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经济总量中的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湾区的概念由此而来。一般来说,湾区都需具备高度发达开放的经济、突出的海洋特征、优质的生活环境、集聚的创新资源以及区域内部高度融合等要素。例如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两大湾区,以只占全国0.4%的土地,承载了美国约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国内六分之一的GDP,分布着5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硅谷”等世界科技创新高地。早在2015年,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就达1.36万亿美元,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6500万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75亿人次,已经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是亚太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陈云贤《新格局新引擎》)

材料二:

全球四大湾区的数据对比表

指标(2015年)

东京湾区

旧金山湾区

纽约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

内地9市

香港

澳门

人口(万人)

4347

715

2340

6671

5874

732

65

GDP(亿万美元)

1.8

0.8

1.4

1.36

0.99

0.32

0.05

占地面积(万KM)

3.68

1.79

2.15

5.6

5.47

0.11

0.003

港口集装箱在吐量(万TEU)

766

227

465

6520

4494

2011

15

机场旅客吞吐量(亿人次)

1.12

0.71

1.3

1.75

1.0

0.69

0.06

第三产业比重(%)

82.3

82.8

89.4

62.2

54.6

90

89.5

世界100强大学数量

2

3

2

4

0

4

0

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

60

28

22

16

9

7

0

 

材料三:

粤港澳大湾区要赶上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做好创新引领工作。比如寻求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改造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这也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外,要把治理规则的制定提上日程。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都需要有科学的治理规则和标准。要加快各个新业态、新行业的标准制定,否则必然产生野蛮生长现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新科技,也需要新的生产标准,更需要新的市场规则,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新标准、新规则的制定。

(《2017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观点集萃》,《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7日)

材料四:

湾区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其开放性吸引着无数创业者和投资者,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动力源。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民营企业可更好地对接海外先进技术、人才,增强有效供给。同时,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加速“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难点,在于提高协调能力与形成合作机制。要有效地促进各方相互合作,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与建设等可以先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说。对于涵盖了9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推动多方形成合力瞄准共同利益寻找增量,形成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认为,粵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一,要根据各自特长来发展特色经济。他建议,深圳可以参照旧金山的做法,主打科技金融,而广州最适合打造商贸中心和服务创新中心,建立债券交易平台和贸易平台,对整个湾区的金融资源进行优势补充。

(《83个关键词,寄语大湾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湾区一般经济高度发达开放、海洋特征突出、生活环境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以及区域内部高度融合。
B.海湾经济占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我国正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推进内地同港澳的互利合作。
C.早在2015年,粵港澳大湾区就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活力与潜力十足。
D.粵港澳大湾区要赶上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寻求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利用大数据的功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两大湾区具有湾区的典型特点,土地虽少,但人口总量、经济贡献量却不少,科技创新含量高。
B.东京湾区与纽约湾区相比,人口密度、GDP总量、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叶量更高,第三产业比重相差不大。
C.粵港澳大湾区中各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条件不同,大湾区与内地9市有人口与面积等优势,港澳则有第三产业与大学的优势。
D.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远远超过其它三个湾区的总和,可见粤港澳大湾区比其他大湾区经济更活跃。
E.粤港澳大湾区是对接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世界上其他湾区的重要窗口,它可以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你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2 03:10: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从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教育部相关专家介绍,对统编三科教材要从根本上把好“三关”——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审查教材的思想性,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审查教材是否注重学思结合,是否注重知行合一,是否注重以学生为本;审查教材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内容是否准确;容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适宜,选材是否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编排是否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

(据《中国之声》2017年8月报道)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思》《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教材中既有叙写***、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袖的文章,也有描绘江姐、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以及记录钱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篇章,还有鲁迅、茅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历史教材系统讲述***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紹了中国抗战14年的史实。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新网北京8月28日记者阚枫)

材料四: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第一,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第二,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第三,统编三科教材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三科教材的编写原则: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易教利学;三是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

教育部有序推进教材的编审工作:第一,组建编写团队。通过推荐、评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的一流专家担任三科教材总主编。同时,调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建了一个140多人的编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第二,精心组织编写的四个环节。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教材编写完成之后,还要强化实践检验,在10多个省300多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第三,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考虑这些征求意见的机构、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再一个,注重听取一线的意见,组织了东中西9个省份的特级教师对教材进行精细审读,每科教材请了100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审读。最后是严格审查把关。按照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审(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制度,严把“三关”。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投入使用。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8月28日《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

【小题1】下列关于新编三科教材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投入使用。
B. 新编的义务教育三科教材,秉承了德育为先、以学生为本、继承发展的三大编写原则。
C. 新编三科教材,适应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D. 从教育部推进教材编审工作的程序可以看出,新版教材的编订十分严谨、认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由图二可知,新版语文教材改变了以课内精读为主的阅读模式,谈化了课外阅读。
B. 新编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数量小学阶段成倍增加,初中只是略有增加,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
C. 新编教材经过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四个环节后,在10多个省开始试教试用。
D. 新编的三科教材录人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加入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介绍,强化了革命传统教育。
A.新编三科教材编订历时久、内容审查严,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小题3】国家推行统编教材有什么意义?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之外,《史略》还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

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象。 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 “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 绝”。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必然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率先阐明了小说概念的内涵。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有意识地 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开始注重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等“主体 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再次,鲁迅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并总结其特点。对于魏晋六朝小说,鲁迅用“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进行分类;对宋代的短篇白话小说,用“话本”和“拟话本”予以命名;对明清小说,则用“人情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和“谴责小说”分类。这样的归纳,不但对浩繁的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区分,而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

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阐明了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了古代小说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其类型和特点,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书写核心概念明确,研究体系规范,学科意识突出。

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谓泽被后世。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讲义》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也注重社会环境对文学现象和文学风格的影响,游国恩认为,谈玄之风的流行导致了魏晋文学重辞藻、尚韵律的诗赋风格。

今天,鲁迅当年所期盼的“大家动手,研究戏剧的写戏剧史,研究诗的写诗史,研究汉的写汉,研究唐的写唐”之局面早已实现,在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出版和研究已经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繁盛局面时,在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文学史研究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时,我们不应忘记《史略》在中国文学史发韌期所做出的贡献。

(摘编自刘东方《<中国小说史略>的传世价值》)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略》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还融合了西方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对此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B.鲁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世说新语》成为“名士教科书”的原因,认为是当时“读书人非常重视品评声名的好坏,全在于只言片语”的社会环境使然。
C.鲁迅厘清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内涵,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及形式上的特点,明确了古代小说史书写的核心概念。
D.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讲义》中对魏晋文学诗赋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分论点层层递进,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史略》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的有效借鉴。
B.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列举了宋传奇的一些缺点,进而阐述了唐传奇比宋传奇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C.文章第四段通过引述鲁迅对古代小说分类或命名的具体做法,论证了鲁迅运用西方归纳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是具有价值的。
D.文章结尾着重分析了《史略》的研究方法对后世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的重要影响,凸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的论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专著,为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B.古代小说从六朝的粗陈梗概演进到唐传奇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标志着古代小说从萌芽走向成熟。
C.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史略》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此中国古代小说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需要我们从《史略》中获取启示,思考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返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种美德, 可许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跟老周一起下了车,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斜斜,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老周一声不吭。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的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的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啊?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节选自《小小说精粹》)

【小题1】小说中的老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析。
【小题2】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小题3】小说开头一段关于路的描写和议论,看似闲笔,实为精妙之处,请简析其作用。
【小题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⑴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⑵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⑶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⑷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⑸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⑹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⑺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⑻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⑼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⑽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⑾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⑿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⒀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⒁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⒂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繁华喧嚣,表达作者想暂时逃离这喧嚣的城市。
B.第7-9段写村庄的各种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们对美丽村庄行将消失给予高度关注。
C.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景、事、情、理完美融合。
D.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采用“移步换景”的记游手法,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写景状物淡而有味。
【小题2】“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分析。
【小题3】文章末段文字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三点半难题”由来已久。据报道,小学生下午三点半放学的规定,至少要追溯到上世纪90 年代。1990 年 6 月 4 日,当时的国家教委发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 6 小时,中学不超过 8 小时,大学不超过 10 小时。
于是,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 6 小时,逐渐成为不可逾越的政策红线。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尝试通过“弹性离校”的办法,破解“三点半”难题。据报道,自 2017 学年开始,上海市教委就在全市小学逐步试行放学后“快乐 30 分”
活动,供学生自愿参加,一般每周安排四天,每天活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快乐 30 分”结束 后,为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学生继续提供看护服务,并鼓励适度延长放学后看护服务时间。2017 年,南京市政府试点“弹性离校”,从主城区向城乡所有小学全面铺开实施。
此外,天津、沈阳等城市均开展了“弹性离校”“课后服务”等相关工作。2017 年 2 月,教 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弹性离校”课后服务合法化。
《“三点半难题”怎么破?听听部长怎么说》长城网
材料二: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有记者提问:“有小学下午三点半就放学,这个时间对于家长来说接送孩子可以说是一大难 题,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小学放学时间早催生了大量校外托管班,这些托管班‘野蛮生长’, 急需规范。请问是否会像近期重拳整治课外培训机构乱象那样来规范校外托管班?”
“三点半”现象之所以成为年轻父母们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一个产物,这个现象更多地表现在大中城市。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去年 2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知,一
年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陈宝生表示,有 25 个省已经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 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这 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陈宝生表示,对于现在存在的乱象需要进行治 理,比如对记者提到的学校周围的托管班进行治理,加强立法,至少是有行政法规来加以解决。
《人民网》2018 年 3 月 5 日
材料四: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弹性离校”也是一个舆论关注的话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课 后服务”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多位教育界人士纷纷表示:“‘三点半现象’由来已久”,“教育局有规定,小学生在校上课 时间不能超过 6 小时”、“学校不是无限责任主体,万一出了问题学校难辞其咎”、“人手少、没 经费,心有余而力不足”。
杭州市拱墅区多位公办小学的校长表示,“按照相关规定,学校不能办特长班,也不能实行 有偿托管。没有相关政策和专项费用,学校也是爱莫能助。”
记者采访的多位任课老师同时也是小学生家长,对“接孩子”难题深有体会:“有时恨不得 自己有分身术,但老师也是普通人,每天早上 7 点多到校,一周十几节课,课后要备课,要批 改作业,要进行教学研究,有时还要外出学习或者交流。放学后如果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义务 照看孩子,有些力不从心。”
《浙江工人日报》2017 年 4 月 8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三点半”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政策上的分析,并列举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B.材料二列举了四座城市放学后托管方面的政策,其中上海、济南把“困难家庭”作为帮扶对象。
C.材料三引用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话说明国家对“三点半难题”的重视,并对25个省的治理方法进行了总结。
D.选文的四则材料均围绕“三点半难题”展开叙述,而材料四重在解说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点半难题”由来已久,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虽然各地出台不少措施,但是没有一点效果。
B.“弹性离校”是目前解决“三点半难题”的最佳方法,但各地对于这一方法的运用方式各异。
C.由材料二可知,在四座城市中,只有北京在放学后托管的政策中给予了学校资金支持。
D.“三点半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是所有城市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小题3】请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对于“三点半难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