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具有强烈的“时差性”,有些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特别是知名度高的作家,其作品基本上能及时传播,如宋代苏轼、黄庭筠等人的诗文一落笔,即为人传诵。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就很难及时传播,常常是生前藏之名山,身后才得以传之后世。宋人的文集,有一些是在作者本人去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由其子孙亲友刊印流传的。文学传播的“时差性”必然会造成作家影响的延后性,即作品传播滞后的作家,不可能对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产生影响,而只有当他的作品传播之后才会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作家知名度的高低与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成正比。

作品传播的速度与广度,除与作家的知名度有关之外,又与作品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如北宋柳永的词作,符合当时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故传播及时而广泛,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背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黄裳,是神宗朝的状元,在社会上的名气不算小,因为他写词,不注重娱乐性,不考虑听众的审美趣味,只是按自己的志趣写风雅之词,“以清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传唱,也无人欣赏,只好孤芳自赏。

作品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线型的,有沉寂期也有盛行期,有低谷也有高峰。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具有连续性。在当时及后世都盛传不衰,如宋代欧阳修、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基本不断。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则呈现出间歇性的特点。盛行一时后,就湮没无闻,沉寂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崛起。比如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盛极一时,当时刊行的李清照作品集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本,《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本》等多种版本。到了明代,李清照的作品集又全部失传,以致于像杨慎那样博学的学者,也未见过李清照的调集,而近代以来,随着李清照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攀升,她的作品又得到了重新整理,并广泛传播。

作品的传播,又有突起的现象。当时流传不广,在后代某个时期,因为某种特别的机缘而大受关注,广为流传,之后又复式微。如宋末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的唱和词集《乐府补题》,在当时传本极少,元明两代一度失传,清代康熙年间朱彝尊偶然发现,让人在北京镂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广为传播,词坛上一时形成学习模仿《乐府补题》的热朝,京城的词风为之一变。此后,《乐府补题》虽然并未绝版,但传播有限。

一个时期,不仅是传播当代的作品,还要传播前代的作品,一种作品,不仅是在当代传播,还要在后代传播,所以考察一个时期文学的传播,不仅要考察其同时代作家作品的传播,还要考察前代作家作品在该时代的传播。如研究宋代文学传播,就不仅要关注宋一代先后传播了多少宋人的作品和文集,还要注意当时传播了多少唐人及唐以前的文学作品集,前代哪些人的作品在宋代最具影响力。

——(摘编自王兆朋《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知名度高的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B.古代很多作家的作品很难及时传播,宋代一些作家去世后作品才流传于世。
C.宋代苏轼、黄庭坚两人的诗文,因为作品通俗,所以基本上能及时传播。
D.欧阳修、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传播历程是直线的,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北宋中后期的黄裳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作品传播的速度、广度与作品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
B.文章阐述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流行,在明代失传,而又在近代广泛传播,论证了作品传播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歇性。
C.文章列举《乐府补题》在清代被偶然发现,在北京镂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的例子,论述了作品传播有突起的现象。
D.文章从几个层面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传播特点,即传播的时差性、速度、广度,历程,等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较为复杂,具有强烈的“时差性”,而且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线型的。
B.唐代作家的作品,皆能在唐代没有什么影响,到了后代,比如在宋代产生了影响,这些作家的影响力具有延后性。
C.从“凡有并水饮处,皆可歌柳词”这句话可以看出,北宋柳水的词作传播之广泛,这是因为其作品审美情趣高稚。
D.研究一个时期作品的传播,把同时代作家作品的传播和前代作家作品在该时代的传播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才算是完整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5 09:4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10月9日17时45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贡献。

正是这些专家在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反复试验,努力研发,让锂离子电池在从移动电话到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奠定了我们现代社会的无线、无化石燃料的基础,也开创了新能源动力对我们生活的彻底改变。

(观察者网《2019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他们是锂电池发明者》)

材料二:

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谁才是未来能源汽车主流?

下表为两种动力电池的综合对比,对比因素包括综合性能方面、成本、政策支持、资源约束性、环境保护、商业化程度。

锂离子电池与燃料电池综合对比

对比因素

锂离子电池

燃料电池

综合性能

能量密度

提升有限

提升空间大

功率密度

提升有限

开放动力系统,功率密度提升容易

安全性

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很难兼容,过分追求能量密度等同于炸弹

安全风险来自燃料的储存

可靠性

可靠性仍不足

高度可靠

环境温度适应性

低温性能较差

-30~90℃,温度适应范围广

相关成本

消耗成本

主要为电费,百公里成本8.5~37.4元

主要为氢气,百公里成本30~120元

电池成本

8~9元/kwh

1万~1.5万元/kwh

基础设施成本

充电站基础设施和

配电设施成本约430万元

加氢站建设成本

1200万~5500万元之间

政策支持

补贴逐步退出

补贴力度仍较大

资源约束

锂矿石资源紧缺性明显

铂金资源消耗将不断降低

环境保护

排放转移到了上游的煤电

零排放、零污染

商业化程度

锂电池汽车在我国及全球已完全商业化

商业化前期

 

资料:公开资料整理   注:上述测算基于乘用车

(刘涛《燃料电池与锂电池全方位对比》)

材料三:

2018年7月26日出版的《Nature》主刊上,一篇题为《距离锂电子电池革命仅余十年》的文章指出:锂离子电池性能和价格的演进速度正在放缓。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在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中,可以储存的电荷量快要接近理论最大值;市场规模的增长难以继续带来大幅度的价格降低。更糟糕的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电极材料,如钴和镍十分稀缺,且价格昂贵,如果没有任何新的变化,预计在2030~2037年间(或更早),钴和镍的需求量就会超过产量。另一方面,新的替代电极材料,如储量丰富的铁、铜,则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文章呼吁材料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费资助机构等加大对基于储量丰富的铁、铜等材料的电极材料的研究,否则,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发展将受到限制。

(摘编自:能源评论)

材料四:

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间,韩国接连发生了23起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大型储能电站特别是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安全性的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锂离子电池在过充过放、过热、机械碰撞等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引起电池隔膜崩溃、内部短路,从而导致热失控的发生,这是锂离子电池发生安全问题的本质原因。此外,锂离子电池目前采用的电解液有机溶剂大多属于易燃或可燃液体,这又增加了其发生火灾的隐患。就目前传统的安全消防措施而言,并不能有效抑制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从而导致初期火灾迅速蔓延,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火灾。

杨裕生院士曾指出安全性是一个事故概率问题。目前,在基础研究没有取得更进一步的突破前,储能系统可以通过综合措施来降低风险概率,加强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一方面,做好系统设计,采用符合电力储能特定要求的系统、零部件,以确保储能本体的安全。另一方面,要做好监控预警、建筑消防设计以及防护措施,搭建储能系统的另一道屏障。针对锂离子电池火灾特性,要能够做到分级预警和处理措施,建立相应的安全防线。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五:

就在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及氢燃料电池的逆势崛起,对新能源电池技术发展向何处去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多。总的来看,主要有支持锂离子电池和支持氢燃料电池两大派别。

杨涛表示:氢燃料电池与锂动力电池不是你死我活或者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而是两者各有所长相互融合的关系,两者都是新能源动力电池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其中未来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重点可用于城市、短途、乘用车等领域,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可能更适用于长途、大型、商用车等领域。业内资深人士、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的郭华也认为,未来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发展路径可能是锂电和氢燃料电池的“组合”,两者最终会在同一辆新能源汽车上体现。在以燃料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上,其辅助电源都需要锂离子电池作补充。两者长期并存互补,共同满足交通运输和人们出行的需要。这,才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所走之路。

(岳振廷《锂电: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首选动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从市场商业化程度还是各方面成本考虑,锂离子电池与燃料电池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B.燃料电池有着可靠性强、温度适应范围广、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真正的绿色排放等优点。
C.通过两种动力电池的对比可知,成本才是决定两者谁才是未来能源汽车主流的核心因素。
D.无论锂离子电池汽车还是燃料电池汽车,二者商业化发展进程前期均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锂离子电池目前普遍采用的电极材料,如钴和镍十分稀缺,如果这样下去钴和镍的需求量预计在2030~2037年间(或更早)就会超过产量。
B.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到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领域,奠定了我们现代社会的无线、无化石燃料的基础,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C.锂离子电池在多种内外部因素作用下,容易引发电池隔膜崩溃、内部短路,从而导致热失控。热失控若不能有效抑制,则会酿成火灾事故。
D.锂离子电池与氢燃料电池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未来二者可能侧重在不同领域发展,也可能“组合”发展,在同一辆新能源汽车上体现。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使锂离子电池得以长远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先生
赵威
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可老话不是说了吗,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凌木匠说,那是没尝尝小清河一带盐碱地的威力,十年九荒,一到冬天,家家都得出去讨饭。那年,又是个只种不收的年景,日子还没挨到冬天,就过不下去了,凌木匠兄弟俩从小清河以北的广饶县,一路讨到胶东。弟弟半路得了伤寒,死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凌木匠。
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大先生认为我们是朽木,而我是个例外,说我虽然嘴拙,但悟性高。我上学的第一天,跟着邻家二姐去祠堂(兼作村小)报名,二姐路上问我:“会算数吗?”我摇摇头。“会数手指头吗?”我继续摇头。二姐一脸愁容地道:“见到大先生,第一件事就是数手指头,不会数就报不上名啦。”于是,一路上,二姐不但教会了我数手指头,还教我若不够用就借脚指头。到了大先生那里,顺利过关,给我一个结论:“这娃悟性高。”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凌木匠先前住在小清河一带盐碱地,十年九荒,他讨饭来到广饶县,凭着自己的木匠手艺生存下来。
B.“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凌木匠没有饿死,他的弟弟在讨饭的半路上饿死了。
C.三叔三婶都是善良淳朴的人,他们看在凌木匠是个手艺人的份上,给完凌木匠吃的还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D.凌木匠为了谋生,毅然离开了小清河一带盐碱地,凭着自己的精湛手艺和文化,在胶东的乡村生存了下来。
E. “大先生”是乡村里一个尊贵的称呼,凌先生得到这个称呼,一部分是靠他的手艺,一部分是靠他肚子里的墨水。
【小题2】小说最后写道:“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小题3】小说在刻画凌先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是一种新兴业态,指人们将海量、分散、闲置的社会资源通过一定平台集聚起来并反复使用,以更好地实现供需匹配,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对分享经济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之后,分享经济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但主要是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2010年前后,随着一系列实物分享平台的出现,分享开始建立在有偿的基础之上,且物品使用权会发生暂时转移。这一变化,使分享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伴随“互联网+”战略的大力实施,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型分享经济平台脱颖而出。目前,分享经济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消费的新主角。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
交易规模达到2.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通过细分市场对传统产业的闲置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推出了出行分享、住宿分享、二手交易、众包物流、服务众包等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商家、商家与商家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也增添了社会生活的人文情怀。
目前,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将在行业细分中不断演进,并带动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分享经济的发展正呈现新的趋势。一是形成新生态。例如,有的电商通过构建“商品网上批发平台+会员大数据+商品消费+实体经济+产业链金融”的生恋圈模式,形成新零售电商体系,促进商品交易、流逼和消费。二是拓展新就业空间。在分享经济浪潮下,各行各业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就业岗位,未来身兼数职以及从事自由职业的就业者会越来越多。三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传统的实体经济企业也在围绕自身优势推出分享经济应用,推出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出行类、医疗类手机软件。四是催生新盈利模式。除了传统的交易抽成和广告盈利模式,部分平台已经在探索新的盈利空间。比如,经营出行分享的电商通过打车服务平台开展新车销售等业务。
作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涌现的新兴业态,分享经济正加快驱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草新。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将有效提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们生活,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草、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军、陈聪《分享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让社会闲置资源集聚起来并实现新的供需匹配,以有偿方式产生新的商业价值
B.创新型分享经济平台与移动互联网同步产生,分享经济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消费的新主角
C.移动互联网通过细分市场对传统产业闲置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推出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
D.分享经济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阶段,概述了分享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大量事实,阐释了分享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C.文章详细介绍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从中可见作者对分享经济发展的乐观态度。
D.文章先介绍分享经济的概念,然后将分享经济的利弊加以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缺少海量、分散、闲置且可反复使用的社会资源,分享经济就难以获得迅速发展。
B.分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运行方式,对闲置资源持续进行优化利用。
C.通过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分享经济可以重构社会关系,进而增添社会生活的人文情怀
D.作为涌现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新兴业态,分享经济正加快驱动多方面的革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投资与消费不能顾此失彼

唐玮婕

复旦大学日前举行的第五届“转型与经济发展”国际双年会上,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等一批专家学者就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转型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莫里斯认为,目前中国应尽可能地刺激消费增长,但同时也要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两者双管齐下,中国经济未来几年依然可以维持GDP年均8%左右的增速。

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已经悄然出现了四个重要的拐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教授指出,在2007年至2008年,包括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占比、出口对于GDP贡献在内的三大指标都已经达到峰值,开始往下走。与此同时,在劳动力供给方面,根据现在的劳动年龄人口来预测,到2016年、2017年,也将迎来“分水岭”。“这四大拐点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变化。”她说。莫里斯指出,投资和消费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当投资的回报率足够高时,没有理由一定要去减少投资。消费也不是想刺激就能随时刺激起来的,应该尽可能在合理范围内拉动消费。”他表示,只要不过于莽撞,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更为审慎一些,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保持乐观。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还有巨大的调整空间,必须要关注资本的回报率,“长期来看,中国确实还需要基础建设,使城市更适宜居住,这些都离不开投资。过度强调消费可能会成为误导。”中国社科院汪同三教授也指出,对于中国来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角力不能完全偏向一方,“光想着拉动消费,忘记投资,很可能顾此失彼。”

在与会的诸多专家看来,中国经济未来的潜力,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改革和创新。举个例子来说,政府想要尽可能地拉动消费,背后的关键问题其实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李善同表示,目前来看,中国工业化的潜力已经不大,但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至少可以提高20个百分点。“城镇化应该是改革的抓手,而并非指标。想要通过城镇化实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政府必须推动很多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等。”

(2013年9月《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投资与消费”的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复旦大学日前举行的第五届“转型与经济发展”国际双年会上,诺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说:“投资与消费不能顾此失彼。”
B.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教授指出,只要不过于莽撞,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更为审慎一些,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保持乐观。
C.如果能做到刺激消费和保持投资规模,中国经济未来几年依然可以维持GDP年均8%的增速。
D.莫里斯认为投资和消费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出现四大拐点之时如果投资回报率足够高可适当保持投资,消费也应该尽可能在合理范围内拉动。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复旦大学张军、中国社科院汪同三等专家也认识到,保证消费和投资均衡发展才可能维持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B.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占比、出口这三大指标对于GDP贡献在2007年至2008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滑。
C.长期来看,中国确实还需要基础建设,使城市更适宜居住,这些都离不开投资。而政府想要尽可能地拉动消费,背后的关键问题其实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D.中国经济想要通过城镇化实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政府必须推动很多改革,包括消费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已经悄然出现了四个重要的拐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教授指出,它们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变化。
B.莫里斯对中国经济的观点:只要保证投资与消费比例都得到大力提高,中国经济就可以加速增长。
C.根据现在的劳动年龄人口来预测,中国经济继2007年至2008年之后,在2016年、2017年,又将迎来一个“分水岭”。
D.中国工业化的潜力已经不大,但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可以提高2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