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中行
①城,就说不温雅,是为防守;于内,是舍不得自己的所有;对外,则是把不少人看成小人或敌人。人,有理想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现实一面,既来之,则安之。对城也是这样,既然有了城,日久天长,就觉得还是以有它为好。于我,当然也欢迎城的繁华和方便,并曾设想,在城门外或内,找到个《老残游记》中那样的高升店,也许可以喝白干,佐以花生仁,然后饱餐黍米饭,兼听“画角声断谯门”了。
②我的出生地是农村,在京津之间,但并没有机会到较近的天津和较远的北京看看。直到过了十岁,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本乡本土的香河县的小城。记得其时我还在上小学,县里开小学生成绩的观摩会,我也许不像现在这样甘居下游吧,由老师选中了。十个八个人,由老师带队,早饭后出发,步行向西北,过青龙湾,跋山涉水约五十里,很累,到太阳偏西时候,终于远远地望见南面城墙的垛口。其时我初见世面,觉得城墙很高,较于小村庄可谓八面威风。于是忘了劳累,加紧往前走。不久走到南门前,更细端详,门拱形,高大,深远成为洞,都是过去没见过的。入了门,往前望去,直直的一条长街,两旁皆为商店,如我们这小村庄来的,真不能不自惭形秽了。走到接近北门,住在北门内路东一个客店里。夜里,想到有生第一次住在城里,很兴奋,也很得意。早晨,天微明,我躺不住了,爬起来,几个人一同登城。不久就绕回来,余兴未尽,都同意,又绕一圈。回去后,向未选中的同学述说所见,着重说的就是那个方正而完整的砖城。
③离开家乡以后,几十年,我到过不少地方,也见过不少城。印象深的当然是住得时间长的。以时间先后为序, 先是通县,后是北京。通县,最使我怀念的是新城西门,那是晚饭后或星期日,多数往门外以北的闸桥,少数往城西的八里桥,都要出入这个门。闸桥是通惠河上的一个闸,其时河上已不行船,岑寂,或说荒凉,立其上,看对岸墓田水中芦苇,我常常若有所思,思什么呢?自己也不清楚。但这是生活,值得深印在心里的。只记得彼时想到的是《诗经·秦风·蒹葭》,并默诵“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④离开通县,到了北京城。我住内城,常到外城,并不断出城,可以说,生活总是与城有拉扯不断的关系。最难忘怀的是经由西直门出城。有时是与三五友人往玉泉山,坐山后,共饮莲花白酒,然后卧林中草地上听蝈蝈叫。更多的是与墅君结伴,游农事试验场,麦泛黄时,坐麦田中听布谷叫;晚秋,坐林中土坡上听蟋蟀叫。一晃几十年过去,城没了,出入城门,游园,并坐话开天旧事,都成为梦。有的人默默地先我而去,因而有时过西直门,心中就浮起李义山的两句诗:“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⑤随着拆城的一阵风,我第一次见的香河县小城也没了。但因为时代近,变化的迹象易寻,城基,东西南北门,中年以上的人还能指出来。我近年有时到那里住个短时期,住所在东门附近,常常经过旧的东门和城东南角,就不由得想到昔年有城时候的种种:有征途,证明有聚散;有旧痕,证明我没有忘记这个小城以及其中的一些人。只是可惜,去者日以疏,至少是有时候,我对影感到寂寞,东望云天,确知已经不再有那个小城,连带的也就失去许多可意的,就禁不住为之凄然。不免有黍离之思,曾诌七绝一首云:“绮梦无端入震门,城池影尽旧名存。长街几许升沉事,付与征途热泪痕。”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作者对城的本源进行追溯,带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但接下来的笔触从历史人文转入个体经验表达,少了哲理意味,却多了情感抒发。
B.散文采取倒叙的手法,以现在的视角回望过去,如游历香河县城的叙述中作者感慨当初“不像现在这样甘居下游”,沧桑感于今昔对比之中油然而生。
C 通县城门外,作者默诵《诗经》却没有思念的“伊人”,更多的是触景生情而已;而在北京城外想起李义山的诗,却是真的对故人有所思。
D.全文围绕“城”展开,却没有注重对城的介绍,而是将自己与城有关的故事缓缓讲出,故事中蕴含着作者的种种人生感悟,内涵丰富。
【小题2】文章第②段详细追述作者游历香河县小城的故事,其语言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小题3】本文写作者与城有关的经历,以复杂的情感脉络贯串全文。请回答这种复杂的情感脉络是什么,并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3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奈曼怪柳
哲夫
①2011年8月17日,应中国作协邀请,我们去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参加中国作家生态林揭牌仪式。
②一进奈曼境内,自称老蒙古人的敖斯尔便兴奋地拿一双大手戳点着路边,吼喊着:看到没有?那些形状奇特的柳树。那些疤痕和结节,都是被风沙吹打的。那些树被称为“大漠柳树怪”,比新疆胡杨还要耐看!
③随着敖斯尔手指的戳点,我好奇的打量窗外。日落时分,暮色浸染中,路边沙地上的怪柳,或曲或直,或卧或立,似鸟似兽,呈现出千奇百怪的造型。它们高不过四米,粗也无非半楼,全然没有分枝分权,龟裂的树身七扭八歪。许多树看起来已经不像是树,有的只在树头勉强滋出一圈儿稀疏的嫩绿,远望去像个经常洗刷用残了的锅刷子。有的像是佝偻着腰身策杖而行的老妪,有的宛若蠕动在海底的长了疙瘩刺的褐色海参。特别是那些濒临枯死的怪柳,像表演高难度杂技的运动员似的,扭转盘绕,任意弯曲躯干。
④敖斯尔褐色的脸上全是忧郁,他告诉我:这种怪柳被当地人称为疙瘩柳。据说,它们的树种是1962年发洪水时从上游冲下来的,后来就长起来,长满了奈曼旗的沟沟坡坡。前些年人们不知珍惜它们,砍它们当烧柴并清除它们开荒种地,后来全旗只剩下3000多亩。现在旗里禁止砍伐。但耕地还是在增加,怪柳林还是在逐年减少,真怕有一天它们会灭绝!
⑤我们顺着一个个草方格固定下来的沙包,去黄花塔拉镇参观他们的绿化点。爬上科尔沁沙地高高的沙丘,眼前悉数是科尔沁沙地特有的新月形的沙丘和浑圆的沙堆,都不甚高大,起伏跌宕,无边无涯。黄花塔拉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他们的房子常常会在沙尘暴过后,被沙子掩理到屋顶。类似沙子活埋人的悲剧时常发生。他们告诉我,过去,科尔沁沙地多是树和草。沙丘与沙丘之间,到处都是天然形成的一小片一小片绿色的小湖泊,那是下雨时积聚在低洼处的一潭又一潭的天水,活波波的,美丽明亮得如蒙族小姑娘水汪汪的大眼睛。如今那些明亮如绿宝石般的沙地的眼睛,早已被日益干燥的流沙咂干吮瞎了。在这里其它植物是很难生存的,多少年来只有怪柳坚强的生存下来了。讲这些话时,他们被沙子烤得焦黑的脸上有无限怅惘和无限憧憬。
⑥回去的路上,司机专门带我们绕道去看路边那些生存条件更为恶劣的半死不活的怪柳。天上的火烧云如痴如醉,像千匹彩布铺陈,万种锦绣散抛。万道金光,斑斓彩霞,披射在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的怪柳身上,浓墨重彩地勾勒和呈现出剪影的效果。呈现在光影中的怪柳,给人的感受较前又有所不同,它们成阵列队的有结节的佝偻的身躯古怪地扭曲着,像极了一根根放大的虫草,又宛然一条条翻着筋斗行走的毛虫。风沙袭来,网状的坚韧的根,盘住不坚实的沙土地,挺立或倾斜身体,杭争着,搏击着,却不肯倒下。已经倒下的,却还要崛起腰身,弓形挺立,全然是一种另类的辉煌——苦难姿态的顽强大展示,或是顽强生命在苦难中的恣肆。它们更多的根,像红柳一样向四下伸展,并深深扎入沙地。据说它们的根,是最好的柴薪,全部挖出来,可以装满一辆东风大卡车。那裸露而不枯的曲根,那倾斜而不倒的姿态,是岁月沦桑的见证,也是顽强不屈的写真。它多像沙漠中绿色家族的母亲,带领着她的儿孙们忠贞不渝地守护着沙漠中最后的绿色!
⑦有位朋友问我,怪柳出生时就是这幅极具想象力的模样吗?以我个人理解,并非如此。在顺风顺水生存条件良好的地段,它们也可以俊俏婀娜如普通的柳树,甚至比普通柳树生长的还要高大,茂盛,美好。我在新疆曾看到过一片长在水边的胡杨林,它们高大茂盛的样子,不光我不认识它们,恐怕连它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胡杨如此,何况怪柳。
⑧人类贪得无厌的索取,得寸进尺的掠夺,使草原大面积沙化。人类对自然犯下的罪孽,连柔弱的柳树也得为之承受。它们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在风沙严酷的洗礼下,沦为自然的盆景,成为现在这个古怪的样子。是风沙雕塑了它们,成全了它们,尽管这种雕塑和成全来得非常残忍和漫长。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怪柳不仅是植物的英雄,它还是人类的耶稣。它现在的模样,全然是为人类赎罪的结果。
⑨但是,不管人类如何残忍地对待它们,它们都无怨无悔,一如既往。为更好地完成自然下派给它们的任务,为与沙漠更完美地共生一处,曾经细弱的柳枝褪去所有绿色的叶子,曾经粗壮的躯干舍弃淑女般的脂粉气;为更加般配沙漠的气质,不惜屈尊去除贵妇样的仪态万方和柔情万种,变得如同张牙舞爪的母夜叉似的。做大柁不够粗,做檩条不够直。知情识趣的它们从不对人诉说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一如既往,在夏日筛下疏稀的片片绿荫,在冬天被砍去暖人的身体。
⑩现在,奈曼怪柳已成为奈曼境内独特的景观和摄影资源。认识到它们可贵的沙区人,能否持之以恒地喜欢它们呢?会不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再次犯错误,对它们大肆砍伐呢?我真的不敢肯定,也没有把握为它们承诺。(选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奈曼怪柳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2】文章题为“奈曼怪柳”,第五段却重点写科尔沁的沙丘,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个题目。(6分)
(1)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如今那些明亮如绿宝石般的沙地的眼睛,早已被日益干燥的流沙咂干吮瞎了。
(2)理解下面语句的含义。
怪柳不仅是植物的英雄,它还是人类的耶稣。
【小题4】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问题,又说“我真的不敢肯定,也没有把握为它们承诺”。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说。(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藏书的小楼©胡品清

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山外青山楼外楼”。

在昔日,女孩子们的闺房常常设在楼上,所以楼又是富于浪漫色彩的。它是名门闺秀的寓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它是歌妓们的寓居:“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它也是宫女们的居所:“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攀登他谪居的小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游子远征的时候,被遗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楼是触及重霄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首,明月自纤纤。”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而在欲雨还睛的时刻楼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各种意境、景象和情调。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自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萧瑟。我要以肖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幽怨。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曾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会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关于我的小楼,我能说什么呢,除了它曾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年前,在此楼中,一切原也是寓于诗情画意的,如今只是一条幽暗的甬道的地方。那时我的小楼确然是美丽的,我可以静静地伫立楼前迷失在各种意境中。凌晨的微风中有树枝的沙沙声,有自画眉鸟的喉头滑出的清脆的歌声。

在阴晦的日子,看迷迷蒙蒙的远山,真能体味到“数峰凄苦,商略黄昏雨”的意境,而“山雨欲来风满楼”更是这小楼的写真,因为华岗原是风岗,而我的小楼也就是风楼了。落日的楼头又是何其明艳!假如我是一位写生画家我要把远山的紫,落日的胭脂,暮天的柔和与明丽变为静止的永恒的悦乐。

楼在山间,树在山间,楼在山山树树间,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总爱看那一片森林,很蓝,很朦胧。“我便是小王子,”他说,“来自那星,那最微小的一颗。”我听着,迷失在蓝蓝的夜里。

那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那富于浪漫情调的楼廊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甬道,甬道的那一边仲延出去便是一幢加筑的小楼。于是我清晨的廊外不再是霞光满天,黄昏的窗外不再响起夜曲,也永远不会明月一楼了。

而且那些不知愁的女孩子们全迁来了。前窗外,不再有宁静,后窗外是一栋未完成的建筑,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以庞然的阴影掩蔽一山美景。于是幽暗总停驻于室内,总是灰蒙蒙,冷冰冰的。永远抖不落冷湿和阴霾,纵令春山已是无处不飞花。

冬去,春来,而小楼无春,没有阳光惊醒昏睡的盆景,圣诞红都苍白,龙柏也萎死。

真不再留恋这失却了最重要的东西的小楼,也再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给它命名。不再是栖霞楼,不再是夕照楼,也不再是待月楼。它被摒弃于一切美好之外,不再空灵,不再凄迷,不再罗曼蒂克,我也不再能静静地伫立楼共。剩下的只有书架上那些美丽的洋装书,竖立着,斜倚着,色彩缤纷,像一些穿红着绿的小女孩。于是我只能懒懒地蜷伏于室内读露薏丝拉贝香艳的十四行,听小王子讲玫瑰和狐狸的故事。若此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从“楼”字写起,然后紧紧围绕“楼”这一意象,广泛取材,自由剪裁,写出了楼字在中国文学里的多重诗意。
B.文章在论述“楼是古典,楼是东方”时,运用种种设想,意在渲染楼的古典美、东方美,表达了作者对古典小楼的赞美与喜爱。
C.在作者笔下,我曾经的小楼不仅具有美丽、幽静、空灵、典雅的意境之美,而且有浪漫的故事和甜美的回忆,与下文写现在的楼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D.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从小处着笔,层层推进,由广义的楼到个人的楼,从过去的楼到现在的楼,最后以藏书楼作结,自然流畅,神完气足。
【小题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做赏析。
【小题3】文章结尾一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有何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爹说:“没事。”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娘说:“你爹是高兴啦。”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说着,娘就笑出了声。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2)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小题3】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各高校及其学子们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
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版校门,经过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法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中嵌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我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
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一时间,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
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既能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
当人们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枝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作为给新生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它最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亦为外界窥视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窗口。而在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大学能够突破成规,在细节上下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开放文化的表达与实践。
当然,大学精神和气质的展示,也不能全依赖于一份录取通知书。当人们为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献上掌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在希望,由录取通知书设计这个细节上所表达的大学文化底蕴、创新活力、自由风格等,也能够在日常性的大学管理、文化氛围层面有更多的体现。换言之,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较之于大学录取通知书所传递的视觉冲击,人们评价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或更看重一些更具体而务实的东西。就最近的热点问题来看,大学的学生会是否能够摆脱行政化的窠臼,不是学校行政框架的延伸,而是真正的学生组织?大学如何保护学生免受性骚扰,又如何对待已经发生的性骚扰事件?大学鼓励创新和个性,能否对多元文化有更多的包容?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录取通知书才能在“好看”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厚重感。
除此之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设计追求个性化,无可厚非,但也得警惕过度和不必要的“创新”。一方面,不管如何创新、如何注重设计,录取通知书的“原始功能”依然没有改变。而纵观一些录取通知书,过多的“炫技”,过度的“展示”,往往有过犹不及和喧宾夺主之嫌。另一方面,越是在看“颜值”、注重“秀”的时代,肩负社会“精神高地”担当的大学,能够坚持本色,守得住孤独和沉静,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
(摘编自朱昌俊《展现大学精神气质,通知书只是个开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比拼,实际体现了高校在自身形象自我营销和构建上的较量。
B.录取通知书具有仪式感,设计新颖些,对大学和新生来说,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C.录取通知书能反映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外界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领略一下大学精神。
D.相比于录取通知书给人的视觉冲击,人们更看重的是这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的厚重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当前“秀通知书”的话题,作者提出了“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梢神气质”的观点。
B.文章列举了许多大学通知书的样式,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C.作者运用辩证法,既肯定了大学在通知书设计上创新的可货,又提醒人们不要喧宾夺主。
D.作者通过讲道理指出,人是务实的,比起设计激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秀通知书”模式的出现,折射出大家对传统大学“千篇一律”风格的不赞同。
B.通知书的变脸,是大学突破常规,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的体现。反映了大学的开放精神。
C.作者认为录取通知书“只是个开始”,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D.个性总是相对的。当社会大多数人追求某个极端时,与它相对的就变成了个性化东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为贾平凹而来棣花,因为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为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说要去看看棣花的荷,于是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原来,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济南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这样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确实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像,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着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在这里,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也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而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是有过艰辛的,它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它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够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C.看到棣花的荷塘,让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题2】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小题3】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