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相对主义是看待不同民族文化的主要视角之一。文化相对主义是针对文化普遍主义提出的,后者认为欧洲文化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世界文化标准,其他文化只有进化为欧洲文化才会走出野蛮、步入文明。与之相较,文化相对主义放弃从整体的角度对文化进行把握,认为每个民族文化都具有其合理性,文化的价值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文化相对主义反对文化形态间进行优劣比较,强调文化间不可比较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的多样性,提倡尊重文化差异。

文化相对主义为人们客观地认识多元的民族差异及历史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为后发达地区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独立和对抗“文化殖民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文化逻辑。然而,就文化本身来看,文化相对主义也有其局限。

在文化的产生和延续上,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因其特定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而有特殊的个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完全适应客观环境的结果。一方面,这种观念忽略了文化创造主体的能动性。人的自我实现是文化产生的动力,也是文化的归宿。人在对自然的理性超越中,采取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改变环境的同时塑造了人自身,从而产生了文化。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不断冲破各种障碍、超越自我,逐渐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文化相对主义忽视了文化的创造性和自我超越性品格。作为人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表现为一定的历史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当下的行为方式。同时,作为有目的性的文化创造,文化还具有引领未来的超越性。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就故步自封、放弃文化创造的能动性和超越性,否则文化相对主义就会成为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障碍。

从文化的评价来看,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独特的价值存在,文化价值评判的标准在于其自身,而且这种价值标准只对一种民族有效,对其他民族就失去了意义。这种价值自足的主张不但为某些文化中违反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现象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也为纵容自身文化糟粕的行为提供了借口。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因此,人的解放与发展程度即是评价一种文化价值高低的标准。从人类社会更替的现实来看,诸种封建社会文化之间可能并无价值高低的差别,但若同奴隶社会文化比较,封建社会因其对人的束缚更少,故而其文化价值更高。文化价值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区分优劣,更重要的是它基于文化创造的超越性可作为一种导向和文化进步的推动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马彦超《文化相对主义的限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普遍主义以欧洲文化为标准,认为其他文化只要进化为欧洲文化,就能步入文明。
B.文化相对主义认识到,人的自我实现促进了文化的产生,同时也是文化最终的归宿。
C.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目的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同时它也具备时间性和空间性。
D.文化价值的评价是为了引导和推动文化的进步,而不是对文化进行优劣高低的区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段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遍主义的区别。
B.文章在论证文化的产生动力及延续原因的基础上,还重点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C.文章在批驳文化相对主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论证了文化价值评价应持的标准及目的。
D.文章既肯定了文化相对主义的重要价值,又着重论证了它的多种局限,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相对主义有利于后发达地区增强文化自信,但它不应该是后发达地区对待自身文化的唯一视角。
B.要想客观认识文化的产生,就要关注文化创造主体的能动性,理清人的自我实现与文化间的关系。
C.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所以能对人们当下的行为方式起到决定作用。
D.人的解放与发展程度决定了文化的价值,可见文化价值较低的社会,人所受的束缚与压抑会更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6 10:5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我去卖棺材虽然有些离奇,但只要价钱极便宜,原铺子就许要,至少总可以捞回几文酒钱来。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因为外面用砖墩,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还看得出。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终于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怀着好意的老朋友。……”他忽而停住了,吸几口烟,才又慢慢的说,正在今天,刚在我到这一石居来之前,也就做了一件无聊事,然而是我自己愿意做的。我先前的东边的邻居叫长富,是一个船户。他有一个女儿叫阿顺,你那时到我家里来,也许见过的,但你一定没有留心,因为那时她还小。后来她也长得并不好看,不过是平常的瘦瘦的瓜子脸,黄脸皮;独有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这里的就没有那么明净了。她很能干,十多岁没了母亲,招呼两个小弟妹都靠她;又得服侍父亲,事事都周到;也经济,家计倒渐渐的稳当起来了。邻居几乎没有一个不夸奖她,连长富也时常说些感激的话。这一次我动身回来的时候,我的母亲又记得她了,老年人记性真长久。她说她曾经知道顺姑因为看见谁的头上戴着红的剪绒花,自己也想有一朵,弄不到,哭了,哭了小半夜,就挨了他父亲的一顿打,后来眼眶还红肿了两三天。这种剪绒花是外省的东西,S城里尚且买不出,她那里想得到手呢?趁我这一次回南的便,便叫我买两朵去送她。
(1)首段中作者说“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哪些内容反映了吕纬甫的“先前”?先前的吕纬甫是怎样的人?
(2)联系原文回答:现在的吕纬甫是怎样的人?
(3)顺姑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刻画顺姑的肖像和性格有什么作用?
(4)联系原文看,吕纬甫和顺姑两个形象有什么相似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②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③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言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④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⑤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冯天瑜《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质素。
B.中华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始终与我们的文化实践共生,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和风俗中。
C.汉字造就了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符号的影响深远广大。
D.和世界上其他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不同,汉字是由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结合的意音文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诠释概念,阐述了“中华文化元素”的内涵和外延,并指出了其存在方式。
B.第③段以“汉字”这一案例为依托进一步展开论证,彰显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
C.第④段以《功夫熊猫》《花木兰》的成功为例,证明中华文化元素具有经典性与时代性。
D.第⑤段紧承上文,指出了当下发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元素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是海内外华人所共同信守的。
B.从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来看,可以肯定在较长时间内中国还将是东亚各国的文化输出源。
C.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离不开中华文化元素,没有它,就没有当代中华文化。
D.《功夫熊猫》《花木兰》是中华文化元素主动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继续推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第三大无桩共享单车创业公司小蓝单车已停止运营,成为这一快速发展行业第一个倒下的主要共享单车创业公司。许多分析师警告称,共享单车行业很快将迎来“清算”。在小蓝单车倒闭之前,已有多家中国小型共享单车创业公司在过去6个月内倒闭,包括悟空单车、3vbike和町町单车。许多分析师预计,共享单车行业将迎来血腥的整合期,只有一家或两家公司能够存活下来。目前,共享单车行业的两大巨头摩拜单车、ofo被普遍视为行业的最终赢家,他们分别获得了腾讯控股、阿里巴巴集团的投资,已各自完成逾10亿美元融资。小蓝单车管理疏松的问题早已清晰显现。但是,在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即便是管理出众的公司也面临困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共享单车泡沫化的问题已经很明显:大量资本的涌入使得太多创业公司获得了资本支持,但争夺的市场却很有限,利润也十分微薄。洗牌在所难免。
(摘编自《财富:小蓝单车倒闭,中国共享单车泡沫开始破裂》,2017年11月20日凤凰科技网)
材料二:早在今年8月交通部等十部门就已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需要对共享单车用户的押金、预付金建立专用账户。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的共享单车企业都没有提过“专用账户”这四个字,而是用其他相似的词语代替。共享单车企业和各商业银行为什么不建立新规中要求的“专用账户”呢?记者查询了我国商业银行账户管理的相关规定发现:专用账户,也就是专用存款账户,除了社保基金、住房基金等常用的15项资金外,要想设立,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政府有关部门的文件。即使现在共享单车企业想要注册专用存款账户也注册不了。共享单车只能注册一个一般存款账户,再和商业银行签署一定的存管办法。
(摘编自《共享单车企业倒闭,每人赔一辆车?》,2017年12月17目央视财经)
材料三:“共享”单车企业在竞争,用户个人素质也在引发争议,损坏率居高不下,私自占有现象屡禁不止。近日,有人还在成都琉璃立交桥附近发现了约100辆被焚烧损坏的共享单车……这不禁让人怀疑“共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这方“共享单车”尚自顾不暇,那方“共享手机”也已上台唱戏。共享手机平台“享换机”宣布完成1.1亿人民币天使轮和A轮融资。而在这之前,京东、支付宝、国美等公司已经介入“共享手机”领域,让“信用租赁”成为了一种新的“共享模式”。但是“共享手机”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涉及信息安全及隐私问题,该如何安全“共享”仍无定论。
(摘编自《一批共享单车企业相继倒闭,“共享”模式还能走多远?》,2017年12月4日红网)
材料四:

2016-2019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及预测
(摘编自智研咨询《2017-2022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单车行业的两大巨头,获得了两大集团的投资,共完成了10亿多美元的融资。
B.共享单车泡沫化是因为大量的资本涌入有限的市场,争夺微薄的利润。
C.尽管面临诸多问题,共享单车行业未来两年的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D.“享换机”以“信用租赁”模式进军共享手机领域,宣布完成一亿多人民币的融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蓝单车面临的并不只是自身管理的问题,而是“信用租赁”模式下的共享本身还很不成熟。
B.针对共享单车企业不能注册专用存款账户的情况,交通部等十部门做出明文规定,以保障用户押金和预付金的安全。
C.解决了共享单车行业发展中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保障“共享手机”这个行业的顺利发展。
D.调查中,共享单车企业都不提“专用账户”,因为他们只能选择一般存款账户,而无法注册专用账户。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觉得怎么做才能有效推动共享单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明清小说与运河
研究明清小说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和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有着重要的关系。
运河沿岸城市和市镇中商业的繁荣与文人对这种生活的关注促成了明清小说题材的拓展。明清小说的全面繁荣,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多和创作技巧成熟,更表现在作品创作题材的开拓。明清小说在继承宋元话本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商人题材。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繁荣带来沿途商业的繁荣,沿岸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商业城市,同时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商业市镇。这些商业城市和市镇,不仅聚集了以商人为主体的大批城市市民,也涌进了不少留恋繁华城市、习惯于出入市井的文人。他们开始关注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与个人生活,并逐渐改变了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人创作或改编的小说中,商人生活的题材出现了。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三言”与“二拍”,他们的编撰者冯梦龙与凌濛初都是长期生活在运河沿岸城市并熟悉商人生活的文人。
冯梦龙的籍贯在长洲,那是一个“舟楫益集”的工商业极为发达的地方。作为一个科场屡屡失利、长期生活在下层的文人,他充分接触并且熟悉了当时的商人生活,因此“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及城市市民阶层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有些甚至具体写到一个商人的发家史和经营的全过程。凌濛初籍贯乌程,此地亦属于运河流域苏杭经济圈范围,他本人还有长期在苏州与南京生活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凌濛初家是一个亦商亦宦的家庭。因此,商人题材在“二拍”中占的比重超过了“三言”。
运河是一个南北交通大动脉,从北方南下到苏浙,或转道福建、广东,或西去四川等地都需要借助这条黄金水道。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故事的展开要有一个广阔的背景,才能充分地展开情节,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运河沿岸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生活最丰富的地方,这给小说家叙写故事提供了极其广阔的人文背景。因此,许多明清小说,其故事发生与延展的地方也往往被放在运河沿岸。如《梼杌闲评》是明末一部揭露宦官魏忠贤的小说,属于时事小说。史载魏忠贤本是明代肃宁(今河北省境内)人,但为了能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展开故事、刻画人物,这部小说把魏忠贤的出生地放在了临清,他进北京做太监之前的活动也主要在扬州等运河沿岸城市。
运河沿岸城市印刷业的发达和民间书坊的遍布对明清小说的繁荣也起了推动的作用。大量民间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通俗作品的刊版印行,有赖于民间书坊。明清两代,民间书坊主要集中在运河流域,运河的起点杭州与终点北京始终是民间书坊的集中地,沿岸的苏州、扬州以及离运河不远的南京也是民间书坊聚集的地方。明代嘉靖、万历两朝,南京成为彩色套印和大量刊行小说、戏曲的中心,一些著名的书坊都以刻印杂剧、传奇、小说相标榜。清代道光年间以后,北京著名的书坊也都刻印了大量精美的明清小说。清后期东昌府最大的书坊叫书业德,被称为“闲书”的小说类是其刻印图书的一大门类,它还专门设有“小说版库”,光是小说类书版就有200余种,占其所拥有书版的五分之一。一些著名明清小说的出版,也和书坊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凌濛初为《拍案惊奇》所写的序中可以看出,“二拍”更是直接应书商的邀请而创作的。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运河对明清小说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河交通的繁荣使运河沿岸成了中国经济文化生活最丰富的地方,明清小说的创作题材因此而扩大到了商业生活。
B.运河交通带来了商业繁荣,大量文人涌入沿岸商业城镇,商人们的经营过程与个人生活,开阔了作家的视野。
C.运河交通的繁荣带来了经济繁荣,也聚集了以商人为主体的大批城市市民,读者的大量存在也促进了小说的创作。
D.运河是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它连通了苏浙、福建、广东、四川等地,使这些地区成为小说故事的广阔的人文背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三言”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小说有50多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意识和价值取向。
B.时事小说《梼杌闲评》把主人公魏忠贤的出生地由肃宁改在了临清,把他进京之前的活动也大都放在了运河沿岸城市,这是作者有意为之。
C.小说创作的繁荣,使得明清时代运河沿岸的一些城市成为书坊聚集地,南京、北京、杭州等地都成了小说刊行中心,并设有“小说版库”。
D.商人题材在“二拍”中占的比重超过了“三言”,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凌濛初出生在亦商亦宦的家庭,有着长期在苏州与南京生活的经历。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运河沿岸商业繁荣,有很多文人留恋城市繁华,习惯于出入市井,逐渐改变了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说明在此之前整个社会是轻视商业的。
B.许多作家之所以把小说故事发生的地方和情节展开的背景选在运河沿岸,是因为这里经济文化生活极其丰富,能够提供大量意义重大的写作素材。
C.中国古代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并出现四大名著,有两大原因,一是京杭大运河沿岸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二是如冯梦龙、曹雪芹等著名作家的出现。
D.凌濛初的“二拍”是直接应书商的邀请而创作的,一些著名书坊以刻印杂剧、传奇、小说相标榜,可见明清小说的创作与繁荣,和书坊有着很深的渊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过年

红柯

皮芽子(即洋葱)一直堆在墙角,妈妈好像第一次看到,眼睛刷地亮了。她望了孩子们一会儿,又去看那些土豆和皮芽子。“这些小饭桶,个个都是无底洞。”妈妈摸摸孩子们的肚子,又去看土豆和皮芽子了,她说:“缺一块肉。”“妈妈你说什么?我们没听见!”孩子们跟一群群鸟儿一样围着妈妈飞旋。“妈妈你再说一遍。”“我说一块肉。”

一块肉一块肉!孩子们听得清清楚楚是一块肉。“妈妈这是过年吗?”平时都没有肉吃,只有过年他们才能吃一点肉。那正是秋天,离过年很遥远。妈妈一个挨一个摸她的孩子,“妈妈给你们过年。”

正说着,爸爸回来了。妈妈耳语了几句,爸爸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爸爸走进茫茫荒野。那是准噶尔边缘一个很辽阔的地方,穿过田野和林带就是一片大莽原。他掏了几个兔子洞,都是空的。他嚼着草根,凉丝丝的汗液让他兴奋,荒原还活着。

远方升起虔诚的心灵之光。他朝那光走去。那是一顶白帐篷,帐篷前边有个孩子,孩子朝帐篷飞跑,边跑便喊:“来客人啦,来客人啦。”进了帐蓬,女主人端上奶茶和馕、麦粉打的馕很难见到了,他不好意思动这么好的馕。主人见状,说:“这样子吃这样子吃嘛。”他只好掰一小块塞嘴里,主人到咧开嘴大笑:“吃,就这样子吃。”喝奶茶吃馕仅仅是开始,女主人又端上揪片子,羊肉汤煮揪片子。他吃出一头汗。主人高说:“客人是我们的太阳,我的帐篷很久没有照过太阳了,我的帐篷热烘烘的,会热整整一年。”

主人刚宰了一只羊,肉差不多分光了,主人只能给客人一块肉。

爸爸走过沙漠走过荒原走进院子。妈妈和她的孩子坐在床上,孩子们的小脑袋埋在妈妈怀里,他们颤抖着不敢抬头看,害怕自己失望。爸爸就用肉擦孩子们的小脸蛋,跟擦火柴一样孩子们的心里噗一声冒起火焰。

“肉,肉肉!”

孩子们跳啊叫啊冲上去,爸爸高高举着肉就像举着一盏灯,很豪迈地对妈妈说:“做饭去!”孩子们郑重地告诉妈妈:“你要给我们做好啊。”妈妈给每个孩子下保证。孩子们高兴坏了,帮妈妈打水烧火洗菜。孩子连院子都扫了,扫得干干净净一直扫到大门外的马路上,洒上清水。村里人感到惊奇,孩子们就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过年。”孩子把门窗都擦干净了。他们互相拍打尘土。老大,他们的哥哥还要洗手洗脸。大家乐意听哥哥指挥,很乖。

那个最小的孩子顺着木梯爬到房顶上,孩子们都上去了。他们围着烟囱,炊烟的芳香跟空气一样散向四面八方,整个村子笼罩在芳香里,准噶尔、天山、天山的那边都能闻到他们家的肉香。

那个最小的孩子看得最远,他看见大漠深处有个叔叔。“嗬!我们有客人啦!”孩子们都朝那边看,那个远方的叔叔一点一点出现在孩子们明亮的眼睛里。“我们家有客人啦。”在孩子们的印象中,过年一定要有客人,没有客人的年是很难过的。

心急的孩子已经奔出门外,飞跑去迎接贵客。另外一些孩子去告诉大人这个天大的喜讯。爸爸说:“我去搞点酒。妈妈说:“再搞几个馕。”妈妈问她的孩子:“知道怎么招待客人吗?“让客人先吃,让客人吃饱。”

妈妈又做一盒饭,玉米糊糊煮土豆。皮芽子剁碎炒一炒,浇到玉米糊糊上,热气腾腾。孩子们嚷着要吃土豆。不用妈妈动手,他们自己就把盆子里的玉米糊糊吃了。玉米糊糊里的土豆粉粉的,像一团白雾弥漫在肚子里,孩子们从来没有这么馋人地吃过土豆皮芽子,“过年就是好啊。”妈妈给每个孩子喂一小块肉。“啊,这是什么东西?”“肉,孩子,是肉。”

妈妈仔细看她的孩子,确实像吃过肉的孩子。妈妈用剩下的小块羊油给孩子们化妆,画他们的小嘴巴,小嘴巴油乎乎的。爸爸带回半瓶酒半包烟还有两个馕,不是油馕,是麦粉打的馕。妈妈很满足:“你赶在了客人前边。”大人和孩子安心地等待远方的客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子,出现在地平线上的人影就是他们心中的太阳。

大孩子领着客人进来了。客人走过来去摸孩子毛茸茸的脑袋,他在戈壁滩上走了好几天,就想摸一摸毛茸茸热烘烘的东西。大人把烟插在他嘴上给他点着,他抽一口,喷出来的是天池烟的香味和烟雾。那些年天池烟是最好的烟了,金黄的烟丝就像黄金草原,在客人的嘴里化为青湛湛的天池水喷泻而下。女主人递给他一条新毛巾。脸在新毛巾里就不想动了,就像俯在春天的草地上,明亮的野花和温暖的青草从鼻孔从嘴巴从眼瞳里直入腑脏。他不知道他吃了多少,女主人不停地递碗,肠胃发出咯咯声,嘴里才尝出饭食的滋味。他看见孩子们个个像天使,孩子手托下巴热切地看着这个叔叔,叔叔说:“你们咋不吃?”“我们吃饱啦。”

客人说他是地质学校毕业的,为了给国家找石油,在卡拉玛依大戈壁里走了三天三夜实在支撑不住了。说着说着叔叔的头点着点着打起盹,“早晨五点钟叫我。”客人要在明天赶上大家。

妈妈干完所有的活后想到了她的孩子。孩子们挤成一团围在灶眼跟前,灶膛里的火已经熄灭了,灶眼里还有着热乎乎的气息,那只黑乎乎的大铁锅却已经空荡荡的了。妈妈说“干什么呢?“煮肉,我们有好多肉。”“不嫌热?”“不热不热。”

大铁锅竟然咕嘟嘟响起来,锅盖噗儿噗儿地直喷香气。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嗬!我们有客人啦!”“我们家有客人啦。”这两句既表达了孩子们对客人的欢迎之情,又为下文这家人热情待客作了铺垫。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写人的内心感受,如客人洗脸时“就像俯在春天的草地上上……从嘴巴从眼瞳里直入腑脏”,客人放松享受的心态就生动体现出来了。
C.小说写了两次人们热情“待客”的过程,真挚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也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D.小说擅长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如文末,在热情招待客人后,孩子们还围在锅灶旁“煮肉”,这一情节就颇具匠心。
【小题2】小说前两段写了这个家庭的处境,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主要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