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陈国灿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在很长时期里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两者均以乡村地区为重点,多属于对特定对象的临时性、应急性举措。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化,城市社会救助日趋活跃,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救助格局,而且引发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一系列变革,主要包括突破了荒政模式的堿市官方救助体制以及超越宗族视野的城市民间救助。民间放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

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其中,官僚士人大多本着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佛道人员均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以此作为宗教修行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当时官方创办的各种城市救助机构,有不少是交由佛道人员具体运作和管的。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这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贲任和义务意识。时人吴自牧《梦粱录》对南宋临安城。

富室的救济活动有具体介绍,其中提到,不少富室事先沿门察看穷困之家,到夜里“以碎金银或钱会插于门缝,以周其苦,俾侵晨展户得之,如自天降”。这种救助行为显然已超越名利层面,而是基于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举动五一毫忌心。

从救助活动形态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两种类型。街区救助是在•定街区范国内的救助活动,其特点是救助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救助活动的开放性。如时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北宋后期苏州城巨富朱冲常广施钱财以济街区贫疾之人,“每遇春夏之交,即出钱米药物,募医官数人,巡门问贫者之疾,从而赒之”。周密《武林旧事》也说,南宋临安城的工商富室往往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同业救助是同行业经营者之间的互助,属于有组织的救助活动。南宋人刘宰所说的建康府“行院组织,便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他具体解释说且如有卖炊饼者,自别处来,未有地与資,而一城卖饼诸家便与借市,某送炊具,某贷面料,百需皆裕,谓之护引行院,无一毫忌心。”从救助活动内容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是对贫乏困顿之人的饥寒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有关史籍记载,南宋临安城里的不少富室“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怜贫”,对于贫户穷民或是“以钱物周给,助其生理”,或是“散以棉被絮袄与贫丐者,使暧其体”。在部分城市,由大家富室轮流救济,形成连续性的常规活动。文夭祥谈到家乡江西吉州庐陵一带富室救济活动时说,其所居街里居民千余家,富室“常年家中散米”,各家“以次接续赈桌”,连续不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前,包括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在救助举措上多呈现临时性与应急性的特点。
B.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模式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发展,也促使市民社会意识不断增强。
C.宋代的城市官方救助体制突破了荒政模式,民间救助超越了宗族的视野,完全不同于前代的救助模式。
D.作为末代城市民间救助参与主体的工商业者、官僚土人、佛道人员等,他们救助的目的不同,救助的指导思想各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救助活动的主体、形态、内容等角度,论述了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的特点。
B.作者举吴自牧《梦梁录》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宋代城市民间救助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复杂。
C.第三段列举龚明之《中吴纪闻》与周密《武林旧事》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街区救助的特。
D.最后一段引用有关史料与文天祥的例子,论证了救助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与连续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代,由于工商业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相对强烈,因此他们的民间救助意义最大。
B.宋代的佛道人员可以借助对城市救助机构的运作和管理来践行他们倡导的慈善和救济思。
C.作为宋代民间救助的形态,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在组织上、范围上以及救助对象上略有不。
D.宋代的社会救助尽管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在维持贫乏困顿之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这一点上并没有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9 10:20: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看罢(中华诗调大会》和《朗读者》,很多人都嘉许它们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
“清新”的感觉。这两档节目之所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真”,即节目中那些真实的人和事。董卿解释说,制作《朗读者》的初衷,实际上包含了“朗读”和“者”两部分,前者与事情有关,而后者与人有关。类似地,《中华诗词大会》虽然主题在诗词,但现众从节目中看到的不止是诗词,还有农民白茹云等普通挑战者的真实故事。
透过这两档节目,很多人说看到了文化的价值。不过,应该继续追问的是:这些文化价值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诗词也好,散文也好,之所以给人很大触动,除了文字优美,更多在于传达的价值与读者、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尤其是在《朗读者》里,老实说从“朗读”的层面,并不是每一位嘉宾都能展现出专业高水准,但透过网友的评论不难看出,真正打动人的主要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切情感。在一个马路上扶老人都可能产生风险的社会,濮存昕那句“记住帮助你的人,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恰恰回应了人们内心中对善的需求;而《愿你慢慢长大》中,母亲寄语孩子的“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所传达的,则是在一个生存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内心对安静平和的向往。也有人会认为,节目中传递的这些价值观念“距离现实太远”,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
(选自《南方日报》.2017.02.23)
材料二:
3个月,12期节目,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央视《朗读者》节目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5月6日晚,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5月23日,《朗读者》研讨会在京举行。
董卿介绍了节目制作的情况。她认为节目能够取得成功,首先是时机,当大屏、小屏被各种综艺充斥的时候,《朗读者》以文化节目出现,给现众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觉。其次,是创新的决心,要把原创的文化节目做威功的决心,“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是节目的灵魂。节目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谁来读、读什么。制作团队最初也曾考虑过全明星阵客,但后来发现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一定是情怀。这也成为了《期读者》选嘉实的标准,主舞台出现的嘉实,包含科学家、外交家、作家、曲艺家和普通人等。读什么,节目组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要和嘉实相符合,又要被大众所理解,文字的精神力量,彰显的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也会穿越时空击中观众的内心。最后,董卿说节目在新媒体引发的热度和年轻人对节目的热爱出乎她的意料,2万人参与了线下朗读亭的活动。
节目中选了很多老人。从第一期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到最后一期八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对“青春”的理解,他们中最年长的102岁。北京大学的赵白生先生说,该节目是“以老创新”的老人秀,节目中的老年嘉宾都是“国宝”;节目也是静心秀,比如许渊冲先生几十年静静地从事一件事情,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静心。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7.05.25)
材料三:
做节目要有文化担当。中央很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統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项凝魂聚气、固本强基的工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一些地方电视台搞娱乐兴台、娱乐至死,整天打打闲闹,可能有不得已的市场压力,但确实也不可取。搞点娱乐,让观众轻松当然有必要,但站在国家层面、民族层面,精神文化建设、价值观培育必不可少。对央视来说,哪怕收视率低一点,广告降一点,也不能忘了自身的使命;反过来讲,主旋律的节目做得好了,品质上去了,收视率和广告也不会差,《朗读者》就是成功例子。
(选自《光明日报》,2017.06.01)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朗读者的专业水准不是很高,但他们能够结合个人独特经历传达真切情感,所以依然能打动观众和听众。
B.节目旨在“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通过文字来传达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与读者、观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C.节目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有2万年轻人参与了线下阅读亭的活动,他们对节目的热爱连董卿都感到出乎意料。
D.在不得已的市场压力下,一些地方电视台大搞娱乐节目,忽略了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确实有不可取之处。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引用濮存昕和那位“母亲”的朗读,传递的价值观虽然“距离现实太远”, 但它为我们提供了比照、反省、激活自我的机会。
B.材料二第一段用一串数字概括了节目播出的时长、数量、内容、参与人数等,体现了新闻语言具体、准确、简练的特点。
C.材料二中,关于谁来读,制作团队担心过多的光环会削弱动人的力量,就放弃使用明星,而是选择了那些具有情怀的嘉宾。
D.赵白生先生评价《朗读者》最后一期节目是“老人秀”“静心秀”,这个评价包含了节目对人物及事情的关注,体现了节目制作的初衷。
E. 三则材料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朗读者》节目成功的原因,强调了节目内容的重要性,对于综艺节目有借鉴意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朗读者》的成功经验,谈谈如何把文化类综艺节目办得更精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安徽文学》2008.11有删改)

【小题1】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简要阐述自己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期,电子游戏频频成为媒体焦点,有关网游上瘾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多数讨论依然存在着对电子游戏这一新媒介的误读,缺乏客观深入的讨论,这不仅无法让一些孩子得以摆脱使用数字媒体的困境,而且容易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我们经常使用的“游戏上瘾”概念,是否是一个科学的疾病概念,在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专业领域,尚无科学定论,就连与网络游戏相关的“游戏行为失调”等概念,世界卫生组织也依然处在科学论证阶段,并未最终确认和定性。然而,“游戏上瘾”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却被毫无节制、以讹传讹地使用,催生出了大量不科学的甚至是非法的各类组织,以治疗青少年群体“网瘾”为名从中牟利,极大地掩盖和遮蔽了这背后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连带责任和相关伦理问题。

游戏的吸引力只是一种有趣的“心流”体验。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伊认为,“心流”是一种兼具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最佳体验,让人念念不忘,能让我们完全投入到某一活动之中。它适用于任何活动,孔子欣赏音乐时“三月而不知肉味”就是如此。

在游戏中,玩家能够抛弃现实生活的所有束缚,进入虚拟空间,按照一定的规则参与活动,并获得实时反馈和评价,这种解放天性的活动极具趣味性,极大提升“心流”体验。

电子游戏之所以容易引发公众的误解。是因为游戏生产及消费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缺乏游戏素养。“素养”一词源于语言学,指语言的输入及输出两类技能。著名学者保罗•古认为,电子游戏是一种融合多种媒体符号的互动语言,且游戏素养也包括“输入”(单向度地被动接受游戏内容)和“输出”(对游戏展开批判性的反思)。

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就是因为家长欠缺“输出”能力,即不知道如何分辨游戏作品的好坏,也不知道孩子适合何种游戏类型。就像人人认为读书好,但肯定不会啥书都给孩子看,这是书籍素养。游戏素养亦是如此。

对青少年来说,强调探索元素的功能游戏更适合他们。知名国产游戏《惊梦》,故事取自汤显祖名作《牡丹亭》,玩家根据古诗词来寻找提示,以完成颜色解谜任务,堪称当代国风游戏的典范之作。此类游戏强调探索乐趣以及认识世界,这与教育宗旨不谋而合。

因此,只有社会整体游戏素养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问题。一方面,游戏开发者需要打破产品同质化现状,实现文化内涵及游戏机制的创新;另一方面,游戏的消费者要具备评价游戏的能力,为自己及孩子选择适当的游戏产品。这样,游戏生态才能良性发展,这种成就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荣耀”。

(摘编自孙佳山、孙静《网游成瘾背后是游戏素养的匮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体对电子游戏的误读,无法让人摆脱数字媒体使用的困境,易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B.从专业领域看,“游戏上瘾”“游戏行为失调”是否属于疾病,目前没有科学的定论。
C.游戏是兼具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心流”体验,让人念念不忘并完全投入到这一活动。
D.游戏素养的“输入”和“输出”能力,是提升游戏素养和摆脱电子游戏困境的关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网游成瘾的现实问题切入,分析网瘾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B.文章以游戏《惊梦》为例,论述探索乐趣及认识世界功能的游戏更适合孩子。
C.文章以书籍素养类比,论证游戏内容的品质低劣是导致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
D.文章从游戏的开发者和消费者两个维度,阐述提升社会整体游戏素养的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法组织大量毫无节制、以讹传讹地使用“游戏上瘾”等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牟利。
B.玩家能在游戏中极大地提升“心流”体验,很重要的原因是获得实时反馈和评价。
C.从教育的层面说,游戏不但应该追求获胜或消费,更应强调探索的乐趣和认知功能。
D.只要消费者具备评价游戏的能力,会选择适当的产品,游戏生态就能获很良性发展。

同类题4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的叨叨

前些年,父亲退休了,从老家打来电话跟我商量,是否有必要把组织关系从企业转到社区。他担心企业每况愈下,党建若是不规范,万一改天丢了组织关系,没处缴党费怎么办?我故意逗他,组织关系放哪里不都一样?父亲抓住这句话,在电话里训了我十分钟,然后生气地摔了电话。

我离家读书、工作也快20年了,父亲主动打电话的次数屈指可数,连孙子出生都没怎么嘘寒问暖过。这通电话足见组织关系迁转是他的人生大事。父亲1983年加入***,从一名码头工人逐步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党的培养念兹在兹。这么多年,父亲与我聚少离多,每每见面,家长里短聊不上几句,说得最多的总是党:他为党和国家的进步感到骄傲,对党内的一些不良作风和腐败问题感到痛心,再就是对我耳提面命、谆谆教导,抓住一切机会对我“叨叨”几句党性修养的问题。

这些“叨叨”伴随我入党至今。每当我处在人生路口或者进步台阶前,父亲的“叨叨”总在提醒我别忘了党员的身份。其中有一些片段让我念念不忘:我宣誓入党的前一晚,父亲拉着我在阳台上背党章,党员的权利义务一条一条过。考上大学、离家前夜,他又抓住我彻夜长谈,叮嘱学业以外,说的最多的就是守住本分、修身正行、戒绝贪念。我工作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几杯老酒下肚后,父亲告诫我要有情怀、要能奉献,吃饭砸锅的事情咱可不干。

如是说,父亲也如是做。他在港口工作时,除夕夜吃了年夜饭后总是匆匆回码头值班,夏季汛期家里更是看不到他的影子。搬家多次,无论在哪,楼上楼下的邻居们,遇到困难都愿找父亲,有啥矛盾都愿让父亲评评理。干了那么多年的码头工作,忽然父亲要转行去做广告、投资影视剧,家里人都劝他“大老粗别玩票”,他却说这是组织的安排,只要尽心尽力就一定能做好。于是,父亲和剧组同吃同住几个月,电视剧上了央视一套黄金档,在省里拿了“五个一”的奖。有人问剧组里有潜规则吗?父亲半开玩笑又一脸严肃:有我在,他们敢?!

别看父亲风风火火、大刀阔斧,他也有“胆小”的时候。退休金账户里多了千八百块钱,成日坐卧不宁。我说人家财务算账门儿清着呢,还能便宜你?父亲又“叨叨”我一遍财务纪律的问题,然后问东问西,直到弄明白是企业年金才心安。同是做广告的朋友请退休后的父亲帮忙,觉得老爷子做了那么多年广告,蹚蹚“衙门口”没啥问题。可一个月后,父亲“下岗”了,朋友评价“老爷子太实在,连条烟都不会送”。

如今,父亲的组织关系早就落在了社区,前几天去参加社区纪念建党95周年的党员大会,第一时间就把党员徽章的图片通过微信发给我。我也在单位得了优秀党员,父亲得知后主动要求视频通话,视频打开后,只见父亲端着酒杯一饮而下,又开始了对我的“叨叨”,末了还是那句话,“儿子,踏踏实实做事,别忘记了自己是党员!”

(选自《 人民日报 》2016年6月30日)

【小题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小题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划线句写朋友对父亲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本文在刻画父亲的时候,多次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