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小题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艺术的,写字是实用的,从根本上讲,书法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B.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美体验”。
C.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书写时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而不能由书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是有序的。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法家对写字要求精益求精,他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这与拣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B.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
C.汉字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D.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都用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增加艺术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玫瑰花的“所指”是爱情;那么,文字的“所指”是文字符号背后的含义,“能指”是它作为文字符号的形态。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具有独特魅力,也许有时候我们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但是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C.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D.如今,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现象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4 10:03: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乡村振兴再一次成为2018开年新政略。乡村振兴要顺应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是农业大县,素有“河套粮仓、葵花之乡”的美誉,畜牧业也极其发达。近年来,由于地处黄河灌区,五原县土壤严重盐碱化,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每年递增。增草兴牧,成为关系到县计民生,也关系到农业生态环境永续发展的关键。
2017年初,县政府与蒙草签订协议,计划用5年时间改良盐碱地,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农村综合经济发展能力。利用其大数据平台,蒙草汇集县内10个乡镇的样品,将水、土、气、光、热、肥等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如水培、雾培和基质培等,指导农民合理规划种植,掌握高效栽培技术,并精准控制作物生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秉持其一贯的用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采集驯化耐盐植物35种,19种已被成功用于修复盐碱化土地,“万亩农业示范园区”土壤含盐量已由0.6%降到0.25%,可实现种子落地自繁。
五原县由政企共同建设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已成为三产融合的标杆项目。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力度的加大,蒙草通过农业生态大数据这样的三产融合创新,必将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2018年2月26日)
材料二:
中国拥有草原近4亿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如何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又如何将生态保护与农牧业持续发展、生态扶贫等工作高效统筹起来?蒙草董事长王召明说,“我的建议是,构建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蒙草的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集成了某一地区近几十年以来的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生态关键因素指标数据,运用科学的数据储备和分析,可以实现锁定任何一经纬度或某一种植物,就能查询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等科研数据,获知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呼和塔拉草原是蒙草生态草原修复的代表项目。这片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由于自然和人为影响,变成了砂石遍地的荒滩。蒙草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平台数据等技术手段,用两年时间将其恢复成2万余亩的人工草原,重现草原生态风光,与大青山共同构筑起一道绿色风景线,堪称“山水林田湖草”样板生态区。
(摘编自中国科技网2018年3月9日)
材料三:
蒙草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企业,以“小草扎根”的力量,立足“草、草原、草科技”构建产业生态圈,正从内蒙古走出去,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修复市场。
生态修复不靠经验,靠大数据。蒙草主营业务有种业科技、生态修复等,希望凭借其种质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修复的标准化和产品化。近几年,蒙草已将“生态理念+技术智慧+资源储备+管理标准+生态产品”的生态修复模式复制成疆草、藏草、滇草、秦草等事业群,并在新加坡、蒙古国、俄罗斯、加拿大和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生态修复科研及草种业合作关系,以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和智慧,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摘编自环球网2018年4月3日)
材料四:
蒙草坚持以科技手段驯化乡土植物 ,修复生态环境。自然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地方适合长什么样的植物不是由人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地方的水、土、气等生态要素决定的,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是规律所驱。每到一个地方,蒙草都先由科研人员详细调研这里曾经生长过哪些植物,然后再结合具体生态修复类型给出“适地、”“适情”、“适植物”的解决方案,主旨是通过人工干预,恢复生态的自愈能力。
蒙草乡土植物博物馆陈列着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石竹、北葱、二色补血草、山韭等数百种本土野花野草已成为生态修复的重要品种。经过20余年的积累和实践,蒙草建起“土壤大数据”和“种质资源大数据”,收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近2000种、3000余份,植物标本2800余种、2万余份,土壤样本近40万份。
(摘编自蒙草网2017年10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业、畜牧业都很发达,近年来,由于地处黄河灌区,土壤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堪忧。
B.蒙草的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锁定任何一经纬度或某一种植物,就能查询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等科研数据。
C.蒙草希望凭借其种质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将来在新加坡、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生态修复科研及草种业合作关系。
D.科研人员每到一地都要详细调研这里曾经生长过哪些植物,目的是寻找“适地”、“适情”、“适植物”的生态修复方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蒙草在五原地区采集驯化耐盐植物用于修复盐碱化土地,正是体现了其通过人工干预,恢复生态自愈能力的宗旨。
B.蒙草在五原地区的增草兴牧、实现盐碱化土地修复,主要凭借其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和先进的大数据平台。
C.借助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掌握一个地区的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数据,有助于精准修复该地区生态。
D.呼和塔垃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变成了砂石遍地的荒滩,蒙草用两年时间将其修复成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E. 生态修复不靠经验,靠大数据。因而,五原县盐碱化土地修复、呼和塔拉草原生态修复的经验是无法复制的。
【小题3】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企业,蒙草正从内蒙古走出去,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修复市场。请结合四则材料,概括蒙草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1)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这些滴着露 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2)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 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 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 传授民谣的唱法。
(3)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 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 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 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4)随着年龄渐长,“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 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 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5)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 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6)直到 2001 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 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7)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 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 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然后,我就到了家。
(8)走进老家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 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一行行的莴笋、白菜、茄子、芹菜、葱和蒜苗,荠荠菜算 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 笑盈盈站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 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 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 境,结庐的,不是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 是,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 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 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 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 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 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 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11)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12)而我呢?
(13)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 远离山水。
(14)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 告别故园。
(15)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 永失东篱。
(16)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 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 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喜爱,又引出下文要写的内容。
B.第二段作者虽然是对自己远离田园的反思,但优美的描绘却能勾起人们对田园的向往。
C.文章以第六段为过渡,由写自己在诗文中的沉浸,转而写父亲及从父亲那获得的感悟。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排比句升华了全文内容,既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又照应了文题。
【小题2】作者为什么一次次钻进《诗经》,扎进唐朝的山水里,拜访陶渊明?
【小题3】如何理解“父亲的东篱”这一标题的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中国联通全球产业链合作伙件大会”正在上海举行,百度携手联通发布了“小度在家”。除了一般智能音箱所具备的讲故事、定闹钟、查天气、问百科等功能,带有屏幕的“小度在家”可实现视频通话、语音拍照,成为新一代“智慧家庭控制中心”。

“小度在家”的背后,展现出可观发展前景的智能硬件市场。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称,2019年我国智能硬件终端和服务市场可达5411.9亿元。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估计,2020年我国智能硬件终端和服务市场可达万亿元规模。

千亿甚至万亿元级体量的智能硬件市场中,加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小玩意”成为产业布局的热点。去年10月,360发布具备“AI人脸识别功能”、可实现门前异动监控的智能门铃,发现门口有人停留时间超过15秒就会向主人手机推送警报信息。

走过概念发展期的国内对话式人工智能逐渐落地,带动了智能硬件市场的崛起。人工智能技术场景落地让大众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好处,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华网2019年4月25日《把AI装进“小玩意”人工智能硬件成布局热点》,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有多少数学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研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等多位院士的发问引发业界共鸣,被称为“徐匡迪之问”。“徐匡迪之问”直击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很难走向深入、也很难获得重大成果”。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现状如何?事实是,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开源代码和现有数学模型,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并不多。依靠开源代码和算法是否足够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什么要有自己的底层框架和核心算法?

“如果缺少核心算法,当碰到关键性问题时,还是会被人‘卡脖子’。”有算法之“根”才能撑起产业“繁茂”。所谓“树大根深”,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越在底层深深扎下根基,越能够发展出强大的产业。那么,借助开源代码,“半路出家”的AI产业为什么会难以为继?算法的进阶一定是于“原创者”,而不是“跟随者”。

孔德兴解释说,在获得同样数据的前提下,以开源代码运行,AI深度学习之后或许能输出结果,但由于训练框架固定、算法限制,当用户进行具体的实际应用时,将很难达到所期望的结果,而且难以修改、完善、优化算法。呼吁国家政策、企业科技创新和数学家自身多方参与,才能让数学不再置身人工智能之外。

(摘编自张佳星《核心算法缺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卡脖子”窘境》,2019年4月30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在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阶段,我国逐渐从“追赶”到“跟跑”,在部分领域技术还实现了“领跑”。可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方向在哪里?这都值得深入思考。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能力,探究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方向,这是我国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

继“脑的十年”阶段之后,21世纪初美国、欧盟等国又兴起了新一轮的脑计划浪潮,以求推动脑的原理解析与类脑智能研究。我国也高度重视,积极规划,布局脑科学发展,提出了发展“人工智能2.0”的战略方向。

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使机器达到人类理解自然语言的水平。当前人工智能采用的深度学习算法,在“感知”智能上已取得突破性成果。人工智能“感知”主要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强化学习被认为是未来自主人工智能主动学习的最重要训练模式。

(摘编自丁雅诵《下一代人工智能在哪里》,2019年3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估计2020年我国智能硬件终端和服务市场可达万亿元规模,在智能硬件市场中加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小玩意”成为产业布局的热点。
B.“徐匡迪之问”直击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我国需要有自己的底层框架和核心算法,这样当碰到关键性问题时,才不会被人“卡脖子”。
C.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使机器达到人类理解自然语言的水平。当前人工智能采用的深度学习算法,在“感知”智能上已取得突破性成果。
D.人工智能的“感知”主要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无监督学习被认为是未来自主人工智能主动学习的最重要训练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有屏幕的“小度在家”可实现视频通话、语音拍照;而360发布具备“AI人脸识别功能”可实现门前异动监控的智能门铃。
B.以开源代码运行,AI深度学习之后可以输出结果,当用户进行具体的实际应用时,还可以修改、完善、优化算法,从而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C.有算法之“根”才能撑起产业“繁茂”,所谓“树大根深”,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越在底层深深扎下根基,越能够发展出强大的产业。
D.21世纪初美国、欧盟等国又兴起了新一轮的脑计划浪潮,以求推动脑的原理解析与类脑智能研究,我国也提出了发展“人工智能2.0”的战略方向。
【小题3】结合上述三个材料,概括促进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京口漫笔

岑桑

①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一一镇江。镇江古称京口,是南京的外卫,在历史上向与南京同兴替。三国时,孙吴在此起家;南北朝时,刘宋据此立业。历代江南有事,这个形势险要的滨江城镇、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带的自然环境也可谓得天独厚,大江奔流至此,浩浩滔天,气度无涯,只叫四周景色大增瑰奇。走马看花,也只浏览了江边的北固山、金山和江上的焦山。

②游到焦山,有个遗迹却使我感慨万端。“焦山山里寺,金山寺里山。”与金山的江天寺凌驾于山上不同,焦山的定慧寺是藏在山的怀抱之中的。要到定慧寺,须通过山门。山门迎面有一堵墙,墙上嵌有一板黑油油的石碑。在这碑石上,赫然有被炮火轰打过的痕迹。碑石在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这无疑是经历过浩劫的遗迹了。渡我们过江的老艄翁说:“这伤疤,比我老多啦!从前听人家说,这是夷鬼打的呢! ”

③老艄翁的答话,让我把碑石上的伤疤,同一百二十多年前鸦片战争的镇江之役联系起来。道光二十二年五月间,英国侵略者攻陷吴淞后,两江总督牛鉴风望风而逃;英寇随即溯江而上,追逼江宁(南京)。当朝廷里的那些“顶戴们”还在筹划如何乞和之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役,便在镇江这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打响了。

④那是多么壮烈的一役啊!镇江守将海龄旗下的一千多兵卒,在老百姓的支援和配合下,只凭弓箭、刀剑、矛戟和少量的土枪土炮,与拥有压倒优势的火力装备的一万五千余英国海盗,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勇士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无比英勇顽强,使侵略者遭受了极大损失。连那个狂妄至极的英国海军大佐宾汉也不得不承认:镇江守军“做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都是短兵接站而攻陷”,守军的勇敢坚强的确“令人心悸”。英寇中的一个头目在事后还犹有余悸地招认,他们在镇江之役所遭受到的损失,比起侵华战争的以往任何一役还要惨重,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当年中国人民这种斗争精神和无可估量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鸦片战争的结局,就决不会是后来史书上所载的那么一回事了。

⑤让我还是把文章拉回那弹痕累累的碑石上来吧!记得那天离开焦山山门的时候,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回途中,我站在船头瞭望,只见江流浩荡,横无际涯;祖国苦难的历史已在这滔滔流水中沉淀了;而欠江之上,仿佛还升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民的面影,暮色苍茫处,百年前的正义之旗还在飘扬,千军万马与滚滾波涛一并飞跃奔腾,用弓矢戈矛杀向船坚炮利的敌人……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寓意深刻的游记,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平易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中弹的地方脱了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一句的描写细腻,给读者很强的画面感。
C.全文依次按“古迹游”“古代传说” “近代史回顾”儿个层次展开叙写,显得层次分明,并侧重写作者的观感。
D.全文作者的情感变化先抑后扬,因“赝品和胡诌”很多而兴致大减,后又因碑石痕迹中的感人故事而感慨万端。
E. 最后一段描写作者站在船头看到的景色,表现祖国山河的美丽,并回望镇江之役,再次强调了镇江市兵家必争之地。
【小题2】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写镇江之役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写定慧寺碑石上被炮火轰打过的细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