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鸟音
衣向东
“今天又不会有鸟了。”张宏英听到风沙踩着他的脊背“呜呜”地走过,心里空荡荡的。
张宏英执勤的任务是打鸟。新兵连结束后,他被分到戈壁滩上的一个实验基地的警卫中队,中队长发给他一支枪,命令他看守眼前的废水池。中队长在向张宏英交代任务的时候,神色严肃地说:“你的主要任务是打鸟,凡是饮了废水的鸟,就要像对待敌人一样,一个也不放过!”
其实,水池的废水看起来是那么清澈,在戈壁滩上汪出了一处风景。无风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荡漾起一层又一层的诱惑。
早晨天一放亮,张宏英就掮起枪巡逻,一直到天黑的时候才撤回。起初,张宏英绕着水池巡逻的时候,心里异常紧张,恨不得眼睛一眨不眨。他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只要从他视线飞过的鸟,一个也不放过,谁能断定它是否饮过废水呢?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漏过一个!他总是担心由于自己的疏忽,让饮过水的鸟儿飞走,把核污染带到戈壁滩外。他最怕看到天空中的飞翔物,心里祈祷说:“小鸟呀小鸟,你从我的眼前绕开吧,别走进我的枪口里,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就别怪我太无情了。”
有时候,风沙把戈壁滩上的一簇干枯的红柳或是一片废纸吹上天空,在风沙中上下飞舞,由远而近地向废水池降落,张宏英就拉出了战斗的姿态,举枪跟踪瞄准飞行物。如此折腾了几次,却始终没有看到真正的鸟儿出现,他便有些灰心丧气。
一天,中队长问他巡逻的情况,他竟有些委屈地说:“打鸟打鸟,连根鸟毛也没看到!”
中队长并没有理会张宏英的委屈,说:“永远没有一根鸟毛才好呢。”但是,张宏英却不这样想了,他开始盼望鸟儿出现,很想能在戈壁滩上听一听鸟儿的鸣叫。这个季节,在他的家乡,应该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象。
没有鸟叫,张宏英就自己吹口哨学鸟叫,希望以此招引鸟来。但是,三个月过去了,他把嗓子都吹哑了,连个鸟的影子都没见到。
他开始怀疑连人影都少见的戈壁滩上是否会有鸟儿光顾。
今天沙暴刚刚过去,按说更不会有鸟儿存在。然而,就在张宏英灰心丧气的时候,一只鸟儿却突然间飞进了他的视线,竟让他怀疑自己看花了眼。他用力揉了揉眼睛,确信这个越来越清晰的黑点就是一只鸟儿。
显然,这只鸟是尾随在沙暴身后赶来的,很疲倦的样子,因此在它发现池水后降落的时候,几乎是任凭身体的重量向下坠落,一头栽倒在池水旁。
张宏英兴奋的样子就不必说了,他冲着鸟儿小声说:“叫一声呀,你叫一声呀!”但是疲倦的鸟儿一声不吭,朝着池水一步一步地走去。就在这个时候,张宏英突然喊叫起来:“快走开,哟兮——”
张宏英一边奔跑,一边“哟兮、哟兮”地喊叫,试图轰开朝池水逼近的鸟儿。但是,鸟儿已经听不到他的叫喊了,它的眼前只有一池碧蓝的水,它盯住这个目标奋不顾身地走去。
张宏英站住不动了,他发现鸟儿已经把嘴插进了水里,一起一伏尽情地饮着。鸟嘴是粉红色的,碧蓝的水在粉红色的鸟嘴的啜饮下,轻轻地颤动起来。
他轻轻举起了枪,瞄准了鸟儿,却迟迟不扣动扳机。即使是废水也让鸟儿饮个痛快吧,他相信饮水后的鸟儿一定会发出几声酣畅淋漓的鸣叫。
他举着枪,满怀了希望,等待着。
鸟儿终于满足地仰起头,四下张望了一眼,然后拖着笨重的身体起飞了,它饮的水,足够它飞出戈壁滩了,于是它有力地扇动翅膀,朝着它向往的山清水秀的地方飞去。它始终没有叫一声,它是积攒了所有的力气,用于飞越茫茫戈壁滩的搏击中。
当鸟儿即将飞出张宏英的瞄准区域时,他扣动了扳机。中弹的鸟儿挣扎着滑翔,一会儿降落,一会儿滑起,几经折腾,开始坠落了。鸟儿明白自己飞不出茫茫戈壁滩了,就在它告别蓝天的瞬间,它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发出了两声悠扬的鸣叫,声音婉转清丽。
张宏英清晰地看到鸟儿的两声呜叫,划出了两道优美的曲线,垂挂在戈壁滩碧蓝的天空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补叙的手法,将张宏英在戈壁滩上打鸟的缘由进行了说明,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加完整。
B.张宏英的任务虽是打鸟,但他最初却不希望鸟来。鸟来了之后他不愿扣动扳机,这体现了张宏英的善良。
C.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打鸟,暗线则是张宏英对家乡的思念,正因此文章多次提到张宏英希望听到鸟音。
D.本文通过描写一人一鸟的对峙,人最终在无奈之下射杀了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坚守在戈壁滩的忠于职守的军人形象。
【小题2】小说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从艺术手法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说明。
【小题3】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主要矛盾冲突并赏析其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6 12: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
“地球卫士奖”颁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引起世界关注。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摘编自2017-12-07新华网)
材料二:
为了防止火灾,及时预警,刘军、齐淑艳夫妇驻守山上的望火楼11年,全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日。
“我媳妇盯前半夜,后半夜我来,我俩就这样轮替着瞭望。”刘军说。2006年,在做了十几年的护林员后,刘军被林场安排到了塞罕坝9座望火楼其中的一座担任防火瞭望员。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满是艰苦、寂寞和枯燥。
每年的3月至6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刘军、齐淑艳夫妇一刻都不敢懈怠。他俩每隔15分钟,就记录下所辖范围内的瞭望情况,并向总场进行汇报。一天,96次瞭望,一年,28000多次。能把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到极致,是最不容易的。也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让夫妻俩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齐淑艳说,“像如果林子冒烟了,我从颜色就能分辨出是什么着了。白色的是草,黑色的是树。一有火情,我们立马就向林场汇报。”
(摘编自央视2017-09-03)
材料三:
1.巨大的生态效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增加到现在的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2.显著的社会效益。塞罕坝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地方发展,推进苗木生产、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3.可观的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径级木材192万立方米。
4.强大的精神力量。塞罕坝林场的巨大成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摘编自2017年第17期《求是》)
材料四:
芝加哥特点:氢气燃料、风力发电
芝加哥市长理查德·达利从1989年上任至今一直带头植树,为芝加哥创造了50万棵新树的环保纪录。2001年,芝加哥大规模推行的通过“屋顶绿化”储存太阳能和过滤雨水以节省能源的举措取得很大成效,每年为芝加哥市政府节约1亿美元的能源开支。市政府还将位于市中心的机场改建为公园,并在千禧公园内建造了一座可容纳1万辆自行车的“车站”。芝加哥也是全美第一座安装氢气燃料站的城市。风力发电也是这座“风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一。
(央视旅游频道《让身心自由呼吸,全球最干净整洁的10大城市》)
注:塞罕坝林场地处河北最北部,平均海拔1500米,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最低气可至零下43.3℃。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1949年前,塞早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罕坝林场的获奖,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国际认可。
B.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将简单的工作重复到极致。
C.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就是明证。
D.绿色出行、利用氢气燃料、风能等是目前国际社会认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塞罕坝林场的成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科技创新等多方向的革命性变革。
B.刘军、齐淑艳大妇工作生活融合为一、矢志创新坚守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塞罕坝能够育林护林成功的重要原因。
C.由上述材料看,环保主要是种树,因为树能够改变天空,改变环境,带来生态文明,造就青山绿水。
D.塞罕坝林场由过去的掠夺性采伐、无节制农牧活动,到现在的“以砍养树”,完全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目标。
E. 塞罕坝和芝加哥的做法都体现出尊重科学、顺应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给塞罕坝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读,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直接“变现”,成了另一种内涵的“知识就是财富”。另一方面,引入价格或经济回报因素后,是否会进步提高人类知识分享与消费的效率,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知识付费兴起原因探析及前景展望》)

材料二:

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但水平参差不齐。纵观当下市场上的产品形态,无论是综艺式的说话课程、快速解惑的付费问答,抑或是读书精华,内容均呈现大众化、浅层化、覆盖面广的特点,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

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签约几个大V就能解决问题的。人们之所以愿意为知识“买单”,就是因为知识的可贵,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而是需要“肚子里有货”。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渠道,让更多的知识人参与到知识付费领域中,才能够解决知识付费“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腾讯网《“知识付费”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内容》)

材料三:

图一  2015—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及预测

(数据: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图二

网友最愿意买单的领域

(数据:果壳网和网易云课堂公布的《2016年知识青年付费报告》)

材料四: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应对当下中产焦虑的“止痛剂”,也不仅仅是IP变现的另外一种方式。

知识付费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实际上是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是人类信息生产、获取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一对多转为多对多的一个阶段。最终,知识付费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元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但相比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知识付费行业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检视。

(摘编自冯尚钺《我们研究了28家平台,为你揭开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知识付费的本质、优势,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付费潜在缺点的担忧。
B.材料二表明,当前知识付费行业普遍存在内容浮浅缺乏个性、广而不精等缺点。
C.材料三图二表明,最能决定网友付费意愿的是内容的实用价值,其次是兴趣爱好。
D.材料四表明,知识付费的崛起,不是因为技术的演进,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就是财富”这句经典格言现在成为现实,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日益转变。
B.2016—2017年,我国内容付费用户的规模及增长率均呈上升趋势,但预测2018年,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C.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对多的模式,将成为独立的有万亿元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D.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不宜寄予过高期望。
【小题3】怎样才能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客”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B.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的孤独。
C.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情态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D.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不乏诗意。
【小题2】“梨花风起正清明”出白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文章以此为题有何作用?
【小题3】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抵押

梅寒

十几年前,母亲拿着一本厚厚的账本儿走进镇银行的大院。

那位银行主任大约头次遇到这样的贷款户拿一本厚厚的账本儿前来办理贷款,他听母亲条分缕析地讲完,一口茶差点就笑喷了:喊,“这位大嫂,我们这里是银行,不是福利院,你家孩子读书要用钱,还债要用钱,我很同情,但原谅我们不能给你办这个貸款,贷款要有担保有抵押。你拿这个来给我们看,没什么用啊。”

那账本儿上,记的是我家欠着亲威朋友的两万多块钱的债。

母亲大约是头次听到“担保”“抵押”这样的新鲜词儿,她原以为来贷款只要跟他们讲清贷款的理由就好。

担保是什么?抵押是什么?母亲满脸茫然。

银行主任耐心地给母亲讲了大半天,站起来要送母亲出门。谁料母亲听完那些竟然笑了:要担保,要抵押,这好说啊。

银行主任举到半空的手又落下了:“你家有可抵押的财产?”

“当然有啊。”母亲满脸的茫然已经变成满脸笃定。

可母亲接下来的话,却让那位主任彻底地哭笑不得了:“我家有房子,但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住哪里?我家有一头老牛,还值点儿钱,也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家耕地就没有办法了。我们家那口家传的大水缸,倒有了100多岁了,可你们要那个干吗,你们都喝自来水……”母亲还要喋喋不休地说下去,银行主任却没有耐心了:“这位大嫂,你说话有点重点好不好?你家到底还有什么可抵押?我们这里可忙着呢……”

“有啊,俺有仨孩子,抵押给你们吧。”

母亲此话一出口,全柜台后面的头都抬起来,一双双眼睛齐刷刷投过来。  母亲就当没看见,依旧几自说下去:“俺有仨孩子,大闺女在北京读大学,二闺女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小儿在市里读中专。俺们家穷,是不差,可俺穷是为了供俺孩子读书。学费这么贵,地里出产这么少,不借不贷,孩子咋读得了书啊?”

“有困难,找政府,不是你们说的么?这不,俺就来找政府了。像俺们这种贷款户,你们应该热烈欢迎才是啊。俺还不是那做买卖的,做买卖还有赚有赔呢。赚了还好,你们也跟着赚;赔了呢,你们就惨了,要账都找不到人儿。俺这生意,可是稳赚不赔。”

“你想想,俺家就在那里,长不了腿跑不了,你们想啥时找就去找。俺们孩子在那里,一天比一天能耐,等他们都读了书长了本事,就只管赚钱给国家做贡献了,到后候,莫说你们贷我们三万两万,就是贷个十万八万,俺仨孩子一人担一份儿,说不定不到一年就还上了。”“何况,俺们现在也还年轻,能劳动。你们这也是积德行善的事,是给国家培养人才。 ”母亲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听得银行里那些工作人员全都咧嘴乐了

大约也是那天银行主任心情好,他竟然被母亲的一篇长篇大论给说服了,破例答应给母亲想想办法。

第二天早上,母亲拿着我们全家人的身份证,乐颠颠地去办理了三万块钱的货款手续。完了,一一给我们打电话告知:现在咱们全都是一根儿纯上的蚂蚱了,你们都给我听好:你们都被我当抵押抵押给银行了,你们都得給我好生混……咱得说话算话,到时连本带利一厘不少还给国家……

此后,就是我们一家人漫长而又艰辛的还贷路。

那三万块钱,母亲拿出两万五,把这些年的新账陈账都一一还上了,还剩下了五千块钱,当流动资金。买了几只羊,买了几窝长毛兔,又买了几十只下蛋的鸡……从年头到年尾,像侍候小孩儿一样上心地侍候着那些小生灵。

她跟父亲,年年都为还那笔昂贵的利息在奋斗。

母亲不怕跟人说自己穷,甚至还扬言说自己是村上最富的人家:一个庄户院儿里一下子供出三个大学生,你问问,十里八乡可有?众人当面附和,掉转身就撇嘴:“看把她烧的。”

母亲说得没错,债是越还越少的,到点就会还完。

母亲的那笔“巨債”总算是还完了。不但还完了,还有了她平生以来的第一张银行卡,我们姐弟几个都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安了家。平日里寄钱給她,她不含得花,全存上,自己还养鸡养兔子,弄点掌花钱,也存上。

“你还存那么多钱干嘛?现在也缺不到你们钱花了。”回老家,劝母亲不要再那么省俭。 母亲笑笑,半天,才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年缺钱缺怕了,从来没有过银行卡。当初为贷款把你们几个都抵押了,想想都怪对不住你们。现在有钱了,就想使劲存使劲存,把那张卡存满,你们姐弟个个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两次写厚厚的账本,不但表现出母亲向亲戚朋友借钱的次数多,而且表现了母亲过日子的精打细算,这说明当时“我”家很贫穷的状况。
B.村镇银行主任是一位有耐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面对母亲的不懂之处他耐心解释,最后能够贷款给母亲,表现了他对农村教育以及孩子未来的重视。
C.母亲给三个孩子挨个儿打电话,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要告知孩子贷款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和鞭策,希望他们为将来的生活更加努力。
D.母亲跟人说自己家是村里最富有的人家,众人当面附和,背后撇嘴,这个情节属于侧面描写,体现了母亲对家中供三个孩子上大学非常自豪,到处跟别人夸耀。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三处画线句体现的人物心理。
【小题3】小说为何写母亲要去贷款却不知“抵押”这一情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假如春季是大地的再生,那么凋零的冬季不正是一种孕育吗?

②时序更迭,四季循环,极像一个生命的历程,由明媚清纯的春进入热情活力迸发而理想高燃的夏季,然后自盛放的夏转入成熟的秋,由恬美成熟的秋进入沉思的冬季。于凛冽的冬季,极像走完了人生的一个历程,正期待另一个新的超越,正企望另一次新的突破,再展开另一种生命的新境界——期待另一个生命春天的来临。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才不致枯滞的。

③冬季真是属于沉思而非凋零的季节。田野上,成熟的稻子已收割,田野裸裎自己的胸膛,没有稻穗摇曳,更无从听群蛙齐鸣,往昔有着青春绚丽,如今倒像进入禅境。这时农人正忙着堆肥,成车成车的堆肥正肥沃着贫瘠的土地;在冬季,泥土正吸收着新的养分,当明春来临,牛犁翻松了新土,那土地就再洋溢无限的生机。我们所熟知的自然界,有些动物正在冬眠,冬眠并非死亡,而是一种新蜕化;有些树木花草也弃绝了红花绿叶,但那也不是枯死。明春,嫩绿的新芽,将开展一个新的绚丽的梦境。

④而守候一季的寒冬,你心里孕育着什么?正想做何种的突破?

⑤我们生命之所以贫瘠,原因往往不是放弃了工作,便是因工作而放弃了沉思;要不断地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至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偶然,我们需要不停地奋斗,高燃理想之火的赤子之心,来印证我们生命真正的存在。这样我们便需活跃我们的思维,点燃灵台的明灯,燃亮我们该走的路,以便我们继续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断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绩,不管昨日你果园里开了多少花朵,那是属于昨日;若你一心沉湎昨日的喜悦,就难享今日更清纯的欢欣。今日,一个新的开始,更需要我们前进,更需要我们孕育,人生是一条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而泪尽……

⑥在这冬季,原不是告退的季节,守候一季寒冬,原在孕育明媚的春天。一位诗人意味深长地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冬季,让沉思丰盈你的生命,也孕育更新你的疲惫或已充满创伤的心灵,来孕育一个崭新的春天。冬季原来是沉思的孕育的季节啊!

⑦别放弃,别叹气,别忘了冬季是沉思的孕育的季节。

【小题1】请用相关符号给下面的单句划分句子成分。
冬 季 原 来 是 沉 思 的 孕 育 的 季 节 啊 !
【小题2】第②段用“时序更迭,四季循环”来比喻“生命的历程”,请简要概括“生命的历程”的基本轨迹。
【小题3】在第⑥段中,作者引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是一个假设复句,兼用了反问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
B.第五段阐述了要使生命不贫瘠,那就要不断地工作并且沉思。
C.人生的冬季包含着人生的疲惫、挫折和磨难,但不包含成功。
D.本文行文语气舒缓,但颇具动人的力量,使人产出情感共鸣。
E.文章纵论横议,汪洋恣肆,充分体现议论性散文语言的气势。
【小题5】文章结尾提到:“冬季是沉思的孕育的季节。”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不超过80字)