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国志士兵逢甲

“春愁难遗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的1896年,丘逢甲回到广东蕉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爱国诗篇《春愁》,其拳拳爱国心也成为今日两岸同胞共同的纪念。

丘逢甲出生那年恰逢甲子年,其父认为是吉兆,故而命名为逢甲。丘逢甲自幼就志向高远,十分崇拜郑成功,以郑成功凛然的民族大义自许。郑成功这位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也是甲子年生,更使他从小就刻意向先贤学习,言行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丘逢甲生性聪颖,十四岁时以《西江月》词牌填词一首:“兴起八叉手健,吟成七步方雄。列兼经史满怀中,只觉大方适用。却布知时甘雨,愿乘破浪长风。他年位若至三公,定有甘棠雅颂。”十六岁考取秀才,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因不愿做官告假离职返台,开始从事教学,培育民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预见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并动员亲属入伍。1895年4月17日,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咬指血书,联合电奏清政府抗争,表明“万民誓不服倭”,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但清廷回电称“台抗京危”,不予理睬。在台湾人民“无主可依”、“无人肯援”而强敌压境的危急情况下,悲愤至极的一介书生丘逢甲力倡建立了以清朝为正朔的“台湾民主国”,与台湾绅民一起自主保台。丘逢甲倾尽家资,组织和率领数万义军,横刀跃刀与日寇浴血奋战。经过二十多个日夜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气壮山河的保台抗争失败。经部将劝说,丘逢甲不得不挥泪内渡,回到祖籍广东镇平县。

回到大陆后,丘逢甲仍想着收复台湾,他写诗自勉道:“乾坤苍莽正风尘,力挽狂澜仗要人。岂有桃源堪避世,不妨蔬水且安贫。天下闾辽阻愁呵壁,时局艰危痛厝薪。只恐南阳难隐卧,中原戎马待纶布。”

丘逢甲认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抗日保台失败后他更是切身体会到“非开民智养人才,莫能挽救国难”。内渡回大陆后,他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1901年春,在汕头正式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为广东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1904年夏,丘逢甲在蕉岭县城桂岭书院创办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1904年冬,在蕉岭东山、员山创办创兆学堂各一年。他通过自办、鼓励别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形式,在嘉应、兴宁、长乐、平远、福建上杭和武平、江西寻乌等地办学,“劝办学校以百数”。

丘逢甲大力推行新学,主张“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智育方面引进西学,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聘请一些英、日籍学者及归国留学生为教师。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主张开放式教学,崇尚学术争鸣。鼓励学生自学、多思、善问,要有“与众有异的主张”,勤读报刊,关心国事。

丘逢甲盛赞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号召粤籍巨商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精。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庇护被侦捕的革命志士;广东革命军政府成立后,丘逢甲被推举为赴南京筹组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的广东代表之一,被选为参议院参议员,在辛亥革命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丘逢甲回大陆后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台湾,谋求祖国统一,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接编自《梅州日报》)

(相关链接)
①丘逢甲平日最厌恶迷信、鸦片和赌博,在早年的诗词中一再提及,指为中国人的三大积弊,明白指出鸦片对国民的残害。而这些在当时被视为时尚,好此道者大有人在,尤其一些达官贵人将其视为时尚,而他独具慧眼视为毒害,这在当时可说是见解独到。

(接编自《台湾周刊》)

②在其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才至多。广东革命志士多半出其门下。后来的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广东军政府总参议朱执信、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等均受教于丘逢甲创办的学校,皆成为后来革命的中坚力量。

(接编自搜狐军事频道)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丘逢甲自幼就志向高远,十分崇拜郑成功,以郑成功凛然的民族大义自许。小时候写的《春愁》,就表达出拳拳爱国心。
B.丘逢甲考中进士后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因不愿做官告假离职返台,开始从事教学,培育民智。
C.“岂有桃源堪避世,不妨蔬水且安贫。”借陶渊明写《桃花源记》表明心志的典故,说明并非自己不能安贫乐道,实因时局动荡,身无所安。
D.丘逢甲把“迷信、鸦片和赌博”指为中国人的三大积弊,明白指出鸦片对国民的残害。这在当时可说是见解独到。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午战争失败后,为了保卫台湾,丘逢甲联合台湾乡绅电奏政府,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
B.丘逢甲倾尽家资,组织并率领义军撇开清廷,力倡建立“台湾民主中”,与台湾绅民一起自主保台,与日寇浴血奋战。
C.“只恐南阳难稳卧,中原戎马待纶巾。”借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求安稳,只愿为国征战的决心。
D.在丘逢甲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才至多。如姚雨平、朱执信、邹鲁等均受教于丘逢甲创办的学校,皆成为后来革命的中坚力量。
【小题3】丘逢甲被人称为爱国志士,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1 02:0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位于中国南海珠江出海口伶洋海域,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跨海交通工程。大桥全长55公里,于2009年底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拥有世界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缩短香港与珠江口西岸陆路交通时间,形成1小时经济圈,对珠江西岸旅游业、产业转移、物流等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港珠澳大桥横跨的全世界最繁忙的伶仃洋航道,是全球重要的贸易航线。要尽可能减少对通航的影响,同时保证施工的质量、安全和进度,是港珠澳大桥工程面临的重要难题。复杂的海况、多变的水文和气象条件是又一个“先天难关”。与此同时,香港机场限高、横跨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海水腐蚀等客观环境制约因素,给工程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难题。

二、刷新纪录的“中国标准”

港珠澳大桥提出了“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要求。作为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仅主体工程的主梁钢板用量就达42万吨,更可抗16级强台风、8级强地震。龙段钢箱梁的吊装精度要求是,它与两端钢箱梁之间的缝隙不得超过20毫米,而普通大桥对这一指标的要求是不超过30毫米。为了保障工程的“耐久性”,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也运而生,诸多施工工艺及标准均达国际领先水平,“港珠澳大桥标准”正在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要求下,工程管理理念也必随之做出突破。港珠澳大桥项目开创性地提出了四大理念:全寿命周期规划,需求引导设计;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立足自主创新,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盖设计、施工、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可谓交通行业的一次跨时代飞跃。

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2017年12月31日晚18时38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供电照明系统施工圆满完成,意味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已具备通车条件。

港珠澳大桥,被国内外媒体赞为“超级工程”,这也是属于中国人的真正的大国工程。

(取材于《中国工人》2017年第5期相关文章)

材料二

43个小时,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这么短的时间内一座特大型国际化都市可以做成什么事,而北京的城市管理者们却在不久前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在最繁忙的地段更换一座立交桥。

三元桥,地处东北三环,是连接三环路、京顺路和机场高速的立交桥。由于自然老化和长期超负荷运行,桥梁出现下挠现象,且主梁刚度下降27%。为了确保安全,从2015年11月13日23点起,“体检不合格”的三元桥跨京顺路桥换梁工程启动。

在三元桥大修之前,交管部门曾经给出了这样的数据:日均车流量达20.6万辆,高峰时每小时1.3万辆车从桥上驶过。这里共有48条公交线路,日均搭乘72.7万人次。给这样的桥梁“动手术”,用传统工法换梁对交通影响长达几个月,显然不符合要求。尽可能减少断路次数和时间,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减少施工给百姓出行带来的不便,是这次工程的基本出发点。

专家反复研究论证,最终决定采用整体置换技术。旧桥主梁被切割后,通过两台千吨级驮梁车整体驮出,新梁可以同时由这种机器驮入预定位置,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整体置换”。

“整体置换”提高了效率,但难点在于精确测控。要将54.9米长、44.8米宽、重达1300余吨的钢梁整体挪移到原桥墩台上去,落下去的瞬间精度控制必须在20毫米之内。为了桥梁的精准定位,“一上一下”两种定位至关重要,天上用北斗进行定位,车上用光电导航进行纠偏。这样的双重保障可以确保新梁就位时精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在三元桥换梁工程中,使用了两台驮梁车,靠一根连接在车头部位的电缆实现动作一致。双车一体作业,这是保障精准的一个重要条件。每台车虽然只有一名驾驶员,但全程有二十余人护航。工程人员把入位速度降到了最低,让精准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另外,工程人员还把原桥下的路面进行了坡度调整,由最大2.7%的坡度降到0.7%,这样就使一体机通过此路段时液压悬挂始终在额定行程范围内。最后,在新桥梁进入预定位置后,经初步测量,误差控制在9毫米之内。

2015年11月15日18时,经过43小时连续施工,三元桥、京顺路同时恢复交通。中国的工程人员们成功运用千吨级的驮运架一体机,实现了1350吨桥梁整体换梁,创造了大吨位整体换梁新技术范例,创造了新的北京建桥速度,达到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水平。

(取材于王俊岭、刘晓军相关文章)

材料三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和工艺水平。近几年中国桥梁的成长,是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平行的。“纵观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世纪70年代以前要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纪则要看中国。”这已是世界桥梁建筑领域公认的观点。

点开一个专门收集世界最高桥梁的网站,你会惊奇地发现: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8座在中国;而在2020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10座最高大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以至于网站介绍中感慨道:“由于中国正处在有史以来最高速的建设中,未来很长时间我们都要盯着中国了。”

随着桥梁技术的发展,中国不仅在江河湖海上建起了一座座宏伟的大桥,跨越天堑,联通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千山万壑、重峦叠嶂的山区,中国桥梁建设者一样飞架南北,搭建着幸福生活。

正在修建的成贵高铁将跨越大渡河、岷江、金沙江三大河流,被称为“世界最难山区高速铁路”。中铁大桥局承建了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宜宾金沙江公铁两用特大桥。

大桥位于金沙江下游,主跨达336米,为目前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钢箱拱桥。大桥上层为4线高速铁路,下层为6车道城市快速主干道,属于重载桥梁。铁路桥面在上,公路桥面在下,这是国际首例。成贵高铁通车后,成都到贵阳只要3小时,沿线3600多万人口将获益。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中国参与相关国家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智造”的中国桥也大踏步迈向世界。它们之中,有些已经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仅最近几年,就有很多中国建造的桥投入使用,世界桥梁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

如今,“中国造”桥梁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中国建桥人奋战在世界各地。“中国造”桥梁跨越天堑,连通世界,正在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

(取材于齐中熙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注音或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伶“仃”读作“tīng”
B.运而生“应”读作“yīng”
C.盖“涵”意思是“包含”
D.赞“誉”意思是“名声”
【小题2】请在材料一的横线处,拟两个小标题,每条不超过10个字。
【小题3】下列关于整体置换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整体置换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尽量缩短施工时间
B.整体置换技术的难度在于新梁入位时如何做到精确测控
C.实现整体置换需要设备及技术支持,驮梁车起重要作用
D.将新梁入位速度降到最低,需要调整原桥下路面的坡度
【小题4】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属于三元桥换梁工程为实现精准测控所采取的措施的是
A.采用北斗卫星和光电导航双重定位
B.通过连接电缆实现双车一体作业
C.将驮梁车入位速度降到最低限度
D.保证新桥梁入位误差在9毫米之内
【小题5】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来看,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三元桥换梁工程和港珠澳大桥工程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A.工程地点位于交通繁忙的要道
B.创造了惊人的大城市建桥速度
C.对工程质量、工程精密度要求很高
D.达到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水平
【小题6】下列对材料三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桥梁的修建水平决定了工商业水平和工艺水平
B.中国的高桥最多,因此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桥梁建设的意义在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D.走向世界的“中国桥”,都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
【小题7】下列各项中,如果材料三的副标题是“今日中国桥梁发展综述”,那么最适合作为主标题的一项是
A.从此一桥架南北B.誓将天堑变通途
C.我们的“中国智造”D.中国桥走向世界
【小题8】结合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要概括当代“中国桥”建设发展产生的国际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研究中国自己的法治道路,很多人会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对法治的理解,我国古代立法、司法实践算不算法治文明,与我们当代的法治实践有何关系,能否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益借鉴?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

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认真听听法家的话语。“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等等,这些都是法家对其基本“法治”思想的表达。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家思想占据重要位置,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下,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概括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否则统治者就会丧失威信。在法家看来,法律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得到执行。“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作用。

可以看出,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今天我们借鉴传统法律文化,必须加以改造,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摘编自武树臣《听法家如是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国古代是否有法治思想和法治传统,学术界存在着一边倒的否定声音。
B.法家提倡奖惩分明,不论身份高低贵贱或者情感亲疏远近都要按照法律行事。
C.法家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了国家,改变了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
D.在法家看来,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既取决于君主的品德,又取决于法律制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法家的相关言论否定了学术界对法家及法治思想的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B.文章以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证明了中国古代有法治思想,也有先进的法治文明。
C.文章借用法家治国的法治思想,采用归谬法阐释了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D.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借鉴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法治理论丰富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B.要让法律更好地发挥治理工具的作用,就要君臣官民遵纪守法,让统治者树立威信。
C.法家的法律对官吏和百姓均有约束力,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撑。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
这几日,由著名演员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II》激发了国人昂扬高涨的爱国情怀,点燃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心,《战狼II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充分彰显了致敬英雄的时代民尚,顺应了国人需要自己的“超级英雄”的需求。“祖国”是<战狼II> 要极力表达和诠释的关键词。在影片剧尾出现中国护照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当你在海外遭到危险,不要放弃! 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等剧情细节,生动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展现了祖国应有的担当。从荧幕到网络,再到现实的生活中,人们纷纷为《战狼II》而感动和落泪。“国家好,人民才会好!" 引发无数人共鸣,“国家崛起,民族自信,吾辈自强”成为集体回响。超燃的画面和场景,精心设计的剧情细节,拳举到肉的打斗动作....可以说,《战狼II》成为国产电影的“良心之作”。近年来,国产电影中涌现出一批内涵丰富、制作精良的正能量影片,但也混杂着一批靠炒作、靠包装的“伪劣品”。公众期待,《战狼II》的成功也能够给国产电影指明方向一一只有付出百分之百的真诚和努力,充分尊重市场,才能拍出好的作品。
(摘编自新华社<《战狼II》爆红彰显致敬英雄的时代风尚》2017年8月2日)
材料二 :
《战狼II》8 月7 日晚就突破了国产电影票房的33.92亿元,它成了一大现象,强烈触动了典论。《战狼II》用相当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匡扶正义的中国孤胆英雄的故事。由于片中颂扬了解放军,对五星红旗、中国护照都表达了敬意,它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主旋律”,也为电影中的爱国主义正了名。在此之前,以爱国主义作为突出标志的国产电影极少有获得卓越票房成绩的。好莱坞最成功的电影大多讲述了美国的英雄故事。中国观众一直在心底深处企盼看到我们自己的银幕英雄,他们能够战胜逆境和苦难,为行道义顶天立地,为尽责赴汤蹈火。这些年中国电影多是发牢骚、惺惺相惜或者小清新的,他们能在部分观众中产生共鸣,但无法为大众解渴。吴京的《战狼II》像朝着人们共同的渴望扔了个火星子,一下子点燃了全中国的影迷。
(摘编自环球时报《<战狼II>是讲述中国英雄的里程碑》2017年8月9 日)
材料三:

注:《战狼II》在2017年7 月27 日晚8点正式上映,上映前就由影迷预订观影。截至8月8日24点,《战狼II》上映13天,创造了多项票房纪录,总果房超过37亿元。
(摘编自《中国电影票房》2017年8月9日)
材料四:
《战狼II》的成功,也令一个神秘、过去不为人注视的消费群体曝光-军事迷(简称军迷)。指《香港经济日报》8月9日报道,内地军建占网民的15%左右他们的特质是较年轻,对历史军事用品、服饰、军事主题电子游戏感兴趣他们一般热衷政治议题,然爱国家,这些军迷的喜好,如投射在市场,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创富力量。2016 年国庆档期上映的国产电影《湄公河行动》。影片讲述了中国维护地区安宁的故事,被视为丰军事题材。最终票房达到11.8亿元。有观察人士认为,内地喜欢刚烈题材电影的群体,是撑起《湄公河行动》 的重要因素,相信当中有不少爱国军迷。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港媒看<战狼II>票房神话:一股神秘力量功不可没》2017年8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项是(  )
A.《战狼II》的导演及主演都是吴京,创造了多项票房纪承,其中日粟房纪录最商达到了4.23亿。
B.《战狼II》讲述的是孤胆英雄匡扶正义的故事,表现了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主题。
C.2016 年上映的《湄公河行动》,含有军事题材内容,受到内地爱国军迷的喜爱,这也是撑起该片高票房的因素之一。
D.内地军迷的特质是较年轻,占内地年轻网民的15%左右,他们喜好历史及与军事相关的物品、游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战狼II》被称为国产电影的“良心之作”主要是因为其超燃的画面和场景,精心设计的剧情细节,拳拳到肉的打斗动作和其制作的精良。
B.《战狼II》用采用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方式,塑造了一个战胜逆境、行道义尽责任的英雄形象,满足了国人渴望看到自己银幕形象的愿望。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国产电影的弊病,批评国产电影中靠炒作和包装的“劣质品”以及发牢骚、惺惺相惜或者小清新的不良倾向。
D.材料三显示《战狼II》总票房不断攀升,创造了国产电影的票房新纪录,在日票房统计中,双休日票房猛增说明双休日观影人数多。
E. 《战狼II》和《湄公河行动》都吸引了爱国军迷这一消费群体,通过比较二者的票房可以看出,越是军事化题材,越能创造高票房。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为促进国产电影事业发展,从《战狼II》中可以学习哪些有益的经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画郑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
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的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和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发掘殷墟,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是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
文明的起源,承载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从甲骨文上的记载能了解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哪些东西被摒弃,从而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发现文明何以从中原腹地向四周扩散,发现为何在五千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看起来有些笨拙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开端,像一个小火苗,在历史中摇曳,同时又在薪火相传。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火种没有变,文字的根基没有变。因为,祖祖辈辈传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
(摘编自《唯一被解密的世界最古老文字在中国》)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字史料以后,外国史学家开始承认中国在人类文明中的崇高地位,使世界认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B.王懿荣看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确定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从此古老的商朝文明就得到了印证。
C.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华文明向前延伸了500年。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经过辛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D.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使中国古老的历史得到了世界承认,甲骨文也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写了甲骨文起源的时间之早,接着写甲骨文成功人选《世界记忆名录》,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写甲骨文未被发现时中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看法的差异,为下文写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和意义做了铺垫。
C.三四两段逐层深入,从甲骨文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传承的重要意义到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最后点明全文中心。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第2段举例论证,表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不屈的气节;第3段对比论证,表现被中华文明传承和摒弃的内容。
(3)下列不属于甲骨文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
A.一片片甲骨文承载着文明的起源,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情况。
B.从甲骨文关于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等细节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也能发现中华民族强大的原因。
C.从甲骨文到楷书、草书、行书,虽然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字上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没有变。
D.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充满着连绵的生机,它让每个中国人跨越地域,彼此相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消逝的灯火
张炜
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有了另一种不适。白天无阴之日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夜与昼的区别减少了。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一层莹光。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给破坏。
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曾经也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油气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在野外,那些远远闪亮的灯火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也可能是看林老人的煤油灯,还有可能是看瓜老人的罩灯。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是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出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只要走近它就有故事,有水,甚至有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迎向它。
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百读不厌。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听着噗噗的声音,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太孤独了,所以他们的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他们的酒气直顶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头上喷浓浓的烟。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为了哄得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的故事,小孩又吓哭了。
看林老人的铺子比鱼铺高爽,主人个个有枪。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印象让人永远不忘。看林子的人身体比鱼铺老人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什么。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睡觉。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一声:“母!”主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主人讲故事时,大狗又抬起了头,听着,再高一点抬头,叫“呣?呣呣!”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他迎出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了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之极,这是职业的特征。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整个人就像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瓜。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不规则的瓜片格外甜。看瓜老人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什么都不能沾铁器。
这些灯火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挂在木柱上,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我有三十多年没有见过这些灯火了。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到现代的灯,说现代的灯是一种浪费,为后文赞美那些消逝的灯火的亮度适中、能给人以舒适感作铺垫。
B.“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这句话把灯火比喻成眼睛,写出了对灯火的喜爱之情。
C.文中多次提到孩子,孩子为鱼铺老人带来了乐趣,鱼铺老人对孩子又哄又吓,真实有趣而又生活味儿十足。
D.文中写瓜铺老人抱瓜开瓜的细节,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入手,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小题2】鱼铺里的老人、看林老人、瓜铺里的老人在形象上各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消逝的灯火”为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