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最具特色的宝贵理论。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子午流注理论,就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脏腑的气血运行,在不同时辰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循环流转,盛衰开合,十分有序。具体来说,所谓“子午”是以子、午两个时辰代指整个时辰,“流”是指流动,“注”则是灌注的意思。

现代时间生物学已经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源远流长的中医临床实践活动中,子午流注的学术理论伴随着它独特的临床疗效而被肯定并流传下来。同时,中医的经络、穴位已经被西方发达的现代检测技术确认,并且发现经络确实是“活”的,象流水一样具有“走向”性,这与中医所说的子午流注学说恰恰相符。

今天,子午流注理论尽管式微,但在中医临床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通过对人体内部活动节律性的认识,中医总结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认为给药时间与疗效高低及毒副反应的轻重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可根据不同药物的药性特点,按照脏腑经络的盛衰及气血运行的生理时钟,择时用药。当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也就选择了病人的最佳用药时间给药,就会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病情就会更快好转,从而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心率过缓者或心率过速者可在午时服药。凡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定惊息风,清热解毒等方药,宜于午后或傍晚服用。临床证明,寅时(3点—5点)肺经旺,有肺病的,如剧咳、哮喘,寅时给药比白天服药效果好。皮肤病人的外用药晚上用药比白天用药效果显著。昼阳夜阴,用滋阴药治失眠不寐,入夜时服用效果佳。若分为早晚两次服,不但夜里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不是急症,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药,顺应阳气浮升有助于药力驱邪祛病。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前服用。

又如子午流注抗癌疗法,也是利用了这样的理念。在治疗上,强调因时、因病、因人、因地从而准确、有效地调整患者气血,协调脏腑阴阳,在特定的时间点杀灭癌细胞,恢复患者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材料二)

人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机体的反应,往往受到机体节律的影响。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用药,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性波动,设计出合理的给药方案,选择最佳时刻用药,才能得到最佳疗效,从而避免某些药物因持续高浓度而产生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因此,掌握正确的用药理念,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就成为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要素之一,也是患者用药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比如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创制并获诺贝尔奖的新药青蒿素,作为抵抗疟疾的特效药,救治了数以亿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但用药方法,就很有讲究。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由于青蒿素在体内代谢迅速,排泄较快,代谢物24小时可排出84%,所以必须连续用药,才能保证药效,达到治愈目的。

就日常生活来说,像铝碳酸镁这样的护胃药,服用后会中和胃酸,还能给胃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应尽量选择在饭前吃,这样就能起到减少食物对胃的伤害。又如抗生素(如头孢类、霉素类、沙星类等)药物,主要用于对抗细菌导致的炎症,进食食物可能会影响身体对它们的吸收,所以最好在饭前吃。此外,一部分降糖药物应该放在饭前服用,比如磺脲类药物,因为它们主要是通过胰岛的某一类细胞发挥作用,所以应该在饭前吃,等到食物里的糖被分解吸收的时候,药物正好发挥效用。而那些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助消化药品,如复方消化酶,这样的药物应该在饭后马上吃,药物与食物可以同时到达胃部,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有关研究表明,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有昼夜节律性,在午夜至清晨之间合成最旺盛,所以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物,最好在每日睡前服用。有些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因作用于前庭神经中枢,服用后容易瞌睡、疲惫,最好在晚上服用。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一般都是下午血压升高,晚间降低,清晨又出现一个小高峰,如果治疗药物浓度在血压相对较高时处于峰值,就能显著降低发作率,所以高血压药物早晨服用疗效更好。

总之,药物的吸收与药效的发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生活中应重视遵医嘱服药,同时也要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节律,科学选择最佳用药时刻。对医生来说,正确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节约经济、人力成本,使临床用药更加有效,既安全,又经济合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子午流注”理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属于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历史悠久。
B.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一脉相承。
C.符合现代人体“生物钟”的科学认识。
D.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符合“子午流注”理论的一项是
A.一天之中,人的气血运行有序地循环流转。
B.午时阳气旺盛,适合滋阴补血、镇静安神。
C.寅时肺经旺盛,因而肺病的症状往往加重。
D.急症的解表药物,以午前时间给药为最佳。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午流注理论已经被现代医学验证。
B.用药时间必须与人体气血运行协调。
C.子午流注理论特别注重阴阳的区分。
D.子午流注的理论可以用来根治癌症。
【小题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式微”意思是衰落、衰微,该词源于《诗·邶风》中《式微》一诗。
B.“药半功倍”与成语“事半功倍”异曲同工,“功”都指功效、成效。
C.“阳长”“阴长”中的“长”,都读“zhǎnɡ”,意思同“消长”的“长”。
D.“扶正祛邪”的“祛”也可以写成“去”,二者读音、用法完全相同。
【小题5】根据材料二的“用药理念”,下列服药方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人体的反应节律
B.依据药物毒性的大小
C.依据药物对人的影响
D.依据医生的嘱咐服药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对青蒿素的代谢快,因此须连续给药。
B.铝碳酸镁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不利于消化。
C.抗生素主要作用是杀菌,应该在饭前服药。
D.消化酶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应饭后即服。
【小题7】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回答下面问题。

王奶奶今年八十多岁了,独自一人居住,周日晚上感觉头昏眼花,恶心眩晕,血压升高。你陪着她去医院看病,医生给开了下面两种药,口头交代了服药时间,叮嘱按时服药。

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药)    1次1片(5mg)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  1次1粒(5mg)

现在,请你想出一个恰当的办法,以便你离开后,奶奶自己能正确服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1 12:4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屋·父亲

李翰

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破破烂烂。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革”早期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算是高知了。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了两间平房。

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

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水,蜜蜂也忙碌起来,小狗绕树追逐它毛绒绒的短尾。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爿爿掉下来,青莹润泽。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

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街坊有位退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纳凉。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他一边写,一边哼唱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晃脑,用他那枞阳腔从头到尾高声吟诵一遍。父亲很喜欢和房老师往来。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至今还挂在家里。

房老师90年代中期去世,父亲很是伤感。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古诗。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暗黑。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亲必引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称赏着彼此的诗作。待客人一走,父亲便任情评骘起来,这个人用词俗,那个人多处出律,总之,都不如他的诗好。

大学一二年级,经常收到父亲的家书,慰勉学业。那些信文乎文乎的,我仿佛能看到他写信时陶醉的神情。后来读到《围城》里方遁翁写日记,不禁莞尔。读研时,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

我自离家读书,每次回来都呆不了几天。父母守护着老屋,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光里慢慢变老。2014年6月24日,周二的凌晨,母亲打来电话,父亲走了。

我的山塌了。

他走得静悄悄的,除了亲戚与生前友好,除了庭前垂头饮泣的吊兰,没有人关注到他的离去,也没有人来分割我的悲伤。父亲的离去,让我明白,原来我最在意的,是他的欣慰与骄傲,那才是我获得存在感的根本。

中年伤于哀乐,因凋零之场景,将不断上演。这是生命的残酷,也是生命的仁慈。那边的世界,积攒着此生最珍贵的情感,有我们最爱的人,当我们临近谢幕,将不会孤独和恐惧。此生亦可恋,是我们又做了父亲、母亲,在人间播种了下一轮的爱。除了一掷乾坤的大人物,万千众生都是一样的琐碎、平凡,父母与子女,是我们在尘世扑腾的最大动力。

这五年里,长长短短,也写了不少文字,却不曾为父亲正经写过一篇。近来始渐渐明白,既然以文学为主业,父母儿女、兄弟姐妹,村口的阿牛与邻家的小芳,那些川流不息流淌在时空中,却消失于历史的芸芸众生,才是我应该去关注、书写与研究的——小城的高楼络绎拔起,道路越来越宽,老一辈的痕迹被日渐吞噬,仿佛我的父亲,还有同时代众多离开的人,不曾生活在这里。不过,没有关系。历史所遗忘的,都收纳在文学的容器里。更确定的,是老屋还倔强地站在那里,被高楼环绕,而仍未湮灭。便宜门4号,晚上一合眼,我就能梦到。

即便有一天,这一切都消失了,“父亲”作为一个文学的共名,也将以近似的形象和温度,在天下儿女的心中永生。

写于己亥清明前

(本文刊于2019年4月5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清明之时撰文纪念父亲,正是对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这一传统有意识地继承和延续。
B.文章对父亲的追忆深情诚挚,泪中含笑,笑里带泪,借《围城》中迂腐可笑的“方遁翁”形象写出了父亲可亲可爱的一面。
C.文章以小见大,描写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串起童年的回忆,寄托对父亲的哀思,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D.作者把对父亲的怀念上升到对平凡人的敬意以及对文学力量的信心,其中包含了一位文字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小题2】情到深处,如何描写都动人。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
②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
【小题3】本文作者李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其散文写作中的诸多元素也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选自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小题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歇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小题2】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小题3】对“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作者所持的态度是(  )
A.作者赞同这种说法,因为这是种流行的说法。
B.作者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斯坦尼和布莱希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
C.作者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D.作者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都不属于戏剧表演体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在《说诗晬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 “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B.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涉及诗的情绪和感觉。
C.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是道德评判也可以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B.“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C.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诗教方面要比唐诗高。
D.“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的“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
B.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C.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以此传播正确思想。
D.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身上有很多新标签:“大规模天线”“新的编码技术”“超密集组网”…………5G的“高带宽、高速率”这两个有别于4G的特性,使得5G网络的峰值速度比4G高出20倍。5G时代的分辨率可以提高到4K、甚至是8K。然而,这些只是5G最基础的本领,5G更大的“威力”在于它的“低时延”特性。4G网络下,终端到基站的时延一般为5毫秒,终端到服务器的时延为50!100毫秒。5G网络下,终端到基站的时延可降低到1毫秒,终端到服务器达10毫秒。5G的高速率、高稳定性和低时延特性将提高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能,而5G网络的普及,会极大地推动无人驾驶应用场景的发展。

2020年之后,作为有5G技术支撑的“远程手术”“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走近消费者。根据目前业界的分析,全球5G应用领域将主要集中在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媒体及信息娱乐四个方面,且发展前景令人鼓舞。据赛迪顾问机构预测,我国5G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15万亿元,比4G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增长接近50%。

5G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万物互联打下基础——今后,未来的世界里,每一件物体都有传感器,利用5G连接,实现数据交互。

(摘编自《通信“御三家”:5G时间表出炉各大城市陆续启动》)

材料二:

以华为为首的中国科技企业正在5G领域上一路高歌,力争占据优势地位。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将在2019年开始5G服务的预商用部署,而2020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应用新标准,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宽带通信市场。

截至2018年一季度,我国4G基站数量已达339。3万个(全球4G基站一共只有500多万个),4G网络规模世界第一,深度覆盖城市和乡村。如果中国将4G基站全部升级为5G,其规模同样可能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如果从通信技术层面来讲,中国企业也占据有利地位。在高速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企业采用“TDD”(采取频分双工进行接收和发送)方式,欧美企业采用“FDD”(时分双工进行收发)方式,存在差别。中国从3G时代开始,就积极开发TDD技术。现有的4G技术虽然这两种方式的性能相差不大,但如果采用5G技术的话,FDD方式无法释放出流杨的通信速度,TDD预计将成为主流。

(摘编自《5G发展势不可挡,美专家:中国将成全球最大的5G生态系统!》)

材料三:

2018年6月,3GPP5GNR标准SA(独立组网)方案正式完成并发布,标志着首个真正完整意义的国际5G标准正式出炉。SA独立组网相对于NSA(非独立组网)存在,其引入的新能力也是5G区别于4G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意味着基于5G网络的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在统一的标准下,开始进行研发生产测试。

5G的SA组网模式具有4G所不具备的能力,如切片、边缘计算等。它能更好地满足垂直行业在安全、服务上的传输保障。因此,更多运营商还是会选择SA作为目标网络架构,这需要运营商对5G核心网进行新建,并且能将目前存量的核心网、用户数据,进行很好的对接。

5G网络要商用,还要迈过许多坎。目前,我国5G频谱还没有分配,不确定的频率分配会影响产业对设备开发等各方面的支持。在产业研发和网络部署方面,网络云化部署经验少、安全挑战环节多,“这是业界碰到的新问题”。而建立一个完备的网络,让各种垂直业务能顺利地“跑”起来也很重要。对于运营商来说,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做好组网,让5G网络性能更优,更好服务大众用户和垂直行业用户,频段越高、穿透性反而会下降,5G的高频段特性,要求运营商重视室内穿透性问题。在5G基带芯片上,高通是全球的领跑者,也是国内设备厂商的合作伙伴。国内在核心芯片上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自主研发。5G最终实现商用,将是产业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摘编自《三大运营商亮出5G商用时间表:融入更多中国智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第五代通讯技术的5G,人们用诸多标签来表达对其卓异不凡的性能的认识,如“大规模天线”“新的编码技术”“超密集组网”等。
B.2020年之后,作为5G标杆的远程手术、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将能够服务、支配乃至颠覆消费者的生活,显著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C.5G发展势不可挡,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在5G领域力争占据优势地位;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也将在2019年开始5G服务的预商用部署。
D.真正完整意义的国际5G标准3GPP5GNR标准SA方案的公布,意味着基于5G网络的移动终端设备可在统一标准下进行研发生产测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带宽、高速率是5G有别于4G的特性,5G网络的峰值速度比4G高出20倍,5G的分辨率可高达8K,而其“低时延”特性使其“威力”更大。
B.据目前业界的分析,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媒体及信息娱乐是全球5G的四个主要应用领域,我国5G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15万亿元。
C.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宽带通信市场,不仅网络规模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而且企业用的“TDD”方式优于欧美企业用的“FDD”方式。
D.与普遍存在的NSA非独立组网相比,我国的SA独立组网具有切片、边缘计算等独特的能力,且能更好满足垂直行业在安全、服务上的传输保障。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5G网络要想实现商用还要作出哪些努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薏阅读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从未去过图书馆。
B.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低于美国,人均到馆次数也低于美国。
C.从材料三的数据对比可知,各级政府都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拨款最高。
D.由材料三可知,2010-2013年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都在逐年增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由于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所以在网上迅速“爆红”。
B.“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的地理环境和服务设施,都体现了政府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C.河南许昌公共图书馆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滨海新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庄严肃穆,但都很受欢迎。
D.许昌玻璃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阅读,实现了阅读“零门槛”,让书香成为了一种文化标签。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书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