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于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近十年来,为改变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即可窥见一斑。然而事实是,通州、顺义、大兴等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滞后、功能不完整,职住严重分离的弊端难以缓解,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在城市“摊大饼”的背景下成为“大饼”的一部分,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这使得重点新城的传统发展思路亟待创新。

从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城市副中心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形成都市圈内真正的多中心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既能保证城市的规模效益,也能缓解“城市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北京发展空间形态的共识。

城市副中心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目前主要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 两种形态。

Sub-CBD,直译为“次级商务中心区”,是世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张期出现的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多的类型。它主要是指与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务中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地理角度定义的,是相对于中央商务区(CBD) 的一个次级中心区,特别突出了商业、商务的职能,其建设目的主要在于运用经济杠杆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Sub-City Center,直译为“次级城市中心”,是特大城市成熟期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城市”走向“网络化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能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中心区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这一概念是从行政区划角度定义的,更侧重于行政区划中城镇体系的概念。次级城市中心为行政辖区,有自身较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独立于主中心城市的城市。

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北京已超过最优规模,而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只存在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因此,要缓解北京“城市病”,亟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副中心,一方面分担北京中心城区的功能,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发挥其城市规模效应以及与超大城市的协同效应,促进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投资环境以及城市间交通运输条件,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城市群结构。

(取材于刘洁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9年1月,是属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高光时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教育、医疗等配套工程开工,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建设如火如荼。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通州区也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2200多年的建置史。京杭大运河从这里起航,多种文化和资源要素交汇流通,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燃灯佛舍利塔、三教庙、大光楼、曹雪芹墓等一大批历史古迹和遗存,让通州散发着古老和迷人的魅力。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建设中,还发现了始建于西汉初年的路县故城遗址。

通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天津、河北交界,作为北京城的“东大门”,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这里交通十分发达,距长安街20公里,15分钟可到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可到达北京新机场,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

通州是美丽的滨水生态城区,多河富水,是北京流域面积最广的城区,也是北方不可多得的内陆水城。这里有万亩森林公园,绿带环绕,蓝绿交织,水城共融,鸟语花香。

通州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域面积906平方公里,境内一马平川。城市副中心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通州境内产业园区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早在1993年,通州镇就被定位为北京14个卫星城之一。2005年,通州新城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中心城区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2010年底,北京市委明确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际新城”。

一路走来,通州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直至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主导职能包括行政、居住、商务办公等,通过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绿地环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业和生活。

按照新的定位,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目前,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正在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要求,城市副中心将坚持“副中心质量”,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取材于赵磊、王彩娜、李苑溪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城市病”根本成因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全行政区人满为患。
B.中心城区人挤为患。
C.城市发展模式像“同心圆”。
D.中心城区的功能过度集聚。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城市副中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有效缓解特大城市的“城市病”。
B.是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C.发展形态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
D.体现城市结构从单核向多核演变。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窥见一斑:由城市规划看到城市未来的概貌。
B.摊大饼:中心城区功能过度膨胀,人口众多。
C.杠杆:比喻起平衡或调控作用的手段。
D.二传:指承接和替代中心城区的功能。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标志通州区正式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
B.城市副中心在行政办公区建设中发现了路县故城遗址,表明了通州建置始于西汉初年。
C.通州赢得“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原因是地处交通节点,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发达。
D.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控规”为蓝图,坚持“副中心质量”,将为城市新发展做出示范。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作法不符合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定位的一项是
A.加快公共交通业的发展,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到区外就业的比重。
B.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如创意产业、运河文化产业。
C.以通州运河商务区为圆心,聚拢国内外知名财富管理企业及智库。
D.与北三线建立统一管控规则,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共建生态绿洲。
【小题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通州城市副中心应该属于的发展形态是
A. 次级商务中心区     B. 次级城市中心
【小题7】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析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7 04:4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月22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应热点问题时表态,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监督东北地区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以扭转东北经济下行、人才流失的态势,国家发改委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分析显示,2000年至2010年间,东北流出的人口有100多万人,而且多为高层次人才。据统计,吉林大学2015届、2016届毕业生中,东三省籍学生选择去外地就业的多于本地就业,呈“净流出”状态;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中,留在东北就业的仅为13.63%,远低于当地生源占比。

(《人民日报》2018年1月23日)

材料二:

城市间需要的,是良性人才竞争。所谓良性,一要量力而行,不搞攀比竞争、一哄而上,杜绝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二要量体栽衣,让引才政策对接城市发展需求,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取决于一个地方“发展容器”的大小哪里有需求、哪里有空间、哪里效率高,人才就会往哪里流。回看40年改革开放,南下北上、东来西往的脚步背后,真正的推力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劳动力能从土地里释放出来,源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随后人口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市改革的启动不可或缺;今天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非难以想象。另外,人才的数量国然重要,但质量更为关键。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之处正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能做增量的,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普及,高质量人才的人口红利才刚刚开始。

(《人民日报》2018年6月26日)

材料三: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西部创新资源集聚地,以“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提升,支持在渝高权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发展、引领未来的能力,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大科学装置,创建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进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重庆布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图:实“重庆英才计划”,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政策,加快引进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重庆晨报》2019年2月2日)

材料四:

2017年12月,广东启动新一轮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创新创业、资助补贴等方面的优厚待遇。近期,广东统计局披露,2018年末广州常住人口与其2017年末相比,增加了约40.6万人,暂时拔得2018年全国“抢人才”大战头筹,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广东6年来一直保持人口净流入(见图)。随着人口不断净流入,广东经济实力也持续增强,2018年广东GDP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人均GDP全国第七,2019年1月,广东继续放宽引进人才落户的年龄跟制。

(《中国基金报》2019年2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人口普查结果,东北人才流失严重,吉林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东三省籍学生选择去外地就业的多于本地就业,呈“净流出”状态。
B.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人才质量很关键;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普及,个体劳动力将产生增量,高质量人才将带来更多人口红利。
C.重庆市政府计划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为依托,以“重庆英才计划”为引育政策等提升当地整体实力。
D.广东经济实力持续增强,GDP总量领跑全国,和当地的人才政策有一定关系:不仅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越待遇,也注重人口总量增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日报》倡导的“良性人才竞争”,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对解放劳动力、调整生产关系等经验的总结。
B.重庆市政府提出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包含基建方面的科学城、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激发创新的分配制度等。
C.《广东省5年GDP与人口变化示意图》显示人口与经济增速不完全同步,由此推知人口红利释放需要一个过程。
D.2014年至2015年广东省人口增速大于2017年至2018年,由此推知2015年广东颁布了更大力度的人才政策。
【小题3】请结合以上材料,给复兴东北提出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迅速崛起,一种新型品评大众文艺的标准正在兴起,那就是“有趣至上”。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内,在人群熙攘的街头,在外卖小哥聚集的商场门口,甚至于在大学课堂上,当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手机软件寻找片刻乐趣时,这个标准正变得通行无阻。一方面“有趣”被摆放到了异常醒目的位置,在浏览、点赞和弹幕中显示它巨大的威力,进而成为人们争先恐后、竞相追逐和品评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对这个社会的实际作用,反倒被忽视而得不到真正讨论和有效定位。
广播电视等现代大众媒介诞生以来,针对普通人势必“娱乐至死”的告诫就不绝于耳,“有趣”基本成为低俗和无聊的同义词。“有趣至上”也被看作文化平庸的新一轮表现。然而另一方面,趣味在商业逻辑中迅速膨胀,不仅成为绝大多数现代教育和商业的出发点,也成为人们自我辩护、伸张生活的重要依据。在此背后,则是对生活枯燥无聊,消费文化看似丰富多样、实则千篇一律的巨大不满和反感。
可以说,当人们被手机、网络以及背后涌动的数据流包围时,我们正充分暴露在一种叫作“有趣”的空气中。如何审视和评判它的任务却就此搁置,无从展开。对大众文化来说,这个问题却是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文艺样式,在最初出现时往往需要显出某种“有趣”特质,以便引起人们关注,构成后续观察、思考和参与的重要动力。在这一意义上说,“有趣”意味着各色各样的好奇心与无限可能性,是人们在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之间的转换阀,连接和推动不同类型注意力之间自由转化,从而将日常生活中各色状况转化为深入思考对象。就此而言,“有趣”,不但不低俗,反而是一个社会得以继续生长和进步所必需的酵母。
当资本在网红经济上高度聚焦,由注意力经济和网络直播合力构成的,却是对“有趣”这个转换阀的无限放大。在利益驱赶下,“有趣”被迅速扩展为笼罩一切的评判标准。而这一驱赶和放大最终会导致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间的交流无法顺利展开,一切理应由“有趣”得以转化、从而展开的有意义思考就此停滞。大多数文艺被限定在最低程度的新奇好玩之中。此时的“有趣”也就一跃成为“有趣至上”,垄断人们理解和转化日常生活中各色喜怒哀乐的可能,成为一种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
如果说,现代之初随着出版印刷兴起,普通人需要随之确立能读会写的意识和技能,以便参与和主导这一重要社会文化变迁,那么现在,在网络经济时代,我们显然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常识有待确立、急需推广。其中,如何定义和捍卫“有趣”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使之既免于径直等同于低俗无聊的无视,也摆脱资本任意控制和无限膨胀,便是重要一项。至此,将资本操控的“有趣至上”与普通人由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趣”积极区分开来,也就成为当前这一轮文化形势中普通人应该具有的新常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趣至上”这种品评大众文艺标准正在兴起,深受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B.“有趣”的空气弥漫在我们身边,是手机、网络及其数据流的发展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C.“有趣至上”成为民众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也将垄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
D.在当前这一轮文化形势中,普通人应该具有的新常识,即将资本操控的“有趣至上”与普通人由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趣”积极区分开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重点阐述普通民众重视手机带来的“有趣”,却忽视了它的真正价值。
B.文章指出现代媒体大众普及的“有趣至上”娱乐,多是文化平庸的一种表现。
C.文章提出“有趣”意味着各色好奇心,吸引人们深度认知,会促进社会发展。
D.文章强调,在利益驱使下,“有趣”成为一切的评判标准,文艺也就被限定于低俗好玩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趣味,是人们对无聊枯燥、千篇一律生活不满,从而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B.为引起人们关注,很多文艺出现时,都要借助“有趣”来吸引注意、思考和关注。
C.网红经济和网络直播的合力发展,是“有趣”这一社会现象成为大众要思考的问题。
D.社会日常中,很多人把无聊庸俗当“有趣”,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必多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马化腾在《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方案》中描出“共享经济"具有三大特性:一是对社会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共享经济企业通过以租代买的形式整合了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源,实现了三贏的局面。二是把熟人之间的分享关系扩大到了陌生人群体,提升了社会成员的互信水平。“共享经济“是基于熟人关系催生出来的商业形态,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熟人信任开始逐渐过渡到商业化信任。在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下,人们发挥共享精神,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按需分配和优化配置。三是促进了生产方式由大规模单一中心转向去中心化的个性化定制。相比前两次工业革命塑造的以“单一中心,大规模,统一标准”为主要特征的模式,共享经济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大大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创业创新活力,赋能予人,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摘编自王怡苏《“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模式的研究》)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
材料三
近年来,国内分享经济发展迅速,平台企业快速成长。根据速途研究院数据,2012年在线短租市场起步时市场规模仅有1.4亿元,2014年达到38亿元,2015年超过100亿元。分享领域迅速拓展,从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到几手所有的领域。平台数量也持续上升,一些领域在短短数年间就涌现出数百家分享型企业。作为“互联网+交通”下的新业态,交通出行领域分享经济经过5年多时间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分享经济行业都将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和风向标作用。从商业模式或涉及的领域看,中国早期绝大多数分享经济平台都是从模仿国外的平台开始。而当下,一些企业开始凭借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断,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摘编自《中国分享经济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材料四
Uber(优步)”网约车能够在多个国家流行,并拥有相当的消费者群体,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目前,中国各城市消费者普遍认为出租车价格较高,相对不合理。而“优步”的出现,相对于传统出租车而言,价格更加低廉,出行更加舒适。更人性化的是,“优步”叫车甚至是根据车型、上下班高峰期等因素,综合考量制定出价格,乘客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车型,性价比高于传统出租车。消费者通过手机应用叫车,不仅操作方便简单,而司机到点等候,降低了长时间打不到车的概率。同时“优步”吸纳的车型相对而言较好,而拥有好车的人群中,高素质人群的比例高,因此大多“优步”司机都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服务态度。在吸纳司机方面,拥有一辆净价7万元以上、出厂年限5年以内、车况良好、车内空间舒适的车辆的司机通过填写相关信息,就可以成为优步司机中的一员。简单的操作方式和手续、相对丰厚的回报对私家车主具
有一定的吸引力。中国一线城市堵车越发严重,“优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提高了每一辆车的利用率。
(摘编自徐晓日、李思佳《“互联网+”战略下创新创业模式的规范化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在移动互联技术与熟人关系基础上产生,是有助于人们发挥共享精神的商业模式。
B.中国早期分享经济平台在商业模式上仿效外国,但发展至今已凭借模式创新开拓国际市场。
C.去中心化的个性定制是共享经济的生产方式特征,其价值网络极大激发了各界的创新活力。
D.作为新业态的交通出行领域分享经济其发展对整个中国分享经济行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共享经济模式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经济模式迥别,共享经济企业通过租赁与购买社会闲置资源,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B.根据材料二中表一与表二的综合比较分析,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融资对促进市场交易额增长起到最大作用的重点领域是房屋住宿。
C.除司机服务态度好,消费服务性价比高等因素外,消费者选择优步还在于打车软件操作方便,解决了乘客长时间打不到车的问题。
D.由材料二可以得知融资规模与市场交易额增长率成正比例,融资规模越大的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其市场交易额增长率也就越高。
E. “优步”利用互联网将需求和资源重新整合,不仅让司机获得相对丰厚的回报,面且使乘客出行便捷舒适,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Uber(优步)”网约车的经营发展如何体现出“共享经济“的特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下文对大树的描写,并与第⑨段段末中“树的命运”前后呼应。
B.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C.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应善待家园。
【小题2】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奔走的大树”有何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称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会试合格后录取成为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英宗等。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我国古代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