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记者从2018年1 2月27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于当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斗系统启动研制,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先有源后无源,先区域后全球,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走出了一奈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

截至今年l2月,北斗系统在轨工作卫星共33颗,包含l5颗北斗二号卫星和l8颗北斗三号卫星。2019至2020年,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在巩固亚太区域服务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性能。根据计划,我国将于2020午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2035年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8日)

材料二: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一个系统,北斗是唯一一个使用了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轨轨道的卫星导航系统。GPS、格洛纳斯、伽利略都是仅使用中轨轨道。

北斗使用了更加高轨的静止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轨道运转周期为24小时,其信号会长期覆盖指定区域,且卫星之间形成的数据通信链路也能校正误差、进一步提高精度。

我国重点覆盖的区域是亚太地区及“一带一路”地区,系统建成后,这些地区均将获得优于GPS系统的精准定位。

其他所有定位系统只接收太空信号,不与通信卫星进行任何交流。而北斗的接收机可以和卫星进行交流,最典型的应用是可以发布140个字的短报文.就像现在人们平时用的“短信”,既能够定位,又能显示发布者的位置。

在海洋、沙漠和野外等没有网络的地方,安装北斗系统终端的用户可以定位自己的位置,并能够向外界发布文字信息。该技术将被用于紧急救援、野外作业、海上作业系统。

更重要的是,北斗的短报文功能可以实现双向通信,提供的指挥端机可进行一点对多点的广播传输,为各种平台应用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国防、民生和应急救援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摘编自中华网军事2018年11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分类应用中,位次排列在前三名的产业是车辆监控、信息服务与车辆导航,占据着总份额的69%。
B.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主要应用于民用方面,在测绘和绘图、海用、授时、娱乐消费、军事,通信等方面的应用微不足道。
C.2013年至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呈现稳步递增的趋势,2018年开始大幅度提高,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到4000亿元。
D.我国北斗导航产业市场在2013年时规模较小,仅l46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翻了接近两番,预计2020年可达到l080亿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北斗三号基本系统的建设完成,中国自主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北斗系统,正式为世界用户提供高精度的服务。
B.北斗系统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按“三步走”发展战略,需要在轨工作卫星33颗,走出了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道路。
C.北斗系统重点覆盖的区域是亚太地区和“一带一路”地区,这些地区获得的数据通信链路能校正误差,其精准定位优于GPS系统。
D.北斗系统建成以后,无论什么人,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在海洋、沙漠和野外等任何没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随便定位自己的位置。
【小题3】与其他定位系统比,北斗系统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5 11:30: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社会生产便日益明显地区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部分。社会分工促成了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的分化,两种生产力因而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物质生产力主要面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具有实用的、基础的、物质形态的主导品格;而文化生产力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力”。马克思将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于后者,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
两种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是社会意识、心理、关系等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等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方式体现在产品中。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同样是产品生产过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电子时代智能生产力,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科技崭新关系的建立,其重要特征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随着传媒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科技化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影视出版、体育比赛,乃至广告娱乐、信息传播等产业,已越发成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文化进入市场、产业,渗透经济、科技、商品的要素,其本身已具有经济力、科技力,已成为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生产力代表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物质层次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如人们对书籍、音像、艺术品的需求,对娱乐、旅游、信息与网络等服务的需求。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必然内含着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既有其独特的发生发展史以及对生产者精神创造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有对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同时还受生产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水平的限制。
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文化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更多的国家民族认识到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文背景的发展没有灵魂。人类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过上充实、满意、有价值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因此,文化作为发展手段很重要,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一次要地位。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
(原文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质生产力具有实用的、基础的、物质形态的主导品格,主要面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而文化生产力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力”。
B.文化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
C.庞大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形成,说明文化已成为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说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和其他生产一样,文化生产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劳动完成的最富精神性的生产,具有明显的特性。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对称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划,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证明,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论语·子路》中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体现了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作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作者在结尾提及《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表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一段与开篇相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要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一个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B.汉字虽然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是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的特点。
C.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定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以来,我国先贤们就主张人要修身,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观与古人相观照有诸多异同之处,其修身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

修身最简要的定义是要修除个体身上的缺点不足,使之成为意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古人的修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境界性,是一种境界修身,鼓励人们不要被眼前艰难的生存状态击垮。即使处于一种艰难的生存状态,也应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已经不再为生计烦恼,有时人们强调修身是防止过于优裕的生活使人失去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更多时候,现代人面临的最大生存境遇是激烈的职场竞争压力、复杂的职业环境、严格的职责要求,以及职业发展的起伏与挫折等,于是他们更需要通过修身来使心理、生理和伦理诸方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同时,现代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主张工作和生活分殊,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他们追求举家出游,或结伴而行的方式,以达到“休身”和“修心”的目的。这种修身与古人的境界修身是有差距的,古人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他们的修身是“正心”,现代人是“休心”“松心”;古人的修身绝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而是具有浓厚的心系天下百姓的政治理想与人文情怀。

现在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修身健身要处于运动之中。一是与“独”相反的“群”修身健身方式。古人的修身多为“独”和“静”,而现代人独处的时间比古代人更多,心灵的孤寂更深。现代人相信集体行动比个人行动更能够调节气氛。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就读的学生,在闲暇时间,三五成群到KTV去“飙歌”的情形时常可见。二是与“静”相对的“动”的修身健身模式。“琴棋书画”是传统的中国式修身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以静入胜。毋庸讳言的是,古人“静”的健身方式,表达的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健身的精神追求。现代人的观念则相反,“动”则有活力。

古人的修身是一门功课,每天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反省。从前有一种“功过格”,每天做完事情之后,睡觉之前要静坐思过。有做错的事,用笔墨在格中点一个黑点儿;如果做了好事、善事,总用朱笔在格中点一个红点,这样天天反省,最后达到“修身立行”的圣贤境界。

现在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考验伦理道德的境遇。因此,随时力行也是随时修身,修身立行应合二为一,而不是刻意专门找一个时间修身。比如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银行、剧院、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这都是修身。

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的职业中,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修身最为重要,要求也最高最严,必须严以修身。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讲君子“三耻”,即“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他将“耻不修”放在首要的位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们主张的修身,与现代人修身方式不尽相同。这是因为生存境遇,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观不同造成的。
B.现代人修身的目的是通过修身来使心理、生理和伦理诸方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与古人的境界修身是有差距的。
C.古代人修身多为“独”与“静”两种状态,而现代人更相信“群”与“动”的修身健身方式。
D.“功过格”是古人专门用来反省的一种方式,天天反省做过的好事,善事及错事,最后达到“修身力行”的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假设的论证方法,又列举出颜回“不改其乐”的典型事例,论证了境界修身的精神实质。
B.文章第三段把现代人的修身方式与古人的修身境界相比较,得出了古人的修身是“正心”,现代人是“休心”“松心”的结论。
C.文章第四段用现代人在闲暇之余到KTV去“飙歌”的事例来论证“群”与“动”是现代入的修身健身的方式。
D.文章的第六段强调现代人应该随时立身随时修身,并将修身力行合二为一,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就是修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身是要修除个体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使之成为意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古人还把修身当做一门功课,运用“功过格”天天反省,最后达到“修身力行”的圣贤境界。
B.“琴棋书画”是传统的中国修身方式,表达的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健身的精神追求。这与现代人“群”“动”修身健身观念相反。
C.古人需要每天找时间进行修身,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其修身与力行合二为一的特点,不需要刻意专门找时间修身。
D.荀子将“耻不修”,作为“三耻”之首,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严以修身”,说明了修身在古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才能复兴,而“梦回唐朝”的复古并不可取。
B.中国近代改良者在理论上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在实践中却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
C.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要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所以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D.复兴后的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引领其他文明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段提出文章中心观点,再对传承、创新和引领展开论述。
B.文章采用例证法,以近代改良者的事例证明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中华文明才会复兴。
C.第五段论证了现今的主导文明已不益于人类发展而中华文明将会优越和高级的观点。
D.文章针对性强,既有对现实中的复古和全盘西化的批判,也有对文明复兴的展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作为中华文明复兴具体实践的“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合作完全符合此要义。
B.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创新过程,包含着对中西方文明的扬弃,这与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C.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这一点罗素已经预见到,但他担心中华民族会征服异族是没有道理的。
D.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博大的格局和世界眼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促进自身和人类的进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模仿自然”与“和谐的形式”为西洋传统艺术(所谓古典艺术)的中心观念。模仿自然是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谐是艺术的“外形”,形式与内容乃成西洋美学史的中心问题。在中国画学的六法中则“应物象形”(即模仿自然)与“经营位置”(即形式和谐)列在第三第四的地位。中、西趋向之不同,于此可见。然则西洋绘画不讲求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么?似又不然!
西洋画因脱胎于希腊雕刻,重视立体的描摹;而雕刻形体之凹凸的显露实又凭借光线与阴影。画家用油色烘染出立体的凹.凸,同时一种光影的明暗闪动跳跃于全幅画面,使画境空灵生动,自生气韵。故西洋油画表现气韵生动,实较中国色彩为易。而中国画则因工具写光困难,乃另辟蹊径,不在刻画凸凹的写实上求生活,而舍具体、趋抽象,于笔墨点线皴擦的表现力上见本领。其结果则笔情墨韵中点线交织,成一音乐性的“谱构”。其气韵生动为幽淡的、微妙的、静寂的、洒落的,没有彩色的喧哗炫耀,而富于心灵的幽深淡远。
中国画运用笔法墨气以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不敷彩色而神韵骨气已足。西洋画则各人有各人的“色调”以表现各个性所见色相世界及自心的情韵。色彩的音乐与点线的音乐各有所长。中国画以墨调色,其浓淡明晦,映发光彩,相等于油画之光。清人沈宗赛在《芥舟学画篇》里论人物画法说:“盖画以骨格为主。骨干只须以笔墨写出,笔墨有神,则未设色之前,天然有一种应得之色,隐现于衣裳环佩之间,因而附之,自然深浅得宜,神彩焕发”在这几句话里又看出中国画的笔墨骨法与西洋画雕塑式的圆描法根本取象不同,又看出彩色在中国画上的地位,系附于笔墨骨法之下,宜于简淡,不似在西洋油画中处于主体地位。虽然“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而华堂弦响与明月箫声,其韵调自别。
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虽根基于希腊的立场,着重自然模仿与形式美,然而一种近代人生的新精神,已潜伏滋生。“积极活动的生命”和“企向无限的憧憬”,是这新精神的内容。热爱大自然,陶醉于现世的美丽;眷念于光、色、空气。绘画上的彩色主义替代了希腊云石雕像的净素妍雅。所谓“绘画的风俗”继古典主义之“雕刻的风格”而兴起。于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的争执支配了近代的画坛。然而西洋油画中所谓“绘画的风格”,重明暗光影的韵调,仍系于立体雕刻上的阴影及其光的氛围。罗丹的雕刻就是一种“绘画风格”的雕刻。西洋油画境界是光影的气韵包围着立体雕像的核心。其“境界层”与中国画的抽象笔墨之超实相的结构终不相同。就是近代的印象主义,也不外乎是极端的描摹目睹的印象。(渊源于模仿自然)所谓立体主义,也渊源于古代几何形式的构图,其远祖在埃及的浮雕画及希腊艺术史中“儿何主义”的作风。后期印象派重视线条的构图,颇有中国画的意味,然他们线条画的运笔法终不及中国的流动变化、意义丰富,而他们所表达的宇宙观景仍是西洋的立场,与中国根本不同。中画、西画各有传统的宇宙观点,造成中、西两大独立的绘画系统。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洋画重视立体的描摹,画家用油色烘染出立体的凹凸,同时一种光影的明暗闪动跳跃于全幅画面,使画境空灵生动,自生气韵。
B.中国画于笔墨点线皴擦的表现力上见本领。其结果则笔情墨韵中点线交织,成一音乐性的“谱构”,富于心灵的幽深淡远。
C.近代的印象主义,也不外乎是极端的描摹目睹的印象(渊源于模仿自然)。印象派重视线条的构图,颇有中国画的意味。
D.西洋油画中所谓“绘画的风格”,重明暗光影的韵调,仍系于立体雕刻上的阴影及其光的氛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西画学趋向之不同,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而西洋绘画不太讲求。
B.中国画不敷彩色而神韵骨气已足,西洋画则能表现各个性所见色相世界及自心的情韵。
C.清人沈宗骞认为中国画的笔墨骨法与西洋画雕塑式的圆描法根本取象不同,宜于简淡。
D.中画、西画各有传统的宇宙观点,中、西两大独立的绘画系统也由此而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画学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它们各自使用不同的工具是很重要的因素。
B.西洋油画色彩表现较中国画为易,然线条画的运笔法终不及中国的流动变化、意义丰富。
C.形式与内容乃成西洋美学史的中心问题,而中国画学的六法不然,中国画逊于西洋画。
D.所谓立体主义,渊源于古代几何形式的构图,可追溯到埃及的浮雕画及希腊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