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大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 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6: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在坡上吃草
侯春
这天,村主任陪一个领导模样的人下乡,转到半山腰,领导内急,放眼四顾,都是茂密青翠的庄稼地,只不远处有一简易的茅草棚。领导寻思那可能就是个山厕,三步两步紧赶过去,推开竹门。正要解皮带,却听到里面有响动,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问:是老三吗,咋这么快就回来了
领导赶紧退出来,随后赶来的村主任忙说,这是村上的特困户刘老三的家。
这样的屋子还住人?领导皱了皱眉头,仔细打量,那草房是“千脚杆下地作墙壁,稻草盖上当屋顶”。加上年久失修,倾斜严重,已岌岌可危。屋前的空地上,几块规则不一的黄石垒起一个灶台,灶台上坐一口铁锅,也没锅盖,日晒雨淋,锅沿如狗啃过。锅底残留着黄褐色的锈水,像刚耕过的稻田,浓稠而浑浊。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的贫困户,工作咋做的啊。领导半是感慨,半是责问。
村主任忙解释,其实刘老三也不懒,只是他老婆有病,儿子尚小,人又老实巴交的,没什么找钱的门路。不过冬春荒救济、逢年过节慰问,上面都考虑到了他的。
光吃救济哪行!领导重重地叹了口气。
这一声叹气就换来了两头肥滚滚肉嘟嘟的母牛。
原来县上开展“1+1”结对扶贫活动,那天来的领导是县畜牧局局长。局长回去后,决定与刘老三结成对子,定点帮扶。那两头牛就是局长亲自送上门的。局长说,这牛是西门塔尔肉牛,母的,一年下一头崽,喂两年就可以卖了。一头牛能卖三四千哟。有这两头牛,两三年后,你就可以盖新房了。局长打开一个塑料袋,抓起一把形状像没脱壳的麦粒但体积要小得多的东西,说,这是黑麦草种,你撤在山坡上、田边地头,二个月就长尺把深。这草跟韭莱一样,割了长,长了割,种一次,可以喂好几年。局长边说边比划,刘老三边听边笑,那笑,比四月里的牡丹花还鲜艳。晚上,刘老三刚躺下又爬起,光着脚走出茅屋,望望星光闪烁的天,瞅瞅磨牙反刍的牛,不知是兴奋天上掉馅饼了,还是怕被人来“顺手牵牛”,折腾了一宿没睡。
村里人说,刘老三这下该过上好日子了。
刘老三也这样想。牛一年下两头仔,一头卖4000元,就是8000元。8000元!刘老三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那该蘸着口水数多少下啊。想到这,刘老三不禁笑出了声,眼中满是喷香的酒菜鱼肉及一家人开怀享用的场面。
全家人为着那幸福的憧憬忙了一整天,在茅屋旁搭起了牛圈。刘老三对老婆儿子说,这两头牛是全家人的命根,不能有丝毫闪失。
于是,每晚刘老三都要离开热被窝,在牛圈旁支个凉床守夜。刘老三的老婆每天割一大背篓草料回来,才能满足牛的胃口。儿子小山骑着牛与太阳一起上坡下山成了村子一道独特的风景。牛背上的小山,左手牵牛绳,右手扬牛鞭,牛“哞”一声,他咯咯地笑几声,脆生生的笑声惊飞了树梢麻雀。
可是小山脆生生的笑声很快被一些声音淹没了。
刘老三一家都被这两头牛套牢了。有人说。
他们天天和牛一起吃,一起睡,全身都是牛膻味,哈哈,刘老三家有五头牛了。有人打趣说。
也有人埋怨,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有钱啥子买不到哦。
村里人的话就像山坡上的风,紧一阵缓一阵地向刘老三扑来,把他脸上的牡丹花吹成了冬瓜,越吹越长,还粘满了灰毛。
牛成了刘老三一家的心病。在秋风一天凉似一天的夜晚,刘老三想,还是把牛换成钱现实些。
年底时,县畜牧局局长兴致勃勃地来回访他的帮扶对象。走到刘老三家时,局长看见茅屋还是那座茅屋,牛却不见踪影,只有小山靠着那扇竹门津津有味地啃着一包方便面。
局长扫了眼屋角的一堆空酒瓶,对着空空的牛圈和刘老三局促不安的手,皱了皱眉。
牛呢,下崽没有?局长问。
刘老三一张脸憋得通红,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村主任赶紧上前,掏出烟给局长递上,可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领导误把刘老三家当作山厕开头,并借领导之眼对刘老三居住环境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刘老三家的穷困,引出了下文的扶贫故事。
B.小说详细描述刘老三一家领到牛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后文“屋角的一堆空酒瓶”“空空的牛圈”形成对比,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C.“刘老三家有五头牛”“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作者描述这些闲言碎语主要是表现村民们因嫉妒而不愿意刘老三家富起来。
D.小说通过叙述刘老三一家从养牛燃起生活的希望到卖牛希望破灭的经历,表明了当下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小题2】小说中刘老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村主任“呵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从1981年至2016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9 岁提高到76.5 岁,婴儿死亡率从34.7‰下降到7.5‰,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以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
材料二: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 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 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 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从1992年到2015 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
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95.7%,但16—18 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9.7%,但16—18 岁青少年则高达23.8%。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

图1:中国超重统治与肥胖率统计

图2: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三: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如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建设健康中国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B.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C.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显示:中国肥胖人口高于美国,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B.从图l 和图2可看出: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且北方高于南方。
C.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说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
D.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多闻草木少识人

王开岭

某种意义上,没有人真正看过一朵花。 

——乔治亚·奥基夫

①住海淀区时,最常去的是北京动物园和香山植物园。 

②迷恋动物园,因为它帮我确认一件事,它反复地、一遍遍向我证实:生命是丰富的,物种是多样的……否则,我真怀疑世上只剩下人了。

③逛香山,则为消焦灼、蓄元气,更为避世。躲开车马鼎沸的聒噪、高楼大厦的逼视、远离骨骼与骨骼的撞击、欲望与欲望的火并、脏口与脏口的对骂……草木乃最安静、最富美德的生物,也是肉体最伟大的保姆:献花容以悦目、果茎以充腹、氧气以呼吸、林荫以蔽日,还承接人之垃圾和秽物……没有草木,我们真是一秒也活不成。

④香山植物园最大魅力是阔,阔得足以让人忽略其败笔:院墙和门票。除山风浩荡、野趣丰饶、地气充沛,它还有个好处:人寡。

⑤人寡,则幽,则清,则定。不过,颇为尴尬的是,面对妖娆花木,我竟无法叫出她们的名字。成千上万的她们,我所识者寥寥。爱慕,却不知称呼;惊艳,却无从指认。甚至无 法转述她们的美,炫耀我的眼福。

⑥其实何止于我,翻翻书报,“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懒汉比喻 和无知之说比比皆是。曾见一位母亲带儿子在园子里玩,童声一连串地问“妈妈,这叫什么”,我清楚地听见萱草被说成了马兰、蜀葵被说成了木槿、鸢尾被说成了百合、茑萝被说成了牵牛,其它我也说不出了……末了,年轻的母亲被逼得声音越来越低,嗫嚅不清了。

⑦我把此事告诉一朋友,大发感慨:现代人熟记的人名多不胜举,尤其演艺明星,所识草木却可怜至极,真是奇怪!过了几天,收到朋友一赠书——《野花图鉴》。还有一条短信:“每次看到‘全草入药’几个字,我都肃然起敬!”果然,翻开该书,几乎每条注释中,皆见“全草入药”四字。

⑧草木深深,福佑其中;花果累累,生之有养。我想,若有一日,自己被发配荒野,携一卷《本草纲目》,也就能活下去,芥命无忧了。若再奢侈一点,容我多带一本书,该是什么呢?无疑是《诗经》了。

⑨在我眼里,《诗经》乃性灵之书、自然之书、童话之书,更是照亮精神之书。我想,从古到今,即使只有这么薄薄一册,华夏文化也堪称灿烂。后人若能承先民衣钵、循童年心性,文明又何尝堕落至此?扔掉《诗经》,遗弃它的纯真精神,背叛它的诗意逻辑和生存美学,乃悲剧之始。

⑩《诗经》伟大在哪儿呢?夫子看得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无邪”,即纯洁、烂漫,即清澈、雅正。最后,又似乎想起了什么,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⑾ 这是我极欣赏的一句话,也是酷爱《诗经》的一大理由。

⑿它确是一部生物百科全书。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诗经》里的物类作了详解,计草本80种、木本34种、鸟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共动植物175种。而据台湾学者潘富俊统计,《诗经》藏有草木160种,比陆机统计的多出许多。

⒀张爱玲读《诗经》,很为里面的情爱男女“怎么这样容易就见着了”而欢欣、兴奋得脸通红。胡兰成则解释:“直见性命,所以无隔。”不愧为情事大师,一语道破。

⒁《诗经》里的美丽欢爱,正因人之心性和大自然息息相通,人之情思和旷野一样率真、赤裸。天光明澈,心静如水,无泥沙拖累,无城府之深,故彼此认出、相互照见即简易得多、笔直得多。哪像今人这般诡秘周折?

⒂什么叫“天地作合”?《诗经》里慢慢找。懂得天地,方懂男女。

⒃最后,我想对孩子说一句:多闻草木少识人。

⒄这年头,名人的繁殖速度比细菌还快,都急疯了。草木润性,浮尘乱心。这个信息爆炸和绿色稀缺的年代,即便“少识”,业已识多;即便“多闻”,已然寡闻。

【小题1】第②段作者写自己迷恋动物园的意图是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中“竟”的作用。
【小题3】有人曾评价王开岭的文章“浪漫而冷峻”,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多闻草木少识人”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四、现代文阅读
一张忘取的汇款单
安宁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找,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柜台上……
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帐,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时,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
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急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去。一路上,总会有人问,干什么去呀?他每次都扬起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 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 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斤心的,为什么要去撕掉呢?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
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特意提®我,说: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栏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征,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她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亲节快乐。
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竞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因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竞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ning)神听了一会儿,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下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过。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摘自《靑年文摘》)
【小题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繁琐(____)   (2)ning (_____)神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别解。
(1)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急而又幸福地等待着。
(2)他每次都扬扬手中的汇款单,说,儿了寄钱钱来了,去邮局取钱。
【小题3】作者每月都以同样的方式给父亲寄钱,而不是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帐,他为何要这样做呢? 这是为什么呢?
【小题4】说说“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中的“这”指代的内容。
【小题5】写上“祝父亲节快乐”的汇款单,过两个月后,钱却给退了回来,是父亲真的忘取钱了吗?
【小题6】我们说父爱同样是伟大的,有人赞扬说,父爱如山。请你也对父亲说上一段赞美的话,(不少于50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半局
张晓风
大家都叫他杜公——①虽然那时候他才三十几岁。
他和我有十几年之久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但是我不喜欢说他是“同事”。 说他是朋友吗?我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 他这人毛病甚多,带棱带刺,在办公室里对他敬而远之的人不少,就连我自己,跟他也不是没有斗过嘴,使过气,但我惊奇我真的一直尊敬他,喜欢他。
那时候我刚毕业,在中文系里做助教,他是讲师,三系合用一个办公室,成天人来人往的,他每次从单身宿舍跑来,进了门就嚷:“我来‘言不及义’啦!”
他的喉咙似乎曾因开刀受伤,非常沙哑,猛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细听之下才发觉句句珠玑,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太宗论魏征(那个凶凶的、逼人的魏征),却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这字形容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凸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他住的屋子极小,大约是四个半榻榻米,宿舍人又杂,他种了许多盆盆罐罐的昙花,不时邀我们请赏,夏天招待桂花绿豆汤、郁李,冬天是腊八粥或猪腿肉红煨干鱿鱼加粉丝。我一直以为他对昙花深感兴趣,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只是想用那些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走廊,好让闲杂人等不能在他窗外聊天——穷教员要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真难。
“这房子倒可以叫‘不畏斋’了!”他自嘲道,“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不足畏也——孔夫子说的。”
他那一年已过了四十岁了。
杜公能写字,也能做诗,他随写随掷,不自珍惜,却喜欢以米芾自居。
“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
杜公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他非爆出来不可。有一次他极讨厌的一个人调到别处去了,后来得意洋洋地穿了新机关的制服回来,他不露声色的说:“这是制服吗?”
“是啊!”那人愈加得意。
“这是制帽?”
“是啊!”
“这是制鞋?”
“是啊!”
那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始终没有悟过来制鞋、制帽是指丧服的意思。
杜公谈起恋爱,差不多变了一个人,风趣、狡黠、热情洋溢。
他要我带一张英文小纸条回去给那女孩,上面这样写:
“请你来看一张全世界最美丽的图画,
会让你心跳加速
呼吸急促 ……”
小宝(我们都这样叫她)和我想不通他哪里弄来一张这种图画,及至跑去一看,原来是他为小宝加洗的照片。
他又去买些粗铁丝,用槌子把它锤成烤叉,带我们去内双溪烤肉。也不知他哪里学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本领,问他,他也只神秘地学着孔子的口吻说:“吾多能鄙事。”
从一切的理由看,跟杜公结婚是不合理性的——②好在爱情不讲究理性,所以后来他们还是结婚了。他的女儿取名“杜可名”,出于“老子”,真是取得好。
后来就听说他病了,医生已放弃开刀,杜公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刻什么都明白了,倒是小宝,他一直不让她知道。我和另外两个女同事去看他,我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看他了。
对于那些英年早逝弃我而去的朋友,我的情绪与其说是悲哀,不如说是愤怒!
正好像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做游戏,大家才刚弄清楚游戏规则,才刚明白游戏的好玩之处,并且刚找好自己的那一伙,其中一人却不声不响地半局而退了,你一时怎能不愕然得手足无措,甚至觉得被什么人骗了一场似的愤怒!
满场的孩子仍在游戏,属于你的游伴却不见了!
他于八月十四日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孤女九岁,他在病榻上自拟的挽联是这样的:
“天道还好,国族必有前途,惟劫难方殷,先死亦佳,勉无深恶大罪,可以笑谢兹世;
“人间多苦,事功早摒奢望,已庸碌一生,幸存何益,忍抛孤嫠弱息,未免愧对私心。”
但写得尤好的则是代女儿挽父的白话联:
“爸爸说要陪我直到结婚生了娃娃,而今怎教我立刻无处追寻,你怎舍得这个女儿;
“女儿只有把对您那份孝敬都给妈妈,以后希望你梦中常来看顾,我好多喊几声爸爸。”
读来五内翻涌。
也许因为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感觉上我几乎一直欺骗自己他还活着,尤其每有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我总想起他来,他那人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能被他击节赞美一句,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
每想起一次,就怅然久之,有时我自己也惊讶,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一年也不见几面,何以他死了我会如此嗒然若失呢?我想起有一次看到一副对联,似乎是江兆申先生写的:
相见亦无事,
不来常思君。
(选自张晓风作品,有删节)
【小题1】请概括杜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请阐释标题的内涵。
【小题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人评价张晓风的散文呈现出“小说化”的特点,请联系本文就此特点进行分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语意的跳跃、转换。
B.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杜公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之情。
C.作者和杜公明明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开篇却说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是因为杜公脾气偏执、带棱带刺,毛病甚多。
D.作者没有参加杜公的葬礼,是因为不愿面对杜公去世的事实,为了欺骗自己他还活着。
E. 文章结尾处引用的对联意味深长,意在表明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平时是否亲密,而在于心灵的契合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