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谁更容易相信“阴谋论”?

彭凯平

①法国极右翼势力差点赢得地方选举,让世界虚惊一场。正如《经济学人》所言,美国的特朗普和法国的勒庞并非孤例,美欧民粹主义勃兴乃二战以来前所未有。与政治极端主义勃兴同样需要警惕的,还有“阴谋论”,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两者如同孪生兄弟

②发生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很多重大政治事件,    

③很多政治极端主义虽然走的是两个极端,或左或右,但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倾向于相信“阴谋论”。比如很多德国纳粹相信德国一战战败的原因是犹太人的阴谋;相对应的是,美国的麦卡锡主义认为红色共产主义已经渗透进了美国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治立场绝对相反的人也经常会利用同一个“阴谋论”,只不过是把矛头颠倒过来了。比如,网上盛传的所谓《中情局十条诫令》,起先是被英美的右派说成是共产主义革命的规则。而后来在中国,则将其说成是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1951年的“极机密行事手册或行动手册”中的内容,以激发中国人民的反美之心。如今,类似的如“转基因阴谋论”“金融阴谋论”“气候阴谋论”等,是中外共有、左右派共享的典型舆论。

⑤为什么政治极端主义者容易相信这些“阴谋论”呢?荷兰的三位心理学家设计了四个心理学实验

⑥研究一:该研究共招募了207名美国被试者,后来回收有效数据187份。研究者测查了被试者对“金融危机阴谋论”和“气候变化阴谋论”的相信程度(从1到7);同时,为了进一步测试是否政治极端主义者只是对与政治有关的社会事件更加具有妄想症,实验还在两个“阴谋论”的分析中加入了一个“人际妄想症测试”。

⑦结果发现,对“金融危机阴谋论”和“气候危机阴谋论”的相信程度与政治极端主义倾向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与妄想症无关。说明相信这些“阴谋论”的人心智是正常的,只不过思想偏激些。

⑧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相关关系是否存在于其他“阴谋论”中以及可能的原因,研究者又进行了下面的研究。被试者是从荷兰具有代表性的全国选民样本中抽取的。研究者主要是通过测查被试者对于6个不同“阴谋论”的相信程度来评价他们对于“阴谋论”的态度,同时测量了被试者对复杂政治问题倾向于采取简单解决方案的程度来判断他们在政治上的偏激程度。

⑨结果表明,拥有极端政治立场的被试者更容易相信“阴谋论”,并且对政治问题简单化策略的追捧程度也更高。在他们看来,拯救世界很简单,有“超人”“大帝”“伟人”即可。

⑩另一个补充实验,主要测查了被试者对其他领域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极端主义倾向,目的是为了确定被试者在非政治领域的极端主义倾向是否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⑪结果发现,极端的政治意识和大多数极端的非政治意识态度间不存在相关性。

⑫通过以上四个研究,研究人员认为:极端的政治意识与相信“阴谋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且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对于社会政策简单化的追捧程度。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具有绝对分明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对社会事件持有明确的态度和立场,同时习惯采用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而看不到社会事件背后复杂的逻辑关系。因此,一旦发生复杂事件,就倾向于认为事件背后肯定是有本群体之外的人在搞阴谋导致的。

⑬其实,遇到这样的情形,中国文化中崇尚“中庸之道”的传统政治智慧就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不走极端,不简单化政治意识问题,可能是我们避免陷入“阴谋论”陷阱的必备条件。

⑭孔子也早就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期以来少有人能够做得到。而这也是我们心理学家时常感到无奈的现实情况:当事情的复杂性超过一般人能够理解和解释的时候,“阴谋论”就成了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解释。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06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孪生兄弟”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1)比如德国法西斯主义纳粹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2)以及冷战期间的斯大林主义强权政治
(3)其本质都隐含着一种极端的政治意识
(4)美国麦卡锡主义主导下对共产主义国家的封锁
(5)或多或少都与政治极端主义有关
A.(1)(2)(5)(4)(3)B.(4)(5)(3)(1)(2)
C.(5)(1)(4)(2)(3)D.(3)(1)(4)(5)(2)
【小题3】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概括第⑫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5】下列对文中的“四个心理学实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心理实验主要进行了对与政治有关的“人际妄想症测试”。
B.第二个心理研究发现了对两个“阴谋论”相信程度与思想偏激无关。
C.第三个测试的结论认为只有“超人”“大帝”“伟人”等拯救世界。
D.第四个实验发现极端的政治意识、非政治意识态度间多数无联系。
【小题6】根据文章的观点,为下面的现象提出解决办法。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可以全面放开食用;有人认为这是西方对中国采取的亡国灭种的“基因战”,应当全面抵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1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民建筑师”齐康
在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建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其设计者是当今中国建筑界泰斗级任务齐康。
齐康生于南京,虽没有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但当年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多年来,难耐的悲愤,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设计出这座纪念馆,他说:30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
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他参与设计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上百座纪念馆。他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被称誉为“纪念馆意义”。
其实,齐康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平民建筑师”。无论是他设计的高楼大厦、园林小景,还是各种各样的纪念馆,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走进去,去感受,去领会。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的设计中,他在图书馆内预留大量“交往空间”,国内有些图书馆专家对此很不认同,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而他认为图书馆的功能不只是阅读,还要有交往、交流不只是人与书,还有人与人。
在福建武夷山庄的建筑设计中,齐康从传统中传承出新,在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里融入时代的气息,探索出一种新的地方主义风格,使福建武夷山庄成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他说,要尊重一方土地,尊重一方水。在这个一方水土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作品来,让人看到这个建筑就像是从这个环境里长出来的。
齐康认为建筑师应当有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心,担负起建设和梳理城市环境的重任。他说,建筑师必须研究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他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爱坐标的,比如说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而现在的城市建筑突飞猛进,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如何听的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作为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信奉一句话:不下工地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他认为真正的知识许多来自下层。他曾经问擦窗工人对窗台设计有什么看法,工人说,站在花岗岩表面上太滑了,窗沿太窄,铝合金的窗轨不好站。这让他深深体会到,建筑不仅为业主设计,还要为擦窗工人设计。
面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等种种荣誉,齐康很淡然,他说:“盖棺定论时,能被看作‘平民建筑师’,我就心满意足了。”
(摘编自李伶伶《齐康传》)
相关链接:
① 齐康参与设计近200座建筑,其中纪念性建筑、学府建筑、文化建筑、人物建筑、风景建筑、办公建筑等多种类型。在这些建筑设计中,他运用中西方建筑的传统手法,融入丰富的哲学思想,重视空间的处理,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摘自《东南大学校友介绍》)
②中工程学院院士王建国读博士时,师从齐康。王建国说:“齐先生高瞻远瞩,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扩大到社会和人文领域。”
(摘自“中华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康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对齐康设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较大影响。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是齐康对南京30万死难同胞的特殊祭奠。
C.齐康设计的伯川图书馆,突破了图书馆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的局限,填补了图书馆在实现人与人交流功能方面的空白。
D.作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武夷山庄是齐康“新的地方主义风格”的体现,表现出他一方水土的尊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齐康成功设计出全国第一座抗战史上系列的纪念馆,奠定了他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使他赢得了“纪念馆之父”的赞誉。
B.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这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关,他想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
C.齐康既善于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他运用中西建筑的传统受,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设计的作品数量众多,类型多样。
D.齐康是有情怀的建筑师,为了每一个回想的游子都能依据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清楚孤独感,他倡导建设有情感的城市。
E. 齐康高瞻远瞩,他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努力通过自己的设计,建设和梳理城市社会环境。
【小题3】为什么说齐康是“平民建筑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淡泊宁静以养心

何冠军

⑴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经历。购买了一套精致的筷子,没多久便觉得常用的碗碟粗陋不堪;索性换掉这一批餐具,却突然发现老旧的餐桌风格不搭;接着咬牙换了张桌子,又开始纠结于餐厅空间逼仄……朋友送来一只鸟笼,造型可爱、制作精美,令人爱不释手;虽无养鸟习惯,却也不忍舍弃;最终挨不过内心的好奇、他人的劝说,竟也养起鸟来,终日费尽心思摆弄物件、准备鸟食……小小的筷子和鸟笼,不经意间打开了欲望的魔盒,反倒让心为物役、徒增烦恼。

⑵精美的事物本无过错,有时却悄然之间放大了人的渴求、影响了人的选择、左右了人的生活。在我们身边,被“筷子”“鸟笼”困住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生活富足,却无法抵御新奇的刺激,难以自持与节制;有的人手握重权,却对更高的位子垂涎三尺,为一己之私不惜一错再错。《永远在路上》《巡视利剑》等电视专题片披露的种种细节警示,一些违法违纪人员之所以走上贪腐之路,往往是从接受了自己并不缺少、也非必需的物品开始的。戴上了名表,惦记起名包;开上了好车,又渴望豪宅……欲望不被约束,自然会不断膨胀。一个人如果不对此保持清醒、提高警惕,一旦面临诱惑,很难不困于物欲的泥潭。

⑶古人云,“养心莫善于寡欲”。逃离奢华的迷雾、防范贪婪的陷阱,需要一把锋利的刀,只有随时准备好剪除欲望的枝枝蔓蔓,才能防止精美的“筷子”左右自己的食欲,避免多余的“鸟笼”占据生活的空间。居里夫人在会客厅里只放两把简单的椅子,她毕生追求安静的工作、简单的生活,成了“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延安时期,爱国将领续范亭见到朱德,没想到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的八路军总司令竟粗布衣衫,像个庄稼汉,发出“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的感慨。面对芜杂的物质世界,淡泊、宁静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人生修养。

⑷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个体历经成长、追求成功的历程,往往也是学习控制欲望的过程。据载,年轻的莫泊桑成名之前精力旺盛、勤奋好学,在读书写作之外,白天学习汽修、钢琴,晚上还研究制作烧鹅,时间被各类事务填得满满当当。作家福楼拜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写作,晚上还会用四个小时写作。莫泊桑深受触动,遂以福楼拜为师,断然舍弃多余欲望,一心一意读书写作,最终成就了人生与事业。追求精致甚至极致,但同时不被欲望所困所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

⑸哲人有言,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那一瞬间被决定。生活中无所不在、变幻无穷的“筷子”与“鸟笼”,时刻考验着一个人守护本真的定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⑵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如何看待很多人都喜欢追求精致的物品这一现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虚实之间
我国史书写作传统中本有所谓“实录”之说,谓作史者应甄录事实,据实而书。现代许多讲史学的人,视此为金科玉律。却不知此仅为一偏之见。怎么说呢?史本有重口说与重文录之别。谓史应记实事者,书写文录之史学传统才会这么说。如果是口说传统,则根本无此要求。不但无此要求,甚至还会认为历史可以完全与事实无关,只是寓言。
《左传》家征实,主张史就是据事直书。《公羊》家则说《春秋》或其他史书多是寓言,未必真有其事。清章太炎《读太史公书》曾力攻以史书为寓言之说,云:“甚矣,曾国藩之妄也。”其言曰:‘司马迁书,大半寓言。’史家之弊,爱憎过其情,与觏观失实者有之,未有作史而横为寓言者也。……若寓言者,可以为实录哉?”(《文录续编》卷二之上)实则以寓言者并不止曾国藩一人,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崔适《史记探源》都曾阐发史为寓言之义。因此我们只能说这是两种史观的对诤。
口说者旨在发明文外隐曲,文字本非所重,更不必执着。文录者,谓史为史事之记录,必须确实不虚,因此两者分疆,颇不相侔。后世史书写作传统,较偏重于“以文字记录事实”这一思路,则是理势所必至的。
在小说中,也发生了这种差别和争论。由于小说本属口说系统,稗官野史,虽或亦录诸文字,但巷议街谈、道听途说,本不以征实为其宗旨,文字记录,也不被视为“定本”,依据某一记述,可以再不断讲说谈论演申传述下去。宋元“话本”以及后世所谓“演义”,就很清楚地在名称上揭示了这种性质。然而,文字系统也在小说中出现之后,便开始有人以征实的要求来检视小说了。
晋隆和(263年)中,有处士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当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为《语林》,颇为流行,然因记谢安语不实,为安所诋,书遂废。又,晋王嘉《拾遗录》十卷,有萧绮序,言书本十九卷,二百二十篇,绮“删繁存实”,合为一部,凡十卷。这都是在小说中要求记实之例。后世讲史演义,更是在这一点上备受批评。站在书写传统立场上发言的学者文人及史家,一致抨击小说叙述虚饰不安、添油加醋、捕风捉影,认为史书写作就应该是征实求真的。“历史又不是小说”,“历史小说或传记文学,可能太偏于文学而失真,所以不能等同于历史记载”,史学家们总爱这么说。
这样的争论,在现今史学界实在意义非凡。因为历史究竟是真实抑或虚构的争议,也正发生在当前史学界中,而其中也涉及了“叙述”的问题。
(摘自龚鹏程《文化符号学——中国社会的肌理与文化法则》,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实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被史学界认为是金科玉律的“实录”之说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B.主张实录的历史学家重视文录,认为作历史应该记录实事,必须确实不虚。
C.章太炎批评《史记》中的作品大多是“寓言”,说明他是秉持实录史观的。
D.后世史书较偏重于“以文字记录事实”是和实录传统史书叙事发展相关的。
【小题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左传》家重视口说,认为就是据事直书,要记录历史上发生的实事;《公羊》家重视文录,认为历史多是寓言,未必真有其事。
B.小说原来属于口说系统,本来也不是为了记录真实发生的史事,后来逐渐具备了征实的特点,文字记录也逐渐被人们视为“定本”。
C.宋元的“话本”,可以依据一定的文字底本不断讲说谈论演申传述下去;后世的“讲史演义”,则是在话本的基础上增强小说的纪实性。
D.学者们认为,历史不能等同于小说,我国写史传统强调的是实录,而小说叙述不免有虚饰不实之处,这反映了这些学者的书写传统立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于1986年考入军艺文学系,比莫言低一届,他是师兄。当时,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莫言已成为很多文学青年的偶像。记得1986年我从广州军区去军艺参加考试时,在食堂门口遇见本军区的作家雷铎,他介绍旁边一个胖胖的人说:“他就是莫言。”接着我们蹲在草坪旁吃饭,因为当时文学圈流行一种“凭感觉写小说”的说法,而莫言的作品正成为这种说法的例证。我就问:“什么是感觉?”他狡黠一笑,回答:“都是瞎扯的。”实际上,他对家乡高密生活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
对莫言最熟悉的,是他的军艺同班同学,后成为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朱向前。昨晚,我和朱向前在电话里聊了很久。“你知道莫言的笔名怎么来的吗?”“当时文学爱好者很多,但不少人是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不去刻苦写作,而是到处清谈吹嘘。莫言虽然当时没有名气,但很看不惯这种风气,认为作家还是要靠作品吃饭,莫要靠嘴巴发声音。于是给自己起了这个笔名,正好也与真名管谟业音相仿。他的性格也是如此,平时很少说话。”
1984年秋天,解放军艺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后任总政文化部长的徐怀中将军领衔,创建了文学系。莫言当时是总参下面一个学校的副连级教员。他报名参加了几轮考试,也获得了通过。但不知何故,他却没在规定的时间来军艺报到。按规定,他就不能录取了。看着他茫然无措的样子,系主任徐怀中把他叫去,问他写过什么东西?莫言忐忑地从包里摸出1982年发表在《莲池》上的小说《民间音乐》递过去。徐怀中看完,用异样的神情望着面前的年轻军官,说很好呀,报到吧!就这样,莫言这匹“千里马”,让“伯乐”徐怀中一眼相中,正式走上了文学道路。昨晚,我联系徐怀中,他正在广西休养,老部长对弟子的获奖表示祝贺,随后又淡然一笑说,我就不评了,现在应该让广大读者评说了。
朱向前说,开学时,全班先自我介绍。他们看到许多当时军队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作家坐在面前,有李存葆、钱钢、李荃等等。数来数去,就他们俩是无名小卒。去饭堂的路上,他俩自然靠拢。朱问:“你写过什么?”“嘿,不值一提,我就是来瞎混的。你呢?”“我从福州军区来的,写过点小玩意。”
军艺的学员宿舍是四个人一间,在这种环境下,莫言无法安静地写作,于是就在文学系的梯形教室里写。每天晚上,同学们有的外出访亲探友,有的喝酒侃大山,有的看书,只有莫言,躲在教室里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当时不排除有人背后讥讽:这能成吗?但莫言很快就开始爆发了。从1985年开始,他陆续发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红高粱》等。国内文学界到处在打听:谁是莫言?他是干什么的?当知道莫言是军艺文学系的学生时,许多杂志的编辑以及文学爱好者,都跑来狭窄的宿舍,找他约稿,探讨文学。他只得躲起来。1986年,著名作家张洁应邀来军艺上课,她说她刚从法国回来,外国的作家问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她说:出现了莫言。
而朱向前则凭借同窗好友的关系,成为最早评论莫言作品的评论家。他从1986年开始评莫言,《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评点》《在传统与现代的堤岸之间》成为莫言成名的“助推器”。《人民日报》在1986年12月首次评价莫言也是朱向前的文章《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谈》。而最早预言莫言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也是朱向前,他在1990年任军艺文学系教授时,就在课堂上说,莫言的小说虽然是写中国农村,但深刻的人性刻画,生动的语言描绘,已超越国界。他将成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如此大胆的预言,使他受到很多质疑。但近来,朱向前接到无数电话祝贺:“你的预言应验啦!”
(摘编自《中国日报》,作者张晓然,有改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莫言认为作家要靠作品吃饭,《民间音乐》《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红高粱》等,就是他不靠嘴巴发声的表现。
B.莫言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与“伯乐”助力有关,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徐怀中、副院长朱向前就是“伯乐”。
C.莫言认为,如果有了一点小名声就浮躁起来,就会使自己坠入深渊,面对许多杂志编辑和文学爱好者约见,他只好躲起来。
D.这篇文本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耐得住寂寞的意志和刻苦不懈的努力,离不开领导的提挈和同志们的帮助。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莫言在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都是根据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感觉创作出来的,“都是瞎扯的”一句表现了莫言的谦虚态度。
B.莫言的真名叫管谟业,他取莫言为笔名,是为了讽刺那些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不去刻苦写作、到处清谈吹嘘的人。
C.莫言刚到军艺,在大名鼎鼎的作家面前谦虚谨慎,心理自卑,“不值一提,我就是来瞎混的”一句就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D.莫言在军艺刻苦写作,有时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引来不少讥讽,直到《红高粱》等优秀作品发表后,这种讥讽才平息。
E. 朱向前教授在1990年预言莫言将成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这是对莫言创作精神和成果的莫大肯定。
【小题3】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 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 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 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 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 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 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 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 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小题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爹,我转弯了”这句话,即是理解青树的关键,也是理解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