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 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 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有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 6700 米,其中沉管段长 5664 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 1.5 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 180 米、宽 38 米、高 11.4 米,重约 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 12 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 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伊 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 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从我国众多大型桥梁建设上,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 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 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 不能只 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 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三:

图表 1:2011-2017 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图表2:2014 年公路桥梁调查

村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 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 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 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 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 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 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 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7 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但同比增长保持在 6%以上, 我国 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 2011 年到 2017 年, 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 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
D.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 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凭 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 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港珠澳大桥等大型桥梁的建设,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还 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 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小题3】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说明如何使中国桥梁建筑之路越走越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3 02:5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具有强烈的“时差性”,有些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特别是知名度高的作家,其作品基本上能及时传播,如宋代苏轼、黄庭筠等人的诗文一落笔,即为人传诵。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就很难及时传播,常常是生前藏之名山,身后才得以传之后世。宋人的文集,有一些是在作者本人去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由其子孙亲友刊印流传的。文学传播的“时差性”必然会造成作家影响的延后性,即作品传播滞后的作家,不可能对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产生影响,而只有当他的作品传播之后才会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作家知名度的高低与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成正比。

作品传播的速度与广度,除与作家的知名度有关之外,又与作品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如北宋柳永的词作,符合当时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故传播及时而广泛,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背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黄裳,是神宗朝的状元,在社会上的名气不算小,因为他写词,不注重娱乐性,不考虑听众的审美趣味,只是按自己的志趣写风雅之词,“以清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传唱,也无人欣赏,只好孤芳自赏。

作品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线型的,有沉寂期也有盛行期,有低谷也有高峰。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具有连续性。在当时及后世都盛传不衰,如宋代欧阳修、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基本不断。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则呈现出间歇性的特点。盛行一时后,就湮没无闻,沉寂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崛起。比如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盛极一时,当时刊行的李清照作品集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本,《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本》等多种版本。到了明代,李清照的作品集又全部失传,以致于像杨慎那样博学的学者,也未见过李清照的调集,而近代以来,随着李清照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攀升,她的作品又得到了重新整理,并广泛传播。

作品的传播,又有突起的现象。当时流传不广,在后代某个时期,因为某种特别的机缘而大受关注,广为流传,之后又复式微。如宋末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的唱和词集《乐府补题》,在当时传本极少,元明两代一度失传,清代康熙年间朱彝尊偶然发现,让人在北京镂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广为传播,词坛上一时形成学习模仿《乐府补题》的热朝,京城的词风为之一变。此后,《乐府补题》虽然并未绝版,但传播有限。

一个时期,不仅是传播当代的作品,还要传播前代的作品,一种作品,不仅是在当代传播,还要在后代传播,所以考察一个时期文学的传播,不仅要考察其同时代作家作品的传播,还要考察前代作家作品在该时代的传播。如研究宋代文学传播,就不仅要关注宋一代先后传播了多少宋人的作品和文集,还要注意当时传播了多少唐人及唐以前的文学作品集,前代哪些人的作品在宋代最具影响力。

——(摘编自王兆朋《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知名度高的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B.古代很多作家的作品很难及时传播,宋代一些作家去世后作品才流传于世。
C.宋代苏轼、黄庭坚两人的诗文,因为作品通俗,所以基本上能及时传播。
D.欧阳修、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传播历程是直线的,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北宋中后期的黄裳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作品传播的速度、广度与作品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
B.文章阐述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流行,在明代失传,而又在近代广泛传播,论证了作品传播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歇性。
C.文章列举《乐府补题》在清代被偶然发现,在北京镂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的例子,论述了作品传播有突起的现象。
D.文章从几个层面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传播特点,即传播的时差性、速度、广度,历程,等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较为复杂,具有强烈的“时差性”,而且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线型的。
B.唐代作家的作品,皆能在唐代没有什么影响,到了后代,比如在宋代产生了影响,这些作家的影响力具有延后性。
C.从“凡有并水饮处,皆可歌柳词”这句话可以看出,北宋柳水的词作传播之广泛,这是因为其作品审美情趣高稚。
D.研究一个时期作品的传播,把同时代作家作品的传播和前代作家作品在该时代的传播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才算是完整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目。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秃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
一次,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二斤重的一块,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肉就归你。”秃鹤用力将那块肉甩到了满是灰土的路上。
夏天到了,秃鹤却戴着一顶薄帽。同桌一把将那顶帽子薅了下来,秃鹤追过去,同桌将帽子甩给另一个同学,秃鹤又去追,那个同学如法炮制……桑桑抢过帽子往自己的头上一戴,将身子挺得笔直,作一个立正举手敬礼的样子。然后,将帽子交给阿恕,对阿恕耳语了几句,阿恕抓了帽子就跑。秃鹤在校园里东一头西一头地找着阿恕,脚步越来越慢,越来越小。
那顶白色的帽子,被阿恕戴在了旗杆顶上那个圆溜溜的木疙瘩上。几乎全校的学生都到了旗杆下,用手遮住阳光仰头看那高高的旗杆顶上的白帽子。秃鹤推开人群,走到旗杆下,想爬上去将帽子摘下。可是连着试了几次,都只爬了两三米,就滑跌在地上,倒引得许多人大笑。秃鹤倚着旗杆,瘫坐着不动了,脑袋歪着,咬着牙,噙着泪。
班主任蒋一轮来了,命令阿恕将帽子摘下还给秃鹤,秃鹤却一把将帽子打落在地:“我不要了! ”说罢脖子一梗,直奔桑桑家。秃鹤仰面朝天,将自己平摆在了院子里。无论怎么劝,秃鹤也不肯起来,泪水分别从两眼的眼角流下来,流到耳根,又一滴一滴落在泥土,把泥土湿了一片。后来,还是从外面回来的校长桑乔才将秃鹤劝走。
星期三上午,这一带的五所小学要在一起汇操。汇操的头一天,蒋一轮将秃鹤叫到办公室,说:“你明天上午就在教室里呆着。”秃鹤低下头朝办公室外边走,出门时,他用脚将门“咚”地狠踢了一下。
第二天早上,秃鹤坚决不让步,一定要参加汇操。蒋一轮只好说:“那你必须戴上帽子。”秃鹤将棉帽戴上,然后讥讽而又带了点恶毒地一笑,站到了已经集合好的队伍里去了。
油麻地小学的表演开始了。一切正常,甚至是超水平发挥。桑乔的笑容已克制不住地流露出来。当表演进行了大约三分之二,一直面孔庄严的秃鹤,突然将头上的帽子摘掉,扔向远处。场外的人,如久闭黑暗之中忽然一下看见了一盏大放光明的灯火,顿时被秃鹤那颗秃头吸引住了。哄笑立即淹没了站在台子上喊口令的那个女孩的口令声,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一下子失去了指挥,动作变得凌乱不堪。秃鹤却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全神贯注地做着应该做的动作,只见他像装了弹簧一样,在地上轻盈地弹跳,那颗秃头,在空中一耸一耸。
就这样,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的轻慢与侮辱。
但秃鹤换得的是众人的冷淡,因为他使大家失去了荣誉。秃鹤到处讨好别人,可没人领情。新学年重新编组,没有人愿意与他一组。他走出校园,沿着河边漫无目标地往前走,一直走到那个大砖窑。秃鹤迎着砖窑的热气,一步一步地走过去,完全被笼罩在了热气里,谁也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别人。他就这么坐着,让那湿润的热气包裹着他,抚摸着他……
春节即将来临,将举行全乡四十三所中小学的文艺汇演。“今年必须争得小学组第一名!”桑乔把蒋一轮等召到他的办公室,不容商量地说。
蒋一轮去了一趟县文化馆,从他老同学那里取回来一些本子。桑乔看后,选中了《屠桥》。几个主要角色很快分配好了,新四军队长由杜小康扮演,十八岁的姑娘由纸月扮演,伪军连长由柳三下扮演。
一切都很顺利。等到彩排了,蒋一轮才发现:那个伪军连长是个大秃子,许多唱词与道白,甚至剧情都与秃子有关;这个本子具有令人发笑的效果,全在于此。
“让柳三下剃个大光头?”
“也只有这样了。”
柳三下却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头,仿佛不是要剃他的发,而是要割他的头。 “只好不演这个本子了。”桑乔说。
“不演,恐怕拿不了第一名,就数这个本子好。”蒋一轮说。
“没办法。”
消息很快在学生中传开了,大家都很遗憾。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说话。傍晚,他给蒋一轮写了个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
蒋老师:
我可以试一试吗?
陆鹤
秃鹤从未演过戏,却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夏装打扮的秃鹤不在意,就这么不停地练,额头竟然出汗了。
演出那天,秃鹤演得一丝不苟。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在与纸月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丑陋,一个美丽,对比十分强烈: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静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节选自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桑桑抢过秃鹤的帽子戴在头上,做出滑稽的举动,指使阿恕把帽子戴到旗杆上可以看出他惯于落井下石,缺乏同情心。
B.汇操比赛前,秃鹤带了点恶毒的一笑,是后文他搅乱汇操比赛的伏笔,显示了他很有心机、城府深的性格特征。
C.新学年分组没人愿意与秃鹤一组,他内心充满了失落,到砖窑中,让热气包裹着、抚摸着,可见他很孤独,渴望得到温暖。
D.小说善于捕捉细节,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
E. 小说叙述风格诙谐有趣但有失庄重;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美中不足的是秃鹤自荐演出给人以突兀之感。
【小题2】小说第二段为什么要极力描写主人公的肖像?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秃鹤的哭(画横线处),这两次人物的心境和作用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4】小说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哪些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卫星经过3个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

此次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2009年,经国家批准,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于2016年完成了实验系统建设,充分验证新一代导航信号体制后,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组网。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首次组网卫星发射任务。2018年3月底,建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由19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即将开通运行。2020年底前,将建成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具备服务全球能力。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北斗二号系统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中,中国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方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同台竞技,做到了“核心在手”,打破了美国GPS系统垄断局面,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摘编自张馨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

材料三:

北斗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5G、物联网等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据介绍,随着5G时代的到来,北斗+5G有望在机场调度、机器人巡检、智能驾驶、物流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将形成一个个北斗+创新+北斗应用的新业态,这些都将成为北斗系统产业创新的核心原动力。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认为,到2020年,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将要全面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我国的北斗应用将迎来一个新时代,这也将促进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今,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到目前,北斗对产业的核心贡献率达80%,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应用规模累计超过每套8000万台,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目前的社会总保有量已超过每套7亿台。

(摘编自央视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市场价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2018年11月,我国共发射43颗北斗导航卫星,其中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卫星19颗,这对 “一带一路”建设是个好消息。
B.北斗导航系统1994年开始全面研制,北斗三号工程2009年正式启动,目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具备全球覆盖能力,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而且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影响着众多产业的发展,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既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这一重大事件,也介绍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
B.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每一步发展,都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C.材料三显示,我国北斗系统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即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将会在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竞争中取胜。
D.北斗系统是一项国家工程,其发展依靠的是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北斗系统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小题3】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相比,起步较晚,现在却能与之同台竞技,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我国北斗系统迅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导演的限制与自由

①导演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近代戏剧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主流派认为,剧本是舞台艺术的基础,导演则是剧本的诠释者和体现者。导演创作,可以发展或充实剧本, 但却不能违背原作的立意与风格。从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美国的贝拉斯科、中国的焦菊隐等,都持这种观点。

②也有人认为,导演是现代戏剧的核心,他可以随意篡改或解构剧本,甚至干脆不要剧本,正如他有权设计布景,有权摆布演员,有权使用音响灯光一样.一些先锋派导演或理论家多持这种观点。如果把这种“导演中心”论限制在演出的范围内,还是有道理的,作为某种创新实验,更是无可厚非,但要推行于全部戏剧活动,恐怕就行不通了。

③导演的职责是排戏。作为整个创作群体的一员,导演的基本职责是把剧本搬到舞台上去,使文学形象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舞台形象。而剧本,特别是那些久经考验的经典剧目,往往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容,所以一个导演必须具备广博的社会、历史、人文知识,方能深入发掘原作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其次,导演是演出的组织者。为了把各种艺术成分组织起来,融为一体,创造出和谐、统一的舞台形象,导演必须熟悉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第三,导演还承担着培养演员的责任。演员是舞台艺术的中心,当然也是导演的主要表现手段。选好演员,往往戏就成功了一半,好的导演,在排戏当中,能以各种方式启发演员,激起演员的创作欲望,从而大大提高演员的艺术表现能力。现代剧坛上的许多优秀演员,都是在一些著名导演的培养下,迅速成长起来的。

导演与剧组关系图


④导演艺术是以剧本为基础,以完整和谐的舞台艺术为表现形式的二度创作。导演创作不仅受到剧本的制约,而且必须在舞台艺术和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范围内进行。可以说,导演是戏剧艺术里限制最多,也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是名副其实的戴着脚镣跳舞。所以,《艺术形态学》的作者莫.卡冈说,“导演是最少独立性的艺术,因为它是其他所有艺术的上层建筑,而它控制其他这些艺术,使它们互相‘迁就’,最终创造出以它们的综合为基础的新的艺术。”

⑤有时候,因为演员、舞台或社会环境的限制,即使是名家执导,也会把一些优秀剧作给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欧阳予倩先生曾先后三次执导曹禺的《日出》,每次都不一样。第一次(1937年2月)是个业余剧团,因为找不到扮演翠喜的演员和做效果的人,不得不删去整个第三幕,结果让专程赴上海观摩演出的曹禺很不高兴,认为它没有体现出原作的立意来。4个月后,欧阳予倩为中国旅行剧团导演《日出》,就保留了第三幕。为什么呢?因为该团是中国第一个职业话剧团,聚焦了不少人才,可供导演支使,为其二度划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演出大获成功。特别是扮演翠喜的青年演员王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欧阳山尊总管舞美灯光效果,做得也很有层次情调,台口处那面背对观众的空架衣镜和全剧繁复的音响效果,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禺看后非常满意。演员、布景、效果等舞台艺术条件对导演的制约,由此可见一斑。

⑥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导演又是戏剧艺术里表现手段最多,自由度最大的工作.对剧本,他有选择和修改的权力,对演员,他有遴选和调教的职责,对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他有根据整体构思和排演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的自由。限制与自由都是相对的,譬如有些剧本,本身平平,乏善可陈,但是到了优秀导演手里,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排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好戏来。郭沫若的 《蔡文姬》(1959),又是写自己,又是替曹操翻案,主题分裂,台词啰嗦,就连作家本人都说它“很不成熟”。但幸运的是遇到了焦菊隐这样的好导演,焦弱化了作者对曹操文治武功的阿谀奉承,突出了蔡文姬的人生悲剧,刻意追求舞台艺术的民族化,使之成为那个朝代最富创意,也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⑦剧本是演出的基础,但不等于演出,演员、舞美、灯光、音响都很重要,但分开了就难以为戏,把他们组合在一起的是导演,导演才是舞台演出的真正作者。

(选自《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第④段中的“戴着脚镣跳舞”形象地描述了导演在戏剧艺术中处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矛盾状态。
【小题2】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的诠释者和体现者是导演.
B.作者反对“剧本中心”论,而主张“导演中心”论。
C.导演在戏剧艺术中受限于剧本、舞台艺术和技术条件。
D.焦菊隐成功改编《蔡文姬》,说明剧本对导演限制很小。
【小题3】下列对文中“导演与剧组关系图”各种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导演是戏剧演出的组织者,直接管控监制。
B.舞美包括布景、道具、灯光和效果四要素,
C.舞美的质量由技术指导负责,与导演无关。
D.舞蹈是由导演做领舞和舞蹈演员共同完成。
【小题4】第③段提到“剧本,特别是那些久经考验的经典剧目,往往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容”,请以高中教材中学过的剧目为例进行分析。
【小题5】第⑤段论证了演员、布景、效果等舞台艺术条件对导演的制约作用,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以为期
夏磊
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展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
每年,当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鸟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作品中看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竞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
记忆中的家乡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我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
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緒随风轻扬,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經》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无论是自由車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每天都在发生有趣的事情。
我怀念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緩緩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节选自《散文》2009年第2期,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有关“蓼花”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天是一个容易触人心弦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故乡过去的时光和人事就不经意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B.“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这是“我”思乡心切的婉转呈现;对它们鲜丽的疑问,是“我”思乡之情的宜泄。
C.蓼花又叫“狗尾巴花",是作者家乡常见的花。它的盛开,它干净的水红,触动了我这个游子浓郁的思乡之情。
D.夢花在纳兰性德的词句“燕子矶头红夢月”意蕴丰富而,饱含着浓浓思乡情,自此让我知道了夢花代表了离别。
【小题2】下列对本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家乡秋天收获忙碌中,“我”感受到了甘与苦的生活体验与人生真谛,在我看来“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
B.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在《诗经》简约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先民们的真性情:自由率性,感情真挚,乐观而且有趣。
C.将月亮与媒体作比,突出月亮沟通情感的迅速;将观月触发的思念与流通的水作对比,突出这种情感共鸣的强烈。
D.野生的螃蟹难见到了,没有人照了,但我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表达了“我”如今无法静心聆听自然天籟的惆怅失落。
【小题3】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两项
A.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蓼花既蕴含着作者的伤秋之感,也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作者对纳兰词的喜爱之情。
B.结尾写桂花树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沉睡”写出了桂花树的恬静,渲染了夜色的宁静;“记得"则赋子桂花树以人的灵性。
C.蓼花大片大片地开放在水沟边上,长得太过茂盛.颜色也很鲜艳,人们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危险.从而不太敢走进去。
D.因为夢花勾起了作者的伤秋情结,作者又是离乡远游的游子,所以整篇文章笼罩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读来有萧瑟之感。
E. 文章结尾提到期盼桂花树开花,在结构上收東全文,呼应文章第一.句话,同时呼应标题,使得首尾圆合自然,浑成一体。
【小题4】从全文的材料组织与情感体现来看,题目“秋以为期”很有意味和特色,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