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实疙瘩米好

刘建超

老街把憨厚实在的人称为“老实疙瘩”,如果说某某人是个老实疙瘩,多有褒奖的意思。米好就是个老实疙瘩。米好有句口头禅:“又能怎样?”就因为这一句口头禅,米好在老家有了名声。

米好又瘦又高,走路时还左右摇摆,总让人担心他两条细细的腿能否支撑住晃动的脑袋。米好的单位不错,旱涝保收,这样的单位,混日子还行,个人要想上进发展,施展的空间就狭窄了。位置少,上头也不重视,米好五十多岁的人,还是个副主任。大学同学聚会,不少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个个慷慨陈词、牢骚满腹。好像天下所有的不公都落在自己的头上了。牢骚发完就猛劲喝酒。喝多了就又哭又闹。米好总是微笑着,把喝多的同学挨个往家里送。有的人吐了米好一身,米好也从不计较。有人问:“米好,你怎么从来就不抱怨?”米好说:“抱怨又能怎样?有位哲人说过,磨难是笔财富。吾辈有如此经历如此财富,也不枉人世走一回啊!”

米好对自己的副主任位置感到很安心,主任交办的事情都做得很尽心。哪怕是些鸡毛蒜皮的事,米好也做得一丝不苟。部门主任初到办公室时,还是刚出校门时间不长的毛孩子。对米好是一口一个“米老师”地叫。当时米好是很有可能被提拔为主任的,后来不知啥原因被搁置了。有人劝米好找领导活动活动,米好笑笑说:“活动活动又能怎样?当不当主任都得干好工作。”再后来那个毛孩子当上了主任,大家纷纷为米好抱不平,米好微笑着说:“年轻人有精力,有学历,发展快也是应该的,我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又能怎样?”

毛孩子当主任初还“米老师米老师”地叫。后来就叫老米了。同事说毛孩子是个白眼狼,要米老师在关键时刻撂个挑子,拿捏拿捏这个小神经蛋。米好说:“一则咱确实比人家老,二则咱也没教孩子点啥。干好工作吧,又能怎样?又不是为主任一个人做工作。”

同事们看人家米好都不计较,自己凑啥热闹啊?“你呀,真是个老实疙瘩!”同事说这话带有嘲讽意味,米好也不计较。

米好三十岁才成家,媳妇小他八岁,长得很一般,同事说:“米好媳妇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但米好对媳妇疼爱有加,张张罗罗地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羡慕得邻居女人直夸米好媳妇有福,便数落自己的丈夫:“也学学人家米好呀!看把媳妇金贵的,跟伺候皇后一样。”

同事便对米好发难,要他维护点男子汉的面子:“连媳妇内衣内裤都包揽了,还美得跟屁花子似的,你累不累啊?”

米好微笑着:“要想好,大让小嘛。嘿嘿,媳妇不就是娶回来疼的吗?洗的内衣内裤也是自个媳妇的,又能怎样?”

同事们嫉妒得跟媳妇嚷:“有本事你也小个七八岁呀!我当宝玉一样捧着你,耐烦着你,稀罕着你。”

米好结婚没几年,媳妇下岗了。媳妇又哭又闹,让米好去找领导。米好的单位也正好能管着点媳妇的单位。米好就去找媳妇的领导,媳妇领导对米好摆了一大堆难处,希望米好理解。

米好就说:“真是各有各的难处啊,下岗就下岗吧,(1)又能怎样?”媳妇说米好是个窝囊废。几天不给他好脸色,晚上也不让他上床。米好只是嘿嘿地笑,笑得还特别诚恳。媳妇也没辙了:“嫁给你算我倒霉,以后家务事都交给我,好好上你的班。”

米好长得干巴精瘦,一副刁刁的嘴脸,大家有事儿却都愿意同他交谈商量,碰上有人弄得脸红脖子粗,就说:“找米好给说道说道。”米好也就一本正经地陪上人家半天,还得泡着好茶,敬着好烟,到了饭点还留下吃饭。

媳妇有时都看出点名堂,说:“人家故意来蹭吃蹭喝,你傻呀?”

米好搂住媳妇说:“又能怎样?邻里关系越走越近,好事嘛!”

楼上邻居老王有个女儿,天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来往,常常唱歌跳舞喝酒折腾到半夜,闹得四邻不安,谁也管不了。老王享用着女儿带回的烟酒,睁只眼闭只眼,对邻居的抗议不闻不问。

终于出事了,女儿被强暴,家财被洗劫。

老王对着米好哭诉,米好说:“养不教,父之过。你女儿天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出事也在情理之中。邻居好言相劝,你置之不理,还骂人家狗拿耗子。你女儿遭强暴,家中遭洗劫,又能怎样,报应呗。”

老王大恸,邻里暗笑,都觉得解气。

米好去世是个意外,一个愣头小伙子骑摩托车将米好撞在石墙上。

米好弥留之际,对媳妇说:别难为人家,他也不是故意的,事情发生了又能怎样?

同事邻居来看望米好,米好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早晚都是个走,只要活得快乐满足,又能怎样?”

米好的追悼会上,同事送的大大的横幅上写着:“米好走好,(2)又能怎样?”

老街邻居同事们再次谈论起米好的时候,态度都是认认真真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8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老实疙瘩米好”既点明了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又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赞美之意,同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第一处画线句子主要表现米好解决不了妻子工作问题的无奈;第二处表现了同事对米好意外去世的悲痛和对其为人的赞赏。
C.小说结尾“老街邻居同事们再谈论起米好时,态度都是认认真真的”照应前文“你呀,真是个老实疙瘩”,写出了人们对米好态度的变化。
D.小说语言风格明快风趣,率真不做作,尤其是口语化色彩浓郁,生活气息浓郁,如“也学学人家米好呀。看把媳妇金贵的,跟伺候皇后一样”。
【小题2】米好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是怎样塑造主人公米好形象的?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9 11:07: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秦始皇的形象,《过秦论》《史记》《战国策》《新语》《淮南子》《盐铁论》《汉书》等典籍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主要是“刑法太酷、奢靡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亦有对秦始皇形象的刻画,虽然对秦始皇的描述性文字不多,但却非常具体,从不同侧面彰显了秦始皇将死之时的悲痛、疑虑、惆怅、不舍的感情。这为我们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提供了更好的资料。
秦始皇的“天命观”在传世文献中很少涉及,《赵正书》则可以补充这方面的资料。秦始皇曰:“吾自视天命,年五十岁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岁矣。吾当以今岁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据此,秦始皇的“天命观”可总结为:知天命但却想易命。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逻辑。
简文中秦始皇以“霸王”自居,《管子》:“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秦始皇自视功绩很大,“功盖五帝”,自当享有“至尊之寿”。《新书》:“至尊之寿,轻百年耳。古者,五帝皆逾百岁,以此言信之。”由于此时秦始皇才五十岁,其“霸王之寿”相较于《新书》所言“轻百年耳”的“至尊之寿”明显差距太大,这对秦始皇来说,似乎很难接受。“吾霸王之寿足矣”之语,亦不能当真,其本质还是想“变气易命”。
“变气说”曾出现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变虚篇》,其文曰:“说灾变之家曰:人在天地之间,犹鱼在水中矣。其能以行动天地,犹鱼鼓而振水也。鱼动而水荡,人行而气变。”《赵正书》所言的“变气”无疑是灾变家所说的“人行而气变”。
孔子主张“知天命”,《论语·为政篇》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秦始皇虽然此时也是五十岁,但他的“知天命”自然与孔子不同。其“知天命但却想易命”的态度,说到底还是对长生的渴望,也即希望打破“天命”的束缚。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评价秦始皇道:“他的人生观自然是一位非命主义者,他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所以他想永远长生,而富贵始终在他自己的手里。”无疑是《赵正书》中秦始皇的注脚。
秦始皇“长生”之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借助于“仙药”,而《赵正书》则依赖于“出行变气”。仙药不易得,“出行变气”则容易得多,知秦始皇再次被术士所欺骗。
(摘编自《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中的秦始皇形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秦始皇的形象,从流传至今的相关文献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述,主要是“刑法太酷、奢靡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B.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亦有对秦始皇形象的刻画,虽然描述性文字不多,却为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提供了更好的资料。
C.秦始皇的“天命观”在传世文献中很少涉及,但从《赵正书》的记载来看,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并没有什么不同。
D.秦始皇“长生”之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借助于“仙药”,而《赵正书》则说依赖于“出行变气”。其实都被术士骗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北大汉简《赵正书》的记载来看,秦始皇晚年巡游的主要目的是视察各地风气,了解民情,督查军政。
B.《新书》认为:“至尊之寿,轻百年耳”,秦始皇却说自己“吾霸王之寿足矣”,秦始皇这句话是不能当真的。
C.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说秦始皇是:“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个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
D.秦始皇求“仙药”而不得,又搞“变气易命”的把戏,这反映出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非命主义”色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大汉简《赵正书》虽然对秦始皇的描述性文字不多,但却非常具体,弥补了传世典籍的不足。
B.《赵正书》对嬴政不称“始皇”而称“赵正”,说明该书写于先秦而未经“焚书”之祸,弥足珍贵。
C.《赵正书》不以“始皇”称,而称其在赵同为质子时的名字,可见该书不应该是秦国史官所写。
D.《赵正书》对秦始皇描述性文字不多,却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他将死之时的各种无异于常人的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0/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浅阅读》)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9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竞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小题1】下列分别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材料: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第二则材料: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第三则材料: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第四则材料: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一些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浅阅读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心灵的滋养,或许会对当下的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E.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小题3】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小题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3】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小题4】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次,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钱学森手稿》。这是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中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唯美的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学子?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钱学森是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复杂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黑板上写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个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天才绝对来自勤奋。钱学森的一位校友回忆:“一个假日的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于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是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四十五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这些琐事上,他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在当代,就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会不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发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提出的问题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对此钱学森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更加惹人喜爱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学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后来又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长,其目的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B.“我”之所以看到钱学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C.“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是细节描写,体现了钱学森粗犷而任性的一面。
D.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另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钱学森。
【小题2】“朋友在欣赏《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使用“欣赏”这个词语?
【小题3】谈谈你对选文末尾处“这样的大师也更加惹人喜爱”一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夏至)昨天,“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暨拉动城多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阶段成果”在京发布,北京在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和文化消费能力的指标排名中,均位居首位。
文化消费数同时对参与受众的年龄、性别、喜好等进行分析,发现在综合指数和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上,18至25岁、26至40岁的人群占比最高,里现年轻化的趋势。在国内外文化偏好的分析上,研究发现国内受众对电影的偏好依然是国外影片优于国内影片,日本动漫优于国产动漫;最受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类型中,电影和广播电视以明显的优势高于其他选项;在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中,文化、电影和网络文化活动位于前三位。
(摘编自中国新闻《北京日报》,2015年11月1日)
材料二:
2015年10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主办的”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彭翊教授发布了“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和“中国文化消费发展指数(2015)”。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为第六次发布,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为第三次发布,两大指数每年定在北京文博会期间发布,已经成为北京文博会的品牌活动之一。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5)通过封覆盖全国31个省市,涉及城乡、性别、年龄、学历等各类人的文化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
今年发布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是发布拉动城乡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2015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总体变动情况
(摘编自中国网《2015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发布 消费能力水平等均上升》2015年11月1日)
材料三:
当前已进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文化服务面临更多样需求的发展态势不可逆转,改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固性和惯性,必须从供给侧出发。事实上,这是实现全民文化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渐进共享的必经之路。
这个必然选择,对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尊重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全民共享的本质内涵是全民普惠,人人享有。当然,要实现渐进共享的必经之路,从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来看,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还不均衡。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共享发展就会面临空间上、质量上的瓶颈。只有解决好这些瓶颈问题,才能理顺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方便渐进共享和积极推进。从整体上看,要量力而行,以有效供给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升全民文化需求指数,这样才オ能逐步同步稳步实现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摘编自《中国改革论坛网》,2016年2月14日)
材料四:
中国西部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7)结果显示,四川省位列第一,前五名依次是陕西、重庆、云南、
内蒙古。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各省市综合指数均值为74.10,西地区各省市综合指数均值为71.84。从分指标来看,生产力指数和影响力指数,西部地区和全国差距尤为明显;驱动力指数,西部地区和全国相差甚微。
(摘编自《四川新闻网》,2017年12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文化消费指数的公布。2015年是第三次,这次统计,覆盖面广,涉及文化消费人群结构比较合理。
B.从这次中国文化消费指数统计情况看来,在2015年,除了文化消费意图这一项,其他各项指标均比上一年有所上升。
C.从材料二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总体变动情况”统计情况来看,在2014年,跟上一年相比,文化消费环境和文化消费意愿两项上升幅度较大。
D.从这次中国文化消费指数统计情况看来,近三年,综合指数及其他各项指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对国内外文化偏好来看,国外影片和日本动漫大都比国产的受欢迎;在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中,电影和网络游戏也位于前三。
B.根据材料二可知,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说明这几年我国文化消费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这将会让我国文化消费环境指数持续上升。
C.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2015年发布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是发布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D.从综合指数和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看,年轻人消费观念新、所占比重高,历来是各种文化消费的主体。
E. 2017年,四川省是中国西部文化消费指数第一名,但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和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小题3】怎样才能要实现渐进共享之路?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