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2014年在人们逐渐习惯了用手机叫车的时候,移动支付也悄然走入大众视野——用手机结算车费比现金方便许多。而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我国移动支付软件的优势远不止“便捷”这一点。社交性强是许多人对我国移动支付软件的直观感受。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程文杰感慨于微信红包的“贴心。微信支付将技术和传统习俗结合起来,让用户在和钱打交道时,不忘人情温暖。中国人民大学的韩国学生李在城最欣赏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信用卡在你手里,也存在被盗刷的风险;相比而言,只要管住手机,移动支付就比较安全。”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离不开中国自主研发技术的保驾护航。在智能实时风控系统的保护下,目前支付宝的交易资损率为百万分之一,远低于国际领先支付机构万分之十七的风险水平。
(摘编自刘少华、顾桥孜《移动支付是信息时代中国的“弯道超车”》)
材料二:2017年第2季度,在余额宝交易规模继续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支付宝金融类业务交易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受益于对线下扫码业务的持续投入,支付宝消费类业务和个人转账类业务的交易规模均呈现爆发式增长。加之阿里自有电商业务移动端业务做出的规模贡献,支付宝电商类业务交易规模也保持平稳增幅。最终,支付宝以53.70%仍然占据头名位置。
(摘编自易观《2017年第2季度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交易规模23万亿》)
材料三:混血版的支付宝钱包、微信钱包正在竞速。2016年10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与蚂蚁金服宣布共同运营电子钱包“支付宝HK”。几乎是同时,腾讯公司旗下“微信支付HK”团队也在港宣布推出了3项升级支付功能,让消费者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线上线下、不同消费场景的支付,从而给市民生活带来便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付机构提前几个月,就联合支付宝升级自己的在线支付网络。2016年11月,蚂蚁金服与泰国支付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蚂蚁的普惠金融模式复制到泰国。2017年10月,蚂蚁金服投资的韩国移动支付公司Kakao Pay用户数突破2000万,72%的韩国就业人口在用。在芬兰,支付宝与当地最大的电子钱包ePassi开展合作。ePassi服务本地个人用户约70万,占该国总人口的近14%。
(摘编自陈莹莹《移动支付出海:混血版钱包成抢滩先锋》)
材料四:目前,支付宝已遍布海外,北上芬兰,南下澳大利亚,通过技术出海的方式,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打通本地移动支付市场。来自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带给海外的不只是支付方式的改变,更是对当地社会方方面面的深远影响。印度维杰创立Paytm的初衷,是想让每个打工者有个可以安放自己财产的账户,并随时安全地转给家人。而中国突飞猛进的移动支付技术,正帮助他实现初衷。如今Paytm的用户数超过两亿人。据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资深总监介绍,许多发展中国家出于反腐、反洗钱的需要,都希望减少现金流动,让更多的钱进入可被追踪的电子支付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并不发达的国家,希望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很多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得益于近7亿的手机民,中国跃升为国际领先的移动金融大国,中国样板正在被复制、推广。
(摘编自王萌《中国移动支付盛行海外:外国人说要向中国同行学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4年人们用手机叫车时,移动支付悄然走入大众视野,因为手机付费很方便。
B.2017年2季度支付宝金融类业务交易规模继续增长,占市场交易份额头名位置。
C.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与蚂蚁金服共同运营的电子钱包,是混血版支付宝钱包。
D.目前支付宝已经遍布海外,而且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打通了本地移动支付市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移动支付软件虽然暂无很好的安全性,但使用时便捷、贴心,这得益于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实时风控系统的保驾护航。
B.腾讯公司旗下的“微信支付HK”团队在香港宣布推出了3项升级支付功能,说明混血版的微信钱包正在与支付宝钱包竞速。
C.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付机构联合支付宝,升级了自己的在线支付网络,其中蚂蚁金服就与韩国的支付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D.中国移动支付技术正帮助印度维杰实现创立Paytm的初衷,有力证明了中国移动支付对海外当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
E. 许多发展中国家出于反腐、反洗钱的需要,注目于国际领先的移动金融大国中国,正在中国复制推广自己的移动支付技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支付宝在国内外移动支付市场取得成功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6 05:0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主要借助情感之外的意识、文化修养等想象来完成。
C.意象是在情象基础之上新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多于作品中的意象。
D.与意境相比,境界之所以能作为美的最高形态存在,是因为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阐述了美的三种不同形态,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形式。
B.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采用了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方法。
C.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证现实审美活动中的意象与艺术创作中的意象的区别。
D.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对比鲜明,逻辑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B.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审美活动中。
C.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D.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浑然,表明诗人的审美活动产生的美感已经不含意象与情象,而进入了审美“境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择”。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囯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2017年全球文化产品输出总额(单位:亿美元)

(2017《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四: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拋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城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仝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不能也不应该缺位,因为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
C.从材料三可知,虽然文化全球化的主流依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D.材料四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保持文化本土化即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性。
B.材料二辩证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利弊,并且认为利大于弊,从而得出观点:中国文化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发挥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
C.材料四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揭开了“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揭示了“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怕后果。
D.材料一、二、四都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都揭示了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各自理解,并且在论述中都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一和二,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洋政策是国家以海外国家关系、海上贸易为对象制定的政策。海洋政策的制定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首先就是国家安全利益。维护国家的统治区域安全,涉及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对统治者来说无疑是首要的、根本的利益。同时,国家对于海上安全利益的追求,不仅是为了海上的安宁,也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更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国家统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国家对政治利益的追求,是与经济利益相互联系的;而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其意义不仅在于国家的经济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长,国家的安全和政治制度的巩固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自宋元以来,官方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已呈现出越来越严密的特点,元朝“官本船”制度的出现,“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转运司,造船给本,令人商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显示出官方直接参与海外贸易的趋向。明朝国家直接垄断海上贸易,实行朝贡贸易与海禁相结合的海洋政策,通过大规模国家航海行为——郑和七下印度洋,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阶段,以强盛的国力为后盾,维护了南海至印度洋区域的海上秩序;而同时严禁私人出洋从事海上贸易。《大明律》中“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条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货物、船车并入官。”这样,民间海商实际上只能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通过朝贡贸易中的互市交易进行商贸活动,无法发挥其主动的作用。民间的私人贸易互市,这也就是在以往研究中常被忽略的明朝官方管理下的民间海上贸易部分。事实上,朝贡贸易本身也包含着一定的民间海商的对外贸易,原因在于有贡就有市。明人王圻曾言:“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
明朝把朝贡和贸易,或者说把外交和通商完全合二为一,形成了其海外贸易政策的鲜明特征,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国家全面垄断海上事务。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的制定,遂使民间海商完全退居到从属官方朝贡贸易的地位。
从全球史的视野来看,全球化始自海上,不能只是强调西方海上作为,而忽视了17世纪是中国海上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西方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中国的海商集团。在全球化开端的时候,中国海商适应全球海上发展大势,是海洋上的佼佼者,成为维护海上秩序的主体,更在海上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全球第一个经济体系的建构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万明《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七下印度洋是国家行为,其政治意义是维护了南海至印度洋区域的海上秩序。
B.《大明律》对私人从事海上贸易做出了规定,视情节不同制定了不同的处罚措施。
C.“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指朝贡贸易本身带有互通有无的互市贸易性质。
D.外交和通商的关系即朝贡和贸易的关系,明朝将其合二为一,特色鲜明,影响重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理论高度论述了海洋政策的制定对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B.文章结尾作者从全球史的高度阐明了中国17世纪海上贸易的地位和历史性贡献。
C.文章第二段通过元朝与明朝的对比,强调了明朝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严密苛刻的特点。
D.文章运用典型事例,并多处援引文献资料,使论述有理有据、明晰具体,更具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相较,前者更重要,没有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也就难以保障。
B.明朝的朝贡贸易属于官方行为,它为民间海商提供了便利,但又限制了其主动性。
C.明朝的海禁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垄断,这种国家垄断海上事务的做法弊大于利。
D.作者认为那种西方国家在全球化发端于海上起到了巨大作用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何老师
曾宪涛
何老师是我中学时的数学老师,已退休几年,现在和我住一个小区。
每每遇到他,总见他挎个布包,包里凸显出酒瓶的形状。问他干吗去,回答买啤酒,要么回答卖酒瓶。尽管不好意思,还是如实回答。他告诉我他酒瘾很大,现在病重,医生不准喝酒,便改喝啤酒,每天两瓶。
何老师有两个孩子,小的在外地工作,大的是个女儿,好像有点毛病,个子长不高,学习也不行,只上到初中毕业,就在我单位食堂找了份工作,三十六七了还没成家。何老师最操心她。他女儿我认识,她也知道我是她父亲的学生,我去食堂买饭,她会对我笑笑。何老师说,医生说她不能结婚。何老师还说自己是活不长久的,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
那天下班回来,妻对我说,何老师老是在咱家窗前转来转去,好像有什么事。我忙站到窗前,果然见何老师又转回来了,他肩上没有挎布包。
我朝窗外说,何老师,有事吗?
我打开门,何老师进来,就在茶几旁的小凳上坐下。我叫他坐沙发,他摆摆手,我拿烟给他,他也摆摆手说,只喝酒不抽烟,接下来问我,结果出来了吗?
他一问,我才想起最近单位要裁员。
裁谁不裁谁,先由基层各部门员工投票,最后再领导确定。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投票选下岗的。
几天来,他们家一直在坐卧不宁的煎熬中等待着今天的结果。
雯雯太老实,也不会为人,投票肯定会被投下来。何老师满面忧愁,不知结果出来了没有?
还没听说。我安慰老师,雯雯那么能干,领导会掌握的,她不会下来。
何老师摇摇头。我忽然想起问,你没找过启华吗?启华是我们单位老总,也是何老师的学生。
何老师说没有。
为啥不跟启华打个招呼?
他叹了口气,那怎么好意思……
有啥不好意思?他再是老总,你也是他老师。
何老师表情极为难堪。看得出他心里的矛盾,既不愿做这种事,又怕对不住女儿。他摇摇头说,当老师的怎么能找学生走后门,她妈这两天一直跟我吵,骂我没用。
我说,你该早提醒我一下,我来跟启华说。
何老师摆摆手,站起身要走,又说,不知结果啥时候能出来?
我说,你等等,我问问启华。
我立刻拨通了启华的电话,问他裁员名单出来了吗。启华问我,问这干啥。我直接问,何老师的女儿雯雯怎么样?那边低声道,没有她。我这里还有人,回头再说。电话挂了。
何老师一直眼巴巴地看着我打电话,当我放下电话告诉他裁员名单没有雯雯时,他脸上两行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妻递给何老师一条毛巾,何老师擦了把脸说,这下放心了,雯雯要是下岗了,我也没法活了。
何老师连声说着谢谢走了。
后来我见到启华时,他告诉我,要是按票数,何雯雯真要下岗了,我给动了一下。我说,何老师说他不好意思找你。
启华说,不找好,不找好,我心里有数。你不要告诉老师,千万别叫老师谢我。
我拿不准该不该把启华动手脚的事告诉老师,在路上遇见老师,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说了。老师听后突然站住,看着我道,我该怎么办?我说,启华说千万别谢他,免得传出去叫他被动。老师怔了怔,说,不是这个意思……
第二天,何老师就找我来了,说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说着从布包里拿出两瓶酒,竟然是两瓶茅台,很老很老的包装。何老师告诉我,这还是你们上学那时候一个学生家长送到我家的,感谢我对他孩子的辅导。当时我没在家,他放下酒就走了。我到底也不知道是谁送的。何老师又说,多少年来,这酒我一直没舍得喝,你拿去送给启华,问问他是把谁换下了雯雯,求求他,叫人家上岗,不然……不然我这往后的日子都不会安心的。
这是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的,看着老师那无法拒绝的眼神,只好同意了。
我把酒放在启华桌上,把老师的话对他说了。启华看着酒,看了良久,我本以为他要责怪我,没想到启华对我道,你叫老师安心吧,没人换下雯雯,完全是按票数来的,我根本没动手脚。
我愣住了,转身要走的时候,启华又叫住了我,知道当年这酒是谁送给老师的吗?
我转过头,惊奇地看着启华……
半晌,启华对我摆摆手说,你先回吧,等有时间我和你一块儿去看老师。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何老师碍于面子,不肯以老师的身份去找管事的学生启华走后门解决女儿面临的下岗问题,所以老伴跟他吵,甚至骂他没用。
B.何老师觉得女儿太老实,也不会为人,投票肯定会被投下来,而“我”认为其实她能干,领导会掌握情况,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C.“我”把启华动手脚的事告诉何老师后,何老师想到的是,启华帮助他让雯雯留了下来,他一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感谢启华。
D.前文写何老师当年收到不明家长送的两瓶茅台酒,下文通过启华的问话补充交代了送酒的正是他的家长,前后照应,行文严谨。
E. 小说围绕着何老师关心女儿下不下岗的中心事件,表现了人的多种矛盾处境,这种矛盾压在何老师、“我”和启华身上都有体现。
【小题2】小说中的何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启华先是说为雯雯的留下动了手脚,后来又说没有动手脚,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真实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狼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他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个女婴,生命垂危。他心软了,说:“天送的,我收养了。”最后牢牢地抱了回去。

转眼十年过去。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辛苦耕作,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让养女上学,多攒点钱,上山采药又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眼泪水泡饭。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句句戳心。有的夸他行善添寿,有的骂他窝囊造孽,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了苦笑一声,便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儿,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一直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木楼里,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千米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表叔家去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方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要蹚过小溪,一段险路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连大人都惧怕,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小孩,有的就辍了学。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她说:“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你要念好书,争口气!”然后卖掉了家畜。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她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颗粒无收。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学狼叫,并教会她。

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不少人说亲眼见过狼。看见表叔的养女牵牛出门,记者好奇地问:“山里有狼,你不怕吗?”她苦笑答:“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记者一愣,又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鼻子有些酸,说:“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说:“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是狼嗥?是人喊?

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晴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万幸的是,石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他们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等细节,有利于突出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B.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形象,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她主动做家务,并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
C.记者在乡里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的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置。
D.开头交代地名“三只羊乡”,暗示了地瘠民贫;交代表叔的光棍身份以及他当搬运工的事,为下文写他收养孩子做了铺垫。
【小题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