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舞,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オ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逹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生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锅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美。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一一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含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規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載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静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優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エ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千的峰嵘了。
③待到我在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岭了。风随タ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道暮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一一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伐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道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泪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做的意象。争相轩,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年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废子山在《小国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賞的是“ーす二寸之鱼,三年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座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義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竟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含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カ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毎个角落,紧紧地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署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党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奔器、瓦覺青花,又翻动圏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一一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C.随着年龄的増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D.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多村文化的着恋。
【小题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小题3】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小题4】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6:40: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卖唱的人们
王小波
有一次,我在早上八点半钟走过北京的西单北大街,这个时间商店都没有开门,所以人行道上空空荡荡,只有满街飞扬的冰棍纸和卖唱的盲人。他们用半导体录音机伴奏,唱着民歌。我到过欧美很多地方,常见到各种残疾人乞讨或卖唱,都不觉得难过,就是看不得盲人卖唱。这是因为盲人是最值得同情的残疾人,让他们乞讨是社会的耻辱。再说,我在北京见到的这些盲人身上都很脏,歌唱得也过于悲惨;凡是他们唱过的歌,我都再也不想听到。当时满街都是这样的盲人,就我一个明眼人,我觉得这种影像有点过分。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卖唱者,就数那天早上看到的最让人伤心。我想,最好有个盲人之家,把他们照顾起来,经常洗洗澡,换换衣服,再有辆面包车,接送他们到各处卖唱,免得都挤在西单北大街——但是最好别卖唱。很多盲人有音乐天赋,可以好好学一学,做职业艺术家。美国就有不少盲人音乐家,其中有几个还很有名。
本文的宗旨不是谈如何关怀盲人,而是谈论卖唱——当然,这里说的卖唱是广义的,演奏乐器也在内。我见过各种卖唱者,其中最怪异的一个是在伦敦塔边上看到的。这家伙有五十岁左右,体壮如牛,头戴一顶猎帽,上面插了五彩的鸵鸟毛,这样他的头就有点像儿童玩的羽毛球;身上穿了一件麂皮夹克,满是污渍,但比西单的那些盲人干净——那些人身上没有污渍,整个油亮油亮的——手里弹着电吉他,嘴上用铁架支了一只口琴,脚踩着一面踏板鼓,膝盖拴有两面钹,靴子跟上、两肘拴满了铃,其他地方可能也藏一些零碎,因为从声音来听,不止我说的这些。他在演奏时,往好听里说,是整整一支军乐队;往难听里说,是一个修理黑白铁的工场,演奏着一些俗不可耐的乐曲。初看时不讨厌,看过一分钟,就得丢下点零钱溜走,否则会头晕,因为他太吵人。我不喜欢他,因为他是个哗众取宠的家伙。他的演奏没有艺术,就是要钱。
据我所见,卖唱不一定非把身上弄得很脏,也不一定要哗众取宠。比方说,有一次我在洛杉矶乘地铁,从车站出来,走过一个很大的过厅。这里环境很优雅,铺着红地毯,厅中央放了一架钢琴。有一个穿黑色燕尾服的青年坐在钢琴后面,琴上放了一杯冰水。有人走过时,他并不多看你,只弹奏一曲,就如向你表示好意。假如你想回报他的好意,那是你的事。无心回报时,就带着这好意走开。我记得我走过时,他弹奏的是《八音盒舞曲》,异常悠扬。时隔十年,我还记得那乐曲和他的样子,他非常年轻。人在年轻时,可能要做些服务性的工作,糊口或攒学费,等待进取的时机,在公共场所演奏也是一种。这不要紧,只要无损于尊严就可。我相信,这个青年一定会有很好的前途。
下面要谈的是我所见过的最动人的街头演奏,这个例子说明在街头和公共场所演奏,不一定会有损个人尊严,也不一定会使艺术蒙羞——只可惜这几个演奏者不是真为钱而演奏。一个夏末的星期天,我在维也纳,阳光灿烂,城里空空荡荡,正好欣赏这座伟大的城市。维也纳是奥匈帝国的首都,帝国已不复存在,但首都还是首都。到过那座城市的人会同意,“伟大”二字决非过誉。在那个与莫扎特等伟大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歌剧院附近,我遇上三个人在街头演奏。不管谁在这里演奏,都显得有点不知寒碜。只有这三个人例外。拉小提琴的是个金发小伙子,穿件毛衣,一条宽松的裤子,简朴但异常整洁。他似是这三个人的头头,虽然专注于演奏,但也常看看同伴,给她们无声的鼓励。有一位金发姑娘在吹奏长笛,她穿一套花呢套裙,眼睛里有点笑意。还有一个东亚女孩坐着拉大提琴,乌黑的齐耳短发下一张白净的娃娃脸,穿着短短的裙子、白袜子和学生穿的黑皮鞋,她有点慌张,不敢看人,只敢看乐谱。三个人都不到二十岁,全都漂亮至极。至于他们的音乐,就如童声一样,是一种天籁。这世界上没有哪个音乐家会说他们演奏得不好。我猜这个故事会是这样的:他们三个是音乐学院的同学,头一天晚上,男孩说:敢不敢到歌剧院门前去演奏?金发女孩说:敢!有什么不敢的!至于那东亚女孩,我觉得她是我们的同胞。她有点害羞,答应了又反悔,反悔了又答应,最后终于被他们拉来了。除了我们之外,也有十几个人在听,但都远远地站着,恐怕会打扰他们。有时会有个老太太走近去放下一些钱,但他们看都不看,沉浸在音乐里。我坚信,这一幕是当日维也纳最美丽的风景。我看了以后有点嫉妒,因为他们太年轻了。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条理清晰,作者生动地描写叙述了几组街头演艺的场景,表达了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呼唤。
B.本文真挚、理性,内容虽简单,但描写灵动,表现出一种单纯之美。作者处理看似平常的题材,展示出了高明的写作技巧。
C.作者对盲人卖唱是同情的,认为那吵人的演奏者是哗众取宠,对钢琴演奏者持赞赏态度,认为那几个青年的演奏最动人。
D.作者说“只可惜这几个演奏者不是真为钱而演奏”,意思是说,如果他们是为钱演奏的话,他们的演奏会更为动人。
【小题2】结合全文和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这句话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夏文字的启迪
聂鸿音
经过几代学者一个世纪的研究,当初谜一般的西夏文字已经不再是谜。迄今为止,不但文字的识读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而且还有一批重要文献得到了公布和翻译,使我们有条件简略地回顾学界对这种文字的研究过程和已有的成果,站在中国文字史的角度看看西夏文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未曾受到关注的知识。
如果要顺利地解读一种久已失传的古代文字,过去认为必须预先掌握这种文字和其他已知古文字的对译文献,以及知道这种文字的所属民族和分布地域,以便找出相关的现代语言作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参照。人们很难设想有哪一种文字在被错认了所属民族和地域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解读。然而有趣的是,西夏文字的早期研究恰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例子——这种文字最初竟然是被当作女真文来解读的,而且竟然取得了成功。
北京市北郊的居庸关城内有一座1345年建成的过街塔,塔的券洞内壁用六种文字刻着同样内容的佛教咒语。这六种文字人们已经认识的有五种,即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回鹘文和汉文。馀下的那种未知的文字长期无人理会,直到1863年,才引起了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的注意。当时,他在路过居庸关的时候得到了一部分铭文的拓片,随即开始尝试解读。七年之后,伟烈亚力把成果写成了论文《居庸关古代佛教铭文考》,文中取那种未知的文字与券洞内壁的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进行译音对勘,从而正确地认出了七八十个字的读音,并断言那是金代女真文,由此引起了欧洲东方学界的轰动。
外民族向来被中原知识分子视为“蛮夷”而不受关注,外民族的文字最多只能充作金石家猎奇的对象,而无人想到深究其原委,这导致居庸关上的西夏文在清光绪年间被轻率地说成了女真文。大约是考虑到那地方在金代的确处于女真人治下,而西夏全然排除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外了。事实上,当时能够见到的女真文石刻至少有河南开封的“进士题名碑”,西夏文石刻则有甘肃武威的“凉州护国寺感通碑”,只要拿这两块不同文种的石刻和居庸关的未知文字比对一下,任何人都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伟烈亚力没有见到那两件石刻的拓片。
伟烈亚力的结论在当时并非无人表示怀疑,但最终彻底纠正这个错误的则是法国学者戴维理亚,他在1898年发表了论文《西夏或唐古特王国的文字》,其中明确指出居庸关那种未知的文字是西夏文而非伟烈亚力所说的女真文,他采用的方法正是与女真“进士题名碑”和西夏“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的对比。
自从俄国探险队1909年在黑水城遗址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献,特别是在里面发现了西夏文-汉文对译的杂字体字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以后,西夏文字的辨识和西夏语言的研究取得了大踏步的进展。到了20世纪末,大多数西夏字的音义和一些最关键的语法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不过,伟烈亚力的功绩也是不应被忽略的。在今天看来,他不但是西夏文字解读的开创者,更重要的是向学术界证明了一个此前不被注意的道理——在解读古文字的时候,“知道这种文字使用者所属民族和分布地域”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事实上只要有两个以上语种的对译文献可用,就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成功。当然也不可否认,研究者在这种情况下能做的只是对个别文字的机械音译或者意译,而不能指望复原那种久已消逝的语言,因为女真语和西夏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试图借助女真语来理解西夏语绝对是徒劳的。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7第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文字曾经像谜一样存在于学术研究历史之中,可以想象,一百年之前,西夏文字是基本无法识读的。
B.了解一种久已失传的古代文字的所属民族和分布地域,是解读这种文字能够得到认可的较好途径。
C.西夏文字的早期研究是被当作女真文来解读的,取得了成功,虽然是个例,但也能够作为规律指导古代文字研究。
D.非专业研究古代文字的普通中学生,也可以通过比对居庸关城内过街塔的券洞内壁的佛教咒语,获得其中回鹘文的读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中原知识分子重视外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不只是把它作为金石猎奇对象,那么西夏文字就可能不会被说成女真文。
B.大约伟烈亚力考虑到居庸关在金代处于女真人治下,这样不考虑西夏就成了自然而然的学术思维,不再深究原委。
C.伟烈亚力的错误结论被戴维理亚彻底纠正,说明对比女真“进士题名碑”和西夏“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是最好的研究方法。
D.采用两个语种的文献对译,能够解决个别文字的机械音译或者意译,而不能指望复原那种久已消逝的语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顾学界对西夏文字的研究过程,女真语和西夏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别太大,伟烈亚力认出七八十个字的读音,没有学术价值。
B.一个精通梵文的八思巴蒙古文研究学者,可以通过研究居庸关城内过街塔的券洞内壁的佛教咒语,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多支持。
C.通过比对大量留存的少数民族的碑刻文字,可以帮助研究少数民族文字的学者更好地进行相关文献研究,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D.《汉英大词典》第三版,收录了“愿景”“宅男”“房奴”等词汇,一个世纪之后,也许会成为研究汉语文字的参考对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哀愁的耶路撒冷

王力丽

耶路撒冷是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历经灾难,圣战不断,屡遭破坏又备受崇敬,有着修复的关丽和挺立的稳重。

有人说,耶路撒冷是个被信仰挤爆的地方。

犹太教徒认为这是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是上帝送给犹太子孙的土地,是他们神圣宗教的圣殿遗址所在,虽然看不到犹太教徒的教堂,但只要有摆放大卫六角星的地方,在犹太人心中就是教堂,就如圣殿被毁后剩下的哭墙。

基督教徒相信这是耶稣的诞生地、橄榄山传教布道的场所、他和12门徒吃最后的晚餐的地方,随后在客西马尼花园做了最后的祷告,被犹大出卖后关在了锡安山鸡鸣堂恐怖的地牢中度过了遇难前的一夜,最后殉难及死后复活都是在圣墓大教堂,一平方公里的古城处处是耶稣走过的路及他的神迹。

伊斯兰教教徒坚定地认为,这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登天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是成千上万阿拉伯人世代聚居之所,这里有世界上第一流的金顶清真寺,是阿拉伯人心目中除麦加、麦地那以外的第三大圣地,也是巴勒斯坦国认为独一无二的首都。

所以,世界上千千万万不同信仰的教徒来此朝拜敬仰,三大宗教的象征像犹太人的圣地哭墙,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及天主教的金顶、银顶清真寺只是相隔几十米,比邻而居相安无事,就像组成耶路撒冷古城的四大区域,犹太人区、阿拉伯区、基督区、亚美尼亚人区,不同的建筑风格、语言、衣着、食品、风俗,就如同一个世界博物馆,彼此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和习俗,独自拥有,谁都不放弃。

耶路撒冷经历过无数次宗教的分歧和战争的硝烟,至今也没消停,有评论员总结得好:“世界太多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

走在耶路撒冷老城蜿蜒起伏狭窄迷宫般的石板小巷,沉重的脚步不得不放慢,那血腥悲哀的600多米的有14处受难的多罗洛萨路上,我仿佛看到了两千年前的场景,耶稣从被审判有罪的无奈到受尽鞭打的忍受,从背负着十字架的几次跌倒到钉上十字架断气,直至安葬、入墓,那一路上有耶稣的滴滴鲜血和行人不忍目睹的眼泪,有着让人心惊肉跳的恐惧和悲愤交加的忧伤。半路上,我不时见到穿着不同宗教区别很明显的服饰的教徒,而两鬓一缕长卷发的犹太教徒拉比,一定是前往他们的圣地哭墙去的。

哭墙是犹太人最大的精神寄托,也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广场,广场中间竖立着以色列大卫国星国旗,三千多年前,由犹太王国创始人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所建供奉“十诫”法规的宏大的圣殿,圣殿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寄托着犹太人生的希望和宗教的情感,恢复圣殿成了犹太人永远的梦想,现仅存圣殿的外墙残垣,即西墙,也有个令人心碎的名字叫哭墙。据说犹太人一辈子一定要在哭墙面前祈祷一次方能安息,犹太人认为上帝就在哭墙的上面,哭墙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所有的祷告和愿望,上帝都会听见,都会如愿以偿。所以,长久以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会回到这面象征着犹太信仰和苦难的墙前低声祈祷,为缅怀昔日的民族光荣和历史沧桑而悲泣,将压抑千年的苦痛和悲伤倾诉与上帝,多少世纪以来,犹太人在相互告别时总是要说一句“明年在耶路撒冷(见)”,表达着他们坚定的理想和追求。

哭墙的石头泛着幽幽冷光,如泣如诉一般,层层叠叠的石块就是层层叠叠跌宕起伏的耶路撒冷的历史,象征着犹太民族坚韧不屈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充满着血与泪的交织,犹太人的哭声、歌声、诵经声、叹息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石头缝内夹满了写着各种愿望的纸条,这是寄给上帝的密信,哭墙成为通往天国的邮局。

我也不能免俗,写下“耶路撒冷不要哀愁,我们要和平的阳光”的心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中的“这”指的是耶路撒冷这座古城,基督教徒认为耶路撒冷是耶稣出生的地方,也是耶稣和12个门徒吃最后晚餐的地方。
B.第七段中评论员的话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并且有力突出了耶路撒冷在阿以、中东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
C.基督教徒认为一平方公里的古城处处是耶稣走过的路及他的神迹,他们将哭墙当作精神寄托,在哭墙的祷告和愿望上帝都会帮助实现。
D.结尾处“耶路撒冷不要哀愁,我们要和平的阳光”这句话体现了“我”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伟大情怀,同时也表明文章的写作意图。
【小题2】请结合文意分析第二段中“挤爆”一词的内涵。
【小题3】文章标题是“哀愁的耶路撒冷”,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250万美元的阳光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她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
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渐渐陷入了绝境。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
蓬头垢面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因为她觉得自己可能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来找茬的珍妮。“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珍妮无奈地摊开双手,笑意依然。
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之前的住户曾经找贝蒂交流过这些,可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但珍妮不一样,她笑容明净,性格温柔,言谈和善,令人怜惜。“哦,好吧。我行动不便,你自己进来开窗户!”贝蒂回头看看自家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您收拾房间吧。”担心贝蒂不接受“施舍”,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补充道,“就当是对您借给我家阳光的回报。”
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间里里外外都拾掇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修整了花圃。
看着透过火焰木树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原先萎靡的状态明显改变。“原来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达了真诚的谢意。
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
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便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
阳光下,贝蒂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有些难过,她稍思片刻,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又有哪遮住您了吗,夫人?”贝蒂有些疑惑。“我和丈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
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人,更是很久没有与人共餐了。珍妮的话像一团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冷孤寂的心。“当然可以。”贝蒂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在贝蒂家的花园,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桩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
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她下棋,有时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
随后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阳光得来的幸福与温暖。2012年11月的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无憾地走完了一生,那年她95岁。
2013年3月的一天,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遗嘱?”“是的,这是哈里斯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她财产的继承人是她的侄子哈特,后来改成您了。现在,她那栋价值1 250万美元的房产就是您的了。”
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和这房子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拥有它。
原来,阳光也是有价的,而且是高额回报,借出越多,回报越多,所以不要吝惜供给别人阳光。
(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向我们介绍了已快油尽灯枯的老人的凄凉处境,这为后文珍妮的出现以及“借”阳光做了很好的铺垫。
B.本文作者通过不多的环境描写,意在烘托了独居老人贝蒂的形象,同时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C.最初,面对珍妮一次次无理请求,老人一次次地答应,这说明被逼入绝境的老人已经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了。
D.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少量的心理描写等刻画了珍妮热情善良、聪明能干、拥有高贵品质的形象。
【小题3】【小题4】简要概括小说中的哈里斯太太的性格特点。
【小题5】【小题6】“阳光”一词在文本中多次出现,探析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得到儒、墨等学派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B.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D.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D.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