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却不他迁。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B.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屈原的回答体现了他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C.屈原最后投身汩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D.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的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2 01:48: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悲剧观
苏国荣
我国古代的悲剧,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这一特征在古典戏曲理论中常有涉及。被明代戏曲理论家李贽称为“惨杀”之书的悲剧《琵琶记》,就是根据宋朝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它写了一出旨在揭示“为功名误了父母”的悲剧。为了揭示这一主题,它把赵五娘在农村如何受苦,公婆双双饿死,和蔡伯喈被招赘丞相家的富贵生活两相对照:一折写相府豪华生活的喜剧场面,一折写农村凋敝的悲剧境况;穷与富,悲与喜,参差相间,以富贵的欢乐,反衬穷困的悲惨。
我们说中国悲剧有这一特点,并不是说外国悲剧只写悲剧的苦闷,不写喜的欢乐。亚里斯多德就说过:“悲剧是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既然要写幸福,就会写到欢乐。但是希腊悲剧十分强调“庄严的风格”在全剧中的统一性,因而连它们在开场中也很少描写“幸福”,往往人物一登场就充满了悲剧气氛,而且很多悲剧是一悲到底的。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的规律。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并无什么不同。但是,在体现这个普遍规律时,我国又带有自己特殊性,与西方悲剧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写由喜(幸福)到悲(苦难)的变迁,一般是大起大落,突变性的,讲究情感形式的阶段性,层次的分明性,前后对比的强烈性的。我国悲剧写由喜到悲的变迁,一般是渐变性的,波澜曲折的,在折与折之间苦乐相错、交替推移;甚至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往往在结局大悲之后,还有一点安慰性的小喜。
中国有类似西方的悲剧(个别的),西方也有类似中国的悲剧(少量的)。如莎翁的悲剧,对西方的传统悲剧就有大胆的突破,很像中国悲剧。十八世纪的英国戏剧评论家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说,莎翁的悲剧“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但是莎翁天才的创新,在当时并未为大家所赏识,而被认为是无知的表现,不懂得悲剧写作原则的结果。甚至在二百年后,像约翰逊这样对他顶礼膜拜、并对这一艺术创新充分肯定的人,居然也说:“莎士比亚的剧本,按照严格的意义和文学批评的范畴来说,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新。”目前,莎翁的剧作已众口皆碑,谁还能否认被大家公认的“四大悲剧”是悲剧呢?
尽管莎翁等个别作家的悲剧在情感的结构形式上有类似中国悲剧的地方,但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至少结尾就不一样。这些类似的地方,也只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些作家身上的反映,并不是普遍的、稳定的呈现。而我国的古典悲剧,几乎绝大多数如此,长期如此,具有数量的普遍性和历史的稳定性;而且在戏曲理论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这与西方的戏剧理论界不断诋诮莎翁的悲剧创新,还未将此形成为大家公认的民族悲剧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因而不能因为外国某些作家某些悲剧与我国的悲剧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否定我国悲剧的民族特征,正如我国有些悲剧也类似于西方而不能由此否定西方悲剧的特征一样。
此外我国古典悲剧还经常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写法。有的整本戏都以喜剧化的手法写悲剧。川剧《拜新年》,写一个聪明俊俏的长工之女,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嫁与东家地主的儿子。地主少爷比她小得多,而且是白痴,悲剧就在这个白痴的胡言乱语中展开了。他见了丈母娘,不知叫什么好,妻子告诉他叫丈母娘。他问:丈母娘是什么意思?答:是妻子的母亲,孩子的姥姥。白痴说:又是这个,又是那个,这不成了杂种了!他歪着嘴斜着眼流着口水磕磕吧吧地说着,逗得满场观众笑声四起。可是细想起来,这些话并不是为了抓哏逗乐随意胡诌出来的,而是非常符合这个平时可以任意胡闹的地主少爷的身份,而且又是白痴的语言。可以想像得到,这个白痴的“杂种”之类的骂人之语,是从他父母那里学来的,是他们平时对长工惯用语,正如他口头语“岂敢,岂敢”也是从他的父母那里学来的一样。这些喜剧的语言愈说得可笑愈见得长工女儿的可悲。这种悲不是由青衣扮演出来的(她只是暗中擦泪,顶多只是“呜咽”一两声),而是由丑角扮演的喜剧性人物白痴表演出来的。假如因为白痴的胡言乱语引起了满场的笑声而说它是喜剧,这就不免肤浅了。我们判断一个戏是不是悲剧,主要的不是看手法,而是看内容;它是符合鲁迅所说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这出戏的倾向性是明确的:丑把美给毁了,不平等的社会和婚姻制度把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少女的心撕裂了。
西方悲剧形成的历史和我国不同,根据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记载,希腊悲剧从酒神发展而来。它最初的形式生动活泼,跟笑剧萨堤洛斯相似。这一点和我国悲剧的起源很相似,以后的希腊悲剧“抛弃了简单的情节和滑稽的词句,经过很久才获得庄严的风格”。喜剧性的角色在悲剧中分离出去,专司喜剧。
以后西方的悲剧基本上继承了古代希腊悲剧的传统,但是有些作家也在不断的创新,在悲剧中放进了丑角一类的喜剧角色,悲剧有了混合的成份,可是他们往往受到大家的非议,如法国的戏剧理论家弗郎西斯科·萨赛就认为莎翁的《麦克白》“是对着那群特殊观众的一种让步,这些观众今天是达官贵人,明天是喜欢空开玩笑的畅怀大笑的粗野的水手”。我国古典的戏曲理论家,与萨赛等外国戏剧理论家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也是从观众的角度来谈这一问题,认为戏曲只要符合广大观众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够动人的。
(节选自《中国古典悲喜剧论集》
【小题1】下面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对中西悲剧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记》以富贵的欢乐,反衬穷困的悲惨。这是中国悲剧中比较特殊的例子。
B.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的规律,中西概莫例外。
C.西方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可概括为:喜大悲
D.中国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可概括为:喜大悲小喜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莎翁的悲剧,突破了西方的传统悲剧,归于中国的悲剧,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
B.我国古代的悲剧,有两个特点:就情感结构形式而言,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从写法上来说,我国古典悲剧还经常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写法。
C.西方的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有类似中国的地方,但也有不同,如在结尾上就不一样,并且这些类似也只在某一时期某些作家身上体现,并不普遍。
D.中西悲剧的起源都很相似,但西方悲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庄严”,而中国悲剧中还保留了喜剧的角色。
【小题3】(小题3)下面是对中西戏曲(戏剧)理论的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莎翁的悲剧“苦乐相错”这一天才创新的特点,虽然在当时并未为大家所赏识,但二百年后,约翰逊对这一特点非常推崇,认为这是悲剧的典范。
B.中国的戏曲情感结构形式在戏曲理论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而西方的戏剧理论界却不断诋诮莎翁的悲剧创新。
C.因为川剧《拜新年》是悲剧,并且符合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原则,所以不能因为里面有很多喜剧成份而否定其悲剧的实质。
D.西方戏剧理论家对在悲剧中放进了丑角一类的喜剧角色往往持否定的态度;我国古典的戏曲理论家则认为:虽然悲剧的混合的成份不太好,但如果符合广大观众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够动人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病房里发生的事

邹厚龙

吴书记的脚崴了。

有个叫花桥场的村子突发洪灾,吴书记在深夜12点接到电话,便驱车赶到村里。

这时,夜色如墨,疾雨如注,他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转移灾民,又急又忙,不慎摔进了一个泥坑,待他从地上爬起来,才发觉左脚一阵剧痛,他咬着牙,瘸着脚,继续坚持。

直到曙光初露,险情排除了,受灾群众安顿妥当,他才坐在一块石头上,把鞋子脱下来,发现脚脖子肿得像纺锤。

“天呀,赶快上医院!”秘书小杨惊叫道。

“没什么,回去弄点药膏抹抹就行了。”吴书记淡然地说。

小杨心里却十分紧张,得对领导的身体负责呀。他迅速将吴书记扶上车子,同时给·

县医院打电话联系。一阵拍片检查后,吴书记被送进了一个洁净的病房。虽然他表示不想住院,但主治医生严肃地说:“在这儿,你是我的病号——得听我的!虽然你的伤没有大问题,但必须在此卧床观察几天才行!”吴书记只得住院。同病室里还住着一个脑瘤患者,病魔在凶狠地折磨着这个可怜的乡下老头,他痛苦地抱着脑袋在床上打滚,凄惨的呻吟声像针尖一样刺耳锥心。吴书记凑近轻轻地问:“老人家,药不管用么,怎么治着还这样呢?”老头摇摇头。“唉,医生说非得动手术,可一趟手术下来费用起码要上万块。”老头哀叹道,“可我没有钱,一块钱也交不起了,家里已为我把过年的猪都卖啦,还欠了一屁股债。”

“哦?那该如何是好呢?”吴书记流露出焦急的神色。

“现在,医生好像都不爱给我用药了,”老头伤心地说,“我只有躺在床上等死啦!” 吴书记双眉紧锁,脸上布满忧虑的神色,随即把兜里所有的钞票都掏出来递给他,老头感动得眼泪汪汪。不大工夫,吴书记受伤住院的消息不胫而走。真是个好时机呀,想谢恩的,想献媚的,想巴结的,都准备来病房探望一番,借此表示表示。于是,他的病室里开始热闹了。最先来探望他的是毛局长。他提来一袋新鲜水果,同时把几张大票子硬往吴书记的手里塞,但吴书记坚决拒收,搞得毛局长无所适从,十分尴尬。吴书记便说:“这水果我收下啦!”他拿出几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递给了旁边病榻上的老头:“大伯,尝尝吧!”

“怎么?这是你亲大伯t”毛局长有些摸不着头脑。

吴书记点头说:“是的,是的。”

“真凑巧,叔侄俩住在同一个病室!”毛局长说着,转身热情地慰问那老头,并悄悄把那几张票子塞到他的枕头下,轻声道:“吴书记不肯要,您就拿着吧!”他心里这么想的,既然吴书记要避嫌,不肯收礼,那么给他的亲属也是一样的。这叫“曲线救国”嘛。

第二天一早,吴书记跛瘸着脚,悄悄溜出了医院,让前来探望他的人全扑了空。但这不要紧,他们都听说了同病房的老头就是他的大伯。他们就是来看吴书记的大伯的。病房里照旧人来人往,老头的病榻边围满了人。当然,来人都不会空手,他们肯定要送病人一份礼金。这使老头更加惶惶不安,他无奈地说:“唉,我不是他大伯,你们弄错啦!” “老人家,您就别装糊涂了。”来人说,“拿着吧,回去只要跟您的侄儿替我美言几句就行啦。”

老头哭笑不得。一个星期后,吴书记特地来医院看望了一趟老头。老头已经动过手术,头上缠着白色的绷带,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那笔可观的礼金正好凑齐了手术费。老头眼含热泪地对吴书记讲起这件事,吴书记听了

后意味深长地笑道:“哈哈,坏事往往也能办成好事……”

【小题1】下面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夜色如墨,疾雨如注”的景物描写用了比喻手法,目的只是突出当时天气情况的恶劣。
B.当吴书记觉得自己的脚伤不重不想住院时,主治医生严肃地说:“在这儿,你是我的病号——得听我的!”这表明主治医生工作认真,做事严谨,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因病人是书记就格外对待。
C.吴书记提前出院,许多来医院看望却扑了个空的人并不失望,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为看书记大伯而来的,他们真心希望大伯能早日康复。
D.本文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如医生的“严肃”,书记的“淡然”、“焦急”、“忧虑”,毛局长的“尴尬”、“热情”,老头的“惶惶不安”都极为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E.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吴书记因脚崴住院,各色人等都对书记极尽巴结、阿谀之能事,讽刺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表达对正义的呼唤。文章结尾引入深思。
【小题2】简要分析吴书记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4】对于吴书记“变相收受礼金,帮助乡下老者”这一行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京剧名家孙毓敏:生命之火为国粹艺术燃烧
沈黎明
孙毓敏194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市民之家,幼年时由于父母离异,她和两个妹妹跟着母亲艰难度日。孙毓敏的母亲喜欢京剧,经常在家中哼唱,耳濡目染,孙毓敏也喜欢上了京剧。1952年,孙毓敏考入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开始为期7年的学艺之路。孙毓敏学戏特别刻苦,每天凌晨4点多钟就起床练声,然后练基本功,风雨无阻;上课时则认真听讲,不懂就向老师请教。为了练好旦角的兰花指,她天天晚上打来热水,将手放进很烫的水中慢慢上弯到90度,无论冬夏从不停止。
1958年夏天,孙毓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然后拜荀慧生为师,唱念做表舞全方位得到荀慧生亲授,演出的《荀灌娘》《红娘》等荀派大戏,每年在200场以上。
1968年,她因所谓的“海外关系”罹祸,不甘屈辱的她推开三楼的窗户,一跳致残。对一个演员而言,这原本意味着艺术生涯的终结,她竟又顽强地重新站立起来。最初腿不能动,手无力,她就先锻炼双手,平躺在床上帮人织毛衣,以平均每周一件的速度,一直织了近百件。手有劲了,她就用双手扳着两腿练翻身……一段时间后,她开始练站立,接着开始练迈步,她请人在床和窗户之间拉一根绳子,然后抓着绳子一步步地挪动,每前行一点都像踩在刀尖上,疼得大汗淋漓。经两个月不懈努力,她终于用一个多小时完成了从床边到窗前仅4米的行走。
逐渐能像鸭子一样摇摆着走路后,孙毓敏查阅大量资料,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脚跟骨有棱不平,多多走路把它磨平;膝关节弯曲困难、小腿肌肉萎缩,就爬楼梯锻炼。走路好说,爬楼梯对她是有一定风险的。为了实现愿望,她冒险脱去了保护腰椎的钢背心,抓着楼梯扶手向上攀爬。尽管每上一级台阶都疼得眼冒金星,肌肉萎缩的双腿不住颤抖,但她全然不顾,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孙毓敏的膝关节弯曲相对自如了。
爬只是第一步,接着是摸、滚、跌,终于走上了她难以忘怀和舍弃的舞台。孙毓敏硬是凭着对京剧事业的热爱和顽强的毅力,经过长达13年令人难以想象的“残酷”锻炼,重新站在了舞台上。
1978年,孙毓敏的冤案得到平反。重返阔别多年的舞台后,孙毓敏精湛的演技再度吸引了广大戏迷的眼球,获得大家的喜爱,她不仅赢得“活红娘”的美誉,荣获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及“梅兰芳金奖”等多项大奖,还在国际上获得了“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奖”。
作为戏曲艺术学校之长,她倾尽心力,秉承名校传统,顺应时代要求,曾率领师生四赴欧洲巡演,在巴黎创下连满27场的记录……
多年来,孙毓敏一直不忘恩师荀慧生先生,不忘荀派艺术的传承,在百忙中不辞辛劳地传授荀派艺术。孙毓敏先后收了60多名入室弟子,对慕名请她指点的年轻演员她也从不拒绝,为数十人说过戏,堪称桃李满天下,荀派艺术第一传人。
如今孙毓敏虽然已退休,但仍然关心京剧事业的发展、京剧人才的培养,并兼任多所大学和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生命之火一直为古老的国粹艺术燃烧着!
(选自《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当她终于可以“像鸭子一样”走路,在“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中她扮演了一个群众,站在舞台的犄角,没有一句台词,甚至没有人看到她的面容,她却感到莫大的鼓舞。
(《孙毓敏:角儿就得宠辱不惊》)
孙毓敏自传的书名起得贴切——《我这两辈子》,她的人生历经悲喜、穿越生死,除了一身傲骨,更有一片仁心。在追寻荀派艺术的道路上,孙毓敏走得坦坦荡荡,无愧于心。
(《傲骨“荀”芳踪》)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孙毓敏喜欢京剧与家庭熏陶密不可分,后来她考取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在这个学校学习了七年的京剧艺术,为后来成为京剧名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孙毓敏在“文革”期间因为莫须有的“海外关系”问题遭受灾祸,受尽屈辱,后来她不甘忍受,从三楼跳下,造成腿不能动、手无力的结果。
C.孙毓敏通过艰苦的锻炼能够像鸭子一样走路后就登上舞台,虽然是群众演员,没有台词,但她十分满足,这充分说明孙毓敏对京剧的热爱。
D.文本通过孙毓敏的“一跳致残”和她用13年的时间艰苦锻炼的对比告诉人们,只要对自己的目标充满执着,用顽强的毅力去拼搏,就能够成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艺培戏曲学校学戏时,孙毓敏就体现出了执着、好强、不惧困境的品格,她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练功,为练好旦角的兰花指天天用热水烫手。
B.孙毓敏凭借毕业时的优异成绩、荀慧生老师的言传身教,演出了荀派大戏《荀灌娘》《红娘》等,年纪轻轻就成为荀派艺术的传承人。
C.“脚跟骨有棱不平,用多走路把它磨平”中的“磨平”一词充满疼痛感,一个词语就形象地描摹出孙毓敏在锻炼过程中遭遇的艰难。
D.第四段主要交代孙毓敏锻炼自己的内容,第五段是过渡段,“爬只是第一步”总结第四段,“重新站在了舞台上”引出下文的表述。
E. 孙毓敏的自传《我这两辈子》中的“两辈子”以她再一次登上京剧舞台为分界线,她认为过去是上一辈子的事情,这表现了她的宽容大度。
【小题3】重返京剧舞台的孙毓敏是如何让“生命之火为国粹艺术燃烧”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入中也是如此。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正如文彦博指出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基础。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抽分制。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点。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增减情况,酌中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中营私舞弊。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B.宋初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这损害了官府和坑户、冶户的利益,也影响了宋代矿冶业的发展。
C.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点入纳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因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D.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恢复了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平等合作关系,也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分成制,允许坑户依法采矿、冶户自备物料冶炼,官府只抽取二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产。
D.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最大的优点是在课额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C.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对商人而言,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D.在出让坑冶场坊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州历届买扑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