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

在信任问题上,个体总是涉及两个方面,即为人所信与信任他人。就前一方面而言,如何形成诚信的品格,无疑是首先面临的问题。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则进而将“朋友有信”规定为人伦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既是这种交往秩序可能的条件,也是交往双方应尽的基本责任,一旦个体置身于这种交往关系,则同时意味着承诺了这种责任。

就个体而言,作为信任条件的诚信关乎内在德性及人格。中国哲学对“信”与德性及人格的关系很早就予以关注。儒家经典《孟子》强调“有诸己之谓信”,信与诚相通,有诸己即真实地具有某种德性。《中庸》进而将“诚”视为核心的范畴,以诚为人格的基本规定。《大学》同样提出了“诚”的要求,把“诚意”规定为修身的基本环节。这种德性及人格,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伦理意义上的信任,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关系的层面看,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在消极的意义上,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便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便表明了这一点。在积极的意义上,如果相关对象的所作所为始终诚信如一,那么,人们对其后续的行为,也将抱有信任之心。由此可见,信任并非仅仅源于主体心理,而同时与对象相关。

从伦理学上说,妄疑一切、无端臆测他人的不诚,并对可信的对象始终缺乏信任感,这是一种道德的偏向。这种偏向不仅常常伴随着过强的怀疑意识,而且在片面发展下,容易引向“宁我负人”的异化形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成为问题,也使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

从更广的社会层面看,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并不仅仅基于个体的德性和人格。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认为,中国传统的信任以血缘性共同体为基础,建立在个人关系或亲族关系之上,而新教的信任则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后者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并逐渐以理性的法律、契约制度为保障。历史地看,儒家所说的“信”,事实上便与礼相联,在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中,礼则既表现为一种普遍的规范系统,又涉及政治、伦理的体制。在此意义上,广义之“信”已与体制相关联。

就信任关系而言,通过契约、信用等制度的建立,失信便不再是无风险的行为,相反,失信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总之,个体的人格和德性从内在的方面为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担保,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则在外在的方面构成了信任关系形成的现实根据。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有德行和人格,具备了信任的条件,就可以保证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
B.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先置身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的交往关系,然后再承担责任。
C.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的意义是,对象始终诚信如一,便可以产生持久的信任。
D.韦伯认为,新教的信任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比中国的血缘关系的信任更优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文章以建立信任关系为立论的基础,论述了确立信任关系的主体、对象的条件。
B.文章论述德行人格与诚信的关系时,引用或列举儒家经典著作的内容予以印证。
C.与控制失信风险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论证了个人层面诚信塑成的重要性。
D.文章通过分析可信而不予以信带来的问题,对人与人的信任做出了新的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表明,信任别人是有条件的,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
B.如果对可信对象予以信任,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的问题,建立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
C.“信”事实上与礼相连,而礼又跟政治、伦理的体制相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信”与政治伦理体制相关联。
D.如果契约、信用等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能及时、恰当惩罚失信者,就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形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9 10:10: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舟一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等功能。

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天舟一号”将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刘诗瑶《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人民日报》2017年4月21日)

材料二:

“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而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将突破并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成功,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一系列空间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实施阶段。

为了对空间实验室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支持,要通过货运飞船进行货物补给。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中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货物运载量将是俄罗斯“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的3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旨在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五·一”劳动节到了,这两天,勤劳的快递小哥“天舟一号”也在太空中用自己的努力工作致敬了劳动节,除了送货,他还为“天宫二号”提供了“加油”(补加推进剂)服务。我国稳步迈入空间站时代。

不久前,美国运载火箭发射出现问题,它的货运飞船失利了,俄罗斯给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也发射失利,眼看国际空间站就要“断顿”,于是有人问,我们能不能对国际空间站支持一下呢?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服务能力,应该说是中国具备的,但是在细节上,在对接接口标准上还不一样,需要进一步做工作。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美国与中国的航空计划有任何接触。如果说,中国之前的技术水平确实不高,将中国纳入国际空间站,会担心中国有“偷师学艺”的嫌疑,今天,中国已经通过自己的研发,有了自己的技术,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此时,打破地缘政治迫在眉睫。浩瀚的宇宙从来就不属于某个国家,更不属于某个个体,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揭开更多未知的秘密,造福地球。

(摘编自《天舟一号任务圆满完成,未来我国空间站建成什么样》《齐鲁财富网》)

材料四:

2017年7月2日晚,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消息已经披露,人们不禁扼腕痛惜。

航天实验从来没有平坦大道,总是与高风险为伴,可谓“刀尖上的舞蹈”。每每遇到瓶颈和挫折,航天人都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有时甚至会为航天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只有不惧失败、跌倒后重新爬起、继续砥砺前行的人,才能摘得世界科技高峰上的明珠。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评论员文章《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个货运飞船,它能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为其提供必要的补给。
B.“天舟一号”和“神州十号”都往返天地间,但一是货运工具,一是载人工具;“天舟一号”货物运载量大,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C.中国具备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服务能力,但要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需要进一步做好美国国会的工作 。
D.航天实验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天舟一号”的发射过程中也可能遇到过一些瓶颈和挫折,航天人也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舟一号”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对未来我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意义重大。
B.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稳步推进,“神舟十号”载人飞行成功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建成,然后“天舟一号”发射成功,这其中,货运能力最为重要。
C.浩瀚的宇宙不属于某个国家和个体,中国航天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技术实力,应该参与到揭开更多宇宙未知秘密、造福地球的行动中来。
D.中国载人航天与高风险相伴,既有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成功的辉煌,也有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任务失利的挫折。
【小题3】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每种语言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囚鸟

泰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被安排在一个粮站。 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层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下,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待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来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有形的石子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索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 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捷灯夜读已成习惯。

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时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是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色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 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末尾的“厚重感”指第二段描写的秋后湖区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各得其所安然自得” 的状态。
B.囚禁“我”的外在因素有“我”工作的不如意、哥哥的受伤、父亲的离世、债务的烦身、家境的贫寒、母亲的期望没有实现等。
C.“我”对这只鸟经历了“今晚有鸟做伴”的喜悦,到因鸟被囚“空负翅防膀”而引起“我”的烦心,到自觉“残忍”负疚而放飞它等情感变化过程。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艺术力量。
【小题2】写鸟就是写人。请概括出文意所写的鸟与“我”的相同点,并作简要阐释。
【小题3】鸟是被人囚禁的,而“我”却是被自己囚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我”囚禁自己的三种表现。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去”要注重流行文化
张贺
在文化“走出去”的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众多艺术团体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林肯中心等世界知名艺术殿堂展示风采的次数明显增多。许多媒体也把这视为文化“走出去”取得实效的例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正面临着几个突出的问题:“走出去”的多,“走进去”的少;我们主动送出去的多,外国主动吸收的少;总量很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持久影响力的不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是我们对流行文化“走出去”的重视不够、扶持不够。
其实,与交响乐、歌剧、芭蕾、民族器乐等所谓的高雅艺术相比,流行文化才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利器。流行文化本身的娱乐性、通俗性、流行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在任何一个国家,拥有最多受众和拥趸的一定是歌星、影星。而且,流行文化本身与社会生活结合较为紧密,最具当代性,它是了解一个国家最生动、最便捷的窗口。许多非洲观众就是通过《媳妇的美好时代》这部电视剧才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当代中国城市生活的样子的。以往,古装电视连续剧如《还珠格格》《康熙大帝》《甄嬛传》等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反响十分热烈,但随着国内对古装戏的制作总量的压缩,这一传统优势也将面临危机。
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实际上,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国外观众就很难欣赏和接受中国特色的高端文化。在中国是阳春白雪的节目,在国外也一样是阳春白雪,能够欣赏的也同样是少数。单纯指望在一个小众群体里引发的影响力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们常说“文化走出去要走进西方主流社会”,但何谓主流?普通大众才是主流。与其征服所谓的高端人士,不如征服平民大众。而能为普通人所津津乐道的文化非流行文化莫属。流行歌曲、通俗文学、卡通动漫、电影电视……才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时刻在消费的文化。“走出去”,在流行文化上用力一定比在所谓高端文化上用力更加迅速且持久。
我认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注重国有文艺院团向更加重视民营院团转变,从注重高端文化向更加重视流行文化转变。这两个转变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国有文艺院团大都固守高端文化,而民营院团和民营文化机构在流行文化领域则更具优势。
实现这两个转变需要政府把扶持流行文化列上日程。当前我国流行音乐欲振乏力,固然有网络音乐带来的冲击等原因,但制作部门难以盈利进而打击了原创者的创作热情才是根本原因。电视剧播出市场的垄断也使制作机构在整个盈利链条里所占的份额过低。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原创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制定政策,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播出机构必须在广告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采购或制作国产歌曲、国产电视剧。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在国外推广中国流行文化的力度,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文化贸易,加大对中国流行音乐、影视剧、动漫等文化产品开展国际贸易的支持。只要政策到位,我国的流行文化就一定能流行全球。到那时,中国文化“走出去”就将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摘自《半月谈》,有删节)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走出去’要注重流行文化”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文化的娱乐性、通俗性、流行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它能征服普通大众。
B.流行文化与社会生活结合较为紧密,最具当代性,通过它可以既生动又便捷地了解一个国家。
C.当前中国流行文化“走出去”的总量大,但质量堪忧,影响力不持久,难以被人接纳。
D.流行文化不是高端的文化,它能被普通民众欣赏,且能在一个大群体内产生影响力进而提。国家的软实力。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前,中国部分优秀古装电视连续剧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反响十分热烈,说明国内古装戏在走向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B.文化走出国门,走进西方主流社会,就是要走进西方普通民众的心里,因此,在流行文化上用力比在所谓的高端文化上用力会更加迅速且持久。
C.要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打破体制束缚,改变现状,重视民营院团的发展,重点发展流行文化,次要发展高端文化。
D.作者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观点并不现实,因为国外能欣赏我国特色的高端文化的观众毕竟是少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流行音乐欲振乏力,虽然有网络音乐带来的冲击的影响,但作者认为,制作部门难以盈利进而打击了原创者的创作热情才是根本原因。
B.我国很多艺术团体在世界知名艺术殿堂多次演出,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文化贸易也风生水起。
C.作者认为,要想使原创流行文化蓬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扩大制作国产歌曲、国产电视剧的资金比例。
D.当前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面临的难题还有很多,作者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同时还需要政府扶持流行文化,高度重视文化贸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野草莓

吉布鹰升

妈妈松土的时候,找到了一只雏野鸡!听到这个消息,我乐不可支,情不自禁地拍掌,惊喜地跳起来。

“雏野鸡要喂什么?”我问。

“当然是喂小小的、白白的蚂蚁蛋,小蚯蚓和麦粒也可以。”尔果说。

“要是我爸回来就好了。他可以帮我喂雏野鸡,也能编竹篓什么的,把雏野鸡放在里面多好。”我说。

“关雏野鸡的竹篓我倒是可以给你编,不过养雏野鸡很辛苦。再说,你不是要跟你爸到外地读书吗?”

“是啊……可是,我想这儿的家。”

“不过上学最重要。你看,像我这样的,想到县城读书都没有条件。你呀,还是听你爸的吧。”

“尔果,你说我奇怪不?我不想离开这里,但又想看看城市是什么样的。”

“瞧你,想这么多干什么,你又想你爸了。”

我的确很想念在远方工作的爸爸,望着渺茫的远方,我的眼里噙了幸福的泪。我说,“尔果,要是我真的到外面读书了,咱们要多长时间才能见面?要是那所学校里的孩子欺负我,咋办?”

“不会的,你怕什么!”

此时,我们的羊群已经迈着细碎的步子从山冈下来。葱绿的山冈,湛蓝的天空挂了几朵雪白的云。山冈下广袤的坡地上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燕麦已经抽出了穗子,在风中如波浪起伏。不一会儿,夕阳西斜,羊群从山冈归来。每天这个时候,羊儿们都知道该回家了。

风轻轻吹,送来一阵阵草木清香。山地岩石和树林投下的阴影越来越长。归鸟的叫声渐渐沉寂。“嘟霍——嘟霍——”的声音传来时,我想到了妈逮住的那只雏野鸡。

我们赶着各家的羊儿往村子方向走去。羊道上,羊儿们迈着细碎的步子,腾起了一阵阵细细的尘灰。村子里,木板房疏疏落落,一缕缕炊烟升腾。房子附近,广袤的土地里紫色和雪白的洋芋花如星星密布。

牧羊人吆喝着羊往山下走去。不一会儿,羊儿们回到了棚舍里。

“哥,你回来了?”阿依高兴地说,“妈带回了一只漂亮的小鸟。”

“你说的那只小鸟不是雏野鸡吗?”我问。

“不是。”阿依回答。

“那是什么呢?”我问。

“我不知道,但小鸟很漂亮。妈说它叫‘兹兹瓦沙’。”

“你吃的野草莓是妈采来的吗?”

“当然是了。”

妈是没有时间去采野草莓的。再说,妈劳作的地方是没有野草莓的。

我进了屋,妈正在烧火煮饭,我问她:“妈,你不是逮了一只雏野鸡吗?”

“是啊!可是被伍萨要走了。”

妈说的伍萨是个会养野鸡的孩子,他家和我家隔了一条小河。我没想到妈逮住雏野鸡的事一下子被全村人知道了。

妈往火塘里加柴,说:“伍萨是专门拿这只‘兹兹瓦沙’来换雏野鸡的。你看,这只‘兹兹瓦沙’多漂亮!”

“我才不管,我要雏野鸡。雏野鸡养大了,可以用来逮其它的野鸡。”

“孩子,你养不活雏野鸡。与其这样,不如让别人去养。”

“我不干,谁说我养不活!”我几乎哭了出来。

“伍萨怕你伤心。为了逮住这只‘兹兹瓦沙’,他差点儿从悬崖上摔下来。”

“妈,这怎么说?”

“‘兹兹瓦沙’把巢筑在陡峭的悬崖上。伍萨爬上悬崖,用帽子扣住那只小鸟,下来的时候脚滑,幸好他抓住了崖上的一根树枝。”妈说,不时“噗噗”地吹着火塘,然后抬眼望着我,“那些野草莓也是长在悬崖斜坡上的。他去采来这一竹篓的野草莓花了好几个小时,多不容易呀。”

我看了看竹篓里的草莓,一颗颗色鲜而饱满。

“人家拿野草莓和小鸟来换,你还哭,亏你还是个小伙子,就这么小气,叫人笑话。”妈注视着我,“再说,你爸要带你上学了,你哪有时间养雏野鸡呢?”

“城里是没有野草莓的。孩子,你快吃吧。”

那只“兹兹瓦沙”扑棱棱振翅飞起来,却被困在竹篓里。阿依手指着竹篓,说:“哥,我们把它放了吧,它好可怜!”

我望了望阿依说:“好吧!”

“兹兹瓦沙”扑棱棱从我手里飞走,高兴地飞过我家上空,飞向远方。阿依吃着野草莓,望着小鸟消失的远方说:“小鸟多高兴,它会感激我们的。”

我也从竹篓里抓了一把野草莓放进嘴里吃了起来,甜甜的,很是舒心。

(节选自《小溪流》,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几个乡村孩童的形象,尓果的多知多能,伍萨的勇敢善良,阿依的憨态可掬,都跃然纸上。
B.文章中有多处对乡村环境的细致描写,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表现小说主旨不可或缺。
C.小说开始部分写“我”与尓果的交谈,交代了“我”即将离开农村到城里上学,这是下文“我”放掉小鸟的主要原因。
D.“我的眼里噙了幸福的泪”,这里的“幸福”是因为“我”即将到城里上学,能够学到知识,还能看到在远方工作的爸爸。
【小题2】请结合全文情节,简要分析“我”在雏野鸡、小鸟事情上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以“野草莓”为题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