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24版,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C.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讽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了对比。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小题2】作者说“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我”和父母付出了哪些“成本”。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题为“背叛炊烟”,联系全文谈谈“背叛”包含哪两层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2 05:17: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与世界的新主人

胡 泳

①从全球来看,越来越多的信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传送到越来越多的人手中,无论是宽带网、无线通信还是智能终端的普及都在推动这一趋势。在这个趋势中,人们不仅强烈要求接入互联网,而且也渴求随着上网而获得未经阻碍和不加过滤的信息。正如在互联网上流传多年的那个著名的口号所言:“信息渴望自由”。

②如果你仔细观察国际生活的真正运转,你会发现这个舞台的主角已然发生变换。有哪些新的演员在登台亮相,试图把自身的逻辑施加给全世界呢?今天我们来评选这个星球上最有影响的五十人,奥巴马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们当然可以和董事长和CEO们搏斗,然而,他们   战胜的是人们对自由的和未经过滤的信息的追求。他们   一时能够阻挡住信息的洪流,但从长远来看,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原因很简单:你   控制你给予人们的,但你无法控制人们主动寻求的。

⑨当然,公民社会也不是万能的。维基解密教导我们的是,各方都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国家不可一厢情愿地想象回到没有维基解密这样的网站的日子,而维基解密企图逃避所有司法辖区的做法——虽说,对于挑战强权的一个小小机构来说,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也使其具有变成不负责任的权力的风险。须知,挑战不负责任的权力,恰好是维基解密本来的宗旨。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根本的前提上:任何不受制约的力量,本质上都是危险的,无论国家、跨国公司还是好斗的无政府主义者,皆如此。

【小题1】“信息渴望自由”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②段提及“奥巴马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领袖”的用意。
【小题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⑧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A.难以 可以 可能B.难以 可能 可以
C.可能 难以 可以D.可以 可能 难以
【小题4】阿桑奇等人之所以成为世界新主人的根本原因是()
A.他们登台亮相并具有将自身的逻辑施加给全世界的愿望。
B.他们披露的大量信息令众多的政府遭受重创并最终失败。
C.他们能置身于任何政府或法律系统所能染指的范围之外。
D.他们拥有新的、开放的传播架构满足民众对信息的渴求。
【小题5】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阅读第③—⑥段,筛选重要信息,给“维基解密”下定义。字数在50字左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榨菜经济学
肖楠
榨菜在餐桌上很难成为人们聚焦的话题,但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名叫“榨菜指数”的概念就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2012年年底,一家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在起草《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时发现,榨菜销量的区域变化,刚好能够体现农民工的流动趋势。
据说,政府已经在跟踪“榨菜指数”的变化,并且据此将全国分为“人口流入区”和“人口流出区”,制定不同的宏观政策。
尽管发改委近期否认了他们曾经提出“榨菜指数”的说法,但大量数据证明,榨菜销售量与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存在巨大的相关性。从2007年到2011年,涪陵榨菜在华南地区的市场份额从49%一路跌破30%,与此对应的,正是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
国家统计局2013年5月份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也验证了这一相关性。报告称,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回流趋势明显。而相比于在华南地区的惨淡经营,涪陵榨菜在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销售额,也伴随着农民工的回流,创造了接近50%的增长率。
从餐桌上的“小角色”,到城市发展的晴雨表,榨菜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主要还是因为它低廉的价格。
榨菜的销量直观体现了流动人口数量的高低起伏,并且具备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地方政府部门能够据此提前做好准备,应对人口骤增后的就业、治安、医保、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问题;而外来企业也能及时核算自己的劳动力成本,为下一步的战略布局调整提供依据。
当然,能站上宏观经济舞台的食品,不仅是这小小的榨菜。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经提出用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全球各地的价格,来衡量各国的实际汇率。美国《商业周刊》的专栏作家也曾经提出,拥有星巴克咖啡店越多的国家,受到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越高。而在中国,网民们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指数:用茅台酒的消费量监测“三公”消费,用“大妈扎堆”现象预警有过热危险的市场。
【小题1】下列各项对“榨菜指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榨菜指数”直观体现了流动人口数量的高低起伏,并且对地方政府部门及外来企业提前做好相关应对措施提供保障。
B.据说政府已经在跟踪“榨菜指数”的变化,将全国分为“人口流入区”和“人口流出区”,可见它具备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
C.虽然榨菜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发改委近期却否认了他们曾经提出“榨菜指数”的说法。
D.“榨菜指数”与农民工的流动趋劳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的结论得到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的验证。
【小题2】下列选项叙述的经济现象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美国《经济学人》杂志普经提出,用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全球务地的价格,来衡量各国的实际汇率。
B.近期武汉等地理财中基金受追捧,大妈扎堆买的新现象可能预警会有过热危险市场的出现。
C.美国《商业用刊》的专栏作家也曾经提出,拥有星巴克咖啡店越多的国家,收到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越高。
D.在中国,网民们提出,可以用茅台酒的价格波动来检测“三公”消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7年到2011年,涪陵榨集在华南地区的市场份额从49%一路跌破30%,与此对应的正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大量流入。
B.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相对应的是涪陵榨菜在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销售额突增。
C.从餐桌上的“小角色”到城市发展的晴雨表,榨菜之所以能够登上宏观经济舞台扮演重要角色,主要还是因为它低廉的价格。
D.据说政府已经在跟踪榨菜的销量的变化,并且据此制定不同的宏观政策,应对人口骤增后的就业、治安、医保、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象牙刀

吴晓

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

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踮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

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

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

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

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

闺女说,一千。

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

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

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

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画匠笑。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闺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

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了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叙述提出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命题。
B.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
C.结尾处,画匠笑吟吟地把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真实可信,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美好期待。
D.从小说开头对徒弟的千叮万嘱到结尾不卖泥塑反送刀的做法,一个传统、质朴、钟情于手工艺的画匠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2】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指出主要的波折。
【小题3】请结合文本赏析题目“象牙刀”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日新者必日退

唐帼丽

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一个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由明而诚也。”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王阳明先生强调,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

儒家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关心天下社会,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也是创新的源泉,才是实现“日新”的真正路径。

(摘编自2018年05月0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认为君子要想“日新”就要“日进”,否则就“日退”,“日新”“日退”是矛盾的。
B.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不能日新,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精纯,就必然退步。
C.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关系密切。
D.张伯行认为“不学习便退步”的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这和程颐的看法大相径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作者习惯引用前人的观点。
B.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无我无私”这层含义。
C.文章第四段论述君子之学要“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而“从心出发”最重要。
D.文章先提出“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观点,接着阐释其内涵,最后指出实现“日新”的路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地做大道学问。
B.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C.王阳明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的关键。
D.“知行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利民利天下的立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与谁聊天

白旭初

老头子走了。女儿也走了。

天国没有回程的路,老头子永远回不来了。女儿在南方的台资企业打工,一年才能回来一次。

女儿回南方前对老妈说,老爸的手机您用着吧。又说,有事打我的电话,我也会常打电话给您的。

老妈本地再无亲人,加上腿脚不太灵便,每天除了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自个儿做饭自个儿吃外,就是靠在沙发上,盯着茶几上的手机发呆。她期待和在南方的女儿说说话,但手机沉默着一声不响。

这天,老妈毅然拿起手机,拨了女儿的号码,但传来的是另一个女人的声音: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老妈又连续拨了几次,还是关机。她生气地把手机扔在沙发上。

傍晚时分,老妈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接着传来女儿焦急的声音:老妈,您给我打了5个电话,家里有急事?您还好吗?

家里没事,我也没事,就是想和你说说话。老妈说,你怎么把手机关了呢?

我在流水线上干活,一刻也不能停手。女儿说,而且,上班时间接打电话要罚钱的。

老妈说,你这么晚了才下班?

嗯,天天加班。女儿打了个哈欠,说,下了班就想睡。

老妈泪眼蒙眬,说,下班了抓紧时间休息,不给我打电话不要紧,打长途挺费钱的!

女儿想,老妈真可怜,今后再忙再累也不能忘了给她打电话。

一天,女儿轮休,她上街买日用品时给老妈打了个电话,语音提示却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想,好事呀,老妈终于和别人有往来有联系了。

女儿买完东西后,又给老妈打电话,语音提示还是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想,这电话打得够久的了,老妈和谁通话呢?

女儿不记得重拨了几次,老妈的手机终于接通了。女儿问,老妈,和谁打电话呀?打了这么长时间!

老妈说,一个熟人。

女儿说,聊些什么呢?

老妈顿了一下,说,没聊什么,就是天南地北聊天呗!

女儿和老妈聊了20多分钟。挂了电话后,还沉思了一会儿。

又一天,女儿上班时,流水线突然出故障停机了。趁流水线抢修间隙,工人们都走到车间外透气。女儿忙打开手机给老妈打电话,奇怪的是,语音提示又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隔一会儿重拨一次,直到流水线修好了,老妈的手机也没能接通。

晚上,女儿又给老妈打电话。电话通了,母亲却说,有事吗?没事别打电话,费钱哩!

女儿说,老妈您开电话会议呀,和谁聊天呢?

老妈说,也是熟人。

女儿说,聊些什么呢?

老妈说,没聊什么,就是天南地北聊天呗!

女儿想,老妈是不是有相好的了?女儿说,和您聊天的是个老头儿吧?

老妈不语,只嘿嘿一笑。

女儿暗暗思忖:老妈还不到花甲年纪,有个老来伴也是一桩美事啊!

女儿请了几天假,决定回家一探究竟。女儿刚进家门,老妈的手机就响起来了。

老妈把手机举到耳边,问,你好!你是谁?你找谁?

老妈说,哦,你要我猜你是谁?哦,我猜不出。

老妈说,你要我仔细听你的声音,我也听不出你是谁。

老妈说,哦,你是湖北的,我猜出来了,你姓董吧?

老妈说,怎么样?我猜对了吧!我还知道你是我老头子的亲侄子呢。

老妈说,哎呀!伯伯得癌症住医院了?借两万块钱,没问题。

老妈说,别急!叔叔到上海出差,等几天才能回来,到时会把钱送到医院去。

老妈说,啊,不要叔叔送?好哩,他回来后,就把钱给打过去……

女儿再也听不下去了,大声说,老妈,这是——

女儿还没把“骗子”二字喊出口,老妈就急忙把通话结束键按了。

老妈说,我早知道他们是骗子。当年你老爸就上过当。

女儿说,知道是骗子干吗还聊得起劲?

老妈说,骗子打电话给我,我就当是聊天呗!

老妈又说,只要不把话说死,不揭穿他们的鬼把戏,他们就会天天打电话来。

女儿眼里顿时噙满了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小事切入社会热点问题,小说中写老爸离世,只剩老妈独居,女儿外出打工太忙,再加上上班身不由己,很少给老妈打电话。
B.老妈开始时期待女儿给自己打电话,但到后来却对女儿说没事别打电话,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老妈对女儿的体贴和关爱。
C.老妈在女儿还没把“骗子”二字喊出口前就急忙按了通话结束键,是因为怕骗子得知骗局被识破后,不再打电话过来,自己就没人聊天了。
D.小说结尾处女儿的流泪,是为老妈的孤独而流泪,为自己没能够尽孝心陪伴老妈而流泪,也为老爸的去世而流泪,自然而感人。
【小题2】小说以“打电话”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小题3】请从小说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两方面谈谈这篇小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