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历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这里所用的“知识分子”一词在西方是具有特殊涵义的,并不是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这种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首先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知识分子”事实上具有一种宗教承当的精神。
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只是这一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中国史各阶段的发展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于世的。概略地说,“士”在先秦是“游士”,秦汉以后则是“士大夫”。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中,“士”又可更进一步划成好几个阶段,与每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密相呼应。秦汉时代,士的活动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以儒教为中心的“吏”与“师”两个方面。魏晋南北朝时代儒教中衰,“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道家名士(如嵇康、阮籍等人)以及心存“济俗”的佛教高僧(如道安、慧远等人)反而更能体现士的精神。隋、唐时代除了佛教徒继续其拯救众生的悲愿外,诗人、文士如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更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良心”。宋代儒家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士的新标准。
我们虽然承认士作为“社会的良心”,要超越个人的或集体的私利之上,但这并不是说士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人”可以清高到完全没有社会属性的程度。所谓士的超越性既不是绝对的,也决不是永恒的。从中国历史上看,有些士少壮放荡不羁,而暮年大节凛然;有的是早期慷慨,而晚节颓唐;更多的则是生平无奇节可纪,但在政治或社会危机的时刻,良知呈露,每发为不平之鸣。至于终身“仁以为己任”而“造次(仓促,即最紧迫的时刻)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士,在历史上原是难得一见的。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则是现代一般观念中对于士所持的一种社会属性决定论。以决定论来抹杀士的超越性,是只见其一、见其二的偏见。按之往史,未见其合。事实上,如果士或知识分子完全不能超越他的社会性,那么,不但中国史上不应出现那许多为民请命的士大夫,近代西方也不可能产生为无产阶级代言的马克思了。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在中国史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是因为各阶段所对应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发生了变化。
B.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高僧承载着士的精神;隋唐时代,“社会的良心”已不由佛教徒代表,转而由杜甫等诗人、文士代言。
C.中国“士”的传统源远流长,从孔子开始延续了至少两千五百年,自先秦以来没有中断,但是期间屡有转折。
D.本文以为民请命的士大夫、为无产阶级代言的马克思两例,有力地驳斥了现代一般观念中对“士”所持的社会属性决定论。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上“士”的概念大致相当于今天“知识分子”的概念,这两者在基本精神上有不少契合之处。
B.中国历史上有些士并非一生都践行着士的精神,说明士的超越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必强求一以贯之。
C.很多专家、学者知识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使他们成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
D.知识分子有担当精神,可以为某一社会阶层的利益发言,但也可以超越私利的束缚,超越该社会阶层。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既以人类基本价值为依据来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又致力于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
B.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必须要超越个人私利去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一切公共利害之事。
C.“游士”和“士大夫”活动的时代分别是先秦和秦汉以后,秦汉时代“吏”与“师”集中扮演了“士”的身份。
D.范仲淹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代士的新标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8 04:0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海的绿荫

朱春雨

18号甲,是导弹某部队的一个研究所。偌大一个师级编制,女的只有三员。

不记得是哪个休息日,欧阳美怡换上了那条有水仙花图案的旧裙子,从第二研究室小院门口经过,去她负责的放射线病理研究室拍小动物实验的照片。欧阳美怡不管穿什么衣服,看上去都那么端庄得体,加上她举止文静,谈吐大方,显得有见识,有风度。

咣! 一盆仙人掌从二楼阳台上摔下来。阳台上站着18号甲的老姑娘沈巧,她看着门口,爽声笑了 ,笑得站在门口的唐天虚心慌意乱。

沈巧一声轻笑:“如果你真想谈恋爱,我看欧阳美怡这位凌波仙子对你不一定合适……”

唐天虚愤愤然瞪着眼睛。

“沈大姐——”不远处传来一句甜丝丝的声音,“你还是管管你自己的事吧,少说几句伤人的话。”

“哟,这个小妹妹也恼我了。”沈巧顺着声音,在山溪跟前的马兰草丛里找见了一个娇小的身影。

唐天虚此时此刻真是有点厌恶沈巧了。他扶扶近视眼镜,看见了植物苗圃的管理员黄金桃正挑着一对老大的箩筐走来,竹扁担在肩上咯吱咯吱响,一走身子一颤。她把这些花枝从苗圃里剪来,要压植到18号甲本部的每一条路边,让鲜花打扮我们的道路。

“你看她,”沈巧指指黄金桃,喃喃地说,“为了用绿荫和花朵去给别人装点生活,这个含羞草一样的小姑娘总是这样默默工作,好像她生到世上,就是为了别人……”

唐天虚烦躁地甩手进了第二研究室的小院门。沈巧从二楼阳台摔下来的那盆仙人掌在晒得滚烫的水泥地面上依然生机盎然,满身棘刺。他真奇怪:沈巧为什么独独喜欢这种生命力强悍的植物,既无芳香,又不华美?想想,沈巧这人,倒多少有点像仙人掌。父母早亡,使她过早地接触了人生;生相平庸,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固然是一种悲哀,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长处:她不会被千奇百怪的媚眼耗去金子一般的青春。优异的学习成绩像条闪光的金线,贯穿在沈巧的小学、中学、大学和留学苏联的漫长时日里。她穿上了军装,军人的天职很自然地渗进了她单纯而诚朴的灵魂。她懂得命令和服从,也懂得忠诚和牺牲,但她仍然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私生活:

“没有对心的,我就当一辈子女光棍儿!什么孤独呀,寂寞呀,笑话!我有我的追求,我有我的爱好,我有 我的做不完的工作。荡去那些世俗的迷雾吧!”

第二天,沈巧拿着核查出来的一处运算错误,走到唐天虚面前:“唐天虚同志,你似乎不应该忘记,这里有一个Ɛ系数的。”

唐天虚伸手重新运算一番,果然错了。他说:“你作为助手,本来就有修正错误的责任。”

“可惜我这个助手,无法排除你心灵上的故障。”沈巧狡黠地眨了眨她的眼睛。

唐天虚压着火儿说:“沈巧同志,你最好能把精力集中到研究工作上,那会有助于你出成就。而我,也不需要你这么提醒。”

“感谢你的警告。只是我并没有损人的念头,也没在利己上花心思。有了看法,我还是要说。”沈巧把一本两个月合刊的《学术通报》丢到了唐天虚面前。

《学术通报》的目录是印在封皮上的,头题便是沈巧的文章:《Ɛ系数在AR综合使用程序研究中不可忽视》。唐天虚怔住了。他的助手沈巧,竟然在Ɛ系数上持截然不同的见解。

“你干嘛用这样的眼光看我?”沈巧毫不胆怯地迎着唐天虚谴责的视线。

“起码,你写这篇论文时,不该不让我知道。”唐天虚在咬着牙。

“你在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足可以当一个严格管教孩子的家长。”沈巧回了 一句。

“你赞同顾雨时的观点,你可以申请调到他所在的一室去,我绝不挽留。那样,你可以全力以赴地搞你的Ɛ系数。”唐天虚很是激动。

沈巧强忍着不快,说:“申不申请到一室去,是我的事。但是,我还是要请你注意这个Ɛ系数!我的文章, 完全依赖事实。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我还是要把系数搞下去的。”

“那——悉听尊便!”唐天虚把《学术通报》丢到嵌着三排仪表的实验控制台上。

沈巧拿着还要继续核算的计算草稿,转身走了,边走还丟下两句话来:

“荡去世俗的迷雾吧,让你的大阳闪光!”

他从来没发觉在自己的信念沉积中还夹杂着“门户之见”。果真如此吗?唐天虚从控制台上拿起沈巧留下的《学术通报》读起来。从沈巧的文章里看不到盛气凌人的架势,寻不见强词夺理的词句,感觉不出发难于人的私欲;她用苦心的求证,来说明Ɛ系数是个客观存在,她还苦于目前无法推导出Ɛ系数的具体数值。她的论据不能说服唐天虚,起码目前不能。不过,唐天虚认真读完她的文章之后,对沈巧却由衷地刮目相看了。

“荡去世俗的迷雾吧,让你的大阳闪光!”又是沈巧的声音,可是沈巧并不在跟前。

(节选自《中篇小说选刊》1981年第二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荡去世俗的迷雾”中的“迷雾”既指男女感情的纠葛,又指学术上的门户之见,文中反复出现该句,使文章立意更鲜明生动。
B.小说中间交代沈巧虽父母早亡、长相一般,却一直成绩优异,为后面她指出唐天虚的一处运算错误埋下了伏笔。
C.沈巧讽刺欧阳美怡为凌波仙子,赞美黄金桃给别人装点生活,说明她赞赏勤劳无私的人,表现出她鲜明的爱憎取向。
D.小说节选部分在塑造人物时,详写沈巧、唐天虚,略写欧阳美怡、黄金桃,这样能使矛盾冲突更集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小题2】有评论称该小说“人物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色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三位女性军人形象。
【小题3】小说节选部分展现了哪些矛盾冲突?这些冲突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蒂莫西·诺克斯是一位研究体育运动的科学家,并多次参加过超级马拉松赛。他的数据表明人类在奔跑时拥有无可比拟的散热能力。他同时也认为,人类的奔跑能力是进化而来的。这些有助于解释我们的运动能力以及我们对现代疾病的易感性。
人类的祖先是杂食性类人猿,其身体更适合生活在树上,而不是在开阔的环境中追捕猎物。过去的几百万年,地球气候经历了剧烈变化,非洲从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环境,改变成为视野更加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环境。我们的祖先在森林撤退的巨变中,渐渐脱离了树上的生活。200万年前,他们已经进化出可以直立行走和奔跑的骨架,可以支持他们连续几小时追逐猎物。在之后一百多万年的时间里,人类除了石头或削尖的木棍,没有更好的武器,所能仰仗的最好的“武器”就是自身耐力。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身体有了许多适应性变化,以适合长距离行走和奔跑,迫使猎物也不得不拼命地跑。由于四条腿走路的动物不能在奔跑的同时通过喘气散发热量,最终被逼到中暑而倒的绝境,人类才能以简单的武器获得战利品。
在短时期内,人类祖先的骨骼和大脑结构、空间跟踪能力、沟通能力和身体散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以适应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环境。人类祖先进化出了适合长途奔跑的身体结构:更长的腿,更短的脚趾,更宽的肩膀和更强壮的臀大肌,以及可支持长时间奔跑的较大的负重关节。另外,今天人类的代谢能力也胜过我们的祖先。作为唯一拥有长途奔跑能力的灵长类动物,现代耐力运动员能够实现每分钟每公斤体重90毫升的最大摄氧量。其他擅长长途迁徒的动物只限于马和羚等有蹄类动物和鬣狗、狼等群居食肉动物。
从树居类人猿进化成为智人,人类不仅拥有了精湛的运动能力,大脑也同时发生着重大改变。诺克斯认为,正是这些变化使我们需要通过锻炼来保持大脑健康。因为运动不仅锻炼了肌肉,还能激活大脑,提高神经元连接的数量。今天,绝大多数人不再像远古人类那样靠狩猎谋生,这导致人类成为许多现代疾病的“宿主”。肥胖症、糖尿病以及与大脑功能有关的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甚至暴力行为这类疾病正成为现代人类的威胁。
诺克斯认为,运动对肌肉和大脑的有益影响至少部分是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引起的。运动可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循环。在肌肉中,BDNF可以增加蛋自质的合成和脂肪代谢,这是运动的主要目标。BDNF可增加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是增强记忆的关键。BDNF对控制体重和能量平衡的大脑视丘下部也产生影响,还促使大脑线粒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BDNF的增加也有助于强化海马和前额叶皮质,保护人类大脑免受精神问题和暴力行为的不良影响。
虽然运动已不再是一些人群生活中的核心部分,但它仍然在我们的基础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锻炼至少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抗抑郁作用。简单的锻炼计划,可能是你获得心理和身体健康的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资。运动的成本很低,但如果忽略了它,你很可能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摘编自《科学与文化》)
【小题1】下列有关人类奔跑能力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多次参加过超级马拉松赛的科学家蒂莫西·诺克斯通过分析研究一些数据,提出了“人类的奔跑能力是进化而来的”的观点。
B.200万年前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变为少树的热带草原环境,人类的祖先在这一巨变中进化出了可以直立行走和奔跑的骨架。
C.人类的奔跑耐力直接源于身体结构:长腿、短趾、宽肩、强壮的臀大肌和较大的负重关节,与大脑结构、身体散热能力几乎无关。
D.人类追逐猎物时长距离奔跑的耐力,是远古人类将猎物逼到因奔跑中暑而倒的绝境,并利用简单武器获得战利品的最好“武器”。
【小题2】(小题2)“运动对大脑的有益影响部分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引起”,下列各项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增加肌肉中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代谢,有助于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病症。
B.运动可激活大脑,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循环,增加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增强记忆。
C.BDNF对大脑视丘下部也产生影响,还促使大脑线粒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
D.BDNF的增加有助于强化海马和前额叶皮质,保护人类大脑免受精神问题和暴力行为的不良影响。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远古人类,运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运动虽不再是一些人群生活的核心,但它在基础代谢中的作用仍很重要。
B.运动能锻炼肌肉,还可以让轻度抑郁症患者抵抗抑郁;而缺少运动是人类成为肥胖症等许多现代疾病的“宿主”的原因。
C.由于拥有精湛的运动能力,人类实现了每分钟每公斤体重90毫升的最大摄氧量,超过了有蹄类动物和群居食肉动物。
D.哪怕是简单的运动计划,只要坚持,我们就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这也许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微笑曲线,即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是IT产业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碁”提出的理论。

材料二:

几乎全球每生产十部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由昆山制造,全世界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昆山。当前昆山正围绕“强芯亮屏”大做文章,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往高端走,使“老树开花”花更艳。

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省单体投资量最大的外资项目。2017年,昆山友达光电更是成功研制出针对笔记本电脑的超薄超轻液晶面板,不仅在清晰度和厚度上做到了极致,还能比传统面板省电40%。友达光电还拥有一条可以将电视与电竞电脑大型屏幕的“清”与“薄”演绎到极致的生产线。在手机上,虽然目前市面上还是以带边框为主,但友达昆山2017年全部出货都是无边框的手机屏幕。据了解,某款曾引起轰动的国产品牌的全面屏手机采用的屏幕正是来自友达光电。

曾经的“缺芯少屏”一直是昆山信息产业创新的薄弱环节。2017年9月21日,昆山与中科曙光签约,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合作项目花落昆山高新区,首期建设年产100万台的安全可控服务器自动化生产线,给昆山集成电路产业链补上重要一环。这个基地形成了中国第一条智能无人工厂,自主创新研制的处理器将用于高性能服务器中,为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提供支持。同时为昆山补上电子信息产业“缺芯”短板。

(节选自2018年11月 《现代快报》,有删改)

材料三:

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榜单之首的江苏昆山,如今已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县域经济中的“模范生”、“领头羊”。其经济总量高达3500亿,相当于西部宁夏一个省份的GDP,与福建厦门、贵州贵阳、河南洛阳等知名城市的总量相当。人均GDP达21万多元,已超过张家港、常熟等苏州市的其它强县。

早在30年前,昆山还是一个血吸虫猖狂的农业县,甚至在苏州6县中屡屡排名老末。虽坐拥临近上海、苏州的地缘优势,当时昆山人却有着安于现状的想法。

1984年至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我国沿海12个城市设立14个国家级开发区。昆山作为农业县,自然不在此列。但苦于昆山“穷”到叮当响现状的昆山领导层,硬是在外界不解的目光中,出乎意料地在昆山自辟一块地,拉起了自费建设开发区的大旗。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此后,昆山人在一片蛙声阵阵的农田上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开发区建设,拆迁、修路、建厂,一个个项目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开发区所有的建设都是自掏腰包。“富规划,穷开发”,这是当时开发区对外喊出的口号。

其背景是,那时候的沿海经济开发区,均有国家成亿投资。但蹉跎多年的昆山人,要不来这钱,也不愿等下去。在没有国家投资扶助的情况下,昆山县政府通过自筹、贷款、征收土地开发费等途径,筹集了1200多万元。最终,昆山的首创精神和务实作风得到了认可,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如今,这个开发区在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评比中位列第四,世界500强有20多家在开发区兴办项目。不仅如此,它也成为拉动昆山经济腾飞的最重要的“龙头”。

而如今,昆山面临的新时代命题是:怎么使高质量发展在昆山落地?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昆山正处在新一轮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昆山正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具备县域特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昆山科创中心,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节选自2018年7月 《人民网》,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材料一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在IT产业中,产品的试制开发等创新领域的利润空间最大,也就是产业附加价值最高。
B.在IT产业中,通过组装零部件而加工出产品的中游业务的利润空间小,也就是产业附加价值偏低。
C.在IT产业中,产品销售后的服务领域的利润空间也很大,产业附加价值也是比较高的。
D.通过整个IT产业微笑曲线图可以看出,企业要想发展得好,就必须选择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两个领域进行投入,否则企业就无利润可谈。
【小题2】下面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缺芯少屏”曾束缚昆山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如今的昆山正在笔记本电脑液晶面板、电视与电竞电脑大型屏幕、手机屏幕和处理器上大做“强芯亮屏”文章。
B.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后昆山一跃而成为全国百强县榜首,不仅经济总量相当于几个全国知名城市的总和,而且人均GDP超过了苏州其它强县。
C.昆山有着临近大城市的地缘优势,但是三十年前昆山人有着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经济水平在本地区六个县中常排在末尾。
D.昆山的领导层在没有得到国家投资的情况下,为改变“穷”的现状,通过多种途径筹集款项自建开发区,后来昆山又得力于国家政策,于是有了今天的喜人成绩。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条列举昆山发展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B.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C.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D.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含义是一致的。
【小题2】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B.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C.“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D.“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B.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C.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D.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