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文学科。包含文学、哲学、历史一类的科目在内。而比较广义的文学包括音乐艺术。比较广义的哲学包括宗教,合而言之,是一个人生经验的总纪录。人文学科所能给我们的是生活上的一些条理规律,一些真知灼见,约言之。就是生活上已经证明为比较有效的一些常理。如果完全没有这些。人类的生命怕早就已经寂火,不会维持到今日。

分而言之,文学艺术以至于宗教所给我们的经验是属于情感生活一方面的。即多少可以使我们领会前人对于环境中的事物、情绪上有过一些什么买际的反应,对于喜怒哀乐的触发作过一番什么有效的控制。艺术作品之所以为伟大,文学纪录之所以为真实,全都因为一个原则。就是孟子所说的“得我心之所同然”。所谓我心,指的当然是后来一切读者与赏鉴者的心,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它们有力量打动我们共同的心弦。有力量触及基本人性的痒处。打动与触及得越多,它们就越见得富有实验性,越见得伟大。李杜的诗歌、莎士比亚的剧本、贝多芬的乐曲……可以百读不厌,不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贬落它们的价值。原因就在此。说到我心之所同然,或共同的心弦,或基本的人性,就等于说,有了这一类文物的凭借,后来的人,无论在别的生活方面如何大异其趣,各不相谋,至少在最根本的情感生活上,可以相会,可以交通。

哲学与历史的功效也如此。所不同的是,哲学所关注的是理智与思想生活,而历史关注的是事业生活;前人的经验里,究竟想到了些什么,知道了些什么,有过什么行为、什么成就,思想有何绳墨,行事有何准则,撇开了哲学与历史,后人是无法问津的。历史可以供给行事的准则,小之如个人的休戚,大之如国家民族的兴衰,都可以就前人经验里截取一些事例作为参考,这就是前人说的“以古为鉴”。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懂得如何利用这镜子,来整饬其衣冠,纠正其瞻视,解蔽的工具岂不是又多了一件?近代的心理、伦理、社会、政治一类和行为问题有关的学问到如今并没有能提供什么实际的标准,让我们遵循之后,定能长维康乐,避免危亡;即使有一些细节的贡献,也往往得诸历史的归纳。心理学家讲个人的智力,时常用到的一个定义,那就是利用经验的能力,即再度尝试时不再错误的能力,或见别人尝试时发生过错误,而自己尝试时知如何避免错误的能力,这便是历史的意识和历史的效用。

自社会科学渐趋发达以后,又值两次世界大战的创痛之余,我们有了一个“世界一家”的理想。不过这还是一个理想,达成尚须极大的努力,并且还有待于另一个相为经纬的理想的提出,交织成文,才能收效。“世界一家”的理想只是平面的,只顾到一时代中人与人、群与群的关系的促进。平面也就是横断面,没有顾到它的渊源,它的来龙去脉,是没有生命,没有活力的。没有经,只有纬,便不成其为组织。如果当代的世界好比纬,则所谓经,势必是人类全部的经验;人类所能共通的情意知行,各民族所已累积流播的文化精华,全都是这经验的一部分。必须此种经验得到充分的观摩攻错,进而互相调剂,更进而脉络相贯,气液相通,那“一家”的理想才算有了滋长与繁荣的根本。不过要做到这些,我们似乎应该再提出一个理想,就是“人文一史”。目前已经发轫的国际文化合作可以说是达成这理想的第一步。仅仅为了做到这第一步,为了要有合作的心情、合作的材料,我们就不得不想到人文学科,而谋取它们的东山再起。

(选自潘光旦《人文学科必须东山再起》,有删节)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学科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纪录,涵盖文、史、哲,甚至包括音乐、艺术和宗教。
B.人文学科提供情绪、理智、思想及事业方面的种种经验,让人类在情感上相会交通。
C.历史上,个人的休戚和国家的兴衰,无法提供可资遵循的准则让后人永葆康乐兴旺。
D.当前的“世界一家”的理想之所以缺少生命和活力,是因为它还只着眼于横向的联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内涵和外延上界定了“人文学科”这一概念,并指出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B.文章基于当代提出“世界一家”的理想这一背景,提出了复兴人文学科的观点。
C.文章从人文学科本身和世界形势这两个维度,论述了重视人文学科的必要性。
D.文章以“经”喻人文学科,以“纬”喻“世界一家”,旨在强调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经典总能打动人心,触动人性,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永在。
B.《兰亭集序》中的“虽世殊事异,其致一也”,与文中引用的孟子之语旨意相同。
C.《阿房宫赋》中所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提醒我们要有利用历史经验的能力。
D.如果人文学科不能东山再起,便无法实现文化国际合作,无法实现“人文一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4 03:5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童年与蚂蚁
王富仁
恐怕每个人的童年都会与蚂蚁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也一样.
蚂蚁在中国的名声很好。很小的时候,大人们便给我们讲蚂蚁如何勤劳,如何有恒心,待到上了小学,老师则告诉我们蚂蚁有如何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言下之意都是让我们像蚂蚁们学习。好好劳动,遵守纪律,老老实实,任劳任怨,像蚂蚁一般做人。但奇怪的是,大人们让我们知道蚂蚁有这许多的优点,却似乎并不特别教育我们如何爱美衣,。他们自己似乎也并不特别喜爱他们,因为常见他们随意践踏和毁坏蚂蚁的生命。到了像我一样的儿童身上,蚂蚁的命运可就更惨了。儿童年龄小,力气小,略微大一点的动物都不易去虐待,只有蚂蚁,毫无反抗的能力,是儿童们可以虐待取乐的对象。
我也是常好虐待蚂蚁的一个,其手段之恶辣,计谋之狡诈,现在想起来真令自己毛骨悚然,心惊胆战。夏天天热,没处好玩,有时就在大树底下拍蚂蚁取乐。看到一个大蚂蚁窝,便趴在地上,瞪大眼睛,两眼死死的盯住洞口,见有蚂蚁从洞里爬出来,便用手指头一按,把它搦死在洞口。从外面往窝里爬的,我那时是不搦的,似乎觉得它们理应老老实实呆在自己的窝里,爬出来便是犯法,我搦死它们是理所应当的。至于它们呆在窝儿里吃什么,是不是会亡族灭种,我那时是不及想的,似乎那是蚂蚁自己的事,与我没有关系。有时候,大概出于一种恶毒的动机,还把尿溺在蚂蚁堆,其意不仅仅在于淹死它们,还在于企图臭死它们,毒死他们,因为我认为它们也会像人一样,怕尿之臭和毒的。但这个方法似乎并不灵验。常见它们浑身被尿淋湿之后,仍然爬着到处去寻食,像是毫不为意似的。这反而使我恼怒,好像蚂蚁的这种态度是对我的有意的侮慢。这种心理,大概一些成年人也是有的。这时候,我是对蚂蚁毫不留情的。一定要以加倍的力量,去用脚踩、用手搦,把他们碎为齑粉而后罢。用水灌蚂蚁窝也是我喜欢干的事儿。把水一碗的灌下去希望看到它们从窝里仓皇地爬出来,成群结队的外出逃荒。在这时,又似乎觉得它们老老实实的待着窝里是不应该的,与搦蚂蚁的心情大不相同了。
以上种种乐大蚂蚁的方法,尽管当时做的很认真,但心里并不感到有多大的乐趣。真正让我体验到虐待蚂蚁的乐趣,是在我有了一颗樟脑球之后。
在那时的农村,樟脑球是很少见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从什么人手里,第一次得到了一颗樟脑球,并且学会了用它戏弄蚂蚁的方法。
我们把樟脑球叫做臭球,蚂蚁是惧怕它的臭味的。闻到它的臭味,蚂蚁便不再往前爬。如果用臭球在蚂蚁周围画一个圆圈,蚂蚁便只好在圈内打转,怎么也不敢爬出去,直至臭球的臭味消失,他才有可能逃出这个圆圈。但在这时你又可以画一个新的圆圈,让蚂蚁继续在圈里打转。这种戏弄蚂蚁的方法,要比其他的方法好的多了。好就好在你不必费心劳力,只轻轻地在地上划一次,便可以趴在地上看个半天。在这时,你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完全进入一种超脱的心境,仔细的品味和欣赏蚂蚁在困境中的窘态。你在其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而对于蚂蚁又不必有负疚的心情。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体验的增加,我对这种以艺术的心境欣赏蚂蚁的痛苦的方法有了新的感受。虽然我儿时虐杀蚂蚁,并没有明显的恶意,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恶作剧而已,但从蚂蚁一方着想,却同样是惨绝人寰的。我常想,假如我是一只蚂蚁,在我刚刚爬出来觅食的时候,忽然有一个手指,在我来不及思考的时候,就搦死了我,虽然不能称之为幸福,但到底也没有感觉到就死的悲哀;而若有人在我周围用樟脑球画一个圆圈,自己总以为有爬出去的希望,可是实际上是根本没有任何希望的。这样爬呀爬呀,不断希望着可又不断失望,心灵像落在一架搅拌机中,慢慢的被搅碎、轧烂,这该是何等的痛苦啊!
尽管对于蚂蚁这样的弱者,你同情与它,它也不知;而对摧残它的,它也是照例不知痛恨。然而,这似乎不能作为强者自我开脱的理由。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们让我们学习蚂蚁的各种优点,但是并不教育我们如何爱蚂蚁,这为下文续写自己使用各种方式虐待蚂蚁做了铺垫。
B.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再现生活场景,“趴在地上,瞪大眼睛,两眼死死的盯住洞口”。这些细节形象直观,现场感极强
C.文章使用生活戏谑的语言回忆自己与蚂蚁的童年往事,清新爽朗,童趣十足,也隐含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D.作者童年时期用尽各种方法虐待蚂蚁,主要是因为年龄小而缺乏怜悯之心。而随着人生体验的增加,作者内心认识也开始发生新变化。
【小题2】作者虐待蚂蚁“手段之恶辣,计谋之狡诈”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我对这种虐待蚂蚁的方法有了新的感受”?结合文章,谈谈作者的“新感受”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阿凡达》让中国电影学到什么

①12年前的《泰坦尼克号》让中国观众着迷,12年后,卡梅隆携3D大片《阿凡达》归来,再度引发了中国观众的观影热潮。排队抢票的观众高呼“比春运火车票还难买”,陆川、阿甘等导演看过《阿凡达》无不自叹不如。观众看热闹,而电影人却看到危机。卡梅隆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一场盛大的视觉梦幻,同时也给中国导演带来了反思。

一、让国产电影走上技术化道路

②为了《阿凡达》的问世,卡梅隆耗费了14年心血。我们也经常听到国内导演说为了某部电影“耗费数年心血”,除了噱头外,更多是因为资金问题,而卡梅隆却纯粹是因为“技术原因”——他的想象已经超越了科技的发展。

③作为一个具有开拓性思维的导演,卡梅隆是一个技术狂人,筹备《阿凡达》的14年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只是用来“等待技术成熟”。自称“半个科学家和半个艺术家”的他和他的合作伙伴文斯·佩斯为《阿凡达》自主研发了一套全新的3D数码摄影系统,并且发明了将真人表演同CG画面合成的观察平台,完善了3D电影的表情捕捉系统,革新了动作捕捉技术。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科技的发展因为他又加速了好几年。

二、 让创作者回归最初的梦想

④电影诞生之初其本质就被定义为“造梦”。《阿凡达》的成功在于让技术服务于故事,而不是为了炫耀,不但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奇观,而且在商业诉求中坚持了严肃的主题和人文关怀,让观众观看影片后有一种追求梦想的精神满足。有观众看了《阿凡达》认为,缺乏资金、技术或者想象力,严格来说都不是国产电影的软肋,躲避崇高才是国内电影人共同的致命伤。因此导演陆川看片后感叹:“我们在虚高票房中裸奔和狂欢的时候,彻底放弃了一个电影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者应有的操守。”

⑤《阿凡达》的成功,让电影人明白商业大片不是靠忽悠,不是打打杀杀只凭身体,不是人海战术堆积场面,不是插科打诨全靠恶搞。以往国产商业大片叫座不叫好,正是因为只注重了娱乐元素,而缺少人文关怀。卡梅隆作为一个以商业片成名的导演,在一部花费14年,耗资5亿美金的纯商业目的的影片中,能够不惜笔墨地去表达一个深刻而严肃的主题,能够在赚钱的同时,不忘记一个顶尖导演和一部风靡全球的大片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尤其让人钦佩。

三、卡梅隆的寂寞和成功

⑥卡梅隆是全球最卖座电影票房纪录保持者,他所有电影的累积票房已经突破37亿美元。当他的《泰坦尼克号》赢得了全球票房18亿美元票房和11项奥斯卡奖,被全球影迷奉为“大神”的时候,卡梅隆可以制作任何他想制作的电影了。然而他做了什么?他从好莱坞的喧嚣和浮华中消失了!用了14年时间,他才完成了《阿凡达》,完成了自己童年的梦。当商业大片被看作是快餐文化,这位拍摄商业大片的大师级人物却能不顾名利诱惑,耐得住寂寞。

⑦影评人竹聿名说:“中国有哪个电影人肯和卡梅隆一样,放弃短线投资的巨大收益,花10多年时间潜心于一部电影?卡梅隆对于某些细节的坚持,使得影片延迟了10年问世,但他的这种坚持最终被证明是值得的。现在还有谁认为,我们比国外同行差的只不过是金钱和技术?”

⑧在《阿凡达》的演职人员表上,卡梅隆是编剧,是制片人,是导演,是摄影师,是剪辑师,是特效师,还是化妆师。他做这些,不为别的,就只为将他童年的梦境呈现于大银幕之上。其实早在电影开拍前,卡梅隆就和该片出品方签署了一份成本控制协议,如果成本超过3亿美元,卡梅隆就要先让出自己大部分的盈利分成,回收的资金会先分给几家投资公司。也就是说,尽管卡梅隆为这部电影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他最终也有可能分文不取。去年上海电影节,王小帅炮轰:“如今的国内导演票房成功了,但作为导演却失败了。”被票房和市场绑架的电影人,也许最应该从卡梅隆身上学习的就是“寂寞”。

 (选自2010-01-08《成都日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中“筹备《阿凡达》的14年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只是用来‘等待技术成熟’”,“等待”的原因是
【小题2】对第④段中划线句“《阿凡达》的成功在于让技术服务于故事,而不是为了炫耀,不但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奇观,而且在商业诉求中坚持了严肃的主题和人文关怀,让观众观看影片后有一种追求梦想的精神满足。”的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为(   )
A.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划在“而不是为了炫耀”之前。
B.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划在“不但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奇观”之前。
C.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划在“而且在商业诉求”之前。
D.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划在“让观众观看影片后”之前。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阿凡达》的成功仅仅是技术上的成功,中国电影缺少相应的电影科技实力。
B.导演卡梅隆在拍摄《阿凡达》时身兼数职,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
C.国内导演也常说为了某部电影“耗费数年心血”,其主要原因在于资金。
D.从《阿凡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要彻底摆脱票房与市场的绑架。
【小题4】第①段中提到“观众看热闹,而电影人却看到危机”,纵观全文,归纳“危机”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其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由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重要途径。
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就能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以当代语境下民族传统手艺必然衰落为立论前提,由此引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
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总领全文,并与末段遥相呼应,形成“总-分-总”的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因为民族传统手艺对乡土社区的高度依存,所以建设生态化新乡村是未来发展方向。
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不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昆曲年华
孙可佳
我的年华好像一直是浸透在昆曲里的。
说不上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动,在回眸浅笑低眉的瞬间,我感到了一种温婉的倾诉。音乐并不高亢华丽,曲笛缥缈,灵动若水,安安静静地把故事说给台下的人听。时光那么自然地被带回到故事里的年代,有着几分古中国的慵懒精致。故事也许平淡,却因这样一种讲述的方式变得动人起来。
昆曲之动人处,在于青春之美。你看杜丽娘是怎样“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又说着“你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你看春香和丽娘怎故作错拿了鸳鸯砚、薛涛笺戏弄老儒生陈最良,莲瓣踢裙,舞动腰巾,一派娇俏动人。你再看潘必正怎样“步虚声度许飞琼,乍听还疑别院风”,陈妙常怎样“岂无春意恋尘凡”,两个妙龄年华的年轻人那压也压不住的青春爱恋怎样舒卷开合……昆曲是唱给青春年华的恋歌,青春年华将永远不会老去。
欣赏昆曲是情绪在游走——情节之中抑或情节之外,缥缈浮动抑或寂然不动。水袖流转——翻袖,扬袖,磨袖,展袖,每一种动作附着不同的情绪。是谁说“世上真正的大问题都鸿蒙难解,过于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种逻辑安慰”,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观法,即便没有舞台、灯光,没有曲笛、三弦,昆曲依然可以被敏感的心灵捕捉。很难说只有《惊梦》才是昆曲,一句念白就不是昆曲。曲由心生,曲由心起。
昆曲,总让我心生忧郁深邃的感叹。生旦们用精美的舞台语言讲述着他们的爱欲、别离、理想、现实……忧郁常在别离中,“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妙常赶至江边,横在她面前的是奔腾的江水和幽默风趣的老年撑船人,永远也追不上时间的脚步了;“你看他两分襟,不把临去秋波掉。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香君和侯生背向而立,从此隔断了宿孽情根,将爱情与撕碎的折扇、逝去的家国一同埋葬;或是“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唐明皇在“林中雨声,檐前铃锋”中追忆着故都旧梦和皇朝霸业。岁月年华里停驻着多少只能回过头看,却再也不能抓住的美好!然而我们却不得不前行。昆曲也像国画,有着大块留白,从而让人牵挂惦念,衍生出灵魂的奔腾与情绪的放逐。
最为倾倒的还是《桃花扇》。那是一个忧患老人沉重的叹息,叹息之中还有一种妩媚和舒展。起初以为是花间词,“楼台花颤,帘栊风抖……今宵灯影纱红透”,一个秦淮歌姬,一个复社文人,绵密绮丽,花好月圆;然而再看下去,悲伤与痛苦便不可抑制地汩汩涌出。听左良玉“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声声哭出血泪;看李香君“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守护着爱情的良知。一个王朝的覆灭,一段爱情的逝去,笙歌靡丽中故臣遗老在掩袂独坐,他追问着一个王朝三百年的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止于何地。能够回答他的不是斑驳的光阴,而是那彼此相爱的人,他们因家国不再无法生死相许,只得双双入道。内心的挣扎与外在的变迁,全由那一腔血染就的桃花扇自然地串联起来。《桃花扇》使明艳的昆曲变得厚重,原本轻盈的云步带着历史的沧桑。
痛苦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痛苦抚慰着悲怆。年华易逝,多少青春年华、如花美眷、聚散离合都化作了岁月风云里的滚滚尘埃。然而艺术之美,令逝去的年华得到了纪念。
我喜欢昆曲。我喜欢在某个斜阳正好的黄昏里展开一本套曲。唱一曲悠长的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8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设透”一词形象而生动,既突出了昆曲对“我”的浸润影响,也表达了“我”对昆曲的由衷喜爱之情。
B.不同的人欣赏昆曲的角度会有不同,即便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和伴奏,也不会影响观众对昆曲的体验。
C.首尾两段自然遥相呼应,突出“我”的感受,其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本文就是“我”献给昆曲的一首悠长的歌。
D.文中大量引用昆曲经典曲目中的唱词,具体展现了昆曲动人的艺术之美,同时也使得文章平添了典雅的韵味。
【小题2】昆曲有哪些动人之美? 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小题3】文章为何要以“昆曲年华”为题? 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①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②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获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获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③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节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

(注)①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年4月15日。③1981年4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上加错,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错上加错的深恶痛绝。
E.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是在表明人们对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小题2】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下列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展开了导语的有关内容。
B.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精神。
C.表明了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
D.为了更好地批判珍妮特·库克的造假行为,让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恶劣,提醒人们引以为戒。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这篇报道的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