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 曾
在李可染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们回顾一世纪来艺术的长河,真可谓千帆竞发。可染先生的出现,有他的历史背景,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由于本能的拒绝鄙俗,可染以无待的心境在喧嚣的世态中独立而不倚,自强而不息,谦仁而不傲。当可染先生朝斯夕斯、胸无旁骛地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画作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不是如演说家那样带有着直接的目的性。它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更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可染先生对大自然潜在密码的破译,直接与他的道德向善的趋向不谋而合,而于此时,李可染的艺术与道德合而为一。当李可染先生叹赏大自然,如此深沉地倾注自己对祖国大地山河的刻骨铭心的热爱时,他显然站在了民族文化捍卫者的前列。
可染先生有一种表达超越感观尺度的能力,这就是他内心所具有的崇高感使然的能力,他对大地山河仰之弥高,而这种情怀的恃守,表现为他“大”的艺术。宛若语言的表达,与表达的意义,都有相关的音调,这就是艺术家所独有的风格。或沉雄博大、或清新俊逸……只要是与崇高相连,他们都是美的,虽情态万殊,而其艺术已如自然。
可染先生大宗师一样“来吾导夫先路”,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都应该,也必然如此。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在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这不是每一个苦学者所可达致的。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作画,在朋友与来客寒暄片刻回到画室时,可染竟已画毕,主人大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在一次展览会上见到先生,谈几句话后分手,先生又忽然转过身喊住我说:你以后用笔是不是可以再慢一点。我知道了先生所说的“慢”非只指时间,更重要的是用笔的品质。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的刻骨铭心,竟至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显得那样的庄肃和神往。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生之中总会不期而至地遇到这样突兀的心灵感悟,仅这一次,足以改变艺术家
一生的道路。研究艺术家的心灵历程,那些遽然蜕变和瞬间重生,有时来得迅猛近乎禅家的顿悟。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的下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的、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可染说用笔之际虽所向空无一物,然则胸中应觉艨艟之遇浪遏,冲波逆折而前,当此之时,笔锋必有生涩出焉,必有稚拙出焉。有生涩稚拙矣,然后再求大巧,则大巧即在其中。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三十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五十岁后一扫而空,石破天惊,创旷古无双之结体用笔,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矫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只觉铮铮其骨、磔磔其态,近之则畏,远之则敬。可染先生的字我行我素,决不苟合取容,是颇见他笔下之牛“时亦强犟”的性格的。
先生的“学而知之”的部分,当然还包含了他对素描的积年锤炼、对光影的敏锐认识。在此先置而不论。
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的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守干城,“钝者勉为”。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打进去,致勇也;打出来,夺魂也,这其中数十年苦心孤诣,念兹在兹,朝斯夕斯,方才有了又一次的伟大。诚如可染先生题赐予我的“七十二难,玄奘西天取经不畏七十二难,今以此四字书赠范曾同学”。我们一代代都抱着跣足苦行的宏愿,在艺术征途上踽踽而前,“困”者,“难”也,是深觉万难之下的渺小与决绝。
至此,我们可得如下之结论,可染先生的经历包含着谦逊和伟大,正如泰戈尔有言:“当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就是他接近伟大的时候。”
(转载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艺术是供人们来欣赏的,它的创作意图不是用来教化人的,因为艺术对人的教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是如演说家那样带有着直接的目的性。
B.画作传达的意旨宛若表达的语言,画作的内容宛若语言表达的意义,语言和意义由音调连接,画作的内容和意旨由风格相连。
C.曾经的可染先生因为作画神速而令人赞叹,自己也颇多白喜之情,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先生却认为要“慢”下来,花时间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D.文章是为画家李可染先生做的传,但是却在先生对于书法的研习上花了大量的笔墨,这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回忆了先生是如何“学而知之”的。
【小题2】先生的画作有何独到之处能够产生“来吾导夫先路”的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小题3】这篇传记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成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7 06:0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穿旗袍的女人

丁立梅

  六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住。小镇上有个女人,三十多岁的模样,无职业,平时就在街头摆个小摊,卖卖小杂物,如塑料篮子瓷钵子什么的。
  女人家境不是很好,住两间平房,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还要伺奉瘫痪的婆婆。家里的男人也不是很能干,忠厚木讷,在一工地上做杂工。这样的女人,照理说应该是很落魄的,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每日里在街头见到她,都会让人眼睛一亮。女人有如瀑的长发,她喜欢梳理得纹丝不乱,用发夹盘在头顶上。女人有颀长的身材,她喜欢穿旗袍,虽然只是廉价衣料,却显得款款有致。她哪里像是守着地摊赚生活啊,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一段时期,小街人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人。男人们的话语里带了欣赏,觉得这样的女人真是不简单。女人们的言语里却带了怨怼,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隔天,却一个一个跑到裁缝店里去,做一身旗袍来穿。
  女人不介意人们的议论,照旧盘发,穿旗袍,优雅地守着她的地摊,笑意姗姗,周身散发出明亮的色彩。这样的明亮,让人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大家有事没事都爱到她的摊子前去转转。男人们爱跟她闲聊两句,女人们更喜欢跟她讨论她的旗袍,她的发型。临了,都会买一件两件小商品带走,心满意足地。
  几年后,女人攒足了钱,再贷了一部分款,居然就买了一辆中巴车跑短途。她把男人送去考了驾照,做了自家中巴车的司机。她则随了车子来回跑,热情地招徕顾客。在来来去去的风尘之中,她照例是盘了发,穿着旗袍,清清丽丽的一个人。她的车也跟别家的车不同,车里被她收拾得异常整洁,湖蓝色的坐垫,淡紫色的窗帘,给人的感觉就是雅。所以小镇人外出,都喜欢乘她的车。
  她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却不料,竟很意外地出了一起车祸。所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还搭上一辆车和十几万元的债务。她的腿部也受了很重的伤,躺在医院里,几个月下不了床。小镇人都说,这个穿旗袍的女人,这下子倒下去是爬不起来了。
  可是半年后,她却在街头出现了,干着从前的老本行———摆地摊儿,卖些杂七杂八的日常生活用品。她照例盘发,穿旗袍。腿部虽落下小残疾,但却不妨碍她把脊背挺得笔直,也不妨碍她脸上挂上明亮的笑容。
  我离开小镇那年,女人已不再摆地摊了,而是买了一辆出租车在开。
  过两年,小镇有人来,问及那个女人。小镇人说,她现在发达了,家里有两辆车子,一辆跑出租,一辆跑长途。
  最近又听小镇人说,女人新盖了三层楼房。我问,她还盘发吗?还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真的呢,她还跟从前一样漂亮,一点儿没见老。
  就心安了。这样的女人,是应该永远活得如此高贵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高贵,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也淹没不了它。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加点词的含义。
(1)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
(2)这样的女人,是应该永远活得如此高贵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高贵。
【小题2】文章题目为“穿旗袍的女人”,这“旗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你说说穿旗袍的女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分点概括。
【小题4】文中说“她哪里像是守着地摊赚生活啊,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你认同她“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的生活态度吗,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APP(应用程序)加持的共享单车,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下,开启了产业竞发的另一片蓝海。有数据显示,到去年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20家,车辆达数百万辆,用户总数接近1900万人。眼下,来自中国的“小黄车”甚至已经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国硅谷等街头。
顶层设计叫好,市场也很叫座,但就是这样的共享单车,却面临着居高不下的被盗率、损毁率。对于共享单车运营方来说,是该想一想技术性的办法:既让单车更强大、更结实,也让单车时刻处于轨迹监控之下,此外,更多的还是制度呵护与管理的缺位。我们既希望地方部门为创新的共享单车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按照标准规范设置自行车停放区,更希望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能严肃偷盗损毁共享单车行为的惩戒与责罚。
(摘编自邓海建《骑稳共享单车,何止要点共享精神》,2017年2月24日人民网)
材料二:

图1

围绕共享单车引发的种种道德风险,除了恶意的损毁和其他破坏行为之外,很大一部分问题原因在于市场上存在“未被的满足需求”。
大学生中对各类违规行为的道德评判,始终存在不同声音,比如对于“私藏单车、私加车锁”问题,25%的学生认为原因是“单车数量太少”,担心自己一时无法找到可以共享的单车;50%的学生认为原因是“方便自己使用”,担心临停后单车被骑走耽误了后续的紧急行程。引发道德风险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共享单车天然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比如,“一位年轻妈妈为了方便带小宝宝,在共享单车上加装儿童座椅。
这种行为道德,还是不道德?”问卷调查发现,虽然有63.6%的大学生认为这种行为不道德,但也有高达29.1%的人认为道德;而且,年级越高,认为其道德的比例就越高,在大三以上组别,认同这位妈妈的学生占到了32.5%。
共享经济的本意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只有比照网约汽车市场上那种平台模式,吸引私人单车加入共享平台,发展“网约单车”,才能大大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真正盘活社会存量资源。与此同时,在“网络预约单车”的公共平台上,全民私家单车大范围投入共享,每个人的选择范围大大增加,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摘编自马昕钰《共享单车能骑多远?---基于五城十校的研究报告》)
材料三:
共享单车的“行车道”在不断拓宽,而治理的“围栏”也在逐渐明晰。为规范共享单车发展,北京市东城区将划定近600个规范停放区域,并计划试点“电子围栏”,不按规矩停车者可能就无法使用。类似举措也在不少城市推开,有人认为治理或许也带来悖论:正是自由停放,让共享单车取代了市政公共租车,正是即时定位让共享单车区别于传统自行车;如果框死区域,是不是会重返公共自行车1.0时代?一项专项调查显示,
北京市城乡居民中用过共享单车的已近八成,满意度达97.4%。获得感主要来自随停随走。
进一步说,治理的围栏不应仅是物理上的,更需涵盖信息安全,法律纠纷以及金融风险。前些天,浙大毕业生1分钟内连破4款共享单车APP,让人看到单车钱包的大门虚掩;而随着部分共享单车的折损,安全问题已经出现,使用者有多大的注意义务、平台有怎样的责任还需法律界定;而一些共享单车出现的“押金难退”,更提示了潜在的消费风险:1辆单车押1份钱是租货,1辆车押了10个人的钱就成了融资,共享单车自身的高杠杆,也提醒监管者必须预见到经营不善带来尚金融风险。
(摘编自何鼎鼎《共享时代不能缺少共同治理》,201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共享单车发展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认为道德风险需要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加大惩戒和责罚力度,材料二认为道德风险的原因完全在于共享单车天然的局限性问题。
B.根据材料二中的图表一、二,如果针对性地解决高居选项第一位的问题,各家品牌增加投放数量,又势必造成车辆堆积、无序停放。
C.在中高年级大学生中,超过半数人认为“在共享单车上加装儿童座椅”是道德的,反映出个人需求与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
D.材料二认为,满足共享单车个性的需求的途径是发展“网约单车”,吸引私人单车加入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闲置资源。
E. 材料三认为,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问题需要制度化的管理,但框死区域,增设“电子围栏”势必又将减损用户的满意度。
【小题3】针对共享单车面临的风险,应该如何改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达的风筝

飞鸟

夏达在我眼中是与众不同的人。

我八岁跟着父亲从平顶山回到夏村,与夏达是邻居。夏达矮矮胖胖,长我半岁,皮肤黑,圆脸圆眼圆鼻子,性格好,不爱说话。他每年春天都会去镇上百货商店买一只风筝,然后爬上河堤,把风筝放上高空,一直放线,直到线轴上的线用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刀刃放在紧绷的风筝线上,一拉,线断了。风筝融进天空,杳然无踪。

我对此惊讶万分,要知道,一只风筝的钱需要将近一年的努力,需要平日拒绝花花绿绿零食的诱惑,需要钻进树林收集蝉蜕、摘掉马蜂窝等拿到镇上中药店换钱,需要各种精打细算积攒零花钱。再说,夏达跟着孤寡的夏山爷生活,钱是更加不好踅摸的.好不容易攒够钱买一只风筝,第一次放,就故意割断线,不可思议。

我曾问夏达:“你喜欢风筝?”夏达点点头。我再问:“为啥割断风筝线?”夏达不回答我。我再想追问,发现夏达眼睛红了,泪水慢慢溢出来。我吓得不敢再问。夏达的学习成绩不好,他倒不以为意,整天琢磨怎么弄到钱。夏山爷不大管他。听母亲与父亲说闲话,隐约说好像夏达是夏山爷从火车站捡来的。我向母亲打探:“妈,夏达是捡来的孩子吗?”母亲扬巴掌嗔道:“出去瞎说。”

天气好的时候,父亲喜欢把饭桌放在院里的桐树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饭说说笑笑。这时候,只要我往东边墙头看,在丝瓜藤和葡萄藤间,就能发现一个圆脑袋。有次我想冲圆脑袋喊:“夏达,夏达,”还未喊出声,圆脑袋就不见了,后来,我们一家人再坐在桐树下吃饭时,我不敢再扭头看东边的墙头.但我知道,那个圆脑袋一定藏在那里。

我和夏达都在夏村北边的马庄学校上学,我不喜欢数学,然后不喜欢数学课,继而不喜欢数学老师,数学课的铃声响后,我把一只大个的灰褐色癞蛤蟆放进讲台课来斗里,把粉笔擦和粉笔也放课桌斗里,结果是教数学的女老师尖叫着跳出教室,我被父亲领回家,结结实实地挨了一顿打,我揉着被布鞋底揍肿的屁股,疼得齜牙咧嘴掉泪,夏达说:“你多么幸福啊,”我气得差点翻脸,幸好他饶了一句:“挨爸打也是一种幸福。”说完,他哭了,比挨打的我眼泪还多。

春天来了,夏达又买了一只风筝。他破例让我陪他放,我们爬上高高的河堤,风里飘着桃花香,夏达让我帮他拿着风筝,他掏出钢笔,在风筝的肚子上写:爸爸,妈妈,您们在哪里啊?写完这些字,又用笔重重地描了三遍,我想问他点什么,看他眼里的泪光,没敢问。风筝飞起来了,越飞越高,线轴不停地旋转,最后,线用完了。夏达从裤袋里掏出小刀,刀刃放在紧绷的线上,一拉,风筝失去了牵绊,飘得杳无影踪,夏达把线轴扔进河水里,用手背抹着泪默默走,我跟在他身后,心里很难过。

初中一年级刚开学,夏山爷生病了,夏达退学回家伺候夏山爷,忙活家里三亩多农田,等夏山爷病好,夏达没有回学校。夏达告诉我:“爷老了,不能再操劳了,我要养着他。”我问:“你还放风筝吗?”夏达说:“放。”过了一会儿,夏达又说:“不割断线了。”“那些字你还写吗?”我问.夏达点点头,不再说话,勾着头,眼泪落到地上。

父亲去郑州工作,我和母亲随着父亲落户在郑州。我求学、工作,日子哗啦啦地过去,很多年没有再回夏村。父亲和母亲偶尔会回趟夏村。听父亲说,夏达在镇上开了家风筝店,生意很好,听父亲说,夏达娶了西村的一个女孩。听父亲说,夏达两口子都很孝顺,夏山爷九十多岁了,身子骨硬朗着呢

(《天池小小说》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交代“夏达在我眼中是与众不同的人”,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给“我”的总体印象,语言简洁,呼应题目;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B.夏达为什么放风筝?一方面他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来找回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能过上像风筝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C.“日子哗啦啦地过去”一句运用生动的语言,既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又写出了“我”在求学、工作中的充实与忙碌。
D.结尾段用三个“听父亲说”,写出了夏达生活的变化及“我”对夏达的牵挂,说明“我”是从父亲那里断断续续地获得消息的。
【小题2】小说以“夏达的风筝”为题,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夏达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语汇。
B.流行语都是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流行语是文化多元的产物,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D.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社会和时代的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某种深意可以从流行语中领略和体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流行语以幽默、调侃的语言形式,概括了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人们的话语空间。
B.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常常被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所排斥,但又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C.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从中可以品味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这些流行语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商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反应的那个时代的流行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尚。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因而流行语广为盛行。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落别处

林清玄

①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②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③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④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⑤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⑥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⑦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⑧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⑨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⑩“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⑪“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⑫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⑬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⑭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⑮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⑯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⑰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小题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联系全文,推测第⑭段划线句“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中我“迟疑”和“没有退避”的原因。
【小题3】文中两次出现“一券在手,希望无穷”,分别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
【小题4】联系全文,赏析结尾段中划线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