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 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
D.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无抽样调查数据,但对书法教育现状的分析,也不乏客观性。
C.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很有必要,并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1 12:3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文化自觉到哲学自觉
当前,文化自觉的树立正在极大推进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其结果将改变当今中国的文化形象。这里的文化自觉首先指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是自身文化意识的提升,也是社会大众对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思想上的认同并不等同于行动上的一致。只有当充分认识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并努力从行动上体现文化认同,才能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更是要指思想上的自觉,是我们在思想上真正形成对自身文化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不同文化形态的认识,最后构建我们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这里的特殊性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已经体现为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如何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时代效应。这里的普遍性是指,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必须得到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理解,因此,这样的特殊性就必须以具有普遍意义的表达形式加以体现。只有在能够为世界各国文化理解和交流的基础上,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进入“自在自为”的阶段。然而,要做到文化的这种自觉,我们必须抓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这就是时代的哲学思想。确立文化自觉的关键,应当做到整个民族在哲学上的自觉。
中华民族富有哲学思维的传统,中华文化蕴涵深邃的哲学思想。无论是《论语》、《道德经》还是《中庸》、《大学》,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论著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维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思想行动以个人认识为前提,观念形成以经验活动为前提。虽然中国哲学学科的自觉意识产生于西方哲学传入之后,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却始终是哲学式的。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和智慧特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个人认识活动是以在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为根据和出发点的,因此,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经验归纳的特征;而经验活动本身又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整体和全局,所以,中国人的思维又具有抽象普遍的意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并非出自自觉意识,而是对前人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中国传统思想表达的提炼升华。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但这种强调却是建立在我们理解了不同于我们思维方式的西方哲学的基础之上,是我们通过不同哲学之间比较的结果。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给我们带来了对自身哲学的重新认识,甚至对自身哲学思维方式的重新定位。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中,我们开始形成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自觉。
从文化的自觉到哲学的自觉,这体现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更深层理解,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负责态度。从更广泛的当今世界文化的视野看,能够做到哲学自觉,才会使我们的文化自觉变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行动,才会使我们自身的文化特征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理解。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自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是自觉用中国文化推动我们的社会发展,改变当今中国的文化现象。
B.文化自觉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自身文化有强烈认同和体现,更是真正理解自身文化性质并构建其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思想自觉。
C.文化自觉是中国文化认识到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社会大众对文化发展也有了迫切的要求。
D.文化自觉是指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转型期,我们认识到世界上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华文化也应该自觉转型。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结果,这是中国文化特殊性,中国文化的时代效应决定于怎样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体现这种特殊性。
B.具有特殊性的中国文化能用有普遍意义的表达形式加以体现,能够得到世界各国文化的理解并实现交流,中国文化才具有了普遍性,才能真正进入“自在自为”的阶段。
C.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哲学式的,西方哲学传入之前,中国哲学学科的自觉意识就产生了。
D.具有抽象普遍意义的中国人的思维特征表现为思想行动以个人认识为前提、观念形成以经验活动为前提,并非出自哲学自觉。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抓住时代的哲学思想,也就是抓住时代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做到整个民族在哲学上的自觉,才能真正确立文化自觉。
B.因为我们理解了不同于我们思维方式的西方哲学,重新认识自身的哲学,并重新定位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以我们已开始从文化自觉走向哲学自觉。
C.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和智慧特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对应,这样就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要优于西方人的哲学思维方式。
D.只有做到了哲学自觉,才能使我们的文化自觉变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行动,才会使我们自己的文化特征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理解,在当今世界文化转型期构建自身的文化特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承一杯最美中国茶
毛予菲
鲍丽丽,安徽九华山人,系2010年上海世博会“茶仙子”,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茗约茶仙子品牌创始人。
习茶十几年,鲍丽丽觉得,自己的生命轨迹始于九华山茶乡,“是偶然,也冥冥中注定”。15岁那年,她被选上山学习禅茶之道,老师太从紫砂壶里倒出清香的茶汤,那种味道她到现在还记得。只不过,与茶结识,一般人从次之品到最好,而她第一次便在氤氲中喝了一泡上好的茶汤。“当时什么都不懂,就觉得好喝、茶香。”
受到这杯佛茶的滋养与启发,鲍丽丽一下便爱上了这“世上最美妙的艺术”。初进九华山,一群十几岁的女孩颇有热情,欢笑声打破了寂静。但山中的时光缓慢单调,日复一日的礼佛学茶,很多小伙伴都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偌大的庙庵只剩她一个人。
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练自于这段九华山的学艺。寒冬天气,小小的身子抱着重达十几斤的铁茶壶,往口径只有硬币大小的暖瓶里注热水,专心练习“凤凰三点头”,一不留神热水倾洒溅出,周围积雪融化了,就换一块地继续练习。反复苦练后,鲍丽丽终于能将满满一壶水,稳稳地注入暖水瓶。
“泡茶是五百次郑重其事地拿起,才能练就一次从容典雅地放下。”鲍丽丽说。
后来,鲍丽丽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外语专业,但仍没放下泡茶的爱好。她常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展现中国茶艺的魅力。“茶仙子”的美誉,则来自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那时,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在历时半年的盛会中,用中英文向全球宾客尽展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组委会授予她“茶仙子”的称号,并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颁发。这一段经历,让大学毕业不久的鲍丽丽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
世博会结束后,鲍丽丽决心延续世博会的文化传播精神,一心想将茶文化事业落地。“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继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热情和青春。”
于是,那一年10月,高楼林立的上海出现了“茗约茶文化馆”,这是鲍丽丽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茗自几时醒六届,约从今后悟三生。从遇见到学习,再到真正从事,由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我没多想。另一个原因是,我选了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事业。让世人觉得高雅得难以企及的茶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也能收获喜悦。”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茶成了载体,茗约利用这一机遇,沿丝绸之路布点。如今在德国汉堡有了第一家海外茶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一路走来,她的商业规划很明确,未来将继续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路子——预计5年内开设100家茗约禅溪门店,20家茗约海内外高端门店。
再往大了看,深耕茶文化事业,鲍丽丽的眼光不止于此。作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她找到了传统茶文化的创新点,与科技金融结合在一起。茗约创立7年来,和专业茶高校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茶基因样品库,又与上海自贸区共建茶叶交易所,借助资本力量更广泛地传播茶文化。
为了能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探索茶叶全基因品种、总结中国茶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再传播茶学美学,鲍丽丽带着团队跑遍了100多座未被“人工驯服”的古树茶山,探究千年古茶树;走访了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听他们讲茶叶制作的故事;还深入钻研浩瀚的史籍,探求茶道精髓的本质,重新梳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
鲍丽丽回忆起曾经的探访历程,“一路艰辛,好在有那份最初的梦想,还有陪伴着梦想的古树茶香”。
(选自2017年第4期《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仙子”鲍丽丽难忘15岁上山习茶的经历,第一次便喝到了上好的茶汤,由此非常看重“偶然”在人生中的作用。
B.九华山的学艺生活非常艰苦,天气寒冷,茶壶相对较重,鲍丽丽克服了这些困难,反复苦练,最终练就了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
C.鲍丽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期间,就经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介绍中国茶艺。2010年,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
D.毕业后,鲍丽丽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茗约茶文化馆”是她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九华山学艺期间,很多小伙伴就是因为不愿意练习“凤凰三点头”而早早下山,鲍丽丽却坚持到了最后。
B.作为茶文化推广大使,鲍丽丽有担当,有热情,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C.鲍丽丽善于抓住机遇,带领茗约沿丝绸之路布点,在德国汉堡、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都早已布点结束。
D.鲍丽丽的团队跑遍100多座古树茶山,走访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钻研史籍,主要是为了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
E. 文中不止一次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在表达效果上,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读者对传主的思想情感有了更好的理解。
【小题3】鲍丽丽在传承茶文化方面的哪些做法值得人们借鉴?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汪曾祺:诗意的栖居
王干
汪曾祺曾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遮蔽的大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评判依赖于海外标准,无论哪一条,他在其中都是游离的状态,不在文学思潮的兴奋“点”上。而今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褪浮躁。更进一步说,是在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他将现代性和民族性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汪曾祺的作品好像更适合晚间阅读。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开卷慢慢进入,心也渐渐平静。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老屋,昆明的警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心灵如洗。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20世纪80 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他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重新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写日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易琐碎,但也是最容易见人性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般来说,对乡村的描写容易产生抒情、诗化意味,而对于市井来说,中国文学少有描写,更少诗意的观照。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但生活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在《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题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他不仅是在小说中审美,而且日常也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生活的。比如,他喜欢下厨,且做得一手美妙的家常菜,他是有名的美食家,他认为那也是在做一部作品,并没有因为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影响审美。他做的菜也像他做的作品一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但每次都有那么一两个特别有特点。
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此似乎毫无怨言,他身上那种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颇让我吃惊。很多人没有想到汪先生直到去世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一直住他太太施松卿的房子,先在白堆子,后在蒲黄榆,都是施在新华社的房子。后来他搬到虎坊桥福州会馆街的一幢大楼,这一次,老先生有了自己的画室,他可以尽情画他的画了,他刚搬进去的时候兴奋得画个通宵。原来是大儿子汪朗把自己分的房子给父母住。他在儿子的“大房子”走完他人生的最后的路程。
(选自2017年1月10日《文汇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读着汪曾祺老去,一天天变老,是不懊悔的事情。76岁的汪曾祺已经定格在那里,而我在一天天地向他这个年龄接近,然后超越。而且,在我活得比他更老之后,更老的我还会读他,读汪曾祺,读高邮的汪曾祺,读扬州的汪曾祺,读中国的汪曾祺。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王干)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在2016年5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他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他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高中梅,2016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小题1】【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汪曾祺热”使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温和的光芒,这说明文坛渐渐消褪了浮躁,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在重建起来。
B.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细腻敏锐的笔触、老练精致的文风,让年轻人重塑对汉语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汪曾祺的作品,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没有波澜,也无戏剧性,却能使人心灵如洗。
D.汪曾祺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寻找日常生活的诗意和雅趣,如《岁寒三友》《故里三陈》《榆树村杂记》等。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汪曾祺笔下的市井生活,沉闷而琐碎,有太多的烟火气和世俗味,却散发着无处不在的诗意,也最能见人性之美。
B.汪曾祺不仅在作品中审美,使市井获得了诗意,让读者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而且在其生活之中寻找诗意和审美。
C.汪曾祺淡泊处世,知足常乐,逆来顺受,无论是对待日常的生活,还是对待文坛的毁誉,他都能做到“明净如水”。
D.汪曾祺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就是因为其作品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能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E. 汪曾祺将民族性与现代性融为一体,将中国文人精神与民间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小题5】【小题6】如何理解“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这句话?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

刘建超

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岁。

梨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

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梨花白扮相俊秀,嗓音甜润,念白、唱腔、舞蹈、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如醉如痴。

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弯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

老街人歇息的早,天黑收店,吃饭睡觉。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个拉车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

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不安全。”

梨花白好生感动。说了句:“去怡心胡同。”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

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卖各种小营生的摊贩忙碌着,多半是些卖小吃、水果的。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不翻汤、浆面条、绿豆丸子汤。戏散人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许是太累了,梨花白在轻微的颠簸中闭上眼睛睡了。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些。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梨花白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吁吁,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呵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只要你有戏,多晚我都等你。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中。”

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啥都不收钱。梨花白说急了,程子就呵呵笑,说:“那中,啥时候你给我唱出戏就中了,我爱听《贵妃醉酒》。”

一个雨夜,程子送梨花白回家,发现胡同门口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程子也就没走,躲在一个屋檐下。

梨花白住的二层木楼上果然传出了动静。程子飞一般蹿过去,跑上二楼,推开了门。几个汉子满嘴酒气,梨花白单薄的身子缩在床角发抖。

几个痞子对程子来搅和他们的好事极其恼怒,三五下就把程子打翻在地。程子满脸是血,依然倔强地站起来。

痞子头儿说:“看来你真是想逞能了。那我成全你,今天我要不了女的就要你。你是干啥的?”

“拉车的。”

“靠腿脚吃饭啊。那好吧,今天我废了你的腿,就放过这个小妞。”

“咋都中,你们别欺负女娃。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拽个垫背的。”

痞子掏出了刮刀,程子的一双脚筋被他们生生挑断。

虽然那几个痞子后来被法办了,但是,程子只能坐轮椅了。

程子学了剪裁手艺,在丽京门下开了“贵妃醉裁缝店”。每天接送梨花白的是她师兄洛半城。老街人都说梨花白和她师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就是等不到他们结合的消息。

动乱的年月,剧团由造反派接管,梨花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黑苗子遭受批斗,发配到街道去扫大街。

程子转着轮椅,找到“靠边站”的洛半城,说:“我听着剧团里演李铁梅的那主嗓子不中,不洪亮。英雄李铁梅声音不洪亮咋能鼓舞咱老街人们。你和剧团头头说说,可以让梨花白伴唱,这也是接受改造,接受教育嘛。”

剧团头头觉得革命群众说得有理,就把梨花白抽回团里,在幕后为演李铁梅的演员伴唱。老街人知道后,都去听梨花白唱戏,听戏的人多了,剧团头头挺高兴。

中秋时节,梨花白发烧,嗓子不佳,她和剧团头头请假。头头瞪着三角眼不允许--中秋节快到了,要过革命化的中秋节,死了都要唱。

结果梨花白在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时,倒了嗓子。剧团头头说梨花白故意破坏,还是想着那些才子佳人。在戏园子的土台子上,不但批斗打骂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

梨花白直唱得气若游丝,昏死过去。从医院出来,梨花白彻底失音,别说唱戏,说话都如蚊子嗡嗡。洛半城气愤难平,把剧团头头狠狠揍了一通,从此不再唱戏。

一个艺人,不能唱戏,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梨花白来到了洛河边。圆月朗朗,秋水依依。梨花白的脚刚刚踏进河水,却听到洛河桥上传来《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竟然是程子。梨花白哭倒在程子怀中。

动乱过后,梨花白又回到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她退休后常常推着程子去广场听大家聚会唱戏,两人真的是发如梨花。

又是一个中秋夜。老街戏园子那座土台子上,梨花白和洛半城着装重彩,冰冷的月光下,演着《贵妃醉酒》。

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部空空的轮椅。

--(选自《市井人物出门是江湖》)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剧团头头批斗打骂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解释了动乱年代背景下梨花白一类艺人生活的艰辛。
B.城里的人都认为梨花白和她的师兄极为般配,但就是没有他们结合的消息,这是因为当时梨花白内心对程子十分愧疚。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多次写到清幽的青石板路和冷冷的月光。既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D.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是正面描写,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题2】请简要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中“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过春节,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今年春节假期,电影票房已超去年同期,达到了58亿元。但可惜,今年八部国产电影登陆春节档,却迎面遭遇了盗版的阻击。这八部贺岁片盗版资源以一元起的白菜价在微博、自媒体公众号、二手交易区等平台叫卖。更有人将多部影片打包出售,售价也不过几块钱。业内人士称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大的泄露事故。国家版权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新闻周刊》独家采访时表示,截止到2月14日晚,共处理权利人投诉的涉春节档电影侵权链接6362条。

(摘编自2019年2月17央视网《中国电影史上最大泄露事故侵权网站服务器在境外》)

材料二:

近五年中国春节档电影票房及增长率(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19年2月10日,数据于灯塔电影实验室)


材料三:

中国电影资料馆发布“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19年春节档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春节档观众满意度得分83.9分,获“满意”评价,是自2015年开展调查以来春节档中的最高分。科幻类型题材电影《流浪地球》以大制作赢得好口碑,中国自己的硬核科幻、不输好莱坞的后期制作,使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正向着50亿元的票房宝座迈进。《疯狂的外星人》不仅仅有名导演、大明星,内容创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电影将科幻元素与荒诞风格结合,将本土文化融入“外星人”这一符号之中,通过对人物的精准把握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触角深入到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领域。《飞驰人生》虽然有很明显的导演个人标签,但它依然为中国体育电影发展提供了样本。在各种段子信手拈来的电影台词之外,颇为破核的赛车过程拍摄,也让《飞驰人生》的励志故事找到了最恰当的载体。随着观众观影水平越来越高,观影选择也越来越理性,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电影粗放式发展、圈钱式发展的模式已经行不通。可以预见的是,行业创新和文化创新将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另一个突破口。

(摘编自2019年2月16日新华网《最强电影春节档名副其实精品内容终成主流》)

材料四:

颇多惊喜与意外的同时,2019年的春节电影市场也暴露出不少行业隐忧。由于有8部作品同期竞争,影厅少于8个的影院都无法做到每部影片单独安排一个影厅放映,影院经理如何排片也成了春节档电影决一胜负的关键因素。必争之地定埋有重利,于是某些监管不力的影院疑似出现了索要高额“排场费”以换取电影场次的潜规则。市场乱象以外,盗版的猖獗也为这个春节档期蒙上了一层阴影。从初一开始,就有春节档电影的盗版资源在网络上流传;及至初三,票房前四名的影片资源全部出现。高票价恐是催生盗版的一大原因。较诸去年,今年春节档的平均票价高出近6元,达到45元,好一点的三四线城市影院,甚至出现票价高达近百元的情况。再深究,盗版和高价票的表象下更加值得思考的,或许还有观众对春节观影行为价值评估的改变。早年那些重特效弱情节的“视效大片”还有生存空间,可随着行业不断发展,电影产品日益丰富,全国银幕数已超过6万块,观众的观影习惯逐渐形成、观影品位和要求日益提高,春节档的准入门槛和预期评价自然也随之调高,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标准,观影便不再是必须的选择。

(摘编自2019年2月15日《北京日报》刊文《2019春节档电影:狭路求胜,涤故纳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春节档电影票房从2015年的18.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8亿元,这体现了中国电影事业近五年来取得的长足发展。
B.2019年中国春节档电影票房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说明2019年中国春节档观影人次多于去年。
C.2019年中国春节档电影票房虽创新高,但是票房同比增长率却是五年来最低水平,这也间接反映了电影市场存在隐忧。
D.2015-2019年近5年中国春节档电影票房同比增长率波动较大,其中2016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同比增长率最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春节档八部国产电影都遭遇了盗版阻击,专家称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大的泄露事故,但票房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B.2019年春节档电影市场暴露了电影行业的各种乱象,观众对此感到失望,观影不再是必须的选择。
C.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档电影观众满意度高过往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行业创新、文化创新是电影发展的突破口。
D.《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能在票房上取得不俗的成绩,不仅因为电影的创新意识,更因为名导演、大明星的加盟。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怎么有效推动中国电影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