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是边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划船比赛开始。每只船坐十八个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作为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同时两岸人呐喊助威。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赛船过后,是河中捉鸭,鸭子是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让士兵放入河中的。鸭子谁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端午又到了,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翠翠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那迷人的鼓声,把她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两年前的端午,翠翠挤站在大河边看划船,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划着,河水豆绿,天气明朗,鼓声蓬蓬,翠翠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进城的前一天,祖父几次问翠翠:“明天城里划船,你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翠翠就说:“人多我不怕,但自己只是一个人可不好玩。”于是祖父请城中的一个老熟人来看一天渡船,自己却陪翠翠进城玩一天。此刻,长潭里的四只红船,把翠翠的注意力全占去了,祖父似乎也可有可无了。祖父告翠翠:“人太多了,站在这里看,不要动,结束前我无论如何总赶得回来伴你回家。”翠翠答应了。

祖父回家见到替手,说想替他一会儿好让他也过河边去看看热闹。但那替手想同老船夫在溪边大石上喝两杯烧酒。谁知不到一会,那人却醉倒了。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离开渡船,留在河边的翠翠便不能不着急了。

河中划船的已决了最后胜负,祖父还不见来。翠翠带了黄狗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但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河面只剩一个人在追一只白鸭。那人把鸭子捉到手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叫了几声,那人注意到翠翠。他问清翠翠是谁后,看到码头上已无别的人,就说:“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那男的听了,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汪汪的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

又过了一阵,有人拿了火炬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寻她翠翠不认识他.那人说:老船夫捎口信来,问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边走边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是二老。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那人便笑着说:“他在码头上见你,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翠翠带了点几惊讶轻轻的问:“二老是谁?”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都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他要我送你回去!”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老船夫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摘编自《边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先后两次写到赛龙舟活动,一细致一简略,这样的处理既表现了边城古老的风俗之美,又避免了笔墨的重复。
B.从即使被翠翠误会,傩送也托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一事来看,傩送二老喜欢翠翠,所以他热心帮助翠翠。
C.“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一句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翠翠对祖父的嗔怪。
D.自然风光秀丽,民风古老淳朴,生活和睦安乐,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作者对自己笔下的边城流露出赞许之情。
【小题2】文中的祖父有什么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本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12:5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沈从文

(1)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2)那里住着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了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是五个十个用绳子编成一连,背后一个人用白木梃子敲打他们的腿,赶到别处去做军队上搬运军火的夫子的。他们为了“国家”应当忘了“妻子”。

(3)大清早,各个人家从梦里醒转来了,各个人家开了门,各个人家的门里,皆飞出一群鸡,跑出一些小猪。随后男女小孩子出来站在门限上撒尿,或蹲到门前撒尿,随后便是一个妇人,提了小小的木桶,到街市尽头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后摇着尾巴,也时时刻刻照规矩在人家墙基上抬起一只腿撒尿,又赶忙追到主人前面去。这长街早上并不寂寞。

(4)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的像在午睡,什么地方柳树桐树上有新蝉单纯而又倦人的声音。许多小小的屋里,湿而发霉的土地上,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在土地上或伏在母亲身边睡着了。做母亲的全按照一个地方的风气,当街坐下,织男子们束腰用的板带过日子。用小小的木制手织机,固定在房角一柱上,一面伸出憔悴的手来,敏捷地把手中兽骨线板压着手织机的一端,退着粗粗的棉线,一面用一个棕叶刷子为孩子们拂着蚊蚋。带子成了,便用剪子修理那些边沿,等候每五天来一次的行贩,照行贩所定的价钱,把已成的带子收去。

(5)有时这些妇人把工作停顿下来,遥遥地谈着一切,最小的孩子哭了,就拉开前幅的衣襟,抓出枯瘪的乳头,塞到那些小小的口里去。她们谈着手边的工作,谈着带子的价钱和棉纱的价钱,谈到麦子和盐,谈到鸡的发瘟,猪的发瘟。

(6)街上也常常有穿了朱红绸子大裤过身的女人,脸上抹脂擦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头发。都说明这是一个新娘子。到这时,小孩子便大声喊着看新娘子。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站到门前望着,望到看不见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地换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7)街上有时有一只狗追一只鸡,便可以看见到一个妇人持了长长的竹子打狗的事情,使所有的孩子们皆觉得好笑,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8)街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她们将听那些识字的人,念信内说到的一切。小孩子们同狗,也常常凑热闹,追随到那个人的家里去,但信中有时却说到一个人死了的这类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围聚在门前,过一会,又即刻走散了。这妇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妇人便代为照料孩子,买豆腐,买酒,买纸钱,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人已死掉了。

(9)街上到黄昏时节,常常有妇人手中拿了小小的筐箩,放了一些米,一个蛋,低低地喊出了一个人的名字,慢慢地从街这端走到另一端去,这是为不让小孩子夜哭发热、使他在家中安静的一种方法,这方法,同时也就娱乐到一切坐到门边的小孩子。长街上这时节也不寂寞的。

(10)黄昏里,街上各处飞着小小的蝙蝠。望着天上的云,同归巢还家的老鸹,背了小孩子们到门前站定了的女人们,一面摆动背上的孩子,一面总轻轻地唱着忧郁凄凉的歌,愉悦到心上的寂寞。

(11)“爸爸晚上回来了,回来了,因为老鸹一到晚上也回来了!”

(12)远处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里,有小小油灯的光,可以画出屋中的一切轮廓,听到筷子的声音,听到碗盏磕碰的声音……但忽然间小孩子又哇地哭了。

(13)爸爸没有回来,有些爸爸早已不在这世界上了,但并没有信来,有些临死时还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人带了信回来,得到信息哭了一整夜的妇人,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的。

(14)阴雨天的夜里,天上漆黑,街头无一个灯。狼在土城外山嘴上嗥着,用鼻子贴近地面,如一个人的哭泣,地面仿佛浮动在这奇怪的声音里。什么人家的孩子在梦里醒来,吓哭了,母亲便说:“莫哭,狼来了,谁哭谁就被狼吃掉。”

(15)卧在土城上高处木棚里一个老而残废的人,打着梆子。这里的人不需明白一个夜里有多少更次,且不必明白半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那梆子声音,只是告给长街上的人家,狼已爬进土城到长街,要他们小心一点儿门户。

(16)一到阴雨的夜里,这长街更不寂寞,因为狼的争斗,使全街热闹了许多。冬天若半夜里落了雪,则早早起身的人,开了门,便可看到狼的脚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

一九三一年五月十日

【小题1】如何理解第6段中“望到看不见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地换了一次呼吸”这句话?
【小题2】“长街不寂寞”等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小题3】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长街的孩子们的快乐?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4】结合对全文的理解,品味首段文字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第二次我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

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我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至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像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地打了他一顿呢。四叔是一个长子,人又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怎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什么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作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到了?”大哥很着急地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得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

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什么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我们偷偷地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地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地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拿把我,不然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唯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①四满:四叔,湖南乡人呼叔叔为满满。②满姑:湖南乡人对最小的姑母的称呼。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四段写及城里闹“时疫”,既交代了“我”和大哥下乡的缘由,也衬托出下文乡村生活的美好。
B.文章两次写到满姑到后院坎上偷桃子,既突出了满姑的调皮淘气,又反衬了“我”的天真无邪。
C.“我”到的乡下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可谓“乡村温柔的诗性记忆”。
D.文中画线句运用白描和拟人的写法,形象地突出鸡不怕人的特点;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小题2】文章开头提及四叔的“辫子”,文中写四叔担“我”去乡下的途中又两次提及“辫子”,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文章叙述的角度和语言都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