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NBC新闻网站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徳·特朗普已在2017年6月1日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巴黎气候协定有195个***石井菜穗子也强调,中国在国内履行减排义务和国际谈判两方面都发挥了引领作用。“中国正在做的,以及所承诺的,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

(摘编自《各方点赞中国减排努力 不折不扣兑现承诺》)

材料三:

瑞典电视台报道,2018年7月瑞典平均气温比以往正常水平高出3℃~4℃,多地创下260年来7月气温的最高纪录。让人感到可怕的极端高温天气,这个夏天不止出现在瑞典等北极圈国家,从东京到雅典,从北美到北非,热浪席卷北半球。

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给人类健康、农业、生态系统等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对脆弱的地球气候系统来说,一点点温度的变化都是致命的。

北极圈内出现罕见高温天气,一度达到32℃。因为北极的冰川不断融化,北极熊不得不跋涉更远的距离寻找食物。这个距离已经超过了北极熊体力所能支撑的范围,它们最终的结局是溺死在海中,或者饿死在无冰的环境里。高纬度地区的苔原提前变绿,虫卵早熟,迁徙的鸟类因此错过觅食时间,极地动物面临溺亡的结局。

北冰洋海域浮游生物聚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商业公司涌入北极,争夺自然资源。

极地原本是整个星球的“空调”,能调节温度、湿度、天气。但如今它瘫瘓了。

(摘编自《四大洲同现极端高温天气!北极圈罕见32℃高温,北极熊或在40年内迎来灭绝》)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意味着其不再受协定的约束,前任总统奥巴马当初承诺的减排目标也许不能实现了。
B.即使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项协定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就分崩离析,世界各国在稳定地球气候、减排方面的努力也不会停止。
C.中国已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出空前的决心,这绝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在国际上作秀,而是真正的大国担当。
D.2018年四大洲同时“发高烧”的天气现象也是地球向人们敲响的警钟,只有保护好地球,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类的某些活动导致的地球气候变化已经给地球带来严重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黎气候协定产生了。
B.在以往的历史中,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因此在今后的减排承诺中他们应该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和责任。
C.中国近10年来节能贡献巨大,而且随着非化石能源的应用增加,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会降低更多,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
D.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是极其脆弱的,极地冰川的“地球空调”功能正在逐渐减弱,控制地球升温迫在眉睫。
【小题3】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对于本国和世界其他各国而言,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美国的这种行为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综合理解三则材料的内容,你认为各国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为地球做些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1 11: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1)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máng(    )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2)怀疑不仅    ,也是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kòu( )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是mò(   )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zhì(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节选自顾刚《怀疑与学问》)

【小题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1)máng(____________)从    (2)折kòu(_____________)(3)mò(___________)守 (4)停zhì(____________)
【小题2】(1)根据这两段内容,分别概括这两段的分论点,填写在横线上,作为这两段之间的过渡句。怀疑不仅是______________ ,也是__________________ 。
(2)从划横线的句子中选择一个方面,补写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例(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雪极地追梦人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160天
颜维琦
4月15日凌晨两点,归来的“雪龙”号在拖轮的推动下缓缓进港,停靠在位于长江口南岸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一天,距离去年11月7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整整160天。
“既然选择了,就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赵炎平说。这也是记者采访第30次南极考察队时,队员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平淡的话语,是与风雪同行之后的从容,也正是这个信念,让这支队伍书写了中国极地事业史上的一段精彩传奇。
搏冰踏浪,关键时刻展英雄本色
这或许是“雪龙”号最波折的一次航程——原本就承担着繁重的科考和后勤保障任务,又两度参加突发救援。最终,历时160天、总航程3.2万海里,成功建设中国南极泰山站,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完成首次环南极考察航行,抵达中国船舶迄今所到最南纬度,参与搜寻马航飞机,圆满完成所有科考任务……
这样的传奇,是不惧艰险的257名考察队员共同创造的。南极,这片地球上最纯净的陆地,也是世界的寒极、旱极、风极。常年冰雪覆盖的白色“沙漠”,危险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在“雪龙”号救援俄罗斯船只被困人员过程中,有一支由12名队员组成的、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的海冰先遣队。负责指挥现场救援的考察队副领队徐挺告诉记者,当时,遇险船舶周围冰情严重,“雪龙”号无法靠近,只能选择直升机救援。勘察地形后,考察队决定在船边的一块浮冰上起降。
“冰上是厚厚的雪,一脚踩下去,雪没过大腿。”徐挺说,“在这种情况下,飞机的平衡稍把握不好,雪就会被吹起来,很影响视线,要是螺旋桨打到冰面,整个飞机都会被毁掉。”危险是已知的,但没有一人临阵退缩。今年1月2日,遇险船舶海区迎来一个难得的好天气。队员们迅速搬运木板,几分钟内搭好了冰面停机坪。紧接着,9个架次近5个小时的飞行,成功将俄罗斯船52名被困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船上。整个救援过程堪称完美。
风雪同行,“团结就是力量”
“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依靠团队力量,我最感谢的是各位考察队员。经过风雪南极跌宕起伏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我们是一支团结奉献的和谐团队。”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总结大会上,领队刘顺林向全体考察队员深深地鞠躬。
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见到刘顺林时,这位面庞晒得黝黑的苏北汉子说得最多的还是“团队”。
此次考察中,卡—32直升机共飞行245架次,海豚直升机共飞行136架次,没有发生一起不安全事件;在维多利亚地考察时,原计划8天的工作任务10名队员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仅用86个小时就圆满完成;在长城站卸货时,仅用50多个小时就顺利卸运1100多吨物资和油料,打破了纪录……靠的是什么?“团结就是力量。”刘顺林说。
在茫茫南极内陆冰盖,28名队员仅用了45天时间,就成功建设了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这座雄伟的“中国红灯笼”,建设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令刘顺林欣慰的是,160个日夜,尽管任务繁重、压力巨大,但每个关键节点,考察队的临时党委都发挥了重要的决策作用。对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做到充分讨论、集体决策、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确保了组织指挥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转。有危险,领导先上,党员先上,务实拼搏的作风在传递,铸就了考察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使用小标题,从多个方面和不同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B.第一段是新闻报道的导语部分,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C.第二段在写法上是述叙和评论相结合。文章引用考察队员们的话语并对其作了点评,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D.文章通过直接引语、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增强报道的真实性、现场感和感染力。
E.这篇报道详细叙述了“雪龙”号科考队整整160天的科考经过,并且还着重描写了作者自己的感受,使事件更真实、更感人。
(2)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试简要分析“风雪极地追梦人”这一标题的精彩之处。
(3)“雪龙”号南极科考队主要任务是科学考察,而文中却写了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一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就在刚才,上海法院的专门破产审判机构——上海破产法庭正式成立。这一法庭有利于更好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积极稳妥地处置“僵尸企业”,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上海破产法庭将紧紧围绕依法处置“僵尸企业”,促进市场主体有序退出和困境企业救治的任务,依法开展破产清算、重整、和解案件的审理工作,加强债权人权益保护,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防控化解金融风险,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发挥积极作用。

据悉,破产法庭是专门审理破产案件的法庭。此前,深圳、北京已经相继成立了破产法庭。

(摘编自“东方财富网”2019年2月1日,《上海破产法庭挂牌成立系全国第三家》)

材料二:

根据200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和第七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当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

据此,企业资不抵债进入破产程序通常有三种结果,和解、破产重整或者破产清算。对比破产清算,破产重整能够更大力度、更广层面保护债权人、股东及其他相关权益人的权利,破产重整状态下的债权清偿率通常高于破产清算。

破产重整可由债务人或者债权人提出申请,假定企业能顺利完成重整,则必须经过如下几个步骤:l、申请重整;2、法院受理重整申请,裁定准许公司进行重整;3、制定重整计划,由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后,提交法院裁定批准计划;4、计划批准后,重整计划需按期执行完毕,提请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执行完毕。收到法院批准重整计划执行完毕的民事裁定书后,重整顺利完成。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三:

2007—2017发生过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数量(单位:家)

(注)在49家发生重整的上市公司中,地方国企和中央国企共计24家,占比49%,民营企业21家,占比43%,另有3家公众企业和1家集体企业。(以进入重整程序前一日的公司属性为准。)

(摘编自“搜狐网”,《49家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例最全梳理》)

材料四:

破产保护的核心,是为重组融资创制了一种特殊的清偿优先级,在缺乏这一优先级时,重组者通常面临一对矛盾:重组得以进行,必须获得新的融资来维持企业营运,并支付资产切割、结构调整、业务重组、雇员遣散等重组步骤所产生的高昂费用,但是很少有人敢把钱借给濒临破产的企业,特别是当它的资产多半都已抵押出去之后,除非这个新的债权人在清偿顺序中被允许“加塞”,这一点,在传统民法中是做不到的。

在美国,如果一旦企业申请破产保护,它的债权人暂时就不能去追究这个企业的债权,企业就能够有个喘息的时间。在申请破产保护的这段时间之内可以想办法。一旦公司通过破产保护,走出了破产法庭以后,相当于把身上的债务甩掉了,可以轻松上阵。

破产保护除了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局部利益外,它还有利于防止出现大批失业,对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圳、北京先后成立破产法院,说明我国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法院,未来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
B.在资不抵债的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的三种通常结果中,破产重整是债权人、股东及其他相关权益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其债权清偿率通常高于破产清算。
C.200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企业不愿继续经营时,可提出重整、和解或破产清算申请,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可申请提岀破产重整。
D.破产保护法弥补了传统民法的不足,创制了特殊的清偿优先级,可以让新的融资方愿意把钱借给多半资产都已抵押而破产重整的企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止到2019年2月1日,我国大陆已经有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三个城市相继成立了专门用来审理破产案件的破产法庭。
B.从数量上看,49家发生重整的上市公司中,国企和民企大体相当。从趋势上看,2012年前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递减。
C.企业破产重整,须得到法院准许且制定的重整计划得到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重整完成还需要法院民事裁定书予以确认。
D.在美国,即便是合法的债权人,暂时也不能去追究申请破产保护企业的债权,从而可以给申请破产保护企业一个喘息时间。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企业依法破产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