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中国小说”,这是一个建设性和挑战性兼而有之的话题。它的建设性是要树立起文学坚定的自信心;它的自信心,既是对每个写作者自我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全球化主流话语的挑战。不管我们从怎样不同的角度理解小说,不管我们的文学观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不管是全盘西化还是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在用方块字表达自己,这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最核心的特点。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这几乎成为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后、也是最难以被同化的特点。你用方块字写作,你才可以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被称作是“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你才可以最终确立你之所以是你自己。不管你有怎样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不管你有怎样的文化偏好,也不管你有怎样不同的审美取向,使用方块字将成为你不可摆脱的最终限定,成为你最后的身份标识。你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语言文字写作,并因此而更容易地“与世界接轨”,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但你也因此而成为华语写作之外的他人。
所以“伟大的中国小说”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地变成了“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既然你使用方块字,那么和方块字相始终也根本无法拆开的文化传统,也就必然成为你写作的一部分。不管你是脚踏土地,直面现实,把自我完全熔铸于现实主义的大地,还是切断历史,挣脱现实,完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而上的精神羽化的神性飞升;不管你是宏大叙事,还是彻底个人化的写作,你都必须依靠方块字,你都无法躲避方块字所带给你的文化高度或历史陷阱。
建立现代汉语的主体性,绝不是要重建方块字的万里长城,然后把自己囚禁其中。我们渴望的是: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我相信:中国的当代文学最终将证明,现代汉语不是因为全盘西化才保留下来的,而恰恰是因为现代汉语保持了鲜明的特性,是因为现代汉语不仅没有被别人完全同化,反而对世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不错,在所谓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别人的历史曾经血腥、剧烈地发生在我们身上,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可如今,我们的历史也正理所当然地改变着全球化,也正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历史中最丰富最深刻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必然需要语言的自觉,这个过程必然期待着现代汉语主体性的建立,这也是“伟大的中国小说”产生的过程。
(节选自《当代作家评论》,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伟大的中国小说”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用方块字来反映中国的文化传统并深刻地表达自我。
B.更容易与世界接轨,能够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C.无论运用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手法,都要依靠汉字来表达。
D.只有自觉运用现代汉语,“伟大的中国小说”才能够产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设“伟大的中国小说”,需要树立文学坚定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指的就是每个写作者要敢于面对自我能力的挑战。
B.华语作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文化偏好或审美取向,但使用方块字将成为他们的最终限定和身份标识。
C.用方块字写作,才可以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被称作是“中国文学”、“中国小说”,才可以最终确立你之所以是你自己。
D.建立现代汉语的主体性,既不能搞全盘西化,成为华语写作之外的他人,也不能重建方块字的万里长城,把自己囚禁其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用方块字表达自己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最核心也几乎成为最后的特点。
B.任何人在进行宏大叙事和个人化写作时都必须依靠方块字,都会无法躲避它所带来的文化高度或历史陷阱。
C.中国的当代文学将证明,现代汉语得以保留下来恰恰是因为它保持了自己鲜明的特性,并对世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D.在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我们曾被别人的历史改变,如今,我们的历史也正改变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7 09:4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夜

乔土

夜里十一点钟,老谢的三人小组准时到达了老槐树街。意外的是,老槐树下的那所房子里,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小李往窗外看了一会儿,说:“像是举行婚礼。”

小李说:“不会是那小子吧?我下去看看。”

老谢说:“不用看了,老槐树街5号,错不了。”

小李精神抖擞,正了正大盖帽说:“哈,谢组,咱们行动吧。”

老谢却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不动,他点上一支烟,吐了一口烟雾,烟雾在车里打了个转,缈缈飞出窗外,他说:“再等会儿,等人散了吧。”

最后一批客人出来了,新郎新娘也跟着送了出来,房门终于关上了,喧哗也归于平静,三人一下子感到了夜的寂静。

“都走了,”小李和小赵都有些兴奋,“我们动手吧,再不动手天就亮了。”

老谢沉思了一会儿,说:“等天亮吧。”

夜深了,显得异常寂静,小赵把手伸出窗外,忽然说:“哎,这天气,好好的怎么下起雨来了。”他刚说完,雨就突然“哗”地大了起来,雨点连续敲击着车窗,发出“砰砰”的声响,车内也一下子挤进来许多的寒气。

小赵使劲搓了几下脸说:“倒霉的冷雨!我们也不能下车转转,只能呆在车里,怪没意思的。头儿,讲个故事吧。讲讲你和嫂子的故事吧。”

老谢笑了笑,说:“我和她也就那么回事,起初她不同意,因为她老爸,后来她老爸去世了,她就嫁给了我。”

小李忿忿地说:“老人都是死脑筋。”

老谢说:“我说的是她爸同意,她不同意,她爸不在了,她才嫁给了我。”

老谢说:“我刚参加工作时,跟的是黄所长,黄所长有个女儿,人长得漂亮,黄所长一直想让我们俩谈朋友,可他女儿却死活不同意,说当警察的顾不了家,她爸就是个例子。后来,有一次我和黄所长去执行任务,我们按计划分头蹲点守候在街道两头。半夜时分,一个男人搀着一个孕妇着急地出现在我的车前,那个孕妇快要生了,表情痛苦地哭天叫地,而街上一辆车子也没有。男人看见我的车,就像看见了救命稻草,扑过来趴在我的车前哀求我送他们去医院。我不答应,他就跪在我的车前拼命地磕头,磕得砰砰响,而他的女人则在一边撕心裂肺地叫唤,让人心里实在不忍。我下车看看远处的街道,没有一个人,我就把女人扶进车里,男人也从地上爬起来钻进车内,我加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到了医院。当我返回现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嫌犯抓住了,黄所长却身中两刀被送进了医院。在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室外,我又看到了那对夫妇,他们的怀里已经多了一个胖宝宝,他们向我致谢,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

“黄所长去世前,我进手术室见他最后一面。老所长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女儿坐在他的床前。老所长已经说不出什么来了,他只是看着我,连眼睛都没眨,他的女儿走过来,和我站在了一起,他仍然没有一点表情,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心里恨我。

“后来,我结婚了,妻子就是黄所长的女儿。对黄所长的牺牲,我很是自责,他的死我有直接责任,如果我不离开现场,他就不会被嫌犯刺中,而妻子却说我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而这,正是她决定嫁给我的理由。”

车里陷入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

雨不紧不慢地下着,仿佛永不会停止。

老谢却睡意全无,他盯着远处的老槐树街5号,那里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老谢却一直盯着,不敢有半点马虎。

雨似乎停了,雨滴的声音少了许多。老谢轻轻推开车门走下去,却发现雨并没有停,只是下得小了一些。后半夜,风雨更寒凉了。老谢紧了紧衣领,快步走到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在树下,他拿出一根烟点燃了,吸了起来。

东方的天空上露出一丝亮色时,雨也停了。

老谢看看远处,老槐树街5号的窗户上已依稀可见一丝暗红色,他咽了一口唾沫,举起手“砰砰砰”地敲了几下车窗,两个睡梦中的年轻警员挺身坐了起来。

“天亮了?”小赵一下子睡意全无。

“我们行动吧!”小李摩拳擦掌。

老谢在前,小李和小赵紧跟在后,三个警察一起向老槐树街5号走去。

(《光明日报》2018年11月02日14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犯罪嫌疑人,警察老谢没有立即行动,而是等举行完婚礼,在新婚后的第二天才对其实施抓捕,突显了他既尊重人情又恪守法律。
B.老谢的成长深受老所长影响,老所长是因为他的不敬业面壮烈牺牲,临终还将女儿托付给他,他对老所长既无比感激,又充满愧疚之情。
C.“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一句话,不仅说出了妻子之所以嫁给老谢的理由,也表达了她对老谢的高度评价。
D.小李和小赵一开始就跃跃欲试,急于对犯罪嫌疑人采取行动,但是被老谢阻止住了,执法理念简单的年轻警察与老谢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题2】小说用插叙来处理老谢和他妻子的故事,请结合作品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位
朱瑾洁
今天,刘副教授很高兴,高兴的由头是今年学校实行重大改革,副教授可以招考博士研究生。已副教授多年的他可以带博士研究生,这是刘副教授多年的夙愿,也是他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
然而,刘副教授高兴之余多少还有点儿苦恼,苦恼的根源就是虽然能带博士生了,可毕竟自己早年是工农兵大学生,在英语上是一片空白,所以文凭上仍留有博士生的空白。这也是他多年的遗憾。
今年能带博士生了,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况且,如果早考上博士生,刘副教授的称谓老早就去掉“副”了。所以,刘副教授在高兴之余,心中立马就草拟好了今年的两点打算:一是向学校学部委申请招考博士研究生;二是报考本系博士研究生。
因为有了招考博士生的打算,刘副教授就给他的硕士生王威打了电话,关切地问他毕业后的打算,最后还提醒王威别忘了报考他的博士生。刘副教授对他的这个学生很欣赏。
挂了电话没有半小时,王威就来到刘副教授家,刘副教授见爱徒前来,高兴地说:“王威,打算好了报考我的博士生?”王威有点胆怯地看了老师一眼,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不打算考了。”刘副教授睁大眼睛急问道:“为啥?”因为他太了解他这个学生了,没有特殊情况,他不会拒绝他这个老师的意见的。王威说:“前几天,我回了趟家,自留田里的小麦旱得很厉害,地面上的麦叶都枯死了。”刘副教授说:“这我知道,电视不整天放嘛。可这和你报考牛头不对马嘴啊。”王威说:“能对上。麦子枯旱死,家里就拿不出供我上学的钱了,从小学到现在,我已上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我都是伸手要钱,家里攒的钱都供我上学了,可俺娘的慢性心脏病已经拖了多年……”王威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看着爱徒十分忧伤地在抽泣,刘副教授心里也不是滋味,就关心地对王威说:“老师理解,也能体谅你的难处,不过,你还是考虑考虑,毕竟考上博士生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台阶,没有这个,你想向更高层次发展谈何容易。”沉思了一会,王威抬头看了看刘副教授说:“老师,我想报考咱校的聘师考试,成为您的同事,为您分担一些教务。”见王威意志有点儿坚决,刘副教授有些生气了,就说:“你不要急于下决定,还是考虑考虑吧。”王威说:“行,老师,过几天我给您回话。”
很多天过去了,离规定报考博士生期限还有最后一天,刘副教授没有等到王威任何只言片语的回话。不能再等了,再等自己的报考时间也耽误了。到了离报考截止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刘副教授来到学校的报名点,毅然决然地在报考博士生考试的花名册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刘副教授写完自己的名字后,还有点挂心学生王威,便把花名册从头至尾滤了一遍,没有王威的名字,不放心,又从尾到头细看了一下,还是没有,教授知道,到这个时间段说什么也晚了,内心深处很替王威惋惜。
过了三个月,学校聘请教师的考试开考了。在刘副教授监考的教室里,王威认真地答着试卷。刘副教授几次从王威身旁走过,用眼睛的余光扫描试卷,发现王威答的试题没有错的。三天后,王威如愿成为母校的一名正式教师,成为老师刘副教授的新同事。
又过了一个月,博士生考试如期进行,在新教师王威监考的教室里,刘副教授认真地答着试卷。虽然王威怕影响老师的发挥而不敢走到老师的身旁,可从老师淡然自若的答题神情看,老师一定答得不错。果然,一个月后,刘副教授如愿通过笔试进入了面试。
又过了一个月,刘副教授顺利通过面试,成为他系招考的唯一一位博士生。不过,刘副教授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出了点小麻烦。因为现阶段他这个系能带博士生的只有刘副教授,而刘副教授是他这个系考上的唯一博士生,这就出现了自己教自己的尴尬。不过,再难的事也难不倒具有教授级别的校领导们。通过调阅王威的硕士论文和有关科研成果,校领导们一致认为王威的科研成果已居世界前沿水准,一致同意推荐王威作为学校破格提拔副教授的唯一人选,并特事特办,以学校党委的名义向学校学部委推荐。不到一天,王威破格提拔为学校副教授的批文就下来了。
按照学校今年重大改革的规定,王威成了他老师刘副教授的博导。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而且吸人眼球,通过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去思考错位的对象、错位的原因等,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B.本文详写了王威与刘副教授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王威贫寒的出身,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等美德。
C.本文擅长心理描写,如刘福教授“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他愧疚和不安的是自己是工农兵大学生,不懂英语,实力不够。
D.因没有博士文凭而得不到晋升的刘副教授,只好把可以带博士研究生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这反映了只重文凭制度的不合理。
【小题2】前四个自然段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整体上看,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陈平原

幸灾乐祸也好,呼天抢地也好,无动于衷也好,人们都不能不正视这一命题:学术正在贬值。

就看你怎么理解这“贬值”两个字。如果这指的是应用学科被推到前景,而学术性更强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受重视,跟经济建设没直接联系的文史哲等古老学科甚至受到冷淡,这的确很可忧虑;如果这指的是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知识分子待遇的低下,以致学者不能安心治学,而必须盘算如何“生产自救”,这起码也不是什么好兆头;但如果指的是学术研究不再受到公众的关注,不再有“雄文一出举国欢腾”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我倒觉得很正常,既不可喜,亦不可悲。

学术研究本来就是“寂寞的事业”,没多少油水好捞的。前些年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出书容易,惊世骇俗容易,滥得虚名也容易。一时间学术界似乎也成了“名利场”。如今则又回到了“冷板凳”。

梁启超有篇名文《过渡时代论》,其中谈到过渡时代容易出英雄。出政治上的英雄,当然也出学术上的英雄。“五四”年代能出英雄,前几年也能出英雄,如今则连“各领风骚三五天”都不容易,英雄似乎消失了。没有英雄的时代,未必学术成就不高,只不过缺乏戏剧性罢了。

激动人心的呐喊着呼啸着前进的学术变革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该是没有多少诗意而又更加艰辛的常规建设了。对于青年学者来说,适当调整一下心理状态,乃至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还是必要的。就好像新学期开始,小学生们必须把假期里跑野了的心收回来一样。

当然,也有人“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从来没“跑野”过。可这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对于那些没有一点功利心、没有一点虚荣心、没有一点狂态、没有一点醉意的“纯学者”,我历来敬而远之;有时甚至不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或者缺乏才气故作镇定、或者出于矫情大骂葡萄酸也未可知。我佩服的是能“跑野”也能“操正步”;该“跑野”时“跑野”,该“操正步”时“操正步”。当年“跑野”时甩了一拨人,如今“操正步”还会甩下一拨人。读书做学问也真不容易。

一代诗僧苏曼殊的小说中,常常出现这么一种尴尬的局面:男主人公在热情、执著、聪慧、果敢的西化女性和娴静、高雅、温柔、含蓄的东方女性面前丧失选择的能力,只好悬崖撒手皈依我佛。这种主题模式在现代作家笔下不断重现,只不过“五四”时候西化女性占上风,40年代东方女性占上风而已。尽管作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时代逼出来的;内心深处很可能都像苏曼殊那样,在两种女性、两种生活理想、两种处世态度——借用茅盾的术语:诗歌与散文——之间徘徊。

“没有英雄”、“缺乏戏剧性”、“操正步”、“常规建设”,这无疑都是散文时代的标志。也许,只好做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但愿,就在不久的将来,我能把这题目倒过来再做一遍:告别“散文”,走向“诗歌”。即使那篇好文章一时难产,也不妨为这散文时代保留一点诗意,或者创造一点诗意。以免“寂寞的事业”过分寂寞,散文的时代过分“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对于无法回避的学术贬值现象,众人有不同反应,有人悲有人喜,也有人无所触动。
B.作者认为学术性更强的基础理论研究、跟经济建设没直接联系的文史哲等古老学科不应该受到冷淡对待。
C.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术研究成了捞油水的手段,惊世骇俗的作品学术成就未必高,著名学者未必名副其实。
D.诗僧苏曼殊的小说中,男主人公对女性的选择在不同时代倾向不同,“五四时期”西化女性占上风,40年代东方女性占上风。
【小题2】对于学术贬值,作者为什么觉得“很正常,既不可喜,亦不可悲”?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划线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蓼花开

王照祥

①那年头,村边稻场上的傍晚格外热闹。妇女们边收拾锅盘碗盏,边唠着家常。男人们摇着蒲扇,话着庄嫁收成或天南地北。孩子们追逐游戏,欢笑声叫喊声荡漾在稻场上空……

②月亮西斜,清辉如水。贪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都已响起了鼻息声。母亲们轻吟着眠歌,熟睡的婴儿发出几声梦呓,像鱼儿吐出的水泡声一般。月下的稻场犹如安静的池塘,稻场四周,明灭着几堆烟火,袅袅升腾起几缕青烟。

③那是隔年的红蓼发出的烟气,有点辛辣,蚊子闻风而逃。

④红蓼是乡间常见的野草,田间地头路傍,随处可见。春天,红蓼发出几片绿叶,形如菠菜。到了夏天,叶子中间会抽出一穗或数穗白色的花柱。秋风起时,花柱变红,那就是红蓼花开了。我的故乡土地贫瘠,红蓼花开并没有见奇之处。

⑤对红蓼的另一种记忆来种暑假。山坡,池塘,野地,年少的我们上山摘果,下河捉鱼,到处飞奔。不出几日,身上就长了热疮和疱疖。母亲寻来了红蓼,放在石臼里捣烂,热敷到疖子上。一边敷,一边叮嘱我们不要再到野外疯跑了。不几天,疖子烟消云散,我们便又奔跑如初了。母亲们叮嘱如何能锁得住我们贪玩的、奔腾的脚步呢?

⑥而红蓼,委实是太平凡了,平凡得在我长大离家后几乎就将她忘记了,直到我到江心洲工作的时候,再次看到了红蓼。

⑦江心洲的红蓼长得格外蓊蓊郁郁,且有层次。洲堤上的红蓼也如菠菜一样低矮,但越往外滩,就越茂盛,高大,犹如小树。初秋,清澈的沼泽犹如明亮的镜子。沼泽边高大的红蓼们,似乎要争着照镜子似的,挨挨挤挤到水边,摆弄着红色的花柱。顽皮的鱼儿游过来,像要欣赏红蓼的花容。红蓼的花柱挑逗一般轻点水面,小鱼儿便一跃,似要去亲吻红蓼。红蓼则轻巧地把花柱挑起,小鱼儿扑了空,落入水中,在水面砸出圈圈涟漪,摇摇尾巴游走了。绿叶发出哗哗的笑声,生成江风,轻摇着红蓼丛中的渔船。

⑧渔汛季节,渔船常常钻进了江边的红蓼丛停歇着,汲取沼泽地的清水做饭,等待着出江打鱼的时机。红蓼丛俨然成了他们的家园。江心洲上的居民十家九姓,或是当年为逃避战火移居而来,或是流浪的船民定居下来。近年,洲上人家青壮劳力悉数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带着没办法跟父母外出的孩童,艰难地耕种着土地,还有一些谙熟水性、不舍长江的渔民。

⑨六、七月,是长江最为活跃的日子。几场瓢泼大雨过后,洪水抹平了外滩,江流直抵到屋脚。洲上的人们每日走到大堤上,密切注视着雨情水情,几乎到了恐惧的极限。在大水中从容的是白杨树,它们挺拨着身躯,立在水里,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从容的还有洲上那些经见过各种危难的老人们。

⑩老人们说,等吧,等红蓼花开了,红蜻蜓飞来了,水就退了。

⑪于是,我们天天盼着红蓼花开。外滩的红蓼在水中拼命地露出头,慢慢变得葱郁起来了,又渐渐地,叶子中间抽出了一穗或数穗白色的花柱,江中的洪流似乎也不那么发鼓了。

⑫忽然有一天清晨,洲上的人都涌到了江堤上,看红蓼花开。是的,红蓼花开了,白色的花柱一夜之间开成红艳艳的了。大片的红艳艳的红蓼像一条丝带,沿江堤伸向远方,犹如天上仙女的飘带凌空划过,生生阻断了那涌过来的浑浊的江水。天空中忽然发出嗡嗡的声音,一大片蜻蜓——红色的蜻蜓——飞来了,仿佛天边飘来的祥云。

⑬红蓼花开,蜻蜓变红,大水老了,洲上人说。是的,大水老了。自此,洪水一天天落了下去。红蓼,从此真正植入了我的心田。

⑭老人们说,红蓼,是一种通了神的花草。

⑮其实,大地上的花草有哪一株不是通神的呢?她们,看遍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读透了世上的沧海桑田,却依然淡定如斯,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村边稻场上傍晚时的追逐游戏,暑假里上山摘果、下河捉鱼,使作者对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B.贪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发出的鼻息声,母亲们轻吟的眠歌,婴儿的梦呓,以动写静,体现出乡村夜晚的宁静安详。
C.故乡的红蓼花委实太平凡了,平凡得没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记忆,以至于长大离开家之后,作者几乎就将她忘记了。
D.花草看遍人间的悲欢离合,读透世上的沧海桑田,却依然淡定,用拟人修辞,赋予植物以阅尽沧桑却从容淡定的情感态度。
【小题2】作者在故乡、在工作的地方,都对红蓼花深有感触。请结合全文,概括红蓼花是怎样与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小题3】第⑦段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心洲的红蓼花,这样写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常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乾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太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ZXXK
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集中毕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著《明史》,把私著《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的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由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著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小题1】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B.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史学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宴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的考证学极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乾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成的。
B.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它的各方面内容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C.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其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
D.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著《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明清间一群史学家私著《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B.《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于记述当代史实。
C.一个编史者,既要有才智识见,又要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更需要有勇敢精神,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D.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但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而缺少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