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紫气中的烟火

迟子建

房子跟人一样,老了也会生皱纹。而历史往往就掩藏在那一幢幢老房子的褶皱里。

能够留存下来的老房子,大抵都是有着不凡身世的。要么是皇室责族、达官显要的宫殿和城堡,要么是富贾天下的阔商的豪宅大院,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所以建筑史上的杰作,往往与权利和金钱是分不开的。宫殿上那些经过了千百年风雨仍然无比灿烂的琉璃瓦,与被岁月风雨侵蚀后大批大批倒塌或歪斜了的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民居虽然温暖、朴拙,但它身上泥土的成分太多,等于是肉做成的,摧折也快。而宫殿可以说一石一木,都是由工匠们精心烧制、打磨和挑选的,耐用性强,所以说宫殿是由骨头筑就的。

我不喜欢阳光,而喜欢雨。阳光是人的铺路石,而雨是人的绊脚石。雨一来,街市中的人气就寥落了。这时候最适宜到老房子游览。

我在一个微雨的夏日午后走进沈阳故宫。雨丝时有时无,太阳若隐若现着。被忽明忽暗的天色和簿雾笼罩着的故宫,有点海市蜃楼的意味。

游人果然因为雨丝的落脚,少而又少。一座远离了人语的宫殿,就是一本干干净净打开的大书,可以激发人凭吊的情怀。

沈阳故宫也被称作“盛京皇宫”。它是大清努尔哈赤在天命十年开始修建的宫殿,可惜他在定都沈阳后的第二年就晏驾归西了,留下的未完成的建筑,是由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建造的。皇太极在此登基称帝,改国名为“大清”。所以这里也可称为大清的奠基地。

我最先进入的是那些“偏殿”,它们大都是侍奉皇族的那些下人的居所。一座座灰色的小屋子看上去乌蒙蒙的,是那么的清冷,让我仿佛听到了夜半时分寂寥的梆声。

大正殿是努尔哈赤时代建立的宫殿,远远望去,它很像公园里那些随处可见的八角亭。不过走到近前,当你的目光与南门两侧柱子上盘踞着的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龙相遇时,还是明白它终归不是寻常百姓可以驻足的亭子,仍然带着股帝王君临天下的霸气。尤其是大正殿的古色斑|阑的天花彩绘,那“万福万寿万禄万喜”的篆书汉文与含有吉祥意味的梵文以及龙凤图案交相辉映,让人顿时嗅到了二百五十多年前的宫内的繁华气息。火正殿是处理政务、颁布诏书、召见大臣之地,充满了政治色彩,这样的殿堂在我眼里缺乏人间烟火的气息,所以在它面前站站脚就走开了。

沈阳故宫中,最让我动心的就是后宫,它其实就是皇太极的家。沿着石级向上,穿过高高的凤凰楼的楼阁,也就到了皇太极和皇后的居所——清宁宫。

清宁宫的两侧是六座配宫,其中有四座是皇妃的寝宫。这四位皇妃都来自蒙古部落,其中宸妃和庄妃两姐妹尤为著名。

在这些建筑中,除了殿顶盼琉璃瓦和檐下的彩绘呈现出别样的绚丽,居所里面却是布局简单:粗砺的锅灶、宽大的万宇炕、古朴的屏风,看上去庄重朴素,体现了满族人传统的生活习俗。如果说正中的清宁宫是一位敦厚的男人的健壮的身躯的话,那么左右对称着的皇妃寝宫就是这个男人张开的宽厚的双臂。他揽入怀中的,正是与他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女人。

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能像清太宗皇太极那样,身上既有英雄的传奇,又有爱情的传奇。

宸妃和庄妃这对姐妹是皇后的亲侄女,她们先后成为了皇太极的皇妃。在这些人中,最为皇太极宠幸的,是关睢宫的宸妃海兰珠。海兰殊入宫的时候,她的妹妹庄妃已经跟着皇太极近十年了。

皇太极对海兰珠无比钟情,所以后人喜欢用“后来者居上”来评价海兰珠。当宸妃生下皇子后,皇太极喜不自禁,大赦天下。然而好景不长。皇子出生后没有几个月就夭折了。宸妃受到打击,三年后终于一病不起,撒手离去。皇太极抚尸恸哭宸妃的佳话,可谓广为流传。

爱妃海兰珠的离去,使皇太极忧思沉沉,一年多以后,他端坐在青宁宫里,猝然倒下。我想他最后所看到的情景,一定是关睢宫冷落的门庭。

我在清宁宫的后面,看到了宫中保存下来的惟一的一座烟囱。它底阔顶尖,笔直向上。两百多年前,清宁宫中的烟火就是从这里袅袅漫出的。先前我曾在宫里见过乾隆御书的“紫气东来”匾,我想真正的紫气就是从这座烟囱中升起的烟火。它虽然消散了,但在它的周围,后世的人间烟火,仍然从一些破旧的老房子中丝丝缕缕、团团簇簇地升起来,生生不息!

我听见了雨滴从那皱纹重重的清宁宫的飞檐下滑落的声音,那么的曼妙,带着股旧时代迷离的音色,仿佛在为已逝的烟火唱着挽歌。

【小题1】下列列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民居和宫殿不同,突出宫殿坚固、历史悠久,也表明宫殿是地位和金钱的象征。
B.文章对沈阳故宫的表现独辟蹊径,观点新颖,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语言清淡如茶,令人回味无穷。
C.文章用“皱纹”一词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悠久和沧桑感,和结尾相照应,流露了作者对时代逝去、盛景凋零的哀伤。
D.作者对大正殿的描写由外到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突出了帝王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宫中的繁华气息。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座远离了人语的宫殿,就是一本干干净净打开的大书,可以激发人凭吊的情怀。
【小题3】根据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紫色的烟火”为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9 10:5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钟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D.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D.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C.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种草不如种青稞
凌仕江
他最初并不知道种草不如种青稞的道理所在。
那是一个名叫阿里的地方。传说,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一个上世纪80年代进藏的中专生。他刚去的时候正值春满人间的4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接待他的局长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一口一声地说自己老了,老了。那个局长的样子看上去的确比其他地方10岁的人还见衰老,然而他的真实年龄却不到50岁,每看一眼局长那张脸,他就不寒而栗:难道50岁之前,我在这里也会这样衰老吗?
最初的凡天,他几乎觉得他会疯狂,不分白天黑夜地对着空寂的雪山发怔,仿佛生命正在被狂暴的寂寞飞速地卷走,仿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心灵刻下一道没有印记的年轮。
一个人的时候,他脑子里成天就转念着一个念头:明天醒来就老了!
他顶着星辰,一个人冲到山崖边,握紧拳头----他似乎什么也握不住----声嘶力竭地叫喊着。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节奏如花腔般颤动,像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死一般寂静沉睡的荒原,向浩瀚夜空飘去,在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冰冻了的雪浪上飞奔、回荡,渐渐变得越来越尖细而微弱,很快又消失得无声无息。没有任何人回答他,只有强劲的岁月在他声音的后面飞逝呼啸。
一个星期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不顾一切地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拦了一辆车,跑了。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停在狮泉河边。
那些青青的草儿告诉他:不必怀疑世界,春光依然灿烂,生命从没远逝!
他一下子平静地坐了下来,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不可思议。既而是恐惧,他惧怕将为这次冲动付出沉重的代价,处分、记大过,更严厉的是开除.不过,很快,他又想,即便如此,也绝不后悔。
这何尝又不是一场壮举呢。
几天后,他回到了阿里。
局长语重心长地问:“去哪里啦?”
“狮泉河。”
“为啥呢?”
“就是想证实世界是否还活着。”
“活的,死的?你都看见了?”
“看见了,世界还是活着的。”
“活着,究竟是个咋样子?”
“挺好,青青的.”他从怀里掏出一株草。“嗯,好歹总算见到了绿色。”
6月,阿里草长莺飞的时候,他把房间收拾得一千二净,还学着当地的藏族人在来子上铺了一张好看的卡垫,上面摆放了一个盆景,里面只有一棵草。每天随着气候变化,搬进搬出的,像呵护一个婴儿。
局长看着这一切,蹲在墙角,燃起一支烟,笑也不是,哭也不是,那样的表情使他本来已显苍老的脸上又增加了几道盘根错节的年轮。
终于有一天,局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没有别的可说,局长只是胸有成竹地对他说了一句:“你知道吗,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
他不问为什么,只是狠狠地点头。
说干就干,他掏出了盆景里的冻土,垫上羊粪,他要种几株青稞试试,他的行动真是可以令万物感动。他种的青稞像他的心情一样,一天比一天长势喜人,他每天都看着青稞的变化打发寂寞时光。那阵子,局长还特意跑来告诉他:青稞虽不结实,但是有整齐的穗,也比草高,只要有风吹过,它在阳光下婀娜摇曳的样子,实在是比草好看多了。
不久,局长就退休了。
后来,他也当了局长。
他同样喜欢用老局长那句朴实无华的话,去告诉新来的大学生: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他期望他们都能像老局长那样,在一个看似不顺心的地方,安心,并且长久地呆下来。
因为,摇曳的青稞,总有成熟的时候……
(选自《今日文摘》2009年1月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作者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他”和老局长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便于作者站出来发表议论。
B.小说擅长用精炼的词语刻画人物形象,“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等言词,表现出老局长对人才的渴望与包容。
C.小说结尾写道“他也当了局长”,说明越是艰难的环境反而越容易使人获得成功,只要能够像青稞一样扎根一处,有所作为。
D.小说以“他”去到、逃离、回归和最终扎根阿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生命只有安下心长久呆下去才会走向成熟。
【小题2】小说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阿里地区环境的恶劣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题3】局长说“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实体店试穿很满意的衣服,总要看看网上有无折扣才肯下手;在网上翻来覆去仔细选购商品,却担心自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买家秀”……消费者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正在模糊零售的物理边界。正因如此,不少人判断,电商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就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零售”。

刚刚过去的2017年被称为“新零售元年”,业界竞相试水新的零售方式。无论是阿里巴巴“盒马鲜生”推崇的“新零售”理念,还是京东“7 FRESH”提出的“无界零售”概念,抑或是永辉超市的“超级物种”、苏宁易购的“苏鲜生”……大牌超市上线触网,电商巨头落地实体,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在于,都试图通过实现“虚与实之间的结合”,探索新零售的一种可能。

一种看法认为,新零售是电商自我改革的出路。尽管每年“双11”的数字神话还在延续,但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互联网即将进入精耕细作的下半场,单纯依靠网络渗透率“躺着也能赚钱”的市场红利在不断消退。于是,线上资源见顶,就挖掘线下的富矿;标准品的份额增长放缓,就拓展生鲜等非标准品。不仅如此,消费的升级换代也为零售业的转型发展带来契机。物质资源的丰富使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供给,技术手段的变革让移动支付、信用体系得到广泛应用,数据的采集分析能够有效预测消费走势。一旦条件成熟,就能为消费需求创造多样的消费场景,将线下的物流、服务等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从而追求消费丰富性、便捷度和舒适感的极致体验。

在更长的时间线上,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早期集市,到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场;从品类齐全的仓储超市,到一站式解决各种需求的购物中心;从足不出户就能逛遍全球的电商,再到如今陆续登场亮相的新零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零售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消费者需求的进化史。需求层出不穷,新零售的方式也不会“从一个模子刻出来”。放眼更多的零售业态,不管是山姆会员、好市多的会员制零售,还是亚马逊、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都是尝试从价格消费向价值消费转型的不错案例。以此观之,下一个零售的主流业态还在探索和孕育当中。

从更高的视野来看,零售业的变局,又何尝不是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融合对接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进程,意味着一个由“0”和“1”构成的虚拟世界,正在打破传统的物理维度,将数据化、原子化的思维渗透进现实,产生几何级的量变甚至革命性的质变。两个世界碰撞出的火星,足以点燃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只不过,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交会而成的区域,可以天马行空,却不能信马由缰。就如同零售业再如何发展,也要围绕消费者的需求,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同样也在不断塑造出新的公共准则和发展框架。

(摘编自盛玉雷《新零售打开“无边界”的想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零售”是发生在电商身上的一次自我改革,其特点是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
B. 大牌超市与电商巨头纷纷尝试新零售方式,使得2017年成为“新零售元年”。
C. 新零售通过线下线上融合,追求消费丰富性、便捷度和舒适感的极致体验。
D. 新零售受消费的升级换代、物质资源的丰富、技术手段的变革等多种因素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业界竞相试水的零售方式,突出了“新零售”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特点。
B. 文章从革新的角度出发,肯定了“新零售”对于电商发展的积极意义。
C. 文章从时间的维度审视零售形式,从而指出“新零售”的存在也不会长久。
D. 对于“新零售”的意义,文章先分析现实,后回顾历史,最后归结到社会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费的新需求可以推动零售方式的更新,而新的零售方式也会带来消费新体验。
B.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促进零售业的发展,零售业无论如何发展都要围绕消费者的需求。
C. 相较于以往的零售方式,“新零售”更注重从商品价值方面来吸引顾客。
D. “新零售”引发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冀,同时也塑造新的公共准则和发展框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动在深静的景深里

音乐何以由纯形式的律动,而通达情本呢?通过时间,本源性生命时间。音乐韵律在时间之流中,可测的重复与不可预测的展开,深刻关联着人在时间深处的出走与回归、有情与忘情。音乐作为最高的时间艺术,其本真目标就是要调动一切音乐要素,让人的存在意义本身在时间中展现出来,从而扣发人的本源生命情感,故《乐记·乐本》有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本源性生命时间,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有两种情态:在时之中与处时之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是一种“在时之中”的生命时间,使人思及时间为生命的根本大限,从而灵魂震颤,表出为一种“有情”形态。“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善昭禅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形影神赠答诗》),一种“处时之外”的生命时间,为了摆脱处身于时间之中所思及的根本性烦忧,以俯瞰的目光来重新打量人生,从而呈现为一种“忘情”形态。

忘情,不是无情,而是对有情的超越与升华,“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忘情,是所有文人寤寐求之的人生境界,或心斋坐忘,或澄怀味象,都是为了根本上脱去时间对于生命的逼临摆布,逍遥于时间之上,为自己焦灼的灵魂,铺展一片清凉宁静的境域,气定神闲,笑对时间风雪侵蚀,所以有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渔翁。这不正是一代文豪柳宗元灵魂中的忘情意象吗?

有情,无论悲忧或悦乐,只要是为本源性时间所绽出,现之于艺术,则必有“生动”的审美品格;同样,忘情,则呈现为“深静”的审美境界,中国文人在进退仕隐的人生机运中,总是徘徊于有情与忘情之间,所以最高的艺术境界便是:“生动”在深静的景深里。有情之所以能生动,是因人能入乎其里,感同身受于万事万物内在的韵律与生意,所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格外生动,生动在诗人风雨之中对落花的有情眷顾;忘情之所以能深静,是因为忘情意味着退出在世时间,由有入无,接通一片无的广阔的平静世界,这是一个在世之中绝难遭遇的境域,所以必然广阔。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宁静,是深远的,是有空间的,所以言“深静”,这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独特美学品格。

生动必然是在深静的景深里:老子云“知白守黑,负阴抱阳,躁归于静”,其哲学观点都意在说明,静是动的背景;王国维论述艺术创造时说“无我之境,静中得之,有我之境,动之静时得之”,可见,艺术创造中,静也永远是动的背景,由此才得以企及中国艺术中最微妙美好的审美境界。

【小题1】根据选文对“有情”“忘情”的区分,下列诗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
②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
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
④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
A.有情①②,忘情③④B.有情②④,忘情①③
C.有情②③④,忘情①D.有情①②③,忘情④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韵律在时间之流中打开,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要素,表达思想感情,表现生命的意义。
B.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本源性生命时间有在时之中和处时之外两种形态,“在时之中”指平凡人的世俗人生,“处时之外”指超越世俗功利的超然品位。
C.《江雪》中的渔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情怀,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于此可见,“忘情”其实是别样的“深情”。
D.“忘情”所以呈现为深静的审美境界,因为忘情意味着退出在世时间,由有入无,接通一片无的广阔的平静世界,以消解在世的烦忧。
【小题3】纵观全文,说说“中国艺术中最微妙美好的审美境界”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这是“最微妙”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大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 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