美学与存在论现象学关于“美”的解读是相同的,二者都能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D.由于一些流行的时尚语对艺术的误解,现代人常常忘记了艺术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中国传统艺术不以实体和形象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物我交融。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明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精神已经在当代美学艺术实践中得到了传承。
C.文章第四段中以意象创造的意义为立论前提,否定了当今社会只注重物质功利的东西的艺术现象。
D.文章先论述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特色,然后提出了意象可以而且应该融入当代美学艺术实践的观点。
【小题3】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现代视野。
B.存在论现象学对“美”的解读可以理解为“通过在场的‘象’,推想到背后不在场的‘意’”。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一个意象世界,让人们既可以感受自然美,也可联想到更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D.中国传统艺术偏向于用意象来表情达意,这比以形象为中心的西方传统艺术更具有优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历史的流沙
雷抒雁
①北京三环路畔有一家书店,叫“知不足”。好名字!是要人去买书,读书,然后知不足。古人的话大体是对的,不读书时,侃侃而论,似乎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知,一翻开书,惊出一头汗,原来尚有那么多事不知;甚至先前以为已知的,却是半知,或谬知。
②这是熟理,不说。以写作人的目光看,翻翻前人的书,忽然能生出些恐惧来。在我们的前边有多少呕心沥血,三更灯火五更鸡,自以为写下了惊天动地的诗文的人,竟被历史的流沙埋得这等严实。如今说出他们的名字,极少有人知道,说出他们的著述,读过的人万里难得寻一。
③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名家和史学家,他撰写的二百二十卷的《石匮书》,是纪传体明史。后又完成了记叙明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的《石匮书后集》,共六十三卷,附录一卷。张岱自信这些书可以传世,应以金为匮,藏之石室,那种自负,应不逊于今人。
④历史的尘沙,让人不敢回头,多少创造,多少建筑,都沉沉地埋进了黄沙。那古楼兰的繁华强盛,让唐帝国如芒刺在背,边塞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唱的是决心,也是艰难,是牺牲。可是如今,我们只能从那漫漫黄沙下坍塌的土丘推认当时的建筑,从未朽的枯骨分辨远去的古人。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诗文以及由此引起的鸡争狗斗,得来的荣华富贵,享受的声誉名望,一概地归了沙尘。常说历史无情,大概就在于此,它埋葬了多少爱恨情仇。
⑤先前的文人也有过风流,也有过宗派,也有过吹捧和打压,更有过相互围剿与厮杀。可是,一旦时过境迁,一切都风流云散,花落水逝。历史的无情还在于历史的霸道,不论输家赢家,尽覆黄沙之下。
⑥文人多狂士,一旦成名,难免“仰天大笑出门去”,要“一览众山小”。自己写的片言只字,都敝帚自珍,不肯让人雌黄。古人概括为“文人相轻”,可知此毛病由来已久。加之过于自珍自恋,便有俗语说:“别人的婆娘,自己的文章。”宁肯让美丽给别人的妻子,不可输美文于自己的文章。看看那些为了获得某种奖誉的寻机奔走,获取虚名后的趾高气扬,便可洞见其心态之一二。
⑦时代如人,要前进,自然背不动许多陈旧的包袱。那些先前看来还光光亮亮的劳什子,现在只好扔到一旁让尘封沙掩。
⑧前边说过的那位张岱先生,是经历了由盛转衰、由红变暗全过程的一个典型。
⑨这个纨绔子弟,说起先前的自己,充满了夸耀和感叹,他说他“好精舍,好美婢……好古董,好花鸟……”。看看,真是人间的一切繁华和欲望都集中在他身上。可是,历史弄人,明灭清立,先前的繁华尽被风吹雨打去,张岱一下子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这就让他回首往事,不能不恍如隔世了。
⑩历史的流沙,把他的自负、狂傲、才华、富贵、虚名、心血,统统掩埋。
⑪当然,历史并不虚无。当我站在秭归,站在屈原高傲孤愤的塑像前边;当我站在李白墓前,站在那方千古巍然屹立的墓碑前,我就想到,其实,许多大的文人和大的思想家,他们是高耸的山峰,是根深叶茂的大树,历史的风吹过,他们不会动摇。沙尘只会匍匐在他们的脚下,无法遮蔽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存在反倒丰富和深厚着历史。我想说的是诗人也罢,文人也罢,来了,如春花开绽;去了,如黄叶飘落。留下的只是果实,即你安身立命的作品。这果子能否在许多年以后重新萌芽,则在于它的生命含量。你现在的奔忙,其实对它能否恒久无助。
⑫前些年,有人将自孔子至今的文化名人,汇总了200名,其中新中国建立前是150名。算一算,从孔子至今将近3000年,大约15到20年出一个名人。一个世纪也就四五个人。但当今却占了50名,许多小弟弟、小妹妹也孔子一般入了名籍。我想新中国的文学成就即便很大,与历史比,未免过于乐观了些。
⑬冬天到了,寒风又起,窗外呼呼啦啦吹起些黄叶。塑料袋也好风凭借力,飞上了枯树枝头,远远看去,竟像是花簇一般灿然。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⑪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套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注:①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小题1】作者开篇就以拟人的手法写养在笼中的鸟都怕孙犁,为什么这么写?
【小题2】作者说“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你认为孙犁珍爱的还有什么?作者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有何用意?
【小题3】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小题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B.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C.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我”亲近感。
D.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E. 全文反复强调套袖,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了大师品质的高尚,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