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个时代,很多作家的名字在报刊和新媒体上频频出现,人们却想不起他写过什么,而有的作家名字一出现,唤醒的则是作品的名字及相关想象,这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写作意义上的成功的区刖,双雪涛的“好”显然属于后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名字将一直与《平原上的摩西》(以下简称《摩西》)捆绑在一起。

通读双雪涛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对大历史变革与个体、群体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是极其敏感的,只是他不愿意把这些故事变成关于历史进程的肤浅论证材料。事实上,当我们意识到历史从未在他的故事中缺席时,才会发现,他早已把历史与人的关系编织进故事的纹理中。很显然这里挺立着由精湛技艺所支撑的鲜明的小说观和历史观,即只有在精心编制的好故事的罗网中,历史这只“怪兽”才能被一种具体、丰富也更具说服力的方式诱捕、显形。

就小说中的“虚构”来说,这里并不存在特别复杂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尊严、前途和命运如何成为历史怪兽的养料,双雪涛心知肚明且有切身体会,只是他不相信历史只有一种抽象的表情,哪怕只是狰狞和吞噬,也会有具体的姿势和形态,更何况历史事件的发生,最终要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承担。所以,在双雪涛的小说中,故事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而历史不只是背景,也是以各种形态渗进故事的有机成分。两者之间如何有机融合,也就成为需要依靠智慧和技艺来成全的事情。

历史发生的时刻,最初必然表现为人的遭遇,并最终物化为文字和器物,这是历史消散后留下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构”介入历史的方式,便是用器物和文字对人进行招魂,在这个过程中历史逐渐脱离抽象意义上的神秘性和匿名性,逐渐呈现出具体可感的形态,这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历史祛魅,即重建历史表情,或日历史显形。帕慕克坚持一个观念:“物品既是小说中无数离散时刻的本质部分,也是这些时刻的象征或符号。”这句话虽然并未明确指向“虚构”与历史的关系,却能贴切说明双雪涛在设置历史的“诱饵”(物品或器物)时所体现出的非凡匠心和能力。

《摩西》无疑是一篇杰作,这里暂且只分析其中的一个细节,一种名为“平原”的香烟烟盒的作用。“烟盒”最显而易见的功能,就是解决了情节设计的基本逻辑问题。故事里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一条线索,众声喧哗,彼此纠缠,直到“烟盒”出现,错综复杂的线索才建立一种比较牢靠的逻辑关系。由此,故事冲出迷局,开始进入令人期待的“解密”程序。

我无意宣称《摩西》必将成为未来的经典,但“诱饵”的精心设置让历史在一个好看的故事中不断具象化,于是,历史表达便言之有物,现实描绘又有纵深感。做到这一点,一部充满意义张力的小说至少成功了一半。

(摘编自方岩《诱饵与怪兽——双雪涛小说中的历史表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双雪涛的小说在故事纹理中渗透着历史与人的关系,但他不愿意把故事当作表现历史进程的材料。
B.双雪涛的作品体现了他的小说观和历史观,他以自己精湛的技艺重新诠释历史,让历史怪兽显形。
C.双雪涛认为历史是有具体的姿势和形态而不是抽象的,最初表现为人的遭遇,最终物化为文字和器物。
D.《摩西》中“平原”香烟盒解决了情节设计的基本逻辑问题,是双雪涛精心设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诱饵”。
【小题2】下列对文中观点及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双雪涛得到人们的认可与他的作品尤其是《摩西》密不可分,属于写作意义上的成功。
B.文章以《摩西》为例,说明双雪涛极为重视个体、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大历史变革之间的密切关联。
C.引用帕慕克关于小说“物品”的见解,意在肯定双雪涛具有设置器物或物品这些历史“诱饵”的能力。
D.文章给予《摩西》很高的评价,认为作者精心设置的“诱饵”,让故事与历史相互印证,小说因此而更加好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提及双雪涛的名字,唤醒的是《平原上的摩西》,他的艺术成就超过那些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作家。
B.历史不能虚构,但是介入历史的“诱饵”却可以虚构,它使历史逐渐脱离抽象意义上的神秘性和匿名性。
C.双雪涛的小说中,故事不仅是写作的目的,也是一种手段,而历史也以各种具体的姿态有机渗进了故事里。
D.在双雪涛的小说中,“诱饵”的设置使历史在小说的故事中不断被具象化,让小说充满了意义的张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6 08: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很多人眼里,“互联网是平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但这只是互联网“理想国”里的单纯想象。《美国科学院院报》日前发布了一篇有关社交网络与个人政治立场的论文。研究者让支持共和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民主党的正面消息,让支持民主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共和党的正面消息,但最终的结果是,支持共和党的人更加讨厌民主党,支持民主党的人更加讨厌共和党。这也就是说,社交网络无助于弥合分歧,反而会将分歧扩大。

“人以群分”,这种现实社会中的人性特征和社会机理,在互联网空间,非但没有改变,还变得更加突出。信息的唾手可得和自由流动,并不能消除成见和误解,相反却加固了“预存立场”。在互联网空间,团结和分裂,奇葩式并存,选边站队,变得更加容易。究其原因,在于网民在网络空间容易集群化——或在相似的情境中,或在相近的心态作用之下,或受到趋同的议题影响,网民容易结群,成为一个个“易感群体”。网民一旦聚集起来,形成某一类群体,就会表现出“去个体化”的倾向。所谓“去个体化”,即群体中的情境因素阻碍个人的自我直觉。“去个体化”的个人不再感觉他们自身是独立的个体,也不再监控他们自身的行为。“去个体化”的个休在群体中失去了其自我知觉和个人认同。个体身处群体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被群体劫持了。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支持共和党的人为何会讨厌民主党了。与此同时,社交网络让人集群化,继而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即在最初偏好的方向上,群体倾向于比个体作出更极端的决定。集群后的网民更容易走极端,形成偏激的态度和取向。

政治态度的改变不是不可能,但难度很大,成本甚高。支持民主党的人,在解释信息时,不会因为所接受的信息是反向信息,就会轻易改变预先立场。一个有预存立场的人,在接受信息时,往往是有选择性的,他(她)更易于接受与预存立场和价值框架相吻合的信息。否则,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理论上,在互联网上,信息更易获取、更加多元,有助于腐蚀偏见,让认知更加客观和真实。但事实上,互联网上信息的便捷和多元,反而会强化偏见。何也?一个网民是不会均等地接受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网民更易接受与其预存立场接近的信息,而遇到反向的信息,会产生“排异反应”。天长日久,一个人在其偏见的驱动之下,就会产生这样的后果:社交网络让人的视野越来越窄,每天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越容易“抱团”,其成见就容易加固,也越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中的“岛民”就会把自己眼中的世界,误认为整个世界,他们会固执地认为,他们所固守的偏见即是“真理”。因此,“偏见”的互联网式生存,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奇观。

(:环球时报;作者:张涛甫)

【小题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是平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交网络有助于弥合分歧。
B.“人以群分”,这种现实社会中的人性特征和社会机理,在互联网空间变得更加突出。
C.在相似的情境或心态作用之下,或受趋同议题影响,网民容易团结成一个“易感群体”。
D.在互联网上,信息更加容易获取也更加多元,这有助于腐蚀偏见,让认知更加客观和真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偏见”的互联网式生存,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奇观。
B.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重在提出和分析问题。
C.本文以讲道理为主,引用《美国科学院院报》相关文章的研究成果来展开论证。
D.文章论证脉络清楚,南“易感人群”到“去个休化”再到“群体极化”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感群体”本为医学名词,文中用来借指在相似的情境、心态作用之下,或受趋同议题影响而结成的群体。
B.“去个体化”,即群体中情境因素阻碍个人的自我直觉,使其失去了自身的独立存在个体知觉和个人认同。
C.“群体极化”,即在最初偏好的方向上,群体倾向于比个体作用更极端的决定,集群后的网民更容易走极端。
D.“孤岛”是指在社交网络上,人们越容易“抱团”,成见就越容易加固,个体也就成为信息海洋中孤独的岛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宿碛口古镇

阿成

碛口古镇,是自明清以来最繁华的黄河古城之一。黄河就是在这儿拐了一个大大的弯儿,世人称之为“万里黄河第一湾”。而碛口古镇也因此被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在黄河边徜徉,幻幻然,似乎是黄河的风哟,将远处黄河纤夫的号子声,隐隐送到了我的耳畔:“船工拉纤步步沉哟,嘿哟,嘿哟……”

黄河就是在这里与古镇的东川江交融汇合,然后以更加雄浑的气势向东流去。碛口古镇上的黄河码头自古就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码头之一。自西北各省而来的商船到了这儿就停泊下来,装货卸货,再转由骡马、骆驼运往太原、京、津及汉口等地,或者会走得更远,出西口,走嘉峪关,及至走出国门,运往异邦。这是另一条闻名于世的古丝绸之路。在碛口,商人们会将当地的物资转运至西北。那情景可谓是泊船如林,昼夜不歇。资料记载:“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一百五十艘之多,各类店肆三百多家。”使得碛口“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随着九曲黄河传遍大江南北。兼之镇上至今尚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货栈、票号、当铺,连同各类商号、庙宇、民居、码头等建筑,几乎包括了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碛口古镇故而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我还记得那支“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泪长流”的小调。是啊,穷苦的“哥哥们”那种想摆.脱贫困的决心,决绝走出去的强烈愿望,便是亲情,便是婆姨哟也无法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或者正因如此,才使得碛口古镇日趋繁荣且风情万种的吧。

入夜时分,风俗使然,无论是碛口古镇上的寻常百姓家,还是镇上的客栈、商家、茶馆、饭馆,大门上都会悬挂一盏大红灯笼。如此参差地勾连起来,温馨迷人。当年那些从黄河远处驶来的商船上的船工们,也能遥望到这些美丽的红灯笼吧,那该是怎样一种盼归的心情呢?

沉沉的夜幕之下,我在一家仿古的茶楼上,凭栏而立,黄河上的风竟是那样刺骨。喝点儿酒祛祛寒吧!茶楼的老板娘是一位年轻妇女,破例为我们弄了几碟家常小吃和热乎乎的小米粥。没想到吕梁的小米这么好吃,甜甜的,暖暖的,柔柔糯糯,喝起来那种入怀的亲切与温暖,让你的心里一下子暖和起来。热情开朗的老板娘还应远客的邀请唱了一支当地的民间小调儿:“一道道水哟,一道道山,哥哥想妹妹哟,想在心尖尖。……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路上我来呀么看妹妹……看妹妹,哥哥跑成了罗圈儿腿。”

仰望着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斗,欣赏着古镇上一家家客栈和酒家高高悬起的红灯笼,俯瞰轰然流走的黄河,想象昔日古镇商船如织、帆樯如林、人声鼎沸的情景。又浮想当年红军东征渡黄河,过激流,冲险滩,迎寒风,抢渡黄河的悲壮气势,即便是酒力不胜,也要敬上一杯。

回到碛口古镇下榻的客栈里,欣然写下一行字:住窑洞,寻古巷,听小调。黄河上恰星汉与渔灯同烁,心已随黄河水远行矣….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既指明了碛口古镇处在黄河边上的地理位置,又通过“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称点出其历史地位,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B.碛口古镇在古代是一个很大的货物中转站,商船如织、热闹非凡;现在仍保存着众多那时漕运商贸集镇的各类建筑等,令人向往。
C.文中引用的“走西口”民间小调,是当地人过往生活的真切反映,其中既有人们摆脱贫困的决心,也饱含了亲人的辛酸与无奈。
D.文章夹叙夹议,深沉婉致、厚重典雅,语言含蓄;但是写茶楼的老板娘时,笔调诙谐幽默,如“哥哥跑成了罗圈儿腿”等句。
【小题2】文中写了许多碛口古镇历史上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结尾一段富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使其基本骨架、内在气质在《论语》多视角的反复刻画中脱颖而出。“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冯友兰曾说:孔子一辈子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就是为人的生存寻求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地”。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求索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在《论语》里睿智地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对于“小人”,他在与君子比照中予以贬贵和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的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认为,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就是认为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观念:修己即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上世纪初,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辜鸿铭还断言,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
这种观点并非简单地仅从语言逻輯归类上定义儒学,或说儒学是尊崇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学派,而是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确信文化教养能够提升人的品质,改善社会风气。儒学的价值就是培育具有这种文化教养的人即君子,再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儒学是君子之学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君子”一词是那些具有特定的基本骨架、内在气质等优秀道德意蕴的人的代称。
B.冯友兰认为,孔子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做人”的问题,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C.孔子认为,“君子”不同于圣人的难以企及高不可攀,更与小人的狭隘、自私等迥然不同。
D.从语言逻辑和哲学体系看儒学的本质就是“君子之学”,这是儒学区别于其它的主要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君子”说为中心话题,论述了孔子“君子”说内涵的变化,及孔子本人和后人的解读。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君子”的内涵更明确,更有现实感,人格更具体。
C.文章引用冯友兰和辜鸿铭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释了孔子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
D.文章引述材料丰富,既有《论语》语句的引用,也有后人研究结果的介绍,使论证较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说“君子”代表着崇德向善的美好人格,那么“圣人”则代表最高尚的人格,是人立身处世的目标。
B.“君子之学”的核心包括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这二者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修己方能治人。
C.崇德向善之人格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拥有它才能成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D.作为君子之学的儒学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因此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其积极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明显加快。截至2017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据联合国人口署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2亿,2050年将突破3亿。
相比之如此庞大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护理服务人员等却呈现出了供给不足的格局。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14万个,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全国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30.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养老床位31.6张。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失衡,对98%以上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缺乏养老服务供给及相应的政策筹划与公共投入,全国养老床位供需差距巨大。”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未来需要有效地撬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以应对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摘自《经济日报》2018年2月18日)
材料二: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失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
2015年11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了“医养结合”的时间表——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顶层规划,所谓“医养结合”,指的是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11月13)
材料三:
中国人口老年抚养比预测

注: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2030年将超过50%。
(数据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四:
日前,桐乡市乌镇“互联网+”养老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2014年,桐乡市乌镇被授予“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同时启动“互联网+”养老服务试点工程。如今,通过三年实践,桐乡乌镇“互联网+”养老服务已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专业护理、文体娱乐、配餐就餐、医疗保健等80余项集中照料和上门服务。
互联网给乌镇老人的生活带来何种变化?89岁独居老人吴凤琴的一天,是乌镇“互联网+”养老生活的缩影。每天早上吃过早饭,拿着印有老人专属二维码的“一卡通”,吴凤琴总会出现在乌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二楼的健康管理中心。自助测量血压后,她的测量结果将及时录入电子档案中。旁边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可免费为老人提供网络医院预约挂号、网上会诊等服务。老人向记者展示了随身携带钥匙扣大小的“SOS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器”:“这是为了防止我跌倒时身边没人照顾,一旦发生意外情况照料中心会马上接到呼叫器报警。”
(摘自《浙江日报》2017年12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老龄化速度正在明显加快,要应对老龄化发展趋势,需要有效调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做到双管齐下。
B.医养结合是一种集医疗、康复、养老等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C.到2030年,社会总抚养比超50%,意味着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压力加大,同时将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
D.乌镇“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它被授予“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也率先展现了互联网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功运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当前我国养老的突出问题是养老床位严重不足,这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矛盾。
B.医养结合是最理想的养老机构模式,势在必行,其中的医就是为了满足那些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
C.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医养结合”时间表,表明我国应对老龄发展趋势信心足,目标明确,计划性强。
D.养老问题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在拷问每个家庭的孝道,居家养老仍是家庭首选。
E. 医养结合中的“养”,已超越传统意义的养老,更强调生活质量,有身心兼养之意。
【小题3】请参照吴凤琴老人的事例,概括乌镇养老模式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小谟75岁不失棱角

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无数闪光灯照亮了王小谟,他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成绩更是被人们反复传诵——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媒体赋予他诸多头衔——“中国预警机之父”、著名雷达专家等。然而,近些年来,王小谟倒是经常放出些“得罪人”的话,甚至会因为“有个性”“直爽”惹来一些“争议”。几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北京代表团中,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王小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建议要克服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情绪,切勿追求短期效应。值得一提的是,王小谟当时话锋直指科技体制,称“要从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入手,才能推动科研健康发展”。

在两院院士中,就是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也不乏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但王小谟的履职方式却颇具个性。至少,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只在科技领域谏言不同,这位“学问最高的代表群体”中的一员,还会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并颇有“个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十几年前的一次两会上,王小谟揪住“两院”报告就是一连串的问责,他称报告里面列举出很多数字,说明“两院”做了很多工作,具有说服力,但是,“要做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此”。王小谟发言道,对于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审理透明度和报道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实情并受到警示教育。当然,这样的“敢言”和“个性”,也让王小谟尝到舆论的苦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研制又一次提上了日程。王小谟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不是技术上的挑战,而是受到了一些质疑。“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王小谟据理力争。

这句话后,王小谟不再发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干活儿”去了。再一次公开露面,已到了2009年。在10月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有人看到,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王小谟选择的逻辑很简单,他只想要属于科学的答案却从不愿意随波逐流。

1987年5月,当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直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地面雷达防空网后,苏联被吓倒了,中国同样震惊了。低空防御雷达成了一个必须拿下的科技。那时,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的王小谟跃跃欲试。然而,国家并没有把低空雷达的研制任务交给38所。王小谟没有就此放弃。“不让我们做,我们针对国外出口行不行?”看似不合组织口味的这一招,却用成果打败了美国、俄罗斯的雷达,并以国际价格卖给了不少对技术要求很“刁”的国家。王小谟和其团队也因此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2年,王小谟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大会堂里,面对前来采访的年轻记者,他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微笑着和他们握手。

王小谟总是对年轻人青睐有加。这位曾经的中国预警机系统总设计师,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事业传承有望!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小谟是中国国产预警机的研制者,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被媒体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然而,他因“有个性”经常得罪人。
B.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飞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地面雷达防空网,此事坚定了王小谟向低空防御方面探索的决心。
C.王小谟独自开发研制的预警机曾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准确地飞过了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首次公开亮相。
D.王小谟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时,积极主动研制低空防御雷达,并以高价把雷达卖给了国外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国家。
E.本文撷取王小谟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了他献身科技、关心国事、关爱青年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
【小题2】王小谟为什么主动请缨自主研制预警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中一再突出王小谟的“敢言”个性,其目的何在?
【小题4】王小谟的“不失棱角”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