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根据日前发布的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较2016年的11.58%增长2.6个百分点,呈持续上升态势。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从知识、行为和技能三个方面来看,2017年中国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25.8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14.30%,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16.38%。

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会进一步加强农村等重点地区、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继续加大慢病防治素养和基本医疗素养提升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健康素养提升提供支持。

(摘编自王秉阳《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新华网2018年9月27日)

材料二:

风靡已久的“酸碱体质理论”骗局被揭穿,其炮制者罗伯特·欧阳被美国法庭宣判有罪,并被处以上亿美元的重罚。其实,类似的健康类骗局还有很多。比如流传甚广的“吃黑巧克力能减肥”,也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比如接种疫苗反而更容易生病,长期受到手机、微波妒、通讯基站的电磁辐射会致癌,喝点红酒能软化心血管……这些早已被证伪的健康谣言仍不时出现,令人难辩真假。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养生,各种各样的健康秘方、养生理论层出不穷。要想拨云见日、分辨真假,关键一招就是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少交“智商税”。科学是严谨的,商家兜售的产品或理论是否符合常识、是否夸大其词、背后有无科学数据支撑等,都需要一一厘清。健康养生,光动心还不行,必须要动动脑,有态度,更要有知识。

(摘编自汪灵犀《击破“酸碱”骗局重塑健康观念》,《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月15日)

材料三:

图1:健康体检行业产业链

图2:2012-2018年中国健康体检人次数及覆盖率情况

(摘编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材料四:

20世纪初,随着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人类开始从遗传、生理、心理、环境等多维度认识健康。国家、市场、个体都出于自身需求而进行健康管理,公民健康日益上升为国家和民族问题。国家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来改善公民健康,构建了一系列健康管理制度,以促进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市场出于逐利目的,不断推进健康的资本化。个体为保持自身健康状态,也不断产生全新的健康需求。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国家层面的医疗卫生体制的建设、市场层面的健康产业发展及个体层面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都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必要部分,参与到广义的健康管理中。

随着医学社会化,对疾病的应对更多从医疗走向预防厦行为干预。这影响了健康管理理念,即逐渐从治疗疾病转变为预防疾病。由此,人们时自我健康的管理方式越来越感兴趣,表现为对整个生命周期健康状况管理的需求。随着个体日常生活模式的变化,负责的公民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不断地进行调整、改善,以满足自身不断变化的健康需求。

(摘编自李洁、郭丽娜《健康管理:在国家、市场及个体之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健康素养指政府采集居民的基本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的能力,表现为知识、行为和技能三个方面。
B.2012-2017年,我国健康体检覆盖率逐年增长,科学、精准地获取数据以监测自身健康状况的做法,正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
C.健康体检有助于个人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所产生的健康大数据还可作为一系列商业投资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可服务于科学研究。
D.随着医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认知逐渐多维化,健康管理理念也相应发生变化,使得应对疾病的方式由医疗转向预防及行为干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表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上升趋势,材料二反映居民健康观念中存在的问题,这体现了媒体报道时关注点的差异。
B.材料二列举诸多缺乏科学依据和健康常识的养生骗局,“智商税”一词隐含了媒体对公众健康观念中非理性误区的担忧。
C.健康体检产业链的延伸和体检人数的增加,与健康产业的市场化密切相关,也与人们健康管理理念的变化和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有关。
D.国民健康事关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满足个体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政府须及时调整国民健康政策。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个人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健康管理?请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0 12:3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他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
——纪念梁思成诞辰110周年
林洙
在梁思成的书房中,有一副任公先生手书的李白、杜甫诗句的集联: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这是任公先生对儿子的期盼,也是遗训:他希望儿子在做人方面要清清白白,如出水芙蓉般纯洁坦荡;在事业方面不计较个人得失,如白鸥冲破万里波涛般勇猛直前。我曾久久地沉思在这两句遗训中。
在过去的几十年的岁月里,我经历了从恐惧到悲痛到冷静的过程。我看清了人们,也认清了自己。但令我感到幸福的是,我看到了梁思成的灵魂,看到了我所从未认识到的他那和蔼可亲的另一面——严肃与理性。他用来衡量自己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他身上有股顽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我被他的诚恳和那种灵魂的坦白所感动。在暴戾恐怖的气氛下,我却感到心灵深处的平静。
当梁思成第一次调查独乐寺时,他已开始注意到一些构造做法与明清建筑的不同。在调查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及摩尼殿的构造时,开始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据日本学者的考证,转轮藏殿是明清建筑,但是思成经过对转轮藏殿的仔细研究,认为转轮藏殿应建于元代以前。后经过考证,果然是宋代辽的建筑。摩尼殿虽然没有文献记载,但梁思成从摩尼殿四面出抱厦的做法肯定它是宋代建筑。为什么他能准确地判断古建筑的建筑年代?这与他经常研究各时代的书法、绘画、雕塑、陶瓷器皿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各时代的信息。所以他常说,调查古建筑要有敏锐的时代感。
他的《大同古建调查报告》长达22万字,通过这份报告,可以看出他已吃透了宋辽时期的建筑并已读懂了《营造法式》这本“天书”。经过对云冈石窟的调查,他又从散落在个别石窟中的屋顶、斗拱、阑额、柱、栏杆、踏步、藻井等零星建筑构件中得出了“中国建筑在两千年前已形成了结构上的独立性,并一直保持下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特点”的观点。为什么思成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他在西方建筑史上下过工夫,所以能对东西方的建筑体系格外敏感。我认为,1933年通过对古建、石窟的调查,他已基本理清了我国建筑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但他没有急于成书,他还要通过更多的古建调查来验证他的推断。
1937年,他们发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梁思成也由此证实了他对中国建筑发展的观点。    1942年,他开始动手撰写《中国建筑史》及《营造法式注释》。我认为,正是因为他正确的研究方法、刻苦的钻研、对东西方建筑的谙熟、广泛掌握的外围知识以及他个人的智慧,才使其有条件成为了《中国建筑史》的第一撰稿人。这时的他作为一个真正伟大的学者的形象,才实实在在而真切地矗立在我心里。
1946年,他赴美考察、讲学,回国后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他没有照搬美国的教学大纲,而是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对建筑科学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并对建筑学科发展方向进行把握,从而对传统建筑教育的课程作了全面的取舍、增设。这是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的成功之处,也使他的建筑思想明显超越于大多数同辈建筑学家。从历史的角度看,他对北京市的规划、对古建筑保护乃至对全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过去人们称他为古建筑专家、建筑教育家、城市规划学家,而我认为,他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
没有想到,对他的认识——对我最亲近的人的认识,竟长达几十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才终于读懂了他。
(:文汇报)
(注)林洙,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
【小题1】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认为梁思成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6分)

【小题2】说说这篇传记是如何构思行文表现梁思成先生的做人品格和学术成就的。(6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梁思成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谁更容易相信“阴谋论”?

彭凯平

①法国极右翼势力差点赢得地方选举,让世界虚惊一场。正如《经济学人》所言,美国的特朗普和法国的勒庞并非孤例,美欧民粹主义勃兴乃二战以来前所未有。与政治极端主义勃兴同样需要警惕的,还有“阴谋论”,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两者如同孪生兄弟

②发生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很多重大政治事件,    

③很多政治极端主义虽然走的是两个极端,或左或右,但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倾向于相信“阴谋论”。比如很多德国纳粹相信德国一战战败的原因是犹太人的阴谋;相对应的是,美国的麦卡锡主义认为红色共产主义已经渗透进了美国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治立场绝对相反的人也经常会利用同一个“阴谋论”,只不过是把矛头颠倒过来了。比如,网上盛传的所谓《中情局十条诫令》,起先是被英美的右派说成是共产主义革命的规则。而后来在中国,则将其说成是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1951年的“极机密行事手册或行动手册”中的内容,以激发中国人民的反美之心。如今,类似的如“转基因阴谋论”“金融阴谋论”“气候阴谋论”等,是中外共有、左右派共享的典型舆论。

⑤为什么政治极端主义者容易相信这些“阴谋论”呢?荷兰的三位心理学家设计了四个心理学实验

⑥研究一:该研究共招募了207名美国被试者,后来回收有效数据187份。研究者测查了被试者对“金融危机阴谋论”和“气候变化阴谋论”的相信程度(从1到7);同时,为了进一步测试是否政治极端主义者只是对与政治有关的社会事件更加具有妄想症,实验还在两个“阴谋论”的分析中加入了一个“人际妄想症测试”。

⑦结果发现,对“金融危机阴谋论”和“气候危机阴谋论”的相信程度与政治极端主义倾向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与妄想症无关。说明相信这些“阴谋论”的人心智是正常的,只不过思想偏激些。

⑧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相关关系是否存在于其他“阴谋论”中以及可能的原因,研究者又进行了下面的研究。被试者是从荷兰具有代表性的全国选民样本中抽取的。研究者主要是通过测查被试者对于6个不同“阴谋论”的相信程度来评价他们对于“阴谋论”的态度,同时测量了被试者对复杂政治问题倾向于采取简单解决方案的程度来判断他们在政治上的偏激程度。

⑨结果表明,拥有极端政治立场的被试者更容易相信“阴谋论”,并且对政治问题简单化策略的追捧程度也更高。在他们看来,拯救世界很简单,有“超人”“大帝”“伟人”即可。

⑩另一个补充实验,主要测查了被试者对其他领域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极端主义倾向,目的是为了确定被试者在非政治领域的极端主义倾向是否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⑪结果发现,极端的政治意识和大多数极端的非政治意识态度间不存在相关性。

⑫通过以上四个研究,研究人员认为:极端的政治意识与相信“阴谋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且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对于社会政策简单化的追捧程度。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具有绝对分明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对社会事件持有明确的态度和立场,同时习惯采用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而看不到社会事件背后复杂的逻辑关系。因此,一旦发生复杂事件,就倾向于认为事件背后肯定是有本群体之外的人在搞阴谋导致的。

⑬其实,遇到这样的情形,中国文化中崇尚“中庸之道”的传统政治智慧就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不走极端,不简单化政治意识问题,可能是我们避免陷入“阴谋论”陷阱的必备条件。

⑭孔子也早就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期以来少有人能够做得到。而这也是我们心理学家时常感到无奈的现实情况:当事情的复杂性超过一般人能够理解和解释的时候,“阴谋论”就成了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解释。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06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孪生兄弟”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1)比如德国法西斯主义纳粹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2)以及冷战期间的斯大林主义强权政治
(3)其本质都隐含着一种极端的政治意识
(4)美国麦卡锡主义主导下对共产主义国家的封锁
(5)或多或少都与政治极端主义有关
A.(1)(2)(5)(4)(3)B.(4)(5)(3)(1)(2)
C.(5)(1)(4)(2)(3)D.(3)(1)(4)(5)(2)
【小题3】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概括第⑫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5】下列对文中的“四个心理学实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心理实验主要进行了对与政治有关的“人际妄想症测试”。
B.第二个心理研究发现了对两个“阴谋论”相信程度与思想偏激无关。
C.第三个测试的结论认为只有“超人”“大帝”“伟人”等拯救世界。
D.第四个实验发现极端的政治意识、非政治意识态度间多数无联系。
【小题6】根据文章的观点,为下面的现象提出解决办法。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可以全面放开食用;有人认为这是西方对中国采取的亡国灭种的“基因战”,应当全面抵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98年,毕淑敏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
主持人: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您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可能是我对人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理医生了吗?
毕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再有一个原因,我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在我们中国当前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我觉得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您对咨询者们的帮助到什么程度就觉得满意了呢?  
毕淑敏:我确认咨询者的内心经过成长,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就结束咨询。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吗?
毕淑敏:我变得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有些事情是想不通的,觉得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有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它,而您做心理咨询师只接触几百人,会不会觉得这个影响力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主持人:您是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心理医生的,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真的陷入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了,这对我而言的确是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那种感悟和启示,用文字来表达,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那么这次的心理学学习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这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对于自己写的人物,有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不相信。现在是,我知道现实中有这样一个现成的人,我只是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产生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那么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的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用于实践,二是意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B.两年时间,毕淑敏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而假如她写一本书却能让更多人读到它,但她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C.毕淑敏认为文学如果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可能在某些方面能促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D.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很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有关理论和知识后,她对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B.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有些事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是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
C.毕淑敏确认向她咨询的人经过内心的成长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就结束咨询。
D.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把感动她的人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
【小题3】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号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两年,“95后”“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现今“95后”多为独生子女,大多生长在较优裕的家庭,不需要为生计犯愁,减少了毕业后的生存压力,这些都成了滋长“慢就业”的土壤。

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95后”毕业生对网络更加依赖,也更敢于尝试由互联网催生的新兴职业。报告显示,“95后”毕业生最青睐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35.32%的人渴望当主播、网红,排在其后的Coser占比为20.03%,声优占比为16.15%,其次为网络写手、新媒体运营、网游陪练、化妆师、游戏测评师。由此数据可见,“95后”青睞的新兴职业均为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

(摘编自大众网《“95后”毕业生就业画像:慢就业现象突出,青睐主播、网红》)

材料二:

最受应届生欢迎的公司类型


—世界500强 —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大型本土企业 ……创业公司

(摘编自《2018届校招趋势洞察 领英调研结果揭秘“95后”就业观》)

材料三:

近些年,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而是游历或支教,成为“慢就业”一族。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有“馒就业”大学生,62.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对未来还没规划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73.9%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57.8%的受访者期待学校为在校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渠道。

“慢就业”并非一些人所理解的“失业”,而是一些应届毕业生主动选择的“暂时性不就业”。理由各异:有的人游览各地,抓住人生最后的长假放松身心;有的人选择考研,期冀学业上有进一步提升;还有一部分人暂时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就继续等待转机。这样的多元选择,当然也是一种人生。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哪一种人生更高级或更低级,“慢就业”“快就业”不带任何道德色彩,舆论也就不必对“慢就业”持有偏见。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所以,我们不妨给年轻人多留一些时间。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允许“慢就业”体现社会包容性》,《光明日报》2018年8月10日)

材料四: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可能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

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间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业形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雜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锋》)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500强企业在校招中吸引力逐年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B.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对就业公司的选择不尽相同,985/211院校的学生中有半数希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国内普通院校毕业生多数希望进入创业公司。
C.近几年,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创业公司和大型本土企业的吸引力逐年减弱,其中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吸引力最低。
D.36%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学生希望进入大型本土企业,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近年来我国大型本土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95后”“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青睐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这与他们这一代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B.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主动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理念非常成熟。
C.—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反而激化了潜存的社会矛盾。
D.承“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为期两天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于2018年12月1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闭幕,这次峰会以“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为主题,主要讨论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和气候变化等议题。

峰会通过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宣言》承认,在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各国增长欠缺均衡,下行风险犹存。宣言关注贸易问题,并重申运用所有政策工具以实现强劲、可持续、均衡和包容性增长,通过对话和行动增强信心、抵御风险。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在峰会闭幕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G20领导人峰会机制启动10年后,已成为一个“对话与合作的共同空间”。作为此次G20领导人峰会的主席国,阿根廷的责任就是促使各方“达成共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通过协商达成协议。

(摘编自《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呼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材料二:

G20涵盖了七国集团(G7)等传统工业强国和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兼顾了不同国家及地域之间的利益平衡,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G20属于非正式的国际论坛,各国以非正式磋商的形式对全球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等议题开展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对话,因而能从更为普遍性的视角对全球治理进行讨论与协商,具有较为灵活的实效性。

G20成员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成员国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近90%,G20成员增加协调、相互合作,会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稳定提供根本动力。G20成员不仅包括传统西方发达经济体,也包括中国、印度、南非、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域上不仅包括欧美地区,还涵盖亚非拉的各大洲,是目前全球层面最具代表性的、聚焦世界经济治理的论坛.其发表的宣言也代表了当今世界主流的话语和基本共识,能维护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治理体系的公正合理。同时,G20每年还会邀请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G20机制不仅包括各主要经济体领导人和政府部长的会晤协商,还包括了诸如B20(共商)、W20(妇女)、Y20(青年)、C20(市民社会)、T20(智库)等等配套活动,形成全球型的更具有包容性的协商网络和论坛,共同为推动经济全球化以及应对全球化的各种挑战贡献创新型智慧。

(摘编自《G20:全球治理转型与升级的再出发>《解读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

材料三:

中国一贯重视并积极参与G20合作。中国领导人出席了历次G20峰会,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是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体系性影响”的经济体。这些身份使得中国在G20的角色非常独特且日益重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积极参与G20这一多边机制的政策协调,对控制金融恐慌和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平息后,G20峰会更多着眼于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和主张,与世界共享中国智慧。2016年,中国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有力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被誉为G20合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充分体现了中国对G20合作的全力支持与贡献。2017年的德国汉堡峰会延续落实了杭州峰会的诸多共识。

(摘编自《G20峰会十年变迁中国印记愈发鲜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为期两天,主题是“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议题包括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和气候变化等。
B.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宣言》,宣言正视全球经济下行的现实,关注贸易问题,呼吁共同抵御风险。
C.阿根廷总统马克里认为,G20领导人峰会机制启动十年后,已成为一个“对话与合作的共同空间”,在第十三次峰会上,阿根廷有责任促成各方达成共识。
D.G20成员既有传统工业强国,又有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不仅包括欧美地区,还涵盖亚非拉的各大洲,同时,每年还会邀请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国家参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G20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以灵活的方式开展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对话,充分发挥协调与平衡的作用,推动了全球治理的成功转型与升级。
B.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等因素使得中国在G20的角色独特且日益重要。
C.中国积极参与G20合作,曾对控制全球金融恐慌和危机发挥重要作用,随后又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D.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G20杭州峰会有力推动G20转型,它的许多共识后来依然得以延续和落实。
【小题3】G20峰会机制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